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孤軍奮戰的朱厚照
穿越大秦,萬朝萬代風雲巨變 作者:擺爛zy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至於傳說中供照哥淫亂取樂的豹房,其實也不是表麵上看的那般簡單,當時在朱佑樘的放任縱容下,文官集團已經初具規模了。”
“再加上一個十五六歲剛登基的少年,沒有任何政治根基,沒有心腹,文官集團也不受自己掌控,其他皇帝或許還有個把兄弟姐妹的幫襯,可是照哥沒有,太後也和他不是一條心。”
朱棣當時有兒子有寧王幫忙。
朱瞻基,朱祁鎮也有太後幫扶支持。
其他朝代年幼的皇帝們都還能有太後幫助。
就連爹不疼娘不愛的雍正還有個老十三。
但是朱厚照在當時是真的什麽助力都沒有。
“照哥的母後,張皇後她的娘家人就是文官集團的人,張皇後又十分縱容自家人,她不但不幫組照哥,還在不斷的為她娘家人謀福利,所以母子二人的關係也一度降到了冰點。”
“文官集團也非常不喜歡這個做事跳脫又非常有個性不聽勸的皇帝,照哥對這幫文臣也是深惡痛絕,所以君臣關係也一度緊張。”
“照哥雖然比較愛玩,但是腦子很聰明,在這種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他擔心有人會害他,所以常常在豹房裏麵休息,隻有豹房是他親手建立的,裏麵的人都是他親自安插的,隻有在豹房裏,他才安心。”
“豹房表麵上看是一個聲色犬馬的淫穢場所,裏麵有各種猛獸和美人和紈絝子弟,但是豹房其實就是一個照哥培養政治力量的秘密基地。。”
“史書記載他窮奢極欲,但是整個豹房的修建隻花費了二十四萬兩白銀,和朱佑樘動不動幾千萬兩修齋設比起來,他連個零頭都算不上,就算和曆代大多數皇帝比起來也算是比較節儉了。。”
朱佑樘修宮殿修空了國庫,還能被文官誇上了天,朱厚照二十四萬兩修一個,自己的秘密基地被黑得體無完膚。
隻能說筆杆子真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啊。
“他經常不在宮中,喜歡往外跑,就是想遠離文官集團的掌控,他那麽執著於去打仗,就是想上戰場就是想聯絡兵權。”
“土木堡之變過後,明朝以文治武成了常態,勳貴基本上玩完了,軍權已經掌握在了文官手中。”
“照哥禦駕親征,直接繞開了文官全全接手邊防指揮,之後寧王造反,照哥執意要去平亂,照哥在一步一步的掌控軍權,這讓文官十分不安。”
“史書記載照哥常年不在皇宮,喜歡出去玩,特別是南巡下江南,引起文官不滿,認為他勞民傷財不務正業,其實也不是全然就是為了玩,他和楊廣那種大排場出遊不一樣,很多時候都是微服私訪。”
“自從小朱叔遷都京城過後,明朝後麵的也隻有個別還在當太子的時候去過南京監國之外,皇帝基本上不去南京朝廷了,南方的民生如何,賦稅幾何,全靠文官稟報,皇帝們基本上不知道。”
“由於皇帝常年不南下,南方的官場裏麵到底有多少貪汙腐敗,有多少結黨營私,實際情況如何皇帝們都不得而知。這也是朝臣不喜歡朱厚照出門的原因。”
這也是朝臣攔著朱厚照出門的原因。
他們隻希望皇帝永遠做那個高台上的皇帝。
所有的民生經濟皇帝隻需要看他們說的就夠了。
老朱看向朱厚照眼裏竟然有一點心疼他起來了。
他沒有兄弟姐妹,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十五歲的他就要獨自麵對那些腦奸巨滑的朝廷官員。
確實是難為他了。
嫚兒繼續道,“不否認照哥確實是一個非常酷愛遊玩的人,文官記載的那些事他也確實都做過,他別具一格的荒唐行為確實也讓諸多人非議,但是在對國家大事之上,照哥還是懂是非的。”
