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日。
朝陽初升,金輝灑滿燕京城,大朝會的日子終於到來。宮門外,文武百官早已齊聚,他們或低聲交談,或沉默等待,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不同的表情,有期待,有憂慮,也有不安。
文官以時任宰相季海生為首,他身著紫袍,腰間掛著玉帶,白發蒼蒼卻精神矍鑠。他的眼中閃爍著改革的光芒,仿佛能看到一個更加輝煌的燕國在向他招手。他的身邊圍繞著一群誌同道合的改革派官員,他們低聲討論著即將到來的朝會,每個人的眼中神采奕奕。
武官則以百戰穿甲軍,大將軍王密離,鎮北侯冷繼業,成安候王城遠為首,他們身著戰袍,腰佩長劍,身姿挺拔,目光如炬。他們的臉上帶著軍人特有的堅,他們的身邊是一群身經百戰的各級新進武官。
一隊隊身穿金色鎧甲,手持長槍的禦林軍出現在眾人的視線中。他們的步伐整齊劃一,金屬鎧甲在晨光中閃耀著耀眼的光芒,長槍的尖端在陽光下反射出刺目的光點。
宮門緩緩打開,內監的聲音響起:“陛下有旨,大朝會開始,眾卿入宮。”
文武百官紛紛整理衣冠,按照品級順序,緩緩步入宮門。
通往太和殿的禦道上,手持長槍的禦林軍駐守在禦道兩側,他們的目光警惕,身姿挺拔,展現出皇家軍隊的威嚴與紀律。
文武百官不斷穿過重重宮殿樓宇。
行至承天門,後方是高高聳立的太和殿,四周空曠如野的場地上,各有上萬身穿金色鎧甲,手持長槍的禦林軍靜靜矗立,四周鴉雀無聲。
文武百官心中驚悚,眼角餘光審視著這些禦林軍,從形象氣質和身穿的鎧甲來看,非兵械司製式,也明顯不是改組後的禁軍,又如那兵變當日的神秘軍隊百戰穿甲軍,如出一轍,當今天子果然神鬼莫測。
太和殿台階上,兩側則是一位位身穿飛魚服,腰配繡春刀的錦衣衛。
朝日東升,旭日東升,陽光灑在太和殿的琉璃瓦上,金光燦燦,映照出一片輝煌。文武百官在錦衣衛的引領下,緩緩登上台階,每一步都顯得莊重而肅穆。
隨著官員們陸續進入太和殿,大殿內的氣氛變得更加凝重。殿內金碧輝煌,龍椅高高在上,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皇權。陛下尚未到來,但龍椅兩側的香爐已經點燃,香煙繚繞,增添了幾分神秘和莊嚴。
文官們站在大殿的左側,武官們站在右側,各自按照官職高低排列。
從後殿走出,李景炎登上龍椅坐下,一旁的小太監小福子尖聲高喝:“陛下到,百官恭迎――”
文武百官深深的注視著仿佛佇立在九天之上的少年皇帝,撩起前擺,跪伏在地。
“吾皇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百官、公卿、殿外禦林軍皆叩首,山呼萬歲,聲震皇城。
史官伏在案邊動筆如飛:“天武元年,朔日大朝,群臣齊聚,共商國是,史稱天武變法。”
李景炎眼神幽幽,長長的珠簾遮住了他的臉,他輕輕抬手,語氣低沉應答道:“諸卿平身!”
