第110章 人口普查結果
天啟:日月重照大明天 作者:愛吃鐵板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很快時間就到了十二月份,這幾個月大明還是在有條不紊的進行各種事務。
各邊鎮的屯糧計劃已經差不多完成了,各種軍械也都準備妥當了,隻要朱由校一聲令下,隨時可以出擊。
至於人口和土地普查,在十一月底的時候朱由校也拿到了最終結果。
土地全國大概有近一千萬頃,比開國時朱元璋查的多了一百多萬頃,比張居正清查的更是多了兩百多萬,基本把大明所有土地都查出來了。
之所以多這麽多,除了這些年內地開荒的,主要就是遼東和東番增加了不少。
還有就是把那些士紳地主的隱地都查出來了,這次算是讓他們大出血了,畢竟都被朝廷以無主之地的名義給沒收了。根據錦衣衛的情報,這幾個月氣死了不少老家夥。
至於人口,那真是出乎朱由校的意料,之前按他的估計,大明大概有一億人就差不多了,誰知道清查的結果竟然有一億五千多萬,要知道萬曆時張居正查的隻有六千多萬人。
這幾乎半數的人口都是黑戶,而且主要集中在南方。北方雖然也不少,但也就不到兩千萬,其他都在南方。
這讓朱由校覺得之前那幾次大清洗更合理了,這簡直就是在撅大明的根啊。
一時間朱由校真想把他們再殺一遍,簡直枉為人子。平複了心情後,朱由校也開心了,有這麽多人,之後攻占南洋就不怕沒人了,而且現在生活好了,加上取消了人丁稅,人口肯定增長的更快。
很快時間到了十二月底,今年的稅收也統計出來了。
“啟稟陛下,今年農稅收入有四千兩百萬兩,比去年增加不少。”
朱由校滿意的點點頭,果然大明的稅收潛力很大,這就相當於之前兩年的稅了。之前大明一年大概也就兩千萬,還是各種稅加在一起,不過之前大明都是各地官府留下一部分來年的用度,其他的才上交中央,所以有時候才會顯得隻有幾百萬。
“很好,今年又查出這麽多土地,明年肯定更多。”
“是,商稅今年收了一千九百萬,比去年增長了近一倍。”
“怎麽這麽多?”
戶部尚書周文道,“主要是這幾年海貿昌盛,各地工坊建的越來越多,而且百姓這兩年也比之前有錢了,像是布匹之類的物品需求量更大了。”
“嗯,做好市場管理,一定要保證穩定,嚴查不法。”
“是,今年市舶司收入三千一百萬,其他鹽稅、茶稅等大約五百萬。”
朱由校對這方麵是有大概了解的,因為市舶司監管的很嚴。
“根據錦衣衛調查還有各地商人反饋,海外的茶葉需求很大,西南幾省的耕地少,可以鼓勵那裏的百姓多種茶樹,你們和各地官府做好規劃!”
“是!”
“明年要開啟大戰,預算一定要做好!”
