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欽留下這句話,趙如意便隨小安公公走了。走時還回頭瞧了瞧他,見他立著,又在高處,逆光的陰影下有種難言的孤寒,趙如意卻朝他笑。美人回頭最難留,趙欽因此想,娶她的事再不能推,從十七歲就該下的聘,倒如今竟還沒辦個齊全。
世事雖愛弄人,但他殫精竭慮、步步為營,不就是為了能掌控世事。他曾害怕過、逃避過,也麵對了。他一直努力掌控命運,所以他得以留她在身邊。
趙如意不知他所想,願去壽康宮有對趙欽的公心,卻也有她自己的私心。她覺得太後身上有太多的謎團,這些謎團又應在了她生母身上。母親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不可忽視的意義和存在,所以趙欽會因他生母之死神思不蜀,她也會想要了解與母親有關的過去。
他們都是親緣淺的人,卻因此更加珍惜那些能抓住的蛛絲馬跡。趙欽其實也是懂她的吧,她想。
壽康宮。
太後在先帝朝做了多年的正宮皇後,如今雖說是退居二線,但也不至於閉目塞聽。何況趙欽將趙侍禦平調為壽康宮侍詔之事未曾讓人捂著,於是沒出多久壽康宮就已經聞得了風聲。
太後得了這個消息,笑與慈姑姑道:「咱們這位皇上倒比先帝強。」
慈姑姑哪裏還笑得出來,人家動輒就是生死大招,殺母留子這種事真是擱在哪朝哪代都不新鮮,卻偏偏又哪朝哪代都管用,更何況太後除了個嫡母身份,卻連陛下養母都算不上。自幼就沒處下情分不說,雖說後來陛下登基有張家助力,但當時的朝局,陛下不但是嫡子,還是先帝唯一在世的兒子,可以說先帝百年之後,隻要不是十分的扶不上牆,帝位幾乎是唾手可得了。
先帝晚年難得清明,或許是看自身血脈傳承有望,肅後宮清吏治,幾乎是手把手扶著當今登上帝位。因這血脈的傳承有張皇後之功,先帝厚賜張家,更將太子妃之位留給了張家。當年太子歸宗一事令張家和張皇後都收穫了極大的利益。如今看來是有人坐不住了,想重掀舊案,在這事上分一杯羹。
失之先手不得,敗軍之將而已。
張太後有張太後的驕傲,比起後宮紛紛攘攘的流言,張太後反而更關心被平調到壽康宮的趙侍詔。皇帝這樣大剌剌地往太後宮裏塞人,當今也算得上是獨一份了。
「太後娘娘,是不是傳家裏人進宮,也問問朝局的動向。」
慈姑姑顯然沒有跟上張太後的思維,目光仍舊停留在張太後曾逼殺恭敏皇後的傳言上。今晨送來的百合已經不如上午有朝氣了,張太後剪掉一株花枝,不緊不慢,悠悠然。
「雲慈啊,你還是沒有悟。皇上是將趙侍詔送來壽康宮便是告訴哀家他已經對哀家起了疑心。若是這時候再傳喚張家人入宮,皇上的疑心便會更甚。」
慈姑姑那隻正準備接過殘褪花枝的手驟然停頓,從太後娘娘回張家起她就侍奉在太後娘娘身邊,後來娘娘入宮,為妃、為後、為太後,她都一直在她身側,因此太後娘娘的本事,慈姑姑是深知的。也因為此,慈姑姑對太後深信不疑,於是越發的懼怖起來。
像是為了安慰這個忠婢,又或者是為了理清自己的思路,張太後親自將那朵百合遞到慈姑姑手上。聲音越發悠悠然:「咱們後宮不通前朝,如今宮裏出了這樣的傳聞,焉知前朝不會有反應?禦使向來風聞奏事,哀家若要是想要置對手於死地,一定不會隻在後宮放出流言的。不過哀家剛不是跟你說了,咱們皇上比先帝要強,為了朝局的穩定,皇上是不會在這時候動張家的。張家雖說不算權臣,也是百年的大族了,皇上若因這種連證據都沒有的事而問責張家,恐怕會令百官惶恐。皇上一向做事有度,即使是有鐵血手腕,也不會用在如今。如今的朝局和時事會逼得皇上不得不先求穩,再謀其他。」