“謝,陛下。”文武群臣也紛紛走入左右兩側入座,一個個側頭看向龍椅上的皇帝。
太監小福子甩了甩拂塵,高聲道:“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陛下,臣有本要奏。”宰相季海生率先出列,他的聲音洪亮,回蕩在大殿之中。
李景炎淡淡的道:“準。”
“陛下,臣死諫。”
宰相季海生的聲音再次響起,撲通一聲跪下,他從袖中取出一卷奏折,高舉於頭頂,道:
【上天武皇帝言事書】
【臣竊觀自古人主,享國日久,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雖無暴政虐刑加於百姓,而天下未嚐不亂,今天下六分,列國爭霸,身死國滅間,朝夕可至】
…………………………
【享國日久,內外無患,因循苟且,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趨過目前,而不為久遠之計,自以禍災可以無及其身,往往身遇禍災,而悔無所及】
……………………
【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維持;非眾建賢才,不足以保守。苟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則不能詢考賢才,講求法度。賢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歲月,則幸或可以無他;曠日持久,則未嚐不終於大亂】
…………………………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儉之德,有聰明睿智之才,有仁民愛物之意。然享國日久矣,此誠惻怛憂天下。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備從官,朝廷治亂安危,臣實預其榮辱,此臣所以不敢避進越之罪,而忘盡規之義。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則天下幸甚!】
“臣今日所奏於吏治腐敗,國庫空虛、民生凋敝之事。近年來,天災人禍頻發,國庫收入銳減,而百姓生活困苦,急需朝廷的救濟,唯天下傾覆。謹陛下三思,臣冒死,維變法爾。”宰相季海生腰背挺直,聲音洪亮,一字一句的奏言實事。
季海生的話語落下,大殿內一片落針可聞。他知道,這些會觸動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那些宮中的權貴和地方的豪強。但他也相信,隻有通過這樣的改革,燕國才能走出困境,迎來新生,三百年煌煌大燕,自太祖時起,亦有天下一統之誌。
李景炎,端坐在龍椅上,垂珠之後,眯起一對鳳眼,喜怒不形於色的看著,白玉階下,一群身穿朝服跪坐在兩旁的文武大臣,道:“諸位愛卿,宰相所奏,諸位臣工,怎麽看。”
陽光透過珠簾,斑駁地灑在李景炎的龍袍上,他的目光在文武百官的臉上緩緩掃過,每一個被他目光觸及的官員都不由自主地低下了頭,不敢直視那雙深邃的鳳眼。大殿內的氣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來,隻有季海生依舊挺直著腰背,他的眼神堅定,似乎已經做好了麵對一切後果的準備。
隨著李景炎的話語落下,大殿內的氣氛變得更加緊張。文武百官的目光在彼此之間遊移,似乎每個人都在掂量著自己的立場和即將發表的意見。
新任戶部尚書趙銘首先打破了沉默,他邁步出列,聲音沉穩而有力:“陛下,宰相所言極是,國家財政吃緊,百姓疾苦,確需改革以圖強。但臣以為,改革需穩妥,不可急功近利。應當先從整頓吏治入手,嚴查貪汙腐敗,以儆效尤。”
回京述職的南方兗州刺史,方叢折脊柱發涼,硬著頭皮的緩緩站了出來樣聲音堅澀。:“陛下,宰相所言雖有幾分道理,但改革之事,非一朝一夕可成。國庫空虛,民生凋敝,若此時大刀闊斧,恐怕會引起更大的動蕩。”
他的話音剛落,南方的兗州刺史崔澤,背生冷汗,也站了出來,他的眼神中帶著一絲驚懼:“陛下,方刺史言極是。改革需徐徐圖之,不可操之過急。況且,邊境未穩,若國內先亂,恐怕會給外敵可乘之機。”
隨後稀稀拉拉的,幾位南方官員忐忑不安的紛紛附議。
李景炎的目光再次掃過大殿,他的眼神中似乎有一絲波動,但很快又恢複了平靜。他緩緩站起身,龍袍在身後拖曳,目光落在了南方三王之一的晉王李存身身上:“端王,你有何見解?”
端李泰深吸一口氣,開口道:“陛下,諸位朝臣所言,臣亦知之。但若不改革,國庫將更加空虛,民生將更加凋敝。長此以往,國將不國。臣請陛下三思。”
話音落下,南方三王中,晉王,安王,瞪大雙眼,一臉錯愕的望向端王,久久無言,文武百官則略顯驚訝。
李景炎微微頷首,他轉向了一直沉默不語的晉王和安王,他們的表情複雜,似乎在權衡著各自的利益。安王終於開口,他的聲音帶著一絲遲疑:
“陛下,臣認為,改革之事,牽一發而動全身,還當慎重考慮,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動蕩。”
晉王緊接著道:“陛下,臣……臣複季相之議。”
也就在這時,改革派的上百位官員,如同潮水一般,齊齊出列。他們的動作整齊劃一,如同事先排練過一般,臉上的表情莊重而嚴肅,紛紛跪在大殿中央,高聲附和。
“臣,工部侍郎……附議。”
“臣,禮部尚書……附議。”
“臣,刑部尚書……附議。”
“臣,兵部尚書……附議。”
……………………
