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江淮防線
穿越成崇禎,看我力挽狂瀾 作者:槿衣宇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朝堂之上,諸事繁雜,猶如一團亂麻,千頭萬緒,亟待梳理。崇禎深知,欲使南明政權得以穩固,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隻能循序漸進,慢慢將其理順。
而在當下這諸多事務之中,對於崇禎而言,最為關鍵且緊迫之事,自然當屬全力整頓好南明政權的防線,以抵禦外敵的侵襲,守護大明的半壁江山。
崇禎的戰略防禦思想傾向於保守,此乃事出有因。他對目前明軍的整體戰鬥力並未抱有過高期望,畢竟曆經多年的戰亂與動蕩,明軍的士氣、訓練水平以及裝備狀況皆參差不齊,難以令人樂觀。再者,執掌重兵的將領之中,能夠真正讓崇禎信賴、委以重任的可靠人選實在是寥寥無幾。在這種情形之下,崇禎認為當務之急乃是先穩固防守這半壁江山,確保根基不失,而後再謀劃其他長遠之計,方為明智之舉。
當務之急,南明朝廷急需沿長江構建起第一道堅固防線,長江作為天然的屏障,若能善加利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擋敵軍的南下步伐。
守長江,必先擁有一支能夠有效封鎖長江水域的強大水師力量,此乃重中之重。故而崇禎毅然下詔,調馮鎧章所部水師移防采石磯,此地地理位置險要,是長江防線的關鍵節點之一;令黃斌卿駐守九江,九江乃長江中遊的重要樞紐,掌控此地,可對中遊江麵形成有力威懾;又命鄭鴻逵駐鎮江,鎮江位於長江下遊,與揚州隔江相望,共同構成了長江下遊的防禦核心。通過這一精心部署,初步構建起了長江防線的基本框架。
並且,崇禎決心在此基礎上大力擴充水軍力量,力求打造一支水上勁旅。
他將長江沿線細致地劃分為多個防區,依據各個防區水情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配備相應的水軍艦隊,以實現因地製宜、靈活防禦的戰略目標。
在長江下遊的揚州、鎮江一帶,江麵寬闊,此處將組建以樓船、艨艟為主力的大型水軍艦隊。樓船,體型高大堅固,可作為水上移動堡壘,其寬敞的甲板之上能夠搭載大量士兵和威力強大的火炮,在江麵上形成一股強大的威懾力量;艨艟則小巧靈活,穿梭於江水之間,速度極快,適合在江麵上進行快速機動和出其不意的突襲作戰,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可有效掌控長江下遊的水域。
而在長江中上遊的武昌、九江等地組建的水軍部隊,則側重於內河作戰的小型戰船,如快舟、舢板等。這些小型戰船在狹窄江段如魚得水,能夠自如地進行巡邏和防禦任務,可時刻警惕著敵軍的一舉一動。
為了能夠迅速提高水軍的戰鬥力,崇禎另辟蹊徑,下令水師從沿海地區招募有豐富經驗的漁民,甚至不惜收編海盜加入水軍隊伍。這些漁民和海盜常年在水上生活,熟悉水情變幻,精通航海技術,他們的加入能夠在短時間內顯著提升水軍的作戰能力,使其在長江之上更具戰鬥力與適應性。
當然,防守長江絕不能僅僅依靠水師的力量,還需在長江兩岸的戰略要地合理部署陸軍,使其與水軍相互配合,協同作戰,方能構建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
在長江北岸的瓜洲、浦口等重要渡口和戰略高地,崇禎下令修築堅固的營寨、堡壘。這些堡壘采用磚石結構精心建造而成,牆體厚實無比,猶如銅牆鐵壁,堅不可摧。堡壘之上設有高聳的了望塔,士兵可於其上極目遠眺,洞察敵軍動向;設有眾多射孔和火炮發射口,可在敵軍來犯時給予其猛烈的火力打擊。堡壘內部儲存有大量的糧草、彈藥和各類武器裝備,如一座巨大的軍事倉庫,確保守軍在長時間的堅守中物資充足。堡壘周圍則挖掘深壕溝,阻擋敵軍的進攻步伐;設置鹿砦、拒馬等障礙物,讓敵軍寸步難行。這些北岸營寨之間通過烽火台和快馬傳遞信息,一旦發現敵軍有渡江的跡象,能夠迅速相互通報並做出及時有效的反應,形成一張緊密相連的情報網,確保信息的暢通無阻。