太後收回拿花的手,那朵花穩穩噹噹落在慈姑姑掌心,慈姑姑無心看花,隻是看著太後。卻見太後的目光陡然冷冽起來。
「幕後做局之人全無大局觀,他們以為天子的怒火是這樣好挑撥的嗎?天子首先是天子,其次才是誰的兒子。先帝糊塗了一輩子,到晚來卻事事明白。雲慈,你可知先帝彌留之時對哀家說什麽?他說皇後啊,你為朕留下了個好兒子,咱們大齊會在他手裏振興。哀家不知道他口裏的皇後說的是哀家還是楊後,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連先帝都相信當今會是一位英明的君主。」
「所以娘娘的意思是,張家暫是無憂的?」
慈姑姑一向信服太後。
「暫時無憂,皇上隻是疑哀家罷了。」
「那皇上調趙侍詔過來?」
太後抬眸看向虛空。
「要麽皇上信趙侍詔,要趙侍詔來盯著哀家。要麽皇上不信趙侍詔,將趙侍詔物歸原主了。」
慈姑姑仍有不明,於是大膽問:「那咱們應當怎麽對待趙侍詔?」那可是丁漾的女兒,她可能是陛下的間諜,也可能已是為陛下所厭的棄子。
太後撫一撫鬢間的發,沾了水的指尖使髮絲更為柔滑。
「你覺得呢?」
望著太後寧和優雅的麵容,慈姑姑忽然悟了。
會寧宮。
「什麽?」
後宮不通前朝,淑妃尚不太知早朝發生的事。但宮裏的流言她是知道的,她有協理六宮之便,在這宮裏自然能做個耳聰目明的貴人。但再多的流言都不能遮去淑妃對於福寧宮的趙侍禦如今做了壽康宮侍詔的震驚。
世事雖愛弄人,但他殫精竭慮、步步為營,不就是為了能掌控世事。他曾害怕過、逃避過,也麵對了。他一直努力掌控命運,所以他得以留她在身邊。
趙如意不知他所想,願去壽康宮有對趙欽的公心,卻也有她自己的私心。她覺得太後身上有太多的謎團,這些謎團又應在了她生母身上。母親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不可忽視的意義和存在,所以趙欽會因他生母之死神思不蜀,她也會想要了解與母親有關的過去。
他們都是親緣淺的人,卻因此更加珍惜那些能抓住的蛛絲馬跡。趙欽其實也是懂她的吧,她想。
壽康宮。
太後在先帝朝做了多年的正宮皇後,如今雖說是退居二線,但也不至於閉目塞聽。何況趙欽將趙侍禦平調為壽康宮侍詔之事未曾讓人捂著,於是沒出多久壽康宮就已經聞得了風聲。
太後得了這個消息,笑與慈姑姑道:「咱們這位皇上倒比先帝強。」
慈姑姑哪裏還笑得出來,人家動輒就是生死大招,殺母留子這種事真是擱在哪朝哪代都不新鮮,卻偏偏又哪朝哪代都管用,更何況太後除了個嫡母身份,卻連陛下養母都算不上。自幼就沒處下情分不說,雖說後來陛下登基有張家助力,但當時的朝局,陛下不但是嫡子,還是先帝唯一在世的兒子,可以說先帝百年之後,隻要不是十分的扶不上牆,帝位幾乎是唾手可得了。
先帝晚年難得清明,或許是看自身血脈傳承有望,肅後宮清吏治,幾乎是手把手扶著當今登上帝位。因這血脈的傳承有張皇後之功,先帝厚賜張家,更將太子妃之位留給了張家。當年太子歸宗一事令張家和張皇後都收穫了極大的利益。如今看來是有人坐不住了,想重掀舊案,在這事上分一杯羹。
