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坡,位於堵陽縣西南七十五裏處。北負伏牛山,西倚淯水。為伏牛山延伸於此之漫崗(綿延起伏之丘陵地)。地勢險要,扼襄漢隘道之通衢,素為兵家必爭之地。


    先為侯國。前漢時,張騫二使西域,功勳卓著。武帝元朔六年,封“博望侯”於此。取其“廣博瞻望”之意。“博望”由此得名。新莽時,改稱樂宜縣,今漢複稱博望。


    正因博望城,扼咽喉要道。進出南陽,皆需途經此地。故被賊人所據。


    時南陽大水。境內諸水倒灌。淯水漫溢,首當其衝。博望城亦受水淹。所幸勢高,未遭滅頂之災。待城內水退,倉內積糧,多半仍可食用。遂遭賊人霸占。


    賊酋周倉,本是河東鹽販。後裹挾入黃巾,輾轉河南。南陽黃巾敗後,呼嘯山林。以避官兵圍剿。卻不與潁川、汝南等地黃巾餘部勾通。


    傳聞,宛城陷落時,孫夏率殘部北突。欲退避伏牛山中,與官軍周旋。豈料官軍緊追不舍,於西鄂精山,雙方再戰。孫夏軍敗,黃巾亂軍死傷萬餘。餘眾四散而走。十萬南陽黃巾,土崩瓦解,不複先前之勢。


    南陽之戰,黃巾軍,先後有趙弘、韓忠、孫夏三渠帥,戰死。乃至群賊無首,如鳥獸散。周倉、裴繼等南陽殘部,恨潁川黃巾波才、黃邵,汝南黃巾劉辟、龔都、黃邵、何曼、何儀等部,見死不救。故不與往來。


    話說,八州黃巾,被朝廷大軍圍剿分割。各自為戰,自顧不暇。如何能馳援別部。尤其恩師坐鎮虎牢,以大河為界,鏖戰南北,數路兵發。雖有青徐黃巾張饒部,上下勾連。仍在劫難逃。


    恩師為何取大河上下,為決勝之地。隻因時下,華夏正處於大河文明的頂端。


    少時夜課,恩師以大漢十三州地形開篇。令劉備茅塞頓開。此便是所謂“大局觀”。


    大河既是天塹,又是屏障。背靠大河,上下齊攻。背水一戰,後顧無憂。更加坐擁漕運之便。黃巾無有水軍,唯望河而哭。


    受恩師平定黃巾啟發。薊王大興水軍,廣造大舡。遂成縱橫之勢。


    往來四瀆,通行四海。鐵壁鏵嘴,無往不利。


    博望坡上,博望城。


    何後車駕,裹挾商隊入城。遊商往來,乃為銷贓。南陽十室九空。便有積糧,亦早食盡。唯仰賴遊商,暗中轉運。謂“衣食父母”不過如此。黃巾賊焉能加害。


    隻需是熟人熟麵。守城黃巾,自當放行。


    至於隊中人馬,又豈能逐一辨認。


    出博望城,下博望坡。宛城近在咫尺。


    商隊需滯留一日,以銷賊贓。何後單車出城,太過顯眼。故亦隨商隊,暫住市中。


    或有人問。為賊銷贓,必然謹慎。半路偶遇,萍水相逢。商隊如何會任由太後車駕亂入其中。


    隻因千秋三師,皆遊方術士也。


    方士,便是方外之士。走街串巷,相麵解夢,卜問吉凶。稍帶尋醫問藥,跌打損傷,包治百病。天涯同路,結伴而行,乃是常情。尤其黑市遊商,能得方士入夥,可遠避神鬼,何樂而不為。


    好比西域遊商,路遇女市入夥,亦喜不自禁是一個理。終歸有所增益。


    既相逢於江湖,必相忘於江湖。


    故黑市遊商,多用化名。商隊所傭,亦天南海北,不一而足。尤其商隊護衛,皆出巨寇死囚。多為“以武犯禁”,“罪不可赦”之豪俠。重金買通一幹人等,喬裝改容,隱姓埋名,救出牢籠。從此鞍前馬後,為遊商所用。


    換言之。黑市遊商,亦是一個嚴密的組織。如同洛陽子錢家一般無二。


    甚至各有身份。以便掩人耳目。


    自薊王上洛。薊國機關馬車,大行其道。往來商隊車馬,與何後車駕大同小異,混跡隊中,自不惹眼。


    黑市之熱鬧,遠超何後想象。


    各種珍貨,琳琅滿目。多是掘人祖墳得來。無本生意,莫過如此。


    討價還價之聲,不絕於耳。


    尤其兩漢五銖,馬蹄金餅,堆積成山。還有金玉滿堂。


    最令何後驚奇之物,乃是一口上好棺槨。


    盜墓賊言,棺內美婦,出身豪門,栩栩如生。引黑市商人,爭相競價。


    何後隔窗問道:“因何爭屍?”


    青牛師答曰:“稟夫人,乃為嫁殤也。”


    “何為嫁殤?”何後不知。


    “嫁殤者,謂嫁死人也。”青牛師答曰:“此謂生時本無昏(婚)議,男女兩殤,因嫁而合葬之。”


    《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幼子倉舒卒,操傷惜之甚。司空掾邴原女早亡,操欲求與倉舒合葬,原辭曰:‘嫁殤,非禮也。’”


    足見流行。


    傳聞,嫁殤,上古時已有。因空費人力、物力,故曾予禁止。《周禮》雲:“禁遷葬與嫁殤者。”


    後世稱冥(ming)婚。


    至宋代盛行。據載,凡未婚男、女死亡,其父母必托“鬼媒人”說親,再行占卜,卜得允婚後,便各做冥衣,行合婚祭,將男、女並骨合葬。


    “不料女屍,亦得高價。”何後感慨。


    甘始言道:“天下之大,無往不利。”


    東郭延年亦道:“更有盜屍賊,專行此事。尤其貴女屍骸,存世完好者,可售千金珠玉。”


    何後遂想起宮中舊聞:“桓帝馮貴人,美豔絕雙。死後卅餘年,群賊發其塚,見貴人顏色如故,但肉小冷。賊遂競奸之,鬥爭相煞而死。莫非賊人本意,亦為盜屍嫁殤乎?”


    三師六目相對,各自歎息:“太後明見。”


    此乃靈帝年間舊事。


    何後隨口一問:“可知何人盜屍。”


    “我等實不知也。”三人異口同聲。


    觀三人似有難言之隱。何後忽靈光乍現:“孝仁皇。”


    劉萇,靈帝劉宏生父,河間孝王劉開之孫,解瀆亭侯劉淑之子,其妻為永樂董太皇。靈帝即位,追尊父劉萇為孝仁皇。


    何後又道:“先前,討伐豫州黃巾。沙丘台上,見孝仁皇金絲玉縷屍。孝仁皇死時不過為亭侯。如何能披金絲玉衣。必是先帝登基後,暗中開棺授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劉備的日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熏香如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熏香如風並收藏劉備的日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