晉王之後,猶如多米諾骨牌一般,大殿之內數百位文武大臣,鎮北侯,成安侯,平南侯,大將軍王離等紛紛出列附議。
李景炎的目光再次掃過大殿,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諸卿之言,朕已盡知。朕深知國家之難,亦知改革之必要。然而,改革非一朝一夕之事,需穩妥推進。朕意已決,至今日起由宰相領頭,負責製定改製方案,朕將親自監督。”
此言一出,大殿內的氣氛為之一鬆。季海生眼中閃過一絲驚喜,他沒想到皇帝會如此迅速地做出決定,並且給予他如此大的權力。他俯首叩拜,高聲道:“臣領旨,定不負陛下所托。”
大朝會的氣氛逐漸穩定下來,這場改革不僅是對國家未來的一次重大決策,也是對他們個人權力和地位的一次重新洗牌。他們必須在這個新的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否則就會被曆史的洪流所淘汰。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大朝會持續了許久。當太陽升到中天,陽光透過大殿的窗戶,灑在金碧輝煌的龍椅上,李景炎終於站起身來,結束了這場曆史性的朝會。
太監小福子一甩拂塵,高聲道:“退朝。”
“吾皇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文武百官再次跪拜,山呼萬歲,聲震皇城。李景炎在錦衣衛的護衛下,緩緩步出太和殿,隨著皇帝的退朝令下,文武百官紛紛起身,望向南方三王的眼底深處,深藏著深深的不解。
…………………………
李景炎穿過重重宮牆,終於回到了禦書房。書房內,書架上擺滿了各類古籍和奏折,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墨香。他輕歎一聲,脫下沉重的龍袍,換上了輕便的常服,坐在了寬大的書桌後。
他的目光落在了案頭堆積如山的奏折上,這些都是各地官員上奏的緊急事務。他知道,這些奏折中,有的關乎民生,有的涉及軍事,每一件都不容小覷。他深吸一口氣,開始一一翻閱,不時用朱筆批注。
在處理完幾份緊急的奏折後,李景炎餓的有些前胸貼後背,喚來了小福子傳禦膳。
突然,一陣輕微的風聲掠過,禦書房的門無聲無息地開啟,又迅速合上。一位身穿黑色鬥篷的男子悄然進入,他的身影如同夜色中的幽靈,無聲無息。他是李景炎的心腹,秦時明月中的臥底之王,墨玉麒麟,現化身南楚,“暗夜司”南司副司首,劉伏興。
墨玉麒麟緩步走向李景炎,每一步都顯得異常沉穩,仿佛他的腳步從未觸及地麵,他停在李景炎麵前,微微低頭,聲音低沉而有力:“陛下,墨玉麒麟前來複命。”
李景炎抬頭,平靜道:“說說看,看看是否和朕推測的一樣。”
朝陽初升,金輝灑滿燕京城,大朝會的日子終於到來。宮門外,文武百官早已齊聚,他們或低聲交談,或沉默等待,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不同的表情,有期待,有憂慮,也有不安。
文官以時任宰相季海生為首,他身著紫袍,腰間掛著玉帶,白發蒼蒼卻精神矍鑠。他的眼中閃爍著改革的光芒,仿佛能看到一個更加輝煌的燕國在向他招手。他的身邊圍繞著一群誌同道合的改革派官員,他們低聲討論著即將到來的朝會,每個人的眼中神采奕奕。
武官則以百戰穿甲軍,大將軍王密離,鎮北侯冷繼業,成安候王城遠為首,他們身著戰袍,腰佩長劍,身姿挺拔,目光如炬。他們的臉上帶著軍人特有的堅,他們的身邊是一群身經百戰的各級新進武官。
一隊隊身穿金色鎧甲,手持長槍的禦林軍出現在眾人的視線中。他們的步伐整齊劃一,金屬鎧甲在晨光中閃耀著耀眼的光芒,長槍的尖端在陽光下反射出刺目的光點。
宮門緩緩打開,內監的聲音響起:“陛下有旨,大朝會開始,眾卿入宮。”
文武百官紛紛整理衣冠,按照品級順序,緩緩步入宮門。
通往太和殿的禦道上,手持長槍的禦林軍駐守在禦道兩側,他們的目光警惕,身姿挺拔,展現出皇家軍隊的威嚴與紀律。
文武百官不斷穿過重重宮殿樓宇。
行至承天門,後方是高高聳立的太和殿,四周空曠如野的場地上,各有上萬身穿金色鎧甲,手持長槍的禦林軍靜靜矗立,四周鴉雀無聲。
文武百官心中驚悚,眼角餘光審視著這些禦林軍,從形象氣質和身穿的鎧甲來看,非兵械司製式,也明顯不是改組後的禁軍,又如那兵變當日的神秘軍隊百戰穿甲軍,如出一轍,當今天子果然神鬼莫測。
太和殿台階上,兩側則是一位位身穿飛魚服,腰配繡春刀的錦衣衛。
朝日東升,旭日東升,陽光灑在太和殿的琉璃瓦上,金光燦燦,映照出一片輝煌。文武百官在錦衣衛的引領下,緩緩登上台階,每一步都顯得莊重而肅穆。
隨著官員們陸續進入太和殿,大殿內的氣氛變得更加凝重。殿內金碧輝煌,龍椅高高在上,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皇權。陛下尚未到來,但龍椅兩側的香爐已經點燃,香煙繚繞,增添了幾分神秘和莊嚴。
文官們站在大殿的左側,武官們站在右側,各自按照官職高低排列。
從後殿走出,李景炎登上龍椅坐下,一旁的小太監小福子尖聲高喝:“陛下到,百官恭迎――”
文武百官深深的注視著仿佛佇立在九天之上的少年皇帝,撩起前擺,跪伏在地。
“吾皇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百官、公卿、殿外禦林軍皆叩首,山呼萬歲,聲震皇城。
史官伏在案邊動筆如飛:“天武元年,朔日大朝,群臣齊聚,共商國是,史稱天武變法。”
李景炎眼神幽幽,長長的珠簾遮住了他的臉,他輕輕抬手,語氣低沉應答道:“諸卿平身!”
