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診斷學中,切脈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它能夠幫助醫生了解患者體內的氣血狀況,從而做出準確的診斷。其中,寸口脈作為切脈的重要部位,其脈象的變化更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探討。


    我們要知道寸口脈的太過和不及是什麽意思。太過,指的是脈象過於亢進,超出了正常範圍;而不及,則是指脈象過於微弱,低於正常範圍。這兩種情況都可能反映出患者體內氣血的異常狀況。


    當寸口脈象應指而短時,這通常意味著患者頭部可能存在氣血不暢或瘀血等問題,因此容易出現頭痛的症狀。此時,醫生需要進一步詢問患者的病史和症狀,以便做出更準確的診斷。


    而當寸口脈應指而長時,這往往反映出患者下肢的氣血運行不暢,特別是足脛部位。這可能是由於長期站立、行走或過度勞累等原因導致的。因此,患者可能會出現足脛疼痛的症狀。


    如果寸口脈象應指急促而有力,上搏指下,這通常意味著患者肩背部存在氣血瘀滯或經絡不通的問題。這可能是由於長期保持不良姿勢、過度勞累或受到外傷等原因導致的。因此,患者可能會出現肩背痛的症狀。


    當寸口脈沉而堅硬時,這通常意味著病邪已經深入人體內部,可能涉及髒腑等深層次的組織結構。這種脈象往往伴隨著體內的實質性病變,如髒腑功能失調、氣血瘀滯等。因此,當寸口脈沉而堅硬時,我們需要高度警惕患者體內可能存在的重大疾病。


    相反,當寸口脈浮而盛大時,這通常表示病邪主要停留在人體表麵,如皮膚、肌肉等組織。這種脈象往往與外感病邪、邪氣侵襲體表有關,如感冒、風寒等。雖然這種脈象的病情相對較輕,但也需要及時治療,以防止病邪進一步深入體內。


    當寸口脈沉而弱時,這往往意味著患者體內存在寒熱錯雜、氣血兩虛等病理狀況。這種脈象可能伴隨著疝少腹疼痛等症狀,疝是指體內的某個髒器或組織離開其正常解剖位置,通過先天或後天形成的薄弱點、缺損或孔隙進入另一個部位。少腹疼痛則可能與髒腑功能失調、氣血瘀滯等因素有關。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采用相應的治療措施,以調和寒熱、補益氣血、緩解疼痛等症狀。


    當寸口脈沉而橫居時,這通常意味著脅下或腹中存在積病。這裏的“橫居”形象地描述了脈象在寸口部位呈現出橫向、寬闊的狀態,暗示著體內的病理產物(如瘀血、痰濁等)在脅下或腹部積聚,形成橫積。這種疾病往往伴隨著疼痛、不適等症狀,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當寸口脈沉而急促時,這往往表示體內存在寒熱交錯的病理狀況。脈沉說明病邪已深入體內,而急促的脈象則反映出體內氣血運行的不暢或紊亂。這種寒熱交錯的病理狀況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如外感風寒、內傷飲食等,需要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綜合分析。


    當寸口脈盛大滑而堅時,這通常意味著病邪主要停留在人體表麵或經絡之中,即主病在外。盛大滑而堅的脈象特征表明體內氣血充盛、流動順暢,但可能受到外界病邪的侵襲或幹擾。這種脈象往往與外感病、經絡病等有關,如感冒、風濕等。雖然病情相對較輕,但也需要及時治療,以防止病邪進一步深入體內。


    “脈小實而堅,主病在內”。這裏的“小實而堅”指的是脈象細小但有力且堅實,通常意味著病邪已經深入體內,可能涉及髒腑等內部器官。這種脈象往往伴隨著體內的實質性病變,如髒腑功能失調、氣血瘀滯等,需要醫者進一步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來確定具體病因。


    “脈小弱而澀,是為久病”。這裏的“小弱而澀”指的是脈象細小、無力且運行不暢,通常表示患者病程較長,體質較弱,氣血不足,且可能存在瘀血、痰濕等病理產物。久病之人,往往正氣已虛,邪氣留戀,治療時需要兼顧扶正與祛邪。