在長江南岸構建多層次的防禦體係。靠近江邊的地帶,精心修建一係列的炮台。炮台的位置經過反複勘察與精心選址,確保能夠覆蓋江麵的主要航道,使其在防禦作戰中發揮最大的作用。炮台上配備各種口徑的火炮,如紅夷大炮等重型火炮,其射程遠、威力大,可用於遠距離轟擊敵軍的戰船,使其在尚未靠近南岸時便遭受重創;以及虎蹲炮等輕型火炮,用於近距離防禦,其操作靈活,可對近距離的敵軍目標進行精準打擊。炮台後方,構築城牆和城寨。城牆高大堅固,猶如巨龍蜿蜒盤旋於江邊,城牆上設有雉堞,可供士兵隱蔽和射擊,為士兵提供了良好的防禦掩護。城寨內設置兵營、倉庫和指揮中心等設施,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節點。各個防禦節點之間通過道路和壕溝相連,方便軍隊的調動和支援,確保了整個防禦體係的有機運轉。
“守江必守淮”,此乃軍事戰略中的經典名言,亦是崇禎心中堅守的理念。
除了沿長江建立第一道防線之外,還需沿淮河建立第二道防線,這也正是江北四鎮存在的戰略意義所在。
淮河位於長江以北,流域廣袤無垠,從西部的桐柏山、大別山延伸至東部的黃海之濱,猶如一條巨龍橫臥在大地之上。若僅僅防守長江,長江防線將直接暴露於敵軍麵前,猶如一座無依無靠的孤島,極易遭受攻擊。而以淮河為第一道防線,則可將防禦縱深向北擴展數百千米,大大增加了敵軍進攻的難度與成本,為南明政權贏得更多的反應時間與戰略空間。
淮河一線地形複雜多變,西部有山地,如桐柏山、大別山等山脈巍峨聳立,峰巒疊嶂,可作為天然的屏障。這些山脈地勢險峻,懸崖峭壁林立,不利於大規模騎兵作戰,步兵在此則可憑借山勢之險進行頑強防禦,令敵軍望而卻步。東部淮河下遊有湖泊、沼澤等濕地,星羅棋布,形成了天然的障礙。例如洪澤湖、高郵湖等湖泊周圍地形泥濘不堪,形成一片片泥潭沼澤,敵軍若貿然進入,必將深陷其中,難以迅速通過。而防守方則可利用湖泊的掩護進行偷襲或設伏。
江淮地區水係發達,淮河與長江之間有眾多的支流、運河相互連接,如邗溝等。這些水係形成一張縱橫交錯的水網,為軍事運輸和調配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若能夠守住淮河,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水係進行軍事運輸和兵力調配。一方麵,明朝軍隊的物資和人員可以通過運河等水係快速運往淮河前線,確保前線的物資充足與兵力補充;另一方麵,在淮河沿線作戰時,軍隊可以借助水係進行靈活的戰術轉移,或迂回包抄,或迅速撤退,使敵軍難以捉摸。同時,水係也對敵軍的行動構成了嚴重限製,敵軍如果要渡河作戰,就需要麵對複雜的水情和防守方的水上防禦力量,舉步維艱。
在淮河與長江之間有許多重要的戰略據點,如壽州、揚州、淮安等,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這片土地上,其戰略地位至關重要。
壽州位於淮河中遊南岸,是淮河流域的交通樞紐之一,掌控著淮河幹流的脈搏,是控製淮河幹流的關鍵戰略要地。其北臨淮河,東靠八公山,依山傍水,地勢險要。八公山山勢雄偉,既可為壽州提供天然的防禦屏障,又能作為軍事製高點進行了望和布防,就如一位忠誠的衛士,時刻守護著壽州的安全。壽州能夠輻射淮河中遊的廣大區域,是阻止北方敵軍沿淮河東西向機動的關鍵節點。無論是來自東邊的揚州方向,還是西邊的信陽、駐馬店方向的軍事力量,在進攻長江流域時,都不得不考慮壽州的軍事存在,因為若要攻克長江流域,必先攻克壽州。而壽州堅固的城防和周邊精心部署的軍事力量,則是一道堅固的枷鎖,能夠讓敵軍付出慘重的代價,望而卻步。