失之先手不得,敗軍之將而已。
張太後有張太後的驕傲,比起後宮紛紛攘攘的流言,張太後反而更關心被平調到壽康宮的趙侍詔。皇帝這樣大剌剌地往太後宮裏塞人,當今也算得上是獨一份了。
「太後娘娘,是不是傳家裏人進宮,也問問朝局的動向。」
慈姑姑顯然沒有跟上張太後的思維,目光仍舊停留在張太後曾逼殺恭敏皇後的傳言上。今晨送來的百合已經不如上午有朝氣了,張太後剪掉一株花枝,不緊不慢,悠悠然。
「雲慈啊,你還是沒有悟。皇上是將趙侍詔送來壽康宮便是告訴哀家他已經對哀家起了疑心。若是這時候再傳喚張家人入宮,皇上的疑心便會更甚。」
慈姑姑那隻正準備接過殘褪花枝的手驟然停頓,從太後娘娘回張家起她就侍奉在太後娘娘身邊,後來娘娘入宮,為妃、為後、為太後,她都一直在她身側,因此太後娘娘的本事,慈姑姑是深知的。也因為此,慈姑姑對太後深信不疑,於是越發的懼怖起來。
像是為了安慰這個忠婢,又或者是為了理清自己的思路,張太後親自將那朵百合遞到慈姑姑手上。聲音越發悠悠然:「咱們後宮不通前朝,如今宮裏出了這樣的傳聞,焉知前朝不會有反應?禦使向來風聞奏事,哀家若要是想要置對手於死地,一定不會隻在後宮放出流言的。不過哀家剛不是跟你說了,咱們皇上比先帝要強,為了朝局的穩定,皇上是不會在這時候動張家的。張家雖說不算權臣,也是百年的大族了,皇上若因這種連證據都沒有的事而問責張家,恐怕會令百官惶恐。皇上一向做事有度,即使是有鐵血手腕,也不會用在如今。如今的朝局和時事會逼得皇上不得不先求穩,再謀其他。」
太後收回拿花的手,那朵花穩穩噹噹落在慈姑姑掌心,慈姑姑無心看花,隻是看著太後。卻見太後的目光陡然冷冽起來。
「幕後做局之人全無大局觀,他們以為天子的怒火是這樣好挑撥的嗎?天子首先是天子,其次才是誰的兒子。先帝糊塗了一輩子,到晚來卻事事明白。雲慈,你可知先帝彌留之時對哀家說什麽?他說皇後啊,你為朕留下了個好兒子,咱們大齊會在他手裏振興。哀家不知道他口裏的皇後說的是哀家還是楊後,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連先帝都相信當今會是一位英明的君主。」
「所以娘娘的意思是,張家暫是無憂的?」
慈姑姑一向信服太後。
「暫時無憂,皇上隻是疑哀家罷了。」
「那皇上調趙侍詔過來?」
太後抬眸看向虛空。
「要麽皇上信趙侍詔,要趙侍詔來盯著哀家。要麽皇上不信趙侍詔,將趙侍詔物歸原主了。」
慈姑姑仍有不明,於是大膽問:「那咱們應當怎麽對待趙侍詔?」那可是丁漾的女兒,她可能是陛下的間諜,也可能已是為陛下所厭的棄子。
太後撫一撫鬢間的發,沾了水的指尖使髮絲更為柔滑。
「你覺得呢?」
望著太後寧和優雅的麵容,慈姑姑忽然悟了。
會寧宮。
「什麽?」
後宮不通前朝,淑妃尚不太知早朝發生的事。但宮裏的流言她是知道的,她有協理六宮之便,在這宮裏自然能做個耳聰目明的貴人。但再多的流言都不能遮去淑妃對於福寧宮的趙侍禦如今做了壽康宮侍詔的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