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停的轟隆隆的炮響聲中,被俘英軍先被關押進了原本海州鎮的營房內,而海州鎮卻是暫借了水師學堂的宿舍暫住。然後修理營盤,擴軍備武的動作,就由周攀龍和左寶貴等人施行。


    丁寶楨在看完俘虜後自覺無事,便在晚間坐了夜車去淮安。淮安那邊的政改也正緊鑼密鼓,閻敬銘這個人敢於任事,做事也很有手腕,所以在淮安各地的政界都很有聲名,而且此人脾氣很是強直,在政改的事情上,張華軒也是確實交待了不少人在閻敬銘此人麵前轉圓解釋,以使政改順暢進行,免得因為閻敬銘不安於位,自覺不被信任而自己請辭,鬧出這樣的意氣來就不好處置,非得提前著手解決不可。


    當然,也是怕很多有心人看出來閻敬銘不受大帥待見,仿佛有失寵的跡象,然後上下其手活動,這就非得起大風波不可。


    想到這裏,張華軒也就不得不遺憾。其實沈葆楨是首輔的最佳人選,這個人做事不比閻敬銘差,而且有強出的地方,最可貴的就是這人能顧全大局,待人接物上不似閻敬銘那麽剛愎不近人情,識大體,懂大局,可惜唯一的缺點就是當初張華軒為了誘勸此人留在淮安時,用了求是大學堂這個大殺器,結果沈葆楨這樣一心想做點事情的舊式官員一心撲在了教育上,而且振振有詞,百年大計首推教育,這話大帥也是常掛在嘴上的,難道要言行不一?


    每當此時,張華軒便隻有苦笑而已,再也沒有別的辦法。他心中也是明白,沈葆楨是因為反清一事不能完全諒解,畢竟,指望一個受大清累世厚恩的清華翰林一心讚同他反清,根本就絕無可能。


    同理,張華軒也不可能擺脫這時代的精英人士,不管如何,也要拉他們上自己的戰車。他的求是大學堂當然能培養出很多近現代人才,而且,必將會一界比一界強。當世之時,凡讀書人都舊學底子淵博,而新學剛入,正是兩種學說風雲激蕩之時,讀書人在這樣的大時代裏,當會融會貫通,將會出多少大家!曆史上,這樣的時代要得二十世紀方才開始發端,在張華軒的一手創立之下,必將提前到來。


    不過可惜的是,人才不是一天就能蹦出來的。求是大學堂和藝圃張華軒都常去,藝圃還好一些,都是貧家子弟,學得一門手藝就能融會貫通,現在的藝圃學生已經畢業了不少,在火器局裏,除了洋技師外,現在最得力的就是藝圃畢業的學生。而求是學堂就不同了,在很多人家這個學校畢竟是正業,而且張華軒早就有言在先,將來政府用人,學堂畢業的人優先錄用,甚至是全部錄用,可堪比漢之太學,明清之國子監,所以入學的學子中有不少是殷實人家的子弟,這當然有助於他們的學業,不過思想見識上,就受家族的影響至深,一時難以扭轉。而同時,思想見識與閱曆,也不是書本上能學到的。就算再厲害的人物,也需得有學習和深澱,最終才能綻放華采。


    如沈葆楨那樣,少年時就跟在林則徐林文忠公身邊學習,平常言傳身教,然後見過不少大場麵,家裏來往人物哪個不是掐尖的風雲人物?這樣的家境這樣的條件,不是普通的地主階級可以比擬的,更不要說是貧家寒門子弟了。


    所以世家子弟曆代都有掌國柄的,也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沈葆楨既然靠不住,隻願做學問辦學校,也隻得由他。倒是閻敬銘不可不慎重,現在張華軒手裏的人才不可謂少,但是真正得力,還是在淮安始建時就在手裏做事,學了不少實學,而且張華軒方傳身教,著實在這幫人身上下了功夫,現在幾年下來,正是得用的時候,可萬萬不能大意。


    於是丁寶楨坐了晚間的火車直往淮安去,他是陸軍的軍令部長,將來內閣的陸軍大臣,所以特別為他掛了一節車廂,算是專列,原本可以直發一節火車,倒是丁寶楨自己並不願意糜費,現在淮軍到處在大打出手,用錢的地方極多,如丁寶楨這樣的人,當然不願意浪費公家的錢來教自己舒服。


    他也確實是清季難得的清廉大臣,川督任上,按例有四五萬銀子的常項用度,結果他一文不取,隻拿一萬一千兩每年的養廉銀子,外任上幕僚需得用錢,宗族舊好求告用錢,結果常常入不敷出,需得典當渡日,這也是當時督撫中極難得的一位了。