“經濟上他減少賦稅,安撫流民,鼓勵船運,開海禁,對海邊船運進行收稅,使得國庫開始充盈。”
朱厚照行事確實荒唐了點。
但是他的史書確實也是記載得太片麵了。
“照哥他崇拜小朱叔,時常幻想著自己能在草原上躍馬橫刀,但因為土木堡之變禦駕親征的皇帝被俘虜過後,明朝大臣們再也不敢讓皇帝禦駕親征了。”
“從弘治年間開始,大明對外的國防政策也改變了,大明的北方陷入了被動防禦的狀態,大明北方邊境可謂無安日,草原各部騎兵則是經常襲擾劫掠大明北方邊民。”
“照哥不甘心這種被動挨打的局麵,當時草原上實力最強勁的是韃靼部達延汗,他還有一個外號叫韃靼小王子,達延汗是黃金家族後裔,一心想要恢複祖先榮光。”
“弘治年間和正德年間,達延汗多次率軍擾邊,每次入寇大明就要劫掠一番,幾乎每年都要搞事情,當時由於軍官腐敗嚴重,對這種局麵絲毫不重視。”
“公元1517年九月,正德十二年,達延汗再次入寇大明,照哥得到消息後,決意拋開文官集團,隻帶著自己的親信來到宣府。”
“並自創了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名號指揮長城沿邊明軍作戰,準備親政達延汗。”
“同年十月,達延汗率五萬騎兵進攻大同,照哥調兵遣將進行了周密的部署,明軍在大同附近的應州完成集結,之後韃靼軍也抵達了應州,兩軍在此展開了會戰。”
“應州大捷之戰就此拉開了序幕,戰場上照哥指揮得當,並且親自帶隊殺入敵陣中,見皇帝都親自上戰場砍人了,明軍士氣為之一振,戰鬥力爆棚,仿佛那支聲動天下的大明精銳又複活了。”
他們瘋狂的砍殺韃靼騎兵,仿佛要把這些年受的委屈一股腦的全部發泄出來。
“毫無疑問,明軍大勝,韃靼軍倉皇北逃,此戰後十多年韃靼都不敢在入侵大明,可見這一次是真的把韃靼給打疼了。”
“這一仗打出了十多年的邊境和平,可是就是那麽一場大捷,十幾萬人拚殺半天,卻被文官集團記載成,應州大捷,明軍此戰擊殺十六名韃靼軍,雙方傷亡共六十八人。”
“再加上一個十五六歲剛登基的少年,沒有任何政治根基,沒有心腹,文官集團也不受自己掌控,其他皇帝或許還有個把兄弟姐妹的幫襯,可是照哥沒有,太後也和他不是一條心。”
朱棣當時有兒子有寧王幫忙。
朱瞻基,朱祁鎮也有太後幫扶支持。
其他朝代年幼的皇帝們都還能有太後幫助。
就連爹不疼娘不愛的雍正還有個老十三。
但是朱厚照在當時是真的什麽助力都沒有。
“照哥的母後,張皇後她的娘家人就是文官集團的人,張皇後又十分縱容自家人,她不但不幫組照哥,還在不斷的為她娘家人謀福利,所以母子二人的關係也一度降到了冰點。”
“文官集團也非常不喜歡這個做事跳脫又非常有個性不聽勸的皇帝,照哥對這幫文臣也是深惡痛絕,所以君臣關係也一度緊張。”
“照哥雖然比較愛玩,但是腦子很聰明,在這種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他擔心有人會害他,所以常常在豹房裏麵休息,隻有豹房是他親手建立的,裏麵的人都是他親自安插的,隻有在豹房裏,他才安心。”
“豹房表麵上看是一個聲色犬馬的淫穢場所,裏麵有各種猛獸和美人和紈絝子弟,但是豹房其實就是一個照哥培養政治力量的秘密基地。。”
“史書記載他窮奢極欲,但是整個豹房的修建隻花費了二十四萬兩白銀,和朱佑樘動不動幾千萬兩修齋設比起來,他連個零頭都算不上,就算和曆代大多數皇帝比起來也算是比較節儉了。。”
朱佑樘修宮殿修空了國庫,還能被文官誇上了天,朱厚照二十四萬兩修一個,自己的秘密基地被黑得體無完膚。
隻能說筆杆子真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啊。