“謝,陛下。”文武群臣也紛紛走入左右兩側入座,一個個側頭看向龍椅上的皇帝。
太監小福子甩了甩拂塵,高聲道:“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陛下,臣有本要奏。”宰相季海生率先出列,他的聲音洪亮,回蕩在大殿之中。
李景炎淡淡的道:“準。”
“陛下,臣死諫。”
宰相季海生的聲音再次響起,撲通一聲跪下,他從袖中取出一卷奏折,高舉於頭頂,道:
【上天武皇帝言事書】
【臣竊觀自古人主,享國日久,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雖無暴政虐刑加於百姓,而天下未嚐不亂,今天下六分,列國爭霸,身死國滅間,朝夕可至】
…………………………
【享國日久,內外無患,因循苟且,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趨過目前,而不為久遠之計,自以禍災可以無及其身,往往身遇禍災,而悔無所及】
……………………
【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維持;非眾建賢才,不足以保守。苟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則不能詢考賢才,講求法度。賢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歲月,則幸或可以無他;曠日持久,則未嚐不終於大亂】
…………………………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儉之德,有聰明睿智之才,有仁民愛物之意。然享國日久矣,此誠惻怛憂天下。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備從官,朝廷治亂安危,臣實預其榮辱,此臣所以不敢避進越之罪,而忘盡規之義。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則天下幸甚!】
“臣今日所奏於吏治腐敗,國庫空虛、民生凋敝之事。近年來,天災人禍頻發,國庫收入銳減,而百姓生活困苦,急需朝廷的救濟,唯天下傾覆。謹陛下三思,臣冒死,維變法爾。”宰相季海生腰背挺直,聲音洪亮,一字一句的奏言實事。
季海生的話語落下,大殿內一片落針可聞。他知道,這些會觸動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那些宮中的權貴和地方的豪強。但他也相信,隻有通過這樣的改革,燕國才能走出困境,迎來新生,三百年煌煌大燕,自太祖時起,亦有天下一統之誌。
李景炎,端坐在龍椅上,垂珠之後,眯起一對鳳眼,喜怒不形於色的看著,白玉階下,一群身穿朝服跪坐在兩旁的文武大臣,道:“諸位愛卿,宰相所奏,諸位臣工,怎麽看。”
陽光透過珠簾,斑駁地灑在李景炎的龍袍上,他的目光在文武百官的臉上緩緩掃過,每一個被他目光觸及的官員都不由自主地低下了頭,不敢直視那雙深邃的鳳眼。大殿內的氣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來,隻有季海生依舊挺直著腰背,他的眼神堅定,似乎已經做好了麵對一切後果的準備。
隨著李景炎的話語落下,大殿內的氣氛變得更加緊張。文武百官的目光在彼此之間遊移,似乎每個人都在掂量著自己的立場和即將發表的意見。
新任戶部尚書趙銘首先打破了沉默,他邁步出列,聲音沉穩而有力:“陛下,宰相所言極是,國家財政吃緊,百姓疾苦,確需改革以圖強。但臣以為,改革需穩妥,不可急功近利。應當先從整頓吏治入手,嚴查貪汙腐敗,以儆效尤。”
回京述職的南方兗州刺史,方叢折脊柱發涼,硬著頭皮的緩緩站了出來樣聲音堅澀。:“陛下,宰相所言雖有幾分道理,但改革之事,非一朝一夕可成。國庫空虛,民生凋敝,若此時大刀闊斧,恐怕會引起更大的動蕩。”
他的話音剛落,南方的兗州刺史崔澤,背生冷汗,也站了出來,他的眼神中帶著一絲驚懼:“陛下,方刺史言極是。改革需徐徐圖之,不可操之過急。況且,邊境未穩,若國內先亂,恐怕會給外敵可乘之機。”
隨後稀稀拉拉的,幾位南方官員忐忑不安的紛紛附議。
李景炎的目光再次掃過大殿,他的眼神中似乎有一絲波動,但很快又恢複了平靜。他緩緩站起身,龍袍在身後拖曳,目光落在了南方三王之一的晉王李存身身上:“端王,你有何見解?”
