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遼東五年規劃,收服馬周(劃掉買下馬周)
大唐,開局帶小公主去現代 作者:暢遊書海的書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頓飯自然是搞不定李世民的。
馬周知道李世民不想讓他去遼東,果斷的站在了李世民這邊。
看來古人還是很重承諾的,李世民對馬周的知遇之恩確實是趙崢比不了的。
但是趙崢表示,我為大唐立過功,我為陛下流過血!
反正這個人我要定了!
“你這不是跟朕耍無賴嗎?”李世民沒好氣的看著趙崢。
不讓你挖馬周,你就給朕擺功勞,博同情?
“我隻要馬賓王幫我五年!五年!”
趙崢承諾五年後肯定讓馬周回大唐,五年後,馬周還不到四十呢,在官場算年輕的。
“行,那就五年!五年後你要是不把馬賓王還回來,朕就不許你再從大唐招人去遼東!”
“那太好了,多謝泰山成全,小婿敬嶽父泰山一杯。”
趙崢聽到李世民同意把馬周借給他用,高興的見牙不見眼。
一旁默默吃菜的馬周似乎想說什麽,又忍了下來。
飯後,李世民返回宮中,臨走還帶走了一大車的新鮮蔬菜。
趙崢也讓馬周留宿府中,準備將自己的中心思想與馬周碰一下,不統一思想,事情是做不成的。
趙崢的書房
趙崢與馬周相對而坐,麵前擺放的是趙崢草草寫成的遼東五年規劃。
“賓王兄,請看我這份規劃。”趙崢示意馬周看向那份規劃書。
大體隻有5頁。
第一、土地國有化,穩住小農經濟不破產
土地收歸國有,由國家承包給個人,根據每戶的人口授田,禁止土地買賣。
其實唐初也是土地收歸國有,均田製規定每丁授田百畝,永業田20畝,口分田80畝。
口分田不允許買賣,死後還要收回國有,但是呢又規定了,從狹鄉遷到寬鄉的(從人口稠密區去人煙稀少的區域),可以買掉口分田,這無疑加大了買賣的範圍。
所以後麵均田製的崩潰是必然的。
宋元是兩田製,即官田和民田,但是他不禁止私田買賣,所以,結果是可以預見的。
明朝繼承了元的兩田製,也是允許私田買賣,所以對於土地兼並依舊沒什麽卵用。
至於蟎清,不說也罷。
趙崢實行土地全部國有的原因,就是為了禁止大族肆意兼並土地。
一方麵短期內遼東不可能跳出小農經濟的範疇。
如果土地兼並不禁止,估計要不了多久普通百姓又會活不下去,雖然趙崢可能看不到這一幕。
同樣的趙崢還會提供無息貸款,如果確實因為受災活不下去的百姓,可以向政府申請無息貸款。
視償還能力分五年償還、或10年償還。
另一方麵,方便征地。
地是國家分配給你的,國家需要工業用地時候,給予合理的補償後,就征收走,省的征收私田麻煩。
這一點馬周非常認可,但是也有相應的擔心:“大王,不授私田,恐怕沒有多少百姓願意前來了。”
“這一點我也考慮過了,但是這個必須實行,不能動搖,小農經濟極其脆弱,如果放任土地兼並,必然導致大量的流民和佃戶,這些都會讓社會動蕩。”
趙崢把自己的考慮也說了出來,然後接著道:“第一批願意去遼東的百姓我會提供高產的作物,和鋼製農具,還有耕牛,不怕沒人願意去。”
“嘶~ 耕牛難得,第一批就算隻有萬戶遷徙,這一萬頭牛,哪裏去弄呢?”
馬周被趙崢的大手筆震驚了。
“我的事跡想必你也聽過,一萬頭牛雖然不是小數目,但是我想湊出來也不是太難的事情。”
國內還有許多耕牛的交易市場,一個市場買300頭,也隻需要34個市場就能湊齊了。
可能費些事情,但是也不算難辦。
見趙崢胸有成竹,馬周也不再追問。
第二、 基礎教育普及 堅持漢化與民族融合!
