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理論中,脈診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診斷手段,通過感知和分析人體脈搏的跳動狀態,可以推斷出髒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疾病的預後等信息。其中,脈與四時的相適應與不相適應,是中醫脈診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脈與四時的相適應,指的是在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的脈象會隨著四季氣候的變化而呈現出相應的規律。例如,春季屬木,萬物生發,脈象應呈現弦象,表示氣血開始升發;夏季屬火,陽氣旺盛,脈象應呈現洪象,表示氣血充盛而向外發散。同理,秋季屬金,氣候收斂,脈象應呈現毛象(一說為浮而微);冬季屬水,氣候寒冷,脈象應呈現石象(一說為沉而緊)。


    然而,在實際臨床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脈與四時不相適應的情況。比如,春夏季節本應見弦、洪之脈,卻反而出現了沉、澀之脈;秋冬季節本應見毛、石之脈,卻反而出現了浮大之脈。這些與四時相反的脈象,往往提示著人體內部存在某種病理變化或疾病狀態。


    此外,中醫還認為,風熱為陽邪,其性質輕揚、開泄,侵襲人體後應導致脈象浮大。但如果在風熱病邪侵襲的情況下,脈象反而沉靜,這也屬於反四時的脈象。同樣,泄利脫血等病證導致津血受傷時,脈象應呈現虛細之象,但如果脈象反而實大,也屬於反四時的脈象。


    脈證相符是判斷疾病預後的重要依據。如果脈象與病證表現相一致,通常表示病情較輕,預後較好;而如果脈象與病證表現相反,即出現“反四時”的脈象,則往往提示病情較重,治療難度較大,預後也相對較差。


    “脈與四時有相適應”這一觀點,深刻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正常情況下,人的脈象會隨著四季的更迭而有所變化,比如春夏時節,陽氣升發,萬物生長,人的脈象也應呈現出弦(如琴弦般緊繃有力,代表陽氣初生)和洪(脈象寬大有力,象征氣血旺盛)的特點;而到了秋冬,陰氣漸盛,萬物收斂,脈象則相應地表現為毛(脈象輕柔而浮,如觸皮毛,代表陽氣外散)和石(脈象沉實而硬,象征陰氣內藏)的特質。


    然而,當人體出現病理變化時,脈象可能會與四時的正常規律相悖,這就是所謂的“反四時”。比如,在春夏本應見弦洪之脈,卻反而出現沉澀(脈象沉而澀滯,常提示氣血運行不暢),或者在秋冬季節本應見毛石之脈,卻反見浮大(脈象浮而寬大,有時可能意味著陽氣外浮或陰虛陽亢),這些都是與四時之氣不相適應的脈象,往往預示著病情的複雜性和治療的難度。


    風熱為陽邪,脈應浮大而反沉靜,這可能是因為風熱邪氣雖盛,但正氣已虛,無力與之抗爭,導致脈象呈現出一種“虛陽外浮”而內實則虛的假象;泄利脫血後,津血受損,脈應虛細以反映體內陰液的不足,但若反見實大之脈,則可能是虛中夾實,或是病情危急,正氣欲脫而邪氣仍盛的表現。


    當病邪深伏於內,而脈象卻顯得虛弱無力時,這往往意味著患者的正氣已經衰弱,難以有效地驅邪外出。正氣是人體抵抗病邪、維持正常生理活動的根本力量,一旦正氣衰敗,病邪便容易肆虐,導致病情纏綿難愈。這種情況下,治療時需要特別注重扶正祛邪,通過調養氣血、增強正氣來抵禦病邪的侵襲。


    相反,如果病邪侵襲於外,而脈象卻表現出強勁堅實的特點,這則可能意味著邪氣熾盛,正氣雖然尚未完全潰敗,但已經難以與病邪形成有效的抗衡。這種情況下,病邪往往來勢洶洶,正氣難以抵擋,因此病情也往往較為嚴重。治療時,需要采取更為猛烈的驅邪措施,同時兼顧保護正氣,以免驅邪傷正,加重病情。