    “脈來滑利浮而疾數,是為新病”。這裏的“滑利浮而疾數”指的是脈象滑利、浮大且跳動迅速,通常表示病邪初犯人體,正氣尚足,邪氣尚淺。新病之人,往往病程較短,症狀明顯,治療時應及時驅邪外出,防止病邪深入。


    “脈來緊急,主疝瘕少腹疼痛”。這裏的“緊急”指的是脈象緊張有力,快速而不規則,通常表示體內有氣滯、血瘀等病理變化,可能導致疝瘕(即體內包塊)或少腹疼痛等症狀。疝瘕多因情誌不暢、飲食不節等原因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形成包塊;少腹疼痛則可能與髒腑功能失調、氣血瘀滯有關。治療時,需根據具體病因進行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等治法。


    “脈來滑利,主病風”,這裏的滑利脈象通常指的是脈搏流暢、如珠滾盤,可能暗示體內有風邪的存在。風邪在中醫中通常與變動不居、迅速傳播的特性相關,因此可能與一些急性、變化快的病症有關。


    “脈來澀滯,主痹證”,澀滯脈象則表現為脈搏不流暢,如刀刮竹,可能暗示體內氣血運行不暢,有瘀血或痰濕等病理產物阻滯,這與痹證(如關節炎、風濕病等)的病理機製相吻合。


    “脈來緩而滑利,為脾胃有熱,主病熱中”,這裏的緩而滑利脈象可能表明脾胃功能亢進,有熱邪內蘊。脾胃為後天之本,其熱邪可能導致一係列消化係統的熱病症狀,如口渴、口臭、便秘等。


    “脈來盛緊,為寒氣痞滿,主脹病”,盛緊脈象指的是脈搏強勁有力且緊張,可能暗示體內有寒氣凝滯,導致氣機不暢,形成痞滿(即胸腹部脹滿不適)等症狀。寒氣凝滯還可能影響氣血運行,導致脹病等病症的出現。


    在中醫理論中,脈與病的陰陽關係確實是一個重要的診斷依據。首先,我們來明確一下陰陽的基本概念。在中醫看來,陰陽是宇宙間普遍存在的兩種對立而又互根互用的基本屬性,它們相互依存、相互製約,共同維持著人體的生理平衡。


    當脈與病的陰陽相一致時,如陽病見陽脈、陰病見陰脈,這通常意味著人體的自我調整能力較強,正氣尚足,能夠與病邪進行有效的抗爭。這種情況下,病情往往較為穩定,治療起來也相對容易,愈後較好。因為正氣與病邪之間的鬥爭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通過適當的調理和治療,可以促使病情向好的方向發展。


    當脈與病的陰陽相反時,如陽病見陰脈、陰病見陽脈,這往往預示著人體的自我調整能力已經受到嚴重損害,正氣不足,難以與病邪抗衡。這種情況下,病情往往較為複雜多變,治療起來也相對困難,愈後較差。因為正氣與病邪之間的鬥爭已經失衡,病邪占據了上風,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恢複陰陽平衡。


    脈與四時的相應關係被視為人體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體現。春弦、夏鉤、秋毛、冬石,這是脈象隨著四季更替而呈現出的自然變化規律。當脈象與四時相應時,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與自然環境保持了一種動態的平衡,即使患病,由於這種平衡的存在,病情也相對容易控製,預後較好。


    然而,當脈象與四時相反,或者出現不間髒而傳變的情況時,這往往意味著人體的生理功能已經嚴重失調,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係被打破。這種情況下,病情往往複雜多變,治療起來也相對困難,愈後較差。因為此時人體已經失去了與自然環境的同步性,自我調整能力受到嚴重損害。