教育乃是強國之基。
普及拚音,對於扶餘人的新生兒,必須入學學習漢語,不入學,拒絕漢化,則為貶為下等民。
如今三國遺民占據絕大多數,這些遺民也要分化治理,願意接受漢化服從管理的,也享受與大唐人等同的權利。
漢化的內容就是,說漢話、改漢姓、穿漢服、移風易俗。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是必須的,不然指望幾萬漢人能夠統治半島三國,跟白日做夢差不多。
這一點馬周也頗為認可,全靠暴力手段是不可取的。
趙崢打算從遼東開始,開辦小、初課程培養人才,現在這時代,有初中文化就足夠建設遼東了。
第三個 以工業化為核心
這裏馬周沒有看懂,“大王,這工業化為核心指的是?”
“工業,我特指的是基礎工業,比如磚窯、煉鐵、煉鋼、煤炭開采、器械製造、製鹽、紡織業等,後麵時機成熟,我還會發展化工業,機械製造業。”趙崢解釋道。
這些基本包含了百姓的衣食住行,尤其是煤炭和鋼鐵產業,隻有工具革新了,才能發展的更好。
“臣明白了,但是如果以工業為核心,豈不是會耽誤農時?”
“並不會,這些不衝突,一年中百姓需要勞作的時間並不多,我們完全可以在農閑時,招收百姓進工廠做工,發放薪水補貼,總比一直賦閑在家要好。而且產量上來後,這些工業製品價格也會下降,百姓更加買的起了,生活隻會越來越好。”
趙崢看來,比如紡織行業,完全可以招收女工。
自己不收絹稅,但是呢你也別總自己養蠶織布了。
趙崢會推廣棉花,上織布機,女子可以來做工,既可以領工資補貼家用,產量上來後,布也便宜了。
到時全家都穿的起棉布衣服,生活質量一下就上去了。
可惜最適合種棉花的新疆離的太遠了,不然自己肯定得拿下,那邊才是最優質的的棉產區。
四、民兵計劃
組織鄉勇為民兵,安排基層軍官幫助訓練,發放兵器裝備,防止被三國遺民所害
五、重設軍製、統一軍隊思想
軍製改革為三人為組,十人為班,三班一排,進而疊加到團級。
兵種搭配訓練組建後再慢慢調整。
設置政委之職,專門做思想建設,統一指導思想。
提高軍士待遇,府兵製與職業軍人並存,常備軍隊就2萬人,戰時再抽調府兵。
趙崢沒打算讓他們有多高的覺悟,隻要知道是趙崢養著他們,為了趙崢作戰,為了自己的家族榮譽,為了自己的土地而戰就行。
六、土地規劃計劃
趙崢根據後世朝鮮,遼寧等地的作物分布,規劃出水稻、玉米、紅薯、棉花、油菜、小麥等種植區。大唐不能放棄粟米,不代表趙崢不能,隻要物產足夠豐富,自然不怕供應不上。
趙崢的計劃是後麵占據東三省,朝鮮半島還是太貧瘠了。
占據東三省才能養活更多的人口,同時還能徹底絕了金人、女真崛起的希望。
以上六個是發展方向
趙崢計劃第一個五年
農業部分,以遼東城為核心輻射、玄菟、樂浪、新城、安市,這部分實行軍屯。
主要種植區以東北平原的遼河平原部分地區,鬆嫩平原部分地區。(遼河平原大概是唐占近一半,契丹占據一部分,高句麗占據一小部分,鬆嫩平原占據也不多,大部分在室韋和靺鞨手裏。)
同時中段區域以平壤為核心輻射西海岸平原地區,北部的山地丘陵暫時放棄。
五年後實現承載60萬人口,糧食年產量60-80萬噸.