這兩年稅收大幅度上漲,也和稅務局有關,以前南方那些人最喜歡逃稅、抗稅,經常鬧出大亂子,往往都是朝廷妥協。
現在那些法子都不管用了,因為收稅的稅務部是武裝收稅,敢抗稅,那稅警真的開槍打你。
而且稅警還專門查走私和逃稅,不僅自己查,還鼓勵百姓舉報,有賞金的。今年就查出幾十起偷稅漏稅的,其中最大的是廣州一個姓王的家族,有十幾條船,專搞走私,他們不僅偷偷弄了個小港口,甚至還在一處荒島上養了上千私兵。
結果他們的小港口被一位出海打魚的漁民發現了,然後就報到了廣東稅警大隊。現在百姓發現有可能走私的,都不去地方官府,全往稅警大隊跑,畢竟一旦查實了,是真的有錢拿,而且他們還會嚴格保密,不怕以後被人報複。
廣州稅警接到消息後,花了兩個月查案,確定了是走私後,還發現了荒島上的私兵,於是直接聯合了廣東守備軍以及近海巡防營,一舉抓捕了王家,還把那些私兵都剿滅了。
其他案例也不少,所以現在大明不管商人還是士紳等,都知道按時交稅的重要性,誰都不想被稅務局找上門,真會抄家滅族的,現在大明稅務局也算是臭名昭著了。
不過朱由校很滿意,就需要這樣,不然怎麽會有這麽多稅收。
現在稅收已經夠國庫開支了,他的內庫也不需要補貼了,所以朱由校又拿出兩億兩銀子到大明皇家銀行,準備都鑄造成銀幣,等北征結束後,儲備的銀幣數量也夠了,就可以開始貨幣改革了。
至於金子,則是都繼續儲備,而且朱由校還讓人在市麵上大規模收購黃金,一方麵是增加黃金儲備,為以後的金融改革做準備,一方麵也是把白銀投放出去,緩解市麵上缺錢的情況。
畢竟平常交易很少用到黃金,銀子才是主力,至於普通百姓,都是銀子和銅錢。
今年鑄造的天啟通寶已經開始流通了,寶泉局正在加緊鑄造,準備把市麵上的銅錢都取代了,以後天啟通寶和銀幣就是大明的主流貨幣。
得益於這幾年的海貿,從海外拉回來不少銅,緩解了大明缺銅的情況,特別是大明皇家商社,每次帶著貨物出去,回來的船上除了黃金白銀就是銅礦,還有就是糧食。
糧食是朱由校特地要求的,不管是誰,隻要運回來,各地官府都會收購。
這兩年光從海外就運回來兩千多萬石糧食,大部分都集中在北方存儲。為了存糧,朱由校大建倉庫。
朱由校在河南原來隋朝洛口倉的位置重建了洛口倉,還擴大了規模,共存糧一千萬石。
還在西安修建永安倉,在榆林修建了北通倉,山西太原修建了原豐倉,每個倉庫都能存糧一千萬石。
這也是為之後準備的,馬上就要天啟六年了,這幾年天災也越來越多,特別是陝北地區,幾乎年年天災,要不是陝西布政使一直在修建水利,恐怕有的地方喝水都困難。
也就是朝廷一直有賑災,保證受災百姓都能吃上飯,要不然恐怕早就有人造反了。
各邊鎮的屯糧計劃已經差不多完成了,各種軍械也都準備妥當了,隻要朱由校一聲令下,隨時可以出擊。
至於人口和土地普查,在十一月底的時候朱由校也拿到了最終結果。
土地全國大概有近一千萬頃,比開國時朱元璋查的多了一百多萬頃,比張居正清查的更是多了兩百多萬,基本把大明所有土地都查出來了。
之所以多這麽多,除了這些年內地開荒的,主要就是遼東和東番增加了不少。
還有就是把那些士紳地主的隱地都查出來了,這次算是讓他們大出血了,畢竟都被朝廷以無主之地的名義給沒收了。根據錦衣衛的情報,這幾個月氣死了不少老家夥。
至於人口,那真是出乎朱由校的意料,之前按他的估計,大明大概有一億人就差不多了,誰知道清查的結果竟然有一億五千多萬,要知道萬曆時張居正查的隻有六千多萬人。
這幾乎半數的人口都是黑戶,而且主要集中在南方。北方雖然也不少,但也就不到兩千萬,其他都在南方。
這讓朱由校覺得之前那幾次大清洗更合理了,這簡直就是在撅大明的根啊。
一時間朱由校真想把他們再殺一遍,簡直枉為人子。平複了心情後,朱由校也開心了,有這麽多人,之後攻占南洋就不怕沒人了,而且現在生活好了,加上取消了人丁稅,人口肯定增長的更快。
很快時間到了十二月底,今年的稅收也統計出來了。
“啟稟陛下,今年農稅收入有四千兩百萬兩,比去年增加不少。”
朱由校滿意的點點頭,果然大明的稅收潛力很大,這就相當於之前兩年的稅了。之前大明一年大概也就兩千萬,還是各種稅加在一起,不過之前大明都是各地官府留下一部分來年的用度,其他的才上交中央,所以有時候才會顯得隻有幾百萬。
“很好,今年又查出這麽多土地,明年肯定更多。”
“是,商稅今年收了一千九百萬,比去年增長了近一倍。”
“怎麽這麽多?”