    在中醫理論中,確實有著“人依靠水穀的營養而生存,斷絕水穀則死亡;胃氣化生於水穀,脈無胃氣亦死”的論斷。這其中的道理,其實並不難理解。


    我們來說說水穀對於人體的重要性。水穀,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日常攝入的食物和水。這些食物和水經過脾胃的運化,轉化為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如氣血津液等,從而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一旦斷絕水穀,人體就會失去營養來源,各項生理功能得不到維持,自然就會導致死亡。


    我們再來說說胃氣與脈象的關係。在中醫看來,胃氣是人體正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代表著脾胃的運化功能。脈象作為人體生理病理信息的反映,其變化往往與胃氣的盛衰密切相關。當胃氣充足時,脈象就會呈現出一種柔和、有力、有胃氣的特點;而當胃氣衰敗時,脈象就會失去這種柔和與活力,變得生硬、無力,甚至出現真髒脈(即病邪深重,髒腑功能嚴重受損時出現的脈象)。


    所謂“無胃氣的脈”,就是指在脈象中隻見到真髒脈,而不見柔和的胃氣脈。這種情況往往預示著病情危重,正氣衰敗,難以救治。而“不得胃氣的脈”,則是指脈象中失去了與相應髒腑相對應的柔和胃氣特點,如肝脈見不到微弦(弦脈中帶有柔和之象,代表肝氣平和),腎脈見不到微石(石脈中帶有柔和之象,代表腎氣充足)等。這些脈象的出現,同樣提示著人體髒腑功能的異常和病情的嚴重性。


    人體脈象的變化與自然界的時間節律有著密切的關係。“太陽主時,脈來洪大而長;少陽主時,脈來不定,忽快忽慢,忽長忽短;陽明主時,脈來浮大而短”,正是這一理論的體現。


    我們來說說“太陽主時”。在中醫五行學說中,太陽與陽氣、火行相對應,代表著一天的早晨和上午時段(大約從卯時到未時,即早上5點到下午3點)。在這個時間段,人體的陽氣逐漸升發,氣血運行旺盛,因此脈象會呈現出洪大而長的特點。洪大,指的是脈象寬大有力,如潮水般洶湧澎湃;長,則是指脈象的持續時間較長,反映出氣血的充盈和流暢。


    “少陽主時”。少陽與陽氣初生、木行相對應,代表著一天的傍晚到前半夜時段(大約從申時到子時,即下午3點到晚上11點)。在這個時間段,人體的陽氣開始收斂,陰氣逐漸增長,陰陽之間處於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因此,脈象會呈現出一種不定、忽快忽慢、忽長忽短的特點。這反映了人體在陰陽交替過程中的生理變化。


    “陽明主時”。陽明與陽氣旺盛、金行相對應,代表著一天的後半夜到早晨時段(大約從醜時到卯時,即淩晨1點到早上5點)。雖然這個時間段陽氣尚未完全升發,但經過一夜的休息和調整,人體的氣血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恢複和補充。因此,脈象會呈現出浮大而短的特點。浮大,指的是脈象輕浮於外,易於觸及;短,則是指脈象的持續時間相對較短,但仍然有力。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述隻是中醫時間醫學理論中的一種概括和描述。在實際的臨床應用中,還需要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體質以及環境因素等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同時,脈象的變化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情緒、飲食、氣候等,因此在診斷時需要全麵考慮。


    心脈的正常狀態被形象地描述為“圓潤象珠子一樣,相貫而至,又象安撫琅杆美玉一樣的柔滑”,這種脈象不僅反映了心髒功能的正常,也體現了人體內氣血運行的和諧與平衡。而夏季,作為陽氣最盛的季節,其脈象特點則以胃氣為本,柔和而微帶鉤狀,這是夏季人體生理變化在脈象上的反映。