    閑話少提,丁寶楨先行,張華軒原也打算交手之後便離開淮安而返回徐州,海州這裏,畢竟隻是小小插曲,事情一完,便可離開。


    倒是下午欲行時,在海州水師學堂的英國教官卻是趕了過來,原來戰到中午,海上英軍與外交官員們已經知道不妙,於是計較商量已定,待淮軍炮團重新奪回要塞一開炮,英軍先前上岸策應的陸戰隊員死傷極慘,六十四人戰死或戰傷,算是多年海外征戰難得,結果英艦上諸人知道大事不妙,這一番卻是上了淮軍的套,上岸的陸軍怕是難保。到得傍晚,那一點僥幸心理徹底完結,那種以為陸軍強悍,兩千多人縱不能進也能退回的想法就此打消,因為從早晨上岸時到傍晚,整整七八個小時過去,結果英軍大隊還是一點消息沒有,這樣一來,要麽被全殲,要麽被圍困,不得與海上互通消息。


    結果是赫德一夥占了上風,海軍軍艦與要塞互射不得占半點便宜,艦上英軍也已經氣沮,於是依從赫德之說,派幾個老成些的外交官員,乘坐小艇打著白旗上岸,然後與淮軍接洽,便知今日大戰的端底。


    這一下,卻正似一桶雪水從頭澆到腳底,全身冰的透骨。原想英軍陸軍再不濟,畢竟是第一強國的陸師,裝備完全,火器犀利,淮軍左右是暗中埋伏了大量兵馬,幾萬人圍兩千多人,使得英軍一時脫身不得,而使者上岸,不外是要用一個“拖”字,借著辦交涉的借口,看看能不能有什麽轉圓餘地,最少,也使得淮軍不要猛攻猛打,使得被圍英軍有喘息之機,隻要事情不那麽急迫,總歸就有辦法可想。


    原本這是赫德的想法,眾人也是極為讚同,結果上了岸之後,結果卻是教眾人心驚肉跳。整整一個步兵旅的兵力,全完。


    當下沒有辦法,隻得打著旗繼續往海州去,好在海州鎮的將官們也是曉得,與英夷做戰不是最終目的,今天一戰的目的隻是逼得敵人求和,既然戰一打完就有人打著白旗上岸,這自然最好不過。


    於是也沒有留難對方,派了一隊淮軍護送,先把人送到水師學堂,算是半看押的狀態,並不為難這一隊英使,然後便索性由學堂裏的英國教官出麵,先到海州請見大帥,打聽一下淮軍的下一步做法。


    既然英方這麽急切,張華軒倒也不急了。現在中國的內部情形混亂之極,幾方勢力犬牙交錯,除了淮軍一方外,英方也不能確定到底是哪一方能真正代表中國,而現在這個時候,自然就是混水摸魚之機。


    要讓英軍覺得淮軍難啃,而且態度並不特別的愚昧顢頇蠻霸莽撞,可以談,但又難啃。而以現在中國難言之大局,英法兩國是否可以再次湊成大艦隊和兩萬人的陸師來中國,殊難逆料。


    所以未雨綢繆一下,也未嚐不可。


    於是索性遲上一晚再走,先見教官,略談幾句,便又令其帶著上岸英使一同前來,晚間讓人上了幾道大菜,不外是牛排之類,再開幾瓶紅酒,海州已經開放港口,洋行很多,連大飯店西餐館也開了好多家,置辦這些,自然不在話下。


    當下邊吃邊談,兩邊雖然撕破臉皮,大打出手,英方甚至是死傷慘重,全軍被俘。不過這並不妨礙大英帝國的使節盡展文明國家文明民族的風度,而張華軒心中妥貼,這一戰大獲便宜,什麽都賺到手了。光是那一千多俘虜,就有得談了。


    他身為淮軍首領,當然不必大談細節,於是按著中國人的習慣,飯桌上不談正事,隻是隨意閑聊。他當年有書在先,眾英人都知道他對歐洲各國局勢了解深刻,雖然不知道這個遠東的中國佬哪來的那麽多信息,不過在這飯桌上張華軒照樣談笑風生,說笑之間,對歐陸各國的最新局勢儼然還是專家,就這一點而言,倒是教這些英國佬佩服緊了。


    張華軒到處在找外交人才,而其實他自己便是最好的外交人才。不論當時還是現在,外交談判也是由人來談,各國政府雖有指示,具體實施時總是不能事事不放手,而主談判者的風度與氣質,就可以使得談判之時給對方的映象有所加分,或是減分,而當時中國清廷的談判者,似乎都不大高明就是了。(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中華再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淡墨青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淡墨青衫並收藏新中華再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