“他經常不在宮中,喜歡往外跑,就是想遠離文官集團的掌控,他那麽執著於去打仗,就是想上戰場就是想聯絡兵權。”
“土木堡之變過後,明朝以文治武成了常態,勳貴基本上玩完了,軍權已經掌握在了文官手中。”
“照哥禦駕親征,直接繞開了文官全全接手邊防指揮,之後寧王造反,照哥執意要去平亂,照哥在一步一步的掌控軍權,這讓文官十分不安。”
“史書記載照哥常年不在皇宮,喜歡出去玩,特別是南巡下江南,引起文官不滿,認為他勞民傷財不務正業,其實也不是全然就是為了玩,他和楊廣那種大排場出遊不一樣,很多時候都是微服私訪。”
“自從小朱叔遷都京城過後,明朝後麵的也隻有個別還在當太子的時候去過南京監國之外,皇帝基本上不去南京朝廷了,南方的民生如何,賦稅幾何,全靠文官稟報,皇帝們基本上不知道。”
“由於皇帝常年不南下,南方的官場裏麵到底有多少貪汙腐敗,有多少結黨營私,實際情況如何皇帝們都不得而知。這也是朝臣不喜歡朱厚照出門的原因。”
這也是朝臣攔著朱厚照出門的原因。
他們隻希望皇帝永遠做那個高台上的皇帝。
所有的民生經濟皇帝隻需要看他們說的就夠了。
老朱看向朱厚照眼裏竟然有一點心疼他起來了。
他沒有兄弟姐妹,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十五歲的他就要獨自麵對那些腦奸巨滑的朝廷官員。
確實是難為他了。
嫚兒繼續道,“不否認照哥確實是一個非常酷愛遊玩的人,文官記載的那些事他也確實都做過,他別具一格的荒唐行為確實也讓諸多人非議,但是在對國家大事之上,照哥還是懂是非的。”
“經濟上他減少賦稅,安撫流民,鼓勵船運,開海禁,對海邊船運進行收稅,使得國庫開始充盈。”
朱厚照行事確實荒唐了點。
但是他的史書確實也是記載得太片麵了。
“照哥他崇拜小朱叔,時常幻想著自己能在草原上躍馬橫刀,但因為土木堡之變禦駕親征的皇帝被俘虜過後,明朝大臣們再也不敢讓皇帝禦駕親征了。”
“從弘治年間開始,大明對外的國防政策也改變了,大明的北方陷入了被動防禦的狀態,大明北方邊境可謂無安日,草原各部騎兵則是經常襲擾劫掠大明北方邊民。”
“照哥不甘心這種被動挨打的局麵,當時草原上實力最強勁的是韃靼部達延汗,他還有一個外號叫韃靼小王子,達延汗是黃金家族後裔,一心想要恢複祖先榮光。”
“弘治年間和正德年間,達延汗多次率軍擾邊,每次入寇大明就要劫掠一番,幾乎每年都要搞事情,當時由於軍官腐敗嚴重,對這種局麵絲毫不重視。”
“公元1517年九月,正德十二年,達延汗再次入寇大明,照哥得到消息後,決意拋開文官集團,隻帶著自己的親信來到宣府。”
“並自創了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名號指揮長城沿邊明軍作戰,準備親政達延汗。”
“同年十月,達延汗率五萬騎兵進攻大同,照哥調兵遣將進行了周密的部署,明軍在大同附近的應州完成集結,之後韃靼軍也抵達了應州,兩軍在此展開了會戰。”
“應州大捷之戰就此拉開了序幕,戰場上照哥指揮得當,並且親自帶隊殺入敵陣中,見皇帝都親自上戰場砍人了,明軍士氣為之一振,戰鬥力爆棚,仿佛那支聲動天下的大明精銳又複活了。”
他們瘋狂的砍殺韃靼騎兵,仿佛要把這些年受的委屈一股腦的全部發泄出來。
“毫無疑問,明軍大勝,韃靼軍倉皇北逃,此戰後十多年韃靼都不敢在入侵大明,可見這一次是真的把韃靼給打疼了。”
“這一仗打出了十多年的邊境和平,可是就是那麽一場大捷,十幾萬人拚殺半天,卻被文官集團記載成,應州大捷,明軍此戰擊殺十六名韃靼軍,雙方傷亡共六十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