    “臂多青脈,乃血少脈空,乃由於失血”這一說法,則是中醫望診中的一種觀察。青脈通常指的是靜脈,當手臂上出現較多的青筋暴露時,可能暗示著體內血液不足,靜脈空虛。這種情況往往與失血有關,比如長期營養不良、貧血、月經過多、外傷出血等。當然,這隻是一種初步的觀察和推測,具體病情還需要結合其他症狀和體征進行綜合判斷。


    “尺膚緩而脈來澀,主氣血不足,多為倦怠懈惰,但欲安臥”以及“尺膚發熱而脈象盛大,是火盛於內,主脫血”這兩句,便是對尺膚與脈象關係的經典描述。


    我們來解讀第一句。“尺膚緩而脈來澀”,尺膚指的是手腕內側的皮膚,緩則意味著鬆弛、不緊繃;脈來澀,則是指脈象不流暢,有如澀滯之感。這種情況通常反映出人體氣血不足,氣血運行不暢。氣血不足,人體自然就顯得倦怠懈怠,精神不振,隻想安臥休息。這是因為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血不足,則各項生理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導致人體出現一係列亞健康狀態。


    “尺膚發熱而脈象盛大”,尺膚發熱,說明體內有熱邪;脈象盛大,則是指脈象洪大有力,有如波濤洶湧。這種情況通常意味著火盛於內,熱邪熾盛。火盛則易於迫血妄行,導致脫血之症。脫血,即血液流失過多,可能出現貧血、休克等嚴重後果。因此,當出現尺膚發熱、脈象盛大的情況時,應高度警惕體內熱邪的侵襲,及時采取措施清熱解毒,以防病情惡化。


    綜上所述,尺膚與脈象的觀察在中醫診斷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它們能夠反映出人體的氣血狀況、陰陽平衡以及髒腑功能等多方麵信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多關注自己的尺膚與脈象變化,及時發現身體的不適並采取相應的調理措施。當然,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這種觀察隻能作為初步的自我健康監測手段,並不能替代專業醫生的診斷與治療。如有身體不適或疑似病症出現,請及時就醫並遵循專業醫生的意見。


    “尺膚澀而脈象滑,陽氣有餘於內,故為多汗”。這裏的尺膚澀指的是手腕內側皮膚觸感不滑潤,有澀滯感,通常與氣血不暢或津液不足有關。而脈象滑則意味著脈搏流暢如珠滾盤,是陽氣充盛的表現。當陽氣有餘於內時,人體的代謝活動會增強,毛孔容易張開,因此容易出現多汗的症狀。這種情況多見於熱證或虛陽上浮的病症。


    “尺膚寒而脈象細,陰寒之氣盛於內,故為泄瀉”。尺膚寒指的是手腕內側皮膚溫度較低,觸感寒涼,這通常是陰寒之氣內盛的表現。脈象細則意味著脈搏細弱無力,是氣血不足的反映。當陰寒之氣盛於內時,人體的消化功能會受到影響,腸道蠕動加快,因此容易出現泄瀉的症狀。這種情況多見於脾胃虛寒或寒濕內蘊的病症。


    “脈見粗大而尺膚常熱的,陽盛於內,為熱中”。這裏的脈見粗大指的是脈搏寬大有力,是陽氣充盛至極的表現。而尺膚常熱則意味著手腕內側皮膚溫度較高,觸感溫熱,這也是陽氣內盛的征象。當陽盛於內時,人體的代謝活動會極度亢進,熱量產生過多,因此容易出現熱中的症狀。熱中是一種中醫病名,主要表現為高熱、口渴、煩躁、舌紅苔黃等症狀,多見於陽明實熱證或陰虛火旺的病症。


    綜上所述,尺膚與脈象的觀察在中醫診斷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們能夠反映出人體內部的氣血陰陽狀況,為醫生提供準確的診斷依據。當然,中醫診斷疾病還需要結合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全麵分析病情,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如有身體不適或疑似病症出現,請及時就醫並遵循專業醫生的意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黃帝內經百姓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澄明之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澄明之路並收藏黃帝內經百姓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