端李泰深吸一口氣,開口道:“陛下,諸位朝臣所言,臣亦知之。但若不改革,國庫將更加空虛,民生將更加凋敝。長此以往,國將不國。臣請陛下三思。”
話音落下,南方三王中,晉王,安王,瞪大雙眼,一臉錯愕的望向端王,久久無言,文武百官則略顯驚訝。
李景炎微微頷首,他轉向了一直沉默不語的晉王和安王,他們的表情複雜,似乎在權衡著各自的利益。安王終於開口,他的聲音帶著一絲遲疑:
“陛下,臣認為,改革之事,牽一發而動全身,還當慎重考慮,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動蕩。”
晉王緊接著道:“陛下,臣……臣複季相之議。”
也就在這時,改革派的上百位官員,如同潮水一般,齊齊出列。他們的動作整齊劃一,如同事先排練過一般,臉上的表情莊重而嚴肅,紛紛跪在大殿中央,高聲附和。
“臣,工部侍郎……附議。”
“臣,禮部尚書……附議。”
“臣,刑部尚書……附議。”
“臣,兵部尚書……附議。”
……………………
晉王之後,猶如多米諾骨牌一般,大殿之內數百位文武大臣,鎮北侯,成安侯,平南侯,大將軍王離等紛紛出列附議。
李景炎的目光再次掃過大殿,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諸卿之言,朕已盡知。朕深知國家之難,亦知改革之必要。然而,改革非一朝一夕之事,需穩妥推進。朕意已決,至今日起由宰相領頭,負責製定改製方案,朕將親自監督。”
此言一出,大殿內的氣氛為之一鬆。季海生眼中閃過一絲驚喜,他沒想到皇帝會如此迅速地做出決定,並且給予他如此大的權力。他俯首叩拜,高聲道:“臣領旨,定不負陛下所托。”
大朝會的氣氛逐漸穩定下來,這場改革不僅是對國家未來的一次重大決策,也是對他們個人權力和地位的一次重新洗牌。他們必須在這個新的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否則就會被曆史的洪流所淘汰。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大朝會持續了許久。當太陽升到中天,陽光透過大殿的窗戶,灑在金碧輝煌的龍椅上,李景炎終於站起身來,結束了這場曆史性的朝會。
太監小福子一甩拂塵,高聲道:“退朝。”
“吾皇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文武百官再次跪拜,山呼萬歲,聲震皇城。李景炎在錦衣衛的護衛下,緩緩步出太和殿,隨著皇帝的退朝令下,文武百官紛紛起身,望向南方三王的眼底深處,深藏著深深的不解。
…………………………
李景炎穿過重重宮牆,終於回到了禦書房。書房內,書架上擺滿了各類古籍和奏折,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墨香。他輕歎一聲,脫下沉重的龍袍,換上了輕便的常服,坐在了寬大的書桌後。
他的目光落在了案頭堆積如山的奏折上,這些都是各地官員上奏的緊急事務。他知道,這些奏折中,有的關乎民生,有的涉及軍事,每一件都不容小覷。他深吸一口氣,開始一一翻閱,不時用朱筆批注。
在處理完幾份緊急的奏折後,李景炎餓的有些前胸貼後背,喚來了小福子傳禦膳。
突然,一陣輕微的風聲掠過,禦書房的門無聲無息地開啟,又迅速合上。一位身穿黑色鬥篷的男子悄然進入,他的身影如同夜色中的幽靈,無聲無息。他是李景炎的心腹,秦時明月中的臥底之王,墨玉麒麟,現化身南楚,“暗夜司”南司副司首,劉伏興。
墨玉麒麟緩步走向李景炎,每一步都顯得異常沉穩,仿佛他的腳步從未觸及地麵,他停在李景炎麵前,微微低頭,聲音低沉而有力:“陛下,墨玉麒麟前來複命。”
李景炎抬頭,平靜道:“說說看,看看是否和朕推測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