第一年以將部分西海岸平原地區與東北平原部分地區收歸國有。
分配種植水稻、玉米、棉花、紅薯,以實現百姓有餘糧,有衣穿為目的。
平壤平原後世大概有950平方公裏的耕地,這個時代哪怕隻有6成土地,也有85萬畝,夏玉米,冬小麥輪種,按照畝產400斤,一年可產34萬噸。
但是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精耕細作,一家六口能種植40畝地就很極限了。
大概一年可以產出斤糧食,全部按照成年男丁的口糧消耗,每天15斤糧食,一年也才5475斤糧,還能有5年的存儲。
但是八十五萬畝,意味著趙崢要至少有戶,每戶耕作40畝才勉強分的完。
這還隻是平壤平原地區,再加上遼河平原部分地區,鬆嫩平原部分地區,估計至少三萬戶。
趙崢得遷徙加收編18萬人口,可以實現完全耕種。
所以趙崢第一年隻計劃遷徙過來戶左右的人口,占據平原地區的1\/3-1\/4左右,先把膏腴之地占據即可。
這些平原養活了高麗大半人口一下全搶走,就是逼他們造反。
趙崢第一年計劃糧食實現年產量10萬噸-16萬噸。
菜籽油年產量800-1000噸,實現人均年油料占有量超過50斤。(正常六口家庭一個月能吃掉15斤油就不少了,人均50斤,可以有近120斤油往外賣或者發展副食品。)
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需要達成人口增長至50萬人,糧食年產量100萬噸,油料年產量十萬噸
工業部分:
第一年在遼東建設鋼鐵廠,
鋼鐵廠投入500公斤級轉爐20個,日產4-8噸鐵的小高爐4個,2.3m煉焦爐1個。
職工400人,實現年產7000噸鋼鐵。
第一個五年規劃結束,實現在平壤、遼東、蓋牟共建立10座鋼鐵廠,實現年產7萬噸鋼鐵。
教育部分:
第一年在遼東、平壤、玄菟、安市城各設置小學1所,實現招收學生400-500人,主要以移民子弟與歸附的扶餘人小孩為主。教師人數12人。
第一個五年結束實現建設50所學校,招收學生5000人及以上,設置第一批初中學校。
軍隊組建:
第一年開辦軍事學校,吸納唐軍願意留在遼東的積極分子。
培養基層軍事幹部,常備兵組建2000人。仆從軍5000人。
第五年實現
常備軍3萬人,府兵5萬人。
行政管理
全國劃分12個州,120縣。官製暫時按照大唐來組建。
每個州設首府,為行政中心。
暫時依舊設置三班六房,從事基層管理。
第五年結束前完成第一輪製度完善。
...
這是趙崢花了幾個小時做出來的,一些係列措施並不完善。
不過趙崢的構想已經讓馬周覺得趙崢並不是無謀之輩。
不管是建設以遼東、平壤為核心的中心城市輻射周邊,還是關於教育、軍隊、製度的建設都有自己的思想在。
但是他也看出了趙崢的本質,排外!
不漢化不會被趙崢接納的,趙崢是想讓遼東徹底成為漢人的土地,甚至教化那些扶餘人成為漢民。
馬周知道李世民不想讓他去遼東,果斷的站在了李世民這邊。
看來古人還是很重承諾的,李世民對馬周的知遇之恩確實是趙崢比不了的。
但是趙崢表示,我為大唐立過功,我為陛下流過血!
反正這個人我要定了!
“你這不是跟朕耍無賴嗎?”李世民沒好氣的看著趙崢。
不讓你挖馬周,你就給朕擺功勞,博同情?
“我隻要馬賓王幫我五年!五年!”
趙崢承諾五年後肯定讓馬周回大唐,五年後,馬周還不到四十呢,在官場算年輕的。
“行,那就五年!五年後你要是不把馬賓王還回來,朕就不許你再從大唐招人去遼東!”
“那太好了,多謝泰山成全,小婿敬嶽父泰山一杯。”
趙崢聽到李世民同意把馬周借給他用,高興的見牙不見眼。
一旁默默吃菜的馬周似乎想說什麽,又忍了下來。
飯後,李世民返回宮中,臨走還帶走了一大車的新鮮蔬菜。
趙崢也讓馬周留宿府中,準備將自己的中心思想與馬周碰一下,不統一思想,事情是做不成的。
趙崢的書房
趙崢與馬周相對而坐,麵前擺放的是趙崢草草寫成的遼東五年規劃。
“賓王兄,請看我這份規劃。”趙崢示意馬周看向那份規劃書。
大體隻有5頁。
第一、土地國有化,穩住小農經濟不破產
土地收歸國有,由國家承包給個人,根據每戶的人口授田,禁止土地買賣。
其實唐初也是土地收歸國有,均田製規定每丁授田百畝,永業田20畝,口分田80畝。
口分田不允許買賣,死後還要收回國有,但是呢又規定了,從狹鄉遷到寬鄉的(從人口稠密區去人煙稀少的區域),可以買掉口分田,這無疑加大了買賣的範圍。
所以後麵均田製的崩潰是必然的。
宋元是兩田製,即官田和民田,但是他不禁止私田買賣,所以,結果是可以預見的。
