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就包括對武舉人地位的提升,甚至,仿國子監為武人提供了一個新的培養門檻,為了顧忌士大夫階層的反撲不至於做得太過激進,姚子詹兼任祭酒。
姚師還組織過一批人編纂過教材,倒不至於說從「啟蒙」開始,仿的是燕國平西侯爺早年間所著《鄭子兵法》,將兵家之法和戰例聯繫在了一起。
倒是有不少武將在裏麵給出過意見,至於說裏麵的文人,隻能說,讓他們去實際指揮一支軍隊怕是沒那個能力,但讓他們去做事後諸葛亮來分析,倒真不能小覷他們的業務水平。
教材之中有一騎兵之法的最為經典也是最為推崇之案例,為五年前靖南王鎮北王率鐵騎開晉。
案例中的借道於幹,被一筆帶過;
並非幹人為自己諱,因為接下來虞慈銘身為晉皇自開南門關,也被一筆帶過,隨後的燕國在晉地的部署安插之密諜以及各種先手導致軍寨被開,也是被一筆帶過。
整場仗,最為幹人所看重的,是燕國鐵騎悄無聲息間出現在了正在攻打燕國的赫連家聞人家聯軍身後。
整個戰役裏的這一戰,是真正的一錘定音。
隨後,十日轉戰千裏,一舉擊潰兩家所有的野戰力量,導致泰半的城池地方都被傳檄而定。
這裏頭,兩位王爺對騎兵用法之精妙,讓幹人迷之神醉。
這份教材還沒定下名字,因為有說法,燕國新君按照規矩將會在近期用上他自己的年號,而幹國朝廷以及官家,似乎也有改元的意思。
改元之後,教材就能定名為《某某武錄》。
不過,可以預見的是,教材之中的騎兵用法之最,將從一變成二;
這添上的一筆,
來自於世間公認的靖南王傳人……平西侯爺。
……
苟莫離他瘦了,人也憔悴了。
當被選派為先鋒軍主將時,他就一肚子的氣。
這裏頭,三分是氣平西侯不拿家噹噹回事兒,千金之子竟還喜歡動輒壓上身家,剩下的,是氣為何這個差事落在自己頭上?
為什麽不讓梁程去?
為什麽不讓金術可去?
為什麽就是讓我去?
知道這有多苦,知道這有多累麽!
一路前撲,行進,為後續的中軍開闢平穩的行軍路線。
這裏的路線,還要指的是適合大軍的隱藏,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讓大軍憑空消失亦或者是躲入山溝溝裏,而是讓楚國地方駐軍和朝廷以及當地百姓之間,形成一個信息差。
百姓可以知道,但附近的楚國駐軍亦或者是縣城不能知道,他們要是知道了,也不能讓他們在第一時間將消息給遞送上去。
最終,形成一種戰略上的正大光明和戰術上的完美遮蔽。
渭河的楚人駐軍知道燕人從那裏渡河了,但並不知道燕人具體地奔赴哪個方向要攻打哪裏,本能地先拱衛燕人可能的攻打郢都的路線,做好戰爭動員準備,所謂的「八百裏」加急,也一封封地向上報。
所以,這會兒在楚國南方,已經廣為流傳一個說法,燕人平西侯率軍想要再行靖南王舊事,打京城!
甚至,南方的百姓已經在焦急地互相問詢,燕狗打到哪裏來了?啥時候打到自家這裏?
朝廷的兵馬和駐軍,在「政治正確」上有著極大的主觀能動性,兵馬自發地在允許範圍內調動,保衛皇城,做好新郢都保衛戰的準備。
而燕軍向西行進的路上,自然是不可能拔掉所有城池的,事實上,能繞開的基本都繞開,除了就糧於敵時耽擱一會會兒,但也就一會會兒,故而過境如蝗蟲。
附近縣城則被這陣仗給嚇得瑟瑟發抖,等到燕軍過去後,才敢派人下去查看情況以及問詢燕人的動向。
一步遲緩,步步遲緩,燕軍又在平西侯的命令下,不惜一切代價地突進,速度上,可能也就比你「八百裏加急」慢上一點點,而當你的行動力已經接近對方的情報訊息傳送力時,軍情就追不上你了。
且遲緩送上去的軍情裏,有楚人固定思維作祟,總覺得燕人燒了一次自家國都就可能要再燒第二次,還有一些消息混亂的軍情給出的燕人進軍路線竟然是相悖的。
再加上獨孤牧所率大軍,是進入了屈培駱當初的活動區,這裏麵驛站等方麵被破壞得很厲害,外加範家這些年的布置和滲透,其影響力,早就不止區區一個範城了;
這就導致在獨孤牧眼裏,他平範家,是在楚國境內平滅一家叛逆,但實際情況更像是踏入敵國的土地,沒有地方體係的依託,軍情信息傳遞隻能靠軍中的快馬,效率,自然就低下了。
自始至終,獨孤牧就隻收到了兩封來自東麵的軍情,第一封講的是燕軍在渭河搞事情了,第二封講的是,燕軍開始進軍了。
時間上,很模糊,位置上,也很不詳,因為楚國朝廷那會兒也是一頭霧水之中。
所以,在獨孤牧看來,應該是年堯先前的一通行軍借道,激怒了那位燕國的平西侯爺,燕國平西侯清楚救援範城是來不及也不可能了,故而隻能在渭河那兒開開仗,撒撒氣。
等到楚國朝廷好不容易確認了燕軍的確實動向後,卻沒能夠將消息傳遞到獨孤牧手中,因為,苟莫離,已經到了。
他到了,然後他藏起來了。
五千多的兵馬作為先鋒軍,一路上戰損倒是不多,但掉隊的極多,同時還分派出去了一股股截殺信使的,等終於到達目的地外圍時,自己身邊就隻剩下兩千餘騎了。