    然而,當心脈出現異常時,往往會伴隨著一係列的變化。比如,當脈來時喘急促,連串急數之中帶有微曲之象,這便是心的病脈,可能意味著心髒功能出現了某種程度的障礙,或是氣血運行不暢,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至於將死的心脈,其表現則更為嚴重。脈前曲回,後則端直,如摸到革帶之鉤一樣的堅硬,全無和緩之意,這便是心的死脈。這種脈象的出現,往往預示著心髒功能的嚴重衰竭,甚至可能預示著生命的終結。當然,這裏所說的“死脈”並非絕對意義上的死亡預告,而是指病情危重,需要及時救治。


    在中醫的診斷體係中,脈象的變化是判斷病情輕重、預後好壞的重要依據之一。因此,對於脈象的觀察和解讀,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脈象的變化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人體內外環境的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因此,在診斷疾病時,還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症狀、體征、病史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等多方麵因素,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肺脈的正常狀態被形象地描述為“輕虛而浮,像榆莢下落一樣的輕浮和緩”,這種脈象不僅體現了肺髒本身的生理特性——輕清宣散,也反映了秋季人體生理變化的特點。秋季,作為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季節,人體脈象也應隨之調整,以胃氣為本,柔和而微帶毛狀,這是秋季人體適應自然環境變化的生理表現。


    然而,當肺脈出現異常時,其表現也會有所不同。有病的肺脈,往往呈現出“不上不下,如撫摩雞毛一樣”的特點,這種脈象可能意味著肺髒功能出現了某種程度的障礙,如肺氣不足、宣發肅降失常等,導致脈象失去了原有的和緩與輕浮,變得飄忽不定、難以捉摸。


    至於將死的肺脈,其表現則更為嚴重。脈象輕浮而無根,如同物體在水中漂浮,或是風吹動雞毛一般,飄忽不定、散動無根。這種脈象的出現,往往預示著肺髒功能的嚴重衰竭,甚至可能預示著生命的終結。當


    肝脈的正常狀態被生動地描述為“柔軟而弦長,如長竿之末梢一樣的柔軟擺動”。這種脈象不僅體現了肝髒的生理特性——柔軟而富有彈性,同時也反映了春季人體生理變化的特點。春季,萬物複蘇,陽氣上升,人體內的氣血也隨之活躍起來,脈象自然也會有所變化。此時,以胃氣為本的脈象應當柔和而微弦,這是春季人體適應自然環境變化的生理表現。


    然而,當肝脈出現異常時,其表現也會有所不同。有病的肝脈,往往呈現出“弦長硬滿而滑利”的特點,就像摸到一根長竿一樣,雖然長卻不再柔軟,反而變得硬滿而滑利。這種脈象可能意味著肝髒功能出現了某種程度的障礙,如肝氣鬱結、肝血不足等,導致脈象失去了原有的柔和與彈性。


    至於將死的肝脈,其表現則更為嚴重。脈象弦急而堅勁,如同新張弓弦一樣緊繃而強勁,毫無柔和之感。這種脈象的出現,往往預示著肝髒功能的嚴重衰竭,甚至可能預示著生命的終結。


    腎脈的正常狀態被形象地描述為“沉石滑利連續不斷而又有曲回之象,按之堅實,有如心之鉤脈”。這種脈象不僅體現了腎髒作為先天之本、封藏之本的生理特性,也反映了冬季人體生理變化的特點。冬季,自然界萬物收斂閉藏,人體也順應自然規律,氣血內藏,脈象自然也會有所變化。此時,以胃氣為本的脈象應當柔軟而微帶石狀,既不過於沉滯,也不過於浮散,顯示出一種內斂而有力的生命力。


    然而,當腎脈出現異常時,其表現也會有所不同。有病的腎脈,往往呈現出“堅搏牽連如牽引葛藤一樣,愈按愈堅硬”的特點。這種脈象可能意味著腎髒功能出現了某種程度的障礙,如腎氣不足、腎陽虧虛等,導致脈象變得堅硬而缺乏柔和。


    至於將死的腎脈,其表現則更為嚴重。脈象如同奪索一般,長而堅硬勁急,或者堅實如以指彈石,毫無柔和之感。這種脈象的出現,往往預示著腎髒功能的嚴重衰竭,甚至可能預示著生命的終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黃帝內經百姓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澄明之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澄明之路並收藏黃帝內經百姓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