戶部尚書周文道,“主要是這幾年海貿昌盛,各地工坊建的越來越多,而且百姓這兩年也比之前有錢了,像是布匹之類的物品需求量更大了。”
“嗯,做好市場管理,一定要保證穩定,嚴查不法。”
“是,今年市舶司收入三千一百萬,其他鹽稅、茶稅等大約五百萬。”
朱由校對這方麵是有大概了解的,因為市舶司監管的很嚴。
“根據錦衣衛調查還有各地商人反饋,海外的茶葉需求很大,西南幾省的耕地少,可以鼓勵那裏的百姓多種茶樹,你們和各地官府做好規劃!”
“是!”
“明年要開啟大戰,預算一定要做好!”
這兩年稅收大幅度上漲,也和稅務局有關,以前南方那些人最喜歡逃稅、抗稅,經常鬧出大亂子,往往都是朝廷妥協。
現在那些法子都不管用了,因為收稅的稅務部是武裝收稅,敢抗稅,那稅警真的開槍打你。
而且稅警還專門查走私和逃稅,不僅自己查,還鼓勵百姓舉報,有賞金的。今年就查出幾十起偷稅漏稅的,其中最大的是廣州一個姓王的家族,有十幾條船,專搞走私,他們不僅偷偷弄了個小港口,甚至還在一處荒島上養了上千私兵。
結果他們的小港口被一位出海打魚的漁民發現了,然後就報到了廣東稅警大隊。現在百姓發現有可能走私的,都不去地方官府,全往稅警大隊跑,畢竟一旦查實了,是真的有錢拿,而且他們還會嚴格保密,不怕以後被人報複。
廣州稅警接到消息後,花了兩個月查案,確定了是走私後,還發現了荒島上的私兵,於是直接聯合了廣東守備軍以及近海巡防營,一舉抓捕了王家,還把那些私兵都剿滅了。
其他案例也不少,所以現在大明不管商人還是士紳等,都知道按時交稅的重要性,誰都不想被稅務局找上門,真會抄家滅族的,現在大明稅務局也算是臭名昭著了。
不過朱由校很滿意,就需要這樣,不然怎麽會有這麽多稅收。
現在稅收已經夠國庫開支了,他的內庫也不需要補貼了,所以朱由校又拿出兩億兩銀子到大明皇家銀行,準備都鑄造成銀幣,等北征結束後,儲備的銀幣數量也夠了,就可以開始貨幣改革了。
至於金子,則是都繼續儲備,而且朱由校還讓人在市麵上大規模收購黃金,一方麵是增加黃金儲備,為以後的金融改革做準備,一方麵也是把白銀投放出去,緩解市麵上缺錢的情況。
畢竟平常交易很少用到黃金,銀子才是主力,至於普通百姓,都是銀子和銅錢。
今年鑄造的天啟通寶已經開始流通了,寶泉局正在加緊鑄造,準備把市麵上的銅錢都取代了,以後天啟通寶和銀幣就是大明的主流貨幣。
得益於這幾年的海貿,從海外拉回來不少銅,緩解了大明缺銅的情況,特別是大明皇家商社,每次帶著貨物出去,回來的船上除了黃金白銀就是銅礦,還有就是糧食。
糧食是朱由校特地要求的,不管是誰,隻要運回來,各地官府都會收購。
這兩年光從海外就運回來兩千多萬石糧食,大部分都集中在北方存儲。為了存糧,朱由校大建倉庫。
朱由校在河南原來隋朝洛口倉的位置重建了洛口倉,還擴大了規模,共存糧一千萬石。
還在西安修建永安倉,在榆林修建了北通倉,山西太原修建了原豐倉,每個倉庫都能存糧一千萬石。
這也是為之後準備的,馬上就要天啟六年了,這幾年天災也越來越多,特別是陝北地區,幾乎年年天災,要不是陝西布政使一直在修建水利,恐怕有的地方喝水都困難。
也就是朝廷一直有賑災,保證受災百姓都能吃上飯,要不然恐怕早就有人造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