姚師還組織過一批人編纂過教材,倒不至於說從「啟蒙」開始,仿的是燕國平西侯爺早年間所著《鄭子兵法》,將兵家之法和戰例聯繫在了一起。
倒是有不少武將在裏麵給出過意見,至於說裏麵的文人,隻能說,讓他們去實際指揮一支軍隊怕是沒那個能力,但讓他們去做事後諸葛亮來分析,倒真不能小覷他們的業務水平。
教材之中有一騎兵之法的最為經典也是最為推崇之案例,為五年前靖南王鎮北王率鐵騎開晉。
案例中的借道於幹,被一筆帶過;
並非幹人為自己諱,因為接下來虞慈銘身為晉皇自開南門關,也被一筆帶過,隨後的燕國在晉地的部署安插之密諜以及各種先手導致軍寨被開,也是被一筆帶過。
整場仗,最為幹人所看重的,是燕國鐵騎悄無聲息間出現在了正在攻打燕國的赫連家聞人家聯軍身後。
整個戰役裏的這一戰,是真正的一錘定音。
隨後,十日轉戰千裏,一舉擊潰兩家所有的野戰力量,導致泰半的城池地方都被傳檄而定。
這裏頭,兩位王爺對騎兵用法之精妙,讓幹人迷之神醉。
這份教材還沒定下名字,因為有說法,燕國新君按照規矩將會在近期用上他自己的年號,而幹國朝廷以及官家,似乎也有改元的意思。
改元之後,教材就能定名為《某某武錄》。
不過,可以預見的是,教材之中的騎兵用法之最,將從一變成二;
這添上的一筆,
來自於世間公認的靖南王傳人……平西侯爺。
……
苟莫離他瘦了,人也憔悴了。
當被選派為先鋒軍主將時,他就一肚子的氣。
這裏頭,三分是氣平西侯不拿家噹噹回事兒,千金之子竟還喜歡動輒壓上身家,剩下的,是氣為何這個差事落在自己頭上?
為什麽不讓梁程去?
為什麽不讓金術可去?
為什麽就是讓我去?
知道這有多苦,知道這有多累麽!
一路前撲,行進,為後續的中軍開闢平穩的行軍路線。
這裏的路線,還要指的是適合大軍的隱藏,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讓大軍憑空消失亦或者是躲入山溝溝裏,而是讓楚國地方駐軍和朝廷以及當地百姓之間,形成一個信息差。
百姓可以知道,但附近的楚國駐軍亦或者是縣城不能知道,他們要是知道了,也不能讓他們在第一時間將消息給遞送上去。
最終,形成一種戰略上的正大光明和戰術上的完美遮蔽。
渭河的楚人駐軍知道燕人從那裏渡河了,但並不知道燕人具體地奔赴哪個方向要攻打哪裏,本能地先拱衛燕人可能的攻打郢都的路線,做好戰爭動員準備,所謂的「八百裏」加急,也一封封地向上報。
所以,這會兒在楚國南方,已經廣為流傳一個說法,燕人平西侯率軍想要再行靖南王舊事,打京城!
甚至,南方的百姓已經在焦急地互相問詢,燕狗打到哪裏來了?啥時候打到自家這裏?
朝廷的兵馬和駐軍,在「政治正確」上有著極大的主觀能動性,兵馬自發地在允許範圍內調動,保衛皇城,做好新郢都保衛戰的準備。
而燕軍向西行進的路上,自然是不可能拔掉所有城池的,事實上,能繞開的基本都繞開,除了就糧於敵時耽擱一會會兒,但也就一會會兒,故而過境如蝗蟲。
附近縣城則被這陣仗給嚇得瑟瑟發抖,等到燕軍過去後,才敢派人下去查看情況以及問詢燕人的動向。
一步遲緩,步步遲緩,燕軍又在平西侯的命令下,不惜一切代價地突進,速度上,可能也就比你「八百裏加急」慢上一點點,而當你的行動力已經接近對方的情報訊息傳送力時,軍情就追不上你了。
且遲緩送上去的軍情裏,有楚人固定思維作祟,總覺得燕人燒了一次自家國都就可能要再燒第二次,還有一些消息混亂的軍情給出的燕人進軍路線竟然是相悖的。
再加上獨孤牧所率大軍,是進入了屈培駱當初的活動區,這裏麵驛站等方麵被破壞得很厲害,外加範家這些年的布置和滲透,其影響力,早就不止區區一個範城了;
這就導致在獨孤牧眼裏,他平範家,是在楚國境內平滅一家叛逆,但實際情況更像是踏入敵國的土地,沒有地方體係的依託,軍情信息傳遞隻能靠軍中的快馬,效率,自然就低下了。
自始至終,獨孤牧就隻收到了兩封來自東麵的軍情,第一封講的是燕軍在渭河搞事情了,第二封講的是,燕軍開始進軍了。
時間上,很模糊,位置上,也很不詳,因為楚國朝廷那會兒也是一頭霧水之中。
所以,在獨孤牧看來,應該是年堯先前的一通行軍借道,激怒了那位燕國的平西侯爺,燕國平西侯清楚救援範城是來不及也不可能了,故而隻能在渭河那兒開開仗,撒撒氣。
等到楚國朝廷好不容易確認了燕軍的確實動向後,卻沒能夠將消息傳遞到獨孤牧手中,因為,苟莫離,已經到了。
他到了,然後他藏起來了。
五千多的兵馬作為先鋒軍,一路上戰損倒是不多,但掉隊的極多,同時還分派出去了一股股截殺信使的,等終於到達目的地外圍時,自己身邊就隻剩下兩千餘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