揚州位於長江北岸、淮河入江口附近,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江淮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大運河貫穿其中,使其成為江、淮、河運的交匯點,猶如一個交通樞紐的核心,連接著四麵八方。在防守淮河時,除了揚州城自身堅固的城防是防禦北方敵軍南下的重要力量外,揚州還能夠保障後勤運輸線路的暢通無阻。明朝的物資和軍隊可以通過長江和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揚州,然後再轉運到淮河前線,猶如一條生命補給線,為前線提供了堅實的後勤保障。另外,它對於防禦來自沿海地區敵軍的進攻意義非凡,若敵軍從海上登陸或者沿海岸線南下,揚州能夠迅速組織有效的抵抗,變成一座堅固的海上堡壘,防止敵軍深入江淮內陸,從而保護淮河下遊地區的安全,成為江淮地區的一道堅固防線。
淮安位於淮河下遊,地處黃淮平原東部,處於淮河與大運河的交匯處,是連接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就像一把關鍵的鎖鑰,掌控著南北交通的命脈。守住淮安可以防止敵軍從淮河下遊突破,北上威脅徐州,南下威脅揚州和長江北岸地區。同時,因其位於運河之上,南方的糧草、物資等通過運河運往淮河前線時,淮安是重要的轉運和儲存基地,也是一個巨大的物資中轉站,確保了物資的順利流轉與儲存。
除了這些地方外,還有位於淮河以北的徐州。徐州周圍群山環抱,東有雲龍山,南有戶部山等,地勢較高,就是一座天然的堡壘。它雖然位於淮河以北,但卻是淮河防線的重要北方門戶,是南北交通的要衝。從北方南下的軍隊往往需要經過徐州才能到達淮河地區。控製徐州,就是在淮河防線以北建立戰略緩衝區,可提前預警敵軍的南下動向,猶如遠方的哨兵,時刻警惕著敵軍的動靜;又可主動出擊,對北方敵軍進行襲擾作戰,猶如一把插入敵軍後方的利刃,打亂敵軍的部署。即便徐州失守,也可為淮河防線的軍隊爭取到足夠的調整和準備時間,作為一道緩衝的屏障,減輕淮河防線的壓力。
如今四鎮之中黃得功、李成棟已宣誓效忠崇禎,劉良佐、劉澤清也落入崇禎的掌控之中,形勢看似一片大好。然而,崇禎深知,對四鎮的掌控,尤其是對劉良佐、劉澤清所部的掌控卻依舊十分薄弱,就如手中握著的一把鬆散的沙子,隨時可能流失。
為了能夠進一步集權,崇禎毅然重設大都督府,試圖將軍權重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構建起一個強有力的軍事指揮中樞。可目前的大都督府才剛剛起步,還隻是個空殼,尚需深入地對軍隊進行全麵整頓,使其逐漸成長壯大,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在廣泛征求了史可法、黃得功、黃蜚、李若璉等人的寶貴意見之後,崇禎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對四鎮進行大刀闊斧的整合:
黃得功坐鎮揚州,鎮守滁州、和州、揚州地區,憑借其威望與實力,確保這一地區的穩定與安全;李若璉坐鎮壽州,鎮守鳳陽、壽州地區,充分利用壽州的戰略優勢,構建起堅固的防線;李成棟坐鎮徐州,鎮守徐州、泗州、淮安地區,掌控淮河以北的重要門戶與戰略要地;黃蜚坐鎮南京,總領長江防務,猶如一位水上統帥,統籌全局,確保長江水域的安全。
經過此番精心整合後,江北四鎮就如一副重新洗牌的牌局,煥然一新,這些軍事力量將徹底被崇禎所掌握,猶如被馴服的駿馬,聽從主人的指揮。而江淮的防線也將因此得到全麵穩固,猶如一座堅固的長城,屹立在大明的土地上,抵禦著外敵的入侵。
安排好江淮防線,崇禎卻絲毫不敢鬆懈,猶如拉緊的弓弦,時刻保持著警惕。