明朝繼承了元的兩田製,也是允許私田買賣,所以對於土地兼並依舊沒什麽卵用。
至於蟎清,不說也罷。
趙崢實行土地全部國有的原因,就是為了禁止大族肆意兼並土地。
一方麵短期內遼東不可能跳出小農經濟的範疇。
如果土地兼並不禁止,估計要不了多久普通百姓又會活不下去,雖然趙崢可能看不到這一幕。
同樣的趙崢還會提供無息貸款,如果確實因為受災活不下去的百姓,可以向政府申請無息貸款。
視償還能力分五年償還、或10年償還。
另一方麵,方便征地。
地是國家分配給你的,國家需要工業用地時候,給予合理的補償後,就征收走,省的征收私田麻煩。
這一點馬周非常認可,但是也有相應的擔心:“大王,不授私田,恐怕沒有多少百姓願意前來了。”
“這一點我也考慮過了,但是這個必須實行,不能動搖,小農經濟極其脆弱,如果放任土地兼並,必然導致大量的流民和佃戶,這些都會讓社會動蕩。”
趙崢把自己的考慮也說了出來,然後接著道:“第一批願意去遼東的百姓我會提供高產的作物,和鋼製農具,還有耕牛,不怕沒人願意去。”
“嘶~ 耕牛難得,第一批就算隻有萬戶遷徙,這一萬頭牛,哪裏去弄呢?”
馬周被趙崢的大手筆震驚了。
“我的事跡想必你也聽過,一萬頭牛雖然不是小數目,但是我想湊出來也不是太難的事情。”
國內還有許多耕牛的交易市場,一個市場買300頭,也隻需要34個市場就能湊齊了。
可能費些事情,但是也不算難辦。
見趙崢胸有成竹,馬周也不再追問。
第二、 基礎教育普及 堅持漢化與民族融合!
教育乃是強國之基。
普及拚音,對於扶餘人的新生兒,必須入學學習漢語,不入學,拒絕漢化,則為貶為下等民。
如今三國遺民占據絕大多數,這些遺民也要分化治理,願意接受漢化服從管理的,也享受與大唐人等同的權利。
漢化的內容就是,說漢話、改漢姓、穿漢服、移風易俗。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是必須的,不然指望幾萬漢人能夠統治半島三國,跟白日做夢差不多。
這一點馬周也頗為認可,全靠暴力手段是不可取的。
趙崢打算從遼東開始,開辦小、初課程培養人才,現在這時代,有初中文化就足夠建設遼東了。
第三個 以工業化為核心
這裏馬周沒有看懂,“大王,這工業化為核心指的是?”
“工業,我特指的是基礎工業,比如磚窯、煉鐵、煉鋼、煤炭開采、器械製造、製鹽、紡織業等,後麵時機成熟,我還會發展化工業,機械製造業。”趙崢解釋道。
這些基本包含了百姓的衣食住行,尤其是煤炭和鋼鐵產業,隻有工具革新了,才能發展的更好。
“臣明白了,但是如果以工業為核心,豈不是會耽誤農時?”
“並不會,這些不衝突,一年中百姓需要勞作的時間並不多,我們完全可以在農閑時,招收百姓進工廠做工,發放薪水補貼,總比一直賦閑在家要好。而且產量上來後,這些工業製品價格也會下降,百姓更加買的起了,生活隻會越來越好。”
趙崢看來,比如紡織行業,完全可以招收女工。
自己不收絹稅,但是呢你也別總自己養蠶織布了。
趙崢會推廣棉花,上織布機,女子可以來做工,既可以領工資補貼家用,產量上來後,布也便宜了。
到時全家都穿的起棉布衣服,生活質量一下就上去了。
可惜最適合種棉花的新疆離的太遠了,不然自己肯定得拿下,那邊才是最優質的的棉產區。
四、民兵計劃
組織鄉勇為民兵,安排基層軍官幫助訓練,發放兵器裝備,防止被三國遺民所害
五、重設軍製、統一軍隊思想
軍製改革為三人為組,十人為班,三班一排,進而疊加到團級。
兵種搭配訓練組建後再慢慢調整。
設置政委之職,專門做思想建設,統一指導思想。
提高軍士待遇,府兵製與職業軍人並存,常備軍隊就2萬人,戰時再抽調府兵。
趙崢沒打算讓他們有多高的覺悟,隻要知道是趙崢養著他們,為了趙崢作戰,為了自己的家族榮譽,為了自己的土地而戰就行。
六、土地規劃計劃
趙崢根據後世朝鮮,遼寧等地的作物分布,規劃出水稻、玉米、紅薯、棉花、油菜、小麥等種植區。大唐不能放棄粟米,不代表趙崢不能,隻要物產足夠豐富,自然不怕供應不上。
趙崢的計劃是後麵占據東三省,朝鮮半島還是太貧瘠了。
占據東三省才能養活更多的人口,同時還能徹底絕了金人、女真崛起的希望。
以上六個是發展方向
趙崢計劃第一個五年
農業部分,以遼東城為核心輻射、玄菟、樂浪、新城、安市,這部分實行軍屯。
主要種植區以東北平原的遼河平原部分地區,鬆嫩平原部分地區。(遼河平原大概是唐占近一半,契丹占據一部分,高句麗占據一小部分,鬆嫩平原占據也不多,大部分在室韋和靺鞨手裏。)
同時中段區域以平壤為核心輻射西海岸平原地區,北部的山地丘陵暫時放棄。
五年後實現承載60萬人口,糧食年產量60-80萬噸.