因為接下來還有一項極為重要的事情亟待他去謀劃與實施,那就是出兵北上,與大順、清廷爭奪河南、山東等地,收複失地,重振大明的雄風,此乃關乎大明命運的關鍵之戰,崇禎深知其任重而道遠。
而在當下這諸多事務之中,對於崇禎而言,最為關鍵且緊迫之事,自然當屬全力整頓好南明政權的防線,以抵禦外敵的侵襲,守護大明的半壁江山。
崇禎的戰略防禦思想傾向於保守,此乃事出有因。他對目前明軍的整體戰鬥力並未抱有過高期望,畢竟曆經多年的戰亂與動蕩,明軍的士氣、訓練水平以及裝備狀況皆參差不齊,難以令人樂觀。再者,執掌重兵的將領之中,能夠真正讓崇禎信賴、委以重任的可靠人選實在是寥寥無幾。在這種情形之下,崇禎認為當務之急乃是先穩固防守這半壁江山,確保根基不失,而後再謀劃其他長遠之計,方為明智之舉。
當務之急,南明朝廷急需沿長江構建起第一道堅固防線,長江作為天然的屏障,若能善加利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擋敵軍的南下步伐。
守長江,必先擁有一支能夠有效封鎖長江水域的強大水師力量,此乃重中之重。故而崇禎毅然下詔,調馮鎧章所部水師移防采石磯,此地地理位置險要,是長江防線的關鍵節點之一;令黃斌卿駐守九江,九江乃長江中遊的重要樞紐,掌控此地,可對中遊江麵形成有力威懾;又命鄭鴻逵駐鎮江,鎮江位於長江下遊,與揚州隔江相望,共同構成了長江下遊的防禦核心。通過這一精心部署,初步構建起了長江防線的基本框架。
並且,崇禎決心在此基礎上大力擴充水軍力量,力求打造一支水上勁旅。
他將長江沿線細致地劃分為多個防區,依據各個防區水情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配備相應的水軍艦隊,以實現因地製宜、靈活防禦的戰略目標。
在長江下遊的揚州、鎮江一帶,江麵寬闊,此處將組建以樓船、艨艟為主力的大型水軍艦隊。樓船,體型高大堅固,可作為水上移動堡壘,其寬敞的甲板之上能夠搭載大量士兵和威力強大的火炮,在江麵上形成一股強大的威懾力量;艨艟則小巧靈活,穿梭於江水之間,速度極快,適合在江麵上進行快速機動和出其不意的突襲作戰,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可有效掌控長江下遊的水域。
而在長江中上遊的武昌、九江等地組建的水軍部隊,則側重於內河作戰的小型戰船,如快舟、舢板等。這些小型戰船在狹窄江段如魚得水,能夠自如地進行巡邏和防禦任務,可時刻警惕著敵軍的一舉一動。
為了能夠迅速提高水軍的戰鬥力,崇禎另辟蹊徑,下令水師從沿海地區招募有豐富經驗的漁民,甚至不惜收編海盜加入水軍隊伍。這些漁民和海盜常年在水上生活,熟悉水情變幻,精通航海技術,他們的加入能夠在短時間內顯著提升水軍的作戰能力,使其在長江之上更具戰鬥力與適應性。
當然,防守長江絕不能僅僅依靠水師的力量,還需在長江兩岸的戰略要地合理部署陸軍,使其與水軍相互配合,協同作戰,方能構建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
在長江北岸的瓜洲、浦口等重要渡口和戰略高地,崇禎下令修築堅固的營寨、堡壘。這些堡壘采用磚石結構精心建造而成,牆體厚實無比,猶如銅牆鐵壁,堅不可摧。堡壘之上設有高聳的了望塔,士兵可於其上極目遠眺,洞察敵軍動向;設有眾多射孔和火炮發射口,可在敵軍來犯時給予其猛烈的火力打擊。堡壘內部儲存有大量的糧草、彈藥和各類武器裝備,如一座巨大的軍事倉庫,確保守軍在長時間的堅守中物資充足。堡壘周圍則挖掘深壕溝,阻擋敵軍的進攻步伐;設置鹿砦、拒馬等障礙物,讓敵軍寸步難行。這些北岸營寨之間通過烽火台和快馬傳遞信息,一旦發現敵軍有渡江的跡象,能夠迅速相互通報並做出及時有效的反應,形成一張緊密相連的情報網,確保信息的暢通無阻。
在長江南岸構建多層次的防禦體係。靠近江邊的地帶,精心修建一係列的炮台。炮台的位置經過反複勘察與精心選址,確保能夠覆蓋江麵的主要航道,使其在防禦作戰中發揮最大的作用。炮台上配備各種口徑的火炮,如紅夷大炮等重型火炮,其射程遠、威力大,可用於遠距離轟擊敵軍的戰船,使其在尚未靠近南岸時便遭受重創;以及虎蹲炮等輕型火炮,用於近距離防禦,其操作靈活,可對近距離的敵軍目標進行精準打擊。炮台後方,構築城牆和城寨。城牆高大堅固,猶如巨龍蜿蜒盤旋於江邊,城牆上設有雉堞,可供士兵隱蔽和射擊,為士兵提供了良好的防禦掩護。城寨內設置兵營、倉庫和指揮中心等設施,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節點。各個防禦節點之間通過道路和壕溝相連,方便軍隊的調動和支援,確保了整個防禦體係的有機運轉。
“守江必守淮”,此乃軍事戰略中的經典名言,亦是崇禎心中堅守的理念。
除了沿長江建立第一道防線之外,還需沿淮河建立第二道防線,這也正是江北四鎮存在的戰略意義所在。
淮河位於長江以北,流域廣袤無垠,從西部的桐柏山、大別山延伸至東部的黃海之濱,猶如一條巨龍橫臥在大地之上。若僅僅防守長江,長江防線將直接暴露於敵軍麵前,猶如一座無依無靠的孤島,極易遭受攻擊。而以淮河為第一道防線,則可將防禦縱深向北擴展數百千米,大大增加了敵軍進攻的難度與成本,為南明政權贏得更多的反應時間與戰略空間。
淮河一線地形複雜多變,西部有山地,如桐柏山、大別山等山脈巍峨聳立,峰巒疊嶂,可作為天然的屏障。這些山脈地勢險峻,懸崖峭壁林立,不利於大規模騎兵作戰,步兵在此則可憑借山勢之險進行頑強防禦,令敵軍望而卻步。東部淮河下遊有湖泊、沼澤等濕地,星羅棋布,形成了天然的障礙。例如洪澤湖、高郵湖等湖泊周圍地形泥濘不堪,形成一片片泥潭沼澤,敵軍若貿然進入,必將深陷其中,難以迅速通過。而防守方則可利用湖泊的掩護進行偷襲或設伏。
江淮地區水係發達,淮河與長江之間有眾多的支流、運河相互連接,如邗溝等。這些水係形成一張縱橫交錯的水網,為軍事運輸和調配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若能夠守住淮河,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水係進行軍事運輸和兵力調配。一方麵,明朝軍隊的物資和人員可以通過運河等水係快速運往淮河前線,確保前線的物資充足與兵力補充;另一方麵,在淮河沿線作戰時,軍隊可以借助水係進行靈活的戰術轉移,或迂回包抄,或迅速撤退,使敵軍難以捉摸。同時,水係也對敵軍的行動構成了嚴重限製,敵軍如果要渡河作戰,就需要麵對複雜的水情和防守方的水上防禦力量,舉步維艱。
在淮河與長江之間有許多重要的戰略據點,如壽州、揚州、淮安等,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這片土地上,其戰略地位至關重要。
壽州位於淮河中遊南岸,是淮河流域的交通樞紐之一,掌控著淮河幹流的脈搏,是控製淮河幹流的關鍵戰略要地。其北臨淮河,東靠八公山,依山傍水,地勢險要。八公山山勢雄偉,既可為壽州提供天然的防禦屏障,又能作為軍事製高點進行了望和布防,就如一位忠誠的衛士,時刻守護著壽州的安全。壽州能夠輻射淮河中遊的廣大區域,是阻止北方敵軍沿淮河東西向機動的關鍵節點。無論是來自東邊的揚州方向,還是西邊的信陽、駐馬店方向的軍事力量,在進攻長江流域時,都不得不考慮壽州的軍事存在,因為若要攻克長江流域,必先攻克壽州。而壽州堅固的城防和周邊精心部署的軍事力量,則是一道堅固的枷鎖,能夠讓敵軍付出慘重的代價,望而卻步。