第一年以將部分西海岸平原地區與東北平原部分地區收歸國有。
分配種植水稻、玉米、棉花、紅薯,以實現百姓有餘糧,有衣穿為目的。
平壤平原後世大概有950平方公裏的耕地,這個時代哪怕隻有6成土地,也有85萬畝,夏玉米,冬小麥輪種,按照畝產400斤,一年可產34萬噸。
但是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精耕細作,一家六口能種植40畝地就很極限了。
大概一年可以產出斤糧食,全部按照成年男丁的口糧消耗,每天15斤糧食,一年也才5475斤糧,還能有5年的存儲。
但是八十五萬畝,意味著趙崢要至少有戶,每戶耕作40畝才勉強分的完。
這還隻是平壤平原地區,再加上遼河平原部分地區,鬆嫩平原部分地區,估計至少三萬戶。
趙崢得遷徙加收編18萬人口,可以實現完全耕種。
所以趙崢第一年隻計劃遷徙過來戶左右的人口,占據平原地區的1\/3-1\/4左右,先把膏腴之地占據即可。
這些平原養活了高麗大半人口一下全搶走,就是逼他們造反。
趙崢第一年計劃糧食實現年產量10萬噸-16萬噸。
菜籽油年產量800-1000噸,實現人均年油料占有量超過50斤。(正常六口家庭一個月能吃掉15斤油就不少了,人均50斤,可以有近120斤油往外賣或者發展副食品。)
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需要達成人口增長至50萬人,糧食年產量100萬噸,油料年產量十萬噸
工業部分:
第一年在遼東建設鋼鐵廠,
鋼鐵廠投入500公斤級轉爐20個,日產4-8噸鐵的小高爐4個,2.3m煉焦爐1個。
職工400人,實現年產7000噸鋼鐵。
第一個五年規劃結束,實現在平壤、遼東、蓋牟共建立10座鋼鐵廠,實現年產7萬噸鋼鐵。
教育部分:
第一年在遼東、平壤、玄菟、安市城各設置小學1所,實現招收學生400-500人,主要以移民子弟與歸附的扶餘人小孩為主。教師人數12人。
第一個五年結束實現建設50所學校,招收學生5000人及以上,設置第一批初中學校。
軍隊組建:
第一年開辦軍事學校,吸納唐軍願意留在遼東的積極分子。
培養基層軍事幹部,常備兵組建2000人。仆從軍5000人。
第五年實現
常備軍3萬人,府兵5萬人。
行政管理
全國劃分12個州,120縣。官製暫時按照大唐來組建。
每個州設首府,為行政中心。
暫時依舊設置三班六房,從事基層管理。
第五年結束前完成第一輪製度完善。
...
這是趙崢花了幾個小時做出來的,一些係列措施並不完善。
不過趙崢的構想已經讓馬周覺得趙崢並不是無謀之輩。
不管是建設以遼東、平壤為核心的中心城市輻射周邊,還是關於教育、軍隊、製度的建設都有自己的思想在。
但是他也看出了趙崢的本質,排外!
不漢化不會被趙崢接納的,趙崢是想讓遼東徹底成為漢人的土地,甚至教化那些扶餘人成為漢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