揚州位於長江北岸、淮河入江口附近,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江淮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大運河貫穿其中,使其成為江、淮、河運的交匯點,猶如一個交通樞紐的核心,連接著四麵八方。在防守淮河時,除了揚州城自身堅固的城防是防禦北方敵軍南下的重要力量外,揚州還能夠保障後勤運輸線路的暢通無阻。明朝的物資和軍隊可以通過長江和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揚州,然後再轉運到淮河前線,猶如一條生命補給線,為前線提供了堅實的後勤保障。另外,它對於防禦來自沿海地區敵軍的進攻意義非凡,若敵軍從海上登陸或者沿海岸線南下,揚州能夠迅速組織有效的抵抗,變成一座堅固的海上堡壘,防止敵軍深入江淮內陸,從而保護淮河下遊地區的安全,成為江淮地區的一道堅固防線。
淮安位於淮河下遊,地處黃淮平原東部,處於淮河與大運河的交匯處,是連接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就像一把關鍵的鎖鑰,掌控著南北交通的命脈。守住淮安可以防止敵軍從淮河下遊突破,北上威脅徐州,南下威脅揚州和長江北岸地區。同時,因其位於運河之上,南方的糧草、物資等通過運河運往淮河前線時,淮安是重要的轉運和儲存基地,也是一個巨大的物資中轉站,確保了物資的順利流轉與儲存。
除了這些地方外,還有位於淮河以北的徐州。徐州周圍群山環抱,東有雲龍山,南有戶部山等,地勢較高,就是一座天然的堡壘。它雖然位於淮河以北,但卻是淮河防線的重要北方門戶,是南北交通的要衝。從北方南下的軍隊往往需要經過徐州才能到達淮河地區。控製徐州,就是在淮河防線以北建立戰略緩衝區,可提前預警敵軍的南下動向,猶如遠方的哨兵,時刻警惕著敵軍的動靜;又可主動出擊,對北方敵軍進行襲擾作戰,猶如一把插入敵軍後方的利刃,打亂敵軍的部署。即便徐州失守,也可為淮河防線的軍隊爭取到足夠的調整和準備時間,作為一道緩衝的屏障,減輕淮河防線的壓力。
如今四鎮之中黃得功、李成棟已宣誓效忠崇禎,劉良佐、劉澤清也落入崇禎的掌控之中,形勢看似一片大好。然而,崇禎深知,對四鎮的掌控,尤其是對劉良佐、劉澤清所部的掌控卻依舊十分薄弱,就如手中握著的一把鬆散的沙子,隨時可能流失。
為了能夠進一步集權,崇禎毅然重設大都督府,試圖將軍權重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構建起一個強有力的軍事指揮中樞。可目前的大都督府才剛剛起步,還隻是個空殼,尚需深入地對軍隊進行全麵整頓,使其逐漸成長壯大,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在廣泛征求了史可法、黃得功、黃蜚、李若璉等人的寶貴意見之後,崇禎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對四鎮進行大刀闊斧的整合:
黃得功坐鎮揚州,鎮守滁州、和州、揚州地區,憑借其威望與實力,確保這一地區的穩定與安全;李若璉坐鎮壽州,鎮守鳳陽、壽州地區,充分利用壽州的戰略優勢,構建起堅固的防線;李成棟坐鎮徐州,鎮守徐州、泗州、淮安地區,掌控淮河以北的重要門戶與戰略要地;黃蜚坐鎮南京,總領長江防務,猶如一位水上統帥,統籌全局,確保長江水域的安全。
經過此番精心整合後,江北四鎮就如一副重新洗牌的牌局,煥然一新,這些軍事力量將徹底被崇禎所掌握,猶如被馴服的駿馬,聽從主人的指揮。而江淮的防線也將因此得到全麵穩固,猶如一座堅固的長城,屹立在大明的土地上,抵禦著外敵的入侵。
安排好江淮防線,崇禎卻絲毫不敢鬆懈,猶如拉緊的弓弦,時刻保持著警惕。
因為接下來還有一項極為重要的事情亟待他去謀劃與實施,那就是出兵北上,與大順、清廷爭奪河南、山東等地,收複失地,重振大明的雄風,此乃關乎大明命運的關鍵之戰,崇禎深知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