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薑園舊事
衛縣孫公子正在和幾個人嘀咕著什麽,聽見有人喊他,抬頭一看便忙忙地告別那幾個人,向吳少這邊跑過來。
“不用跑那麽快,我不是來還你錢的。”吳少笑道。
孫公子臉上一點也不見尷尬,反笑問道:“賢弟這是去哪兒了?”
吳少亮亮手中的令牌:“剛才去青雲閣轉了一趟。”
孫公子一頓足:“賢弟是不是上七層了?嗨呀,去那兒幹嘛,把這牌子租給別人賺些銀子多好。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每個人如果不去看一看那本書,大概心裏總象有隻貓在撓著一樣。”
“孫大哥說的太對了,現在這隻貓已經安穩多了。”吳少笑道。
“賢弟可有什麽收獲?”孫公子問。
吳少搖搖頭。他看了《水經》,但幾乎和沒看差不多。
不久前在青雲閣七層,守護的中年武師驗了令牌,又讓吳少先淨了手,給銅鶴添加了香料,這才恭恭敬敬地將書從水晶盒裏捧出了,囑托吳少千萬小心,慢慢翻看。
吳少答應著,開始翻看本冊子,書擺在眼前,兩個古樸隸書字“水經”十分醒目。
吳少先小心翼翼地翻開冊子,一字一句地去看,但看了幾百個字,吳少便失去興趣,因為那書果然如燕人張所言,讀起來“似是而非,高深莫測”。
反正他也沒打算讀懂這本書,就算要讀,還有仿真本可以慢慢讀,因此,吳少隻是前後左右地反複端詳這本書,此書與尋常線裝書沒有不同,看不出有特殊之處,更不象是有夾頁之類的情況。何況就算這本書有蹊蹺,那麽多高人看過此書,早就可以發現,哪裏輪得到他?
看了半天,吳少又返回頭去,反複看著《水經》開篇那幾句簡短的話:
“餘十六悟於道,十九入於堂,天佑年致仕歸山,良思十年,得道於水,故曰此書為《水經》,是以記之……”
這段話是《水經》的開場白,也是吳少唯一看得明白的一段話,似乎是寫《水經》的薑家那位高人的生平,但在這麽簡短的話裏,也沒有包含多少信息,隻是“得道”兩個字讓吳少略有點興趣。
“孫大哥,我聽說寫《水經》的人是薑家一位先人,書便是他‘得道’後寫的,大哥可知道什麽叫做‘得道’?”
孫公子一愣,隨即笑了:“賢弟開什麽玩笑?我如果知道如何‘得道’,還在這兒幹什麽?倘若我得道,一定隨意指點,將那些石山統統化作金山、銀山……”
“我倒不是問你如何才能得道,我想知道的是——那個人真的‘得道’了?”吳少道。
孫公子看了下四周,小聲道:“賢弟小聲點,在書院,可沒有人對薑家先祖得道的事有所懷疑。”
吳少也小聲道:“我不是懷疑,隻是真的不知道。”
“看來賢弟尚未看過薑氏族譜,也沒聽說過那些傳說了?”
“確實沒聽說過。”
“這件事我倒了知道一些,說起來還有一段頗為神奇的故事——一百年前,薑家有一位公子,此人天性風流,好逸惡勞,天天架籠提鳥,走馬鬥雞玩女人,是出名的惡少……”
“啊?”吳少禁不住叫了一聲。
“怎麽了,賢弟?”孫公子奇怪道,
“沒什麽,隻是覺得這惡…少頗令人討厭。”吳少支吾道,心中卻想:原來這薑家也出了一個惡少!
“嗬嗬,那薑公子當初雖然是個不折不扣的惡少,但後來的結局卻大出人們意料,賢弟,如果你真沒聽說過的話,恐怕你想破腦袋也猜不出來結局。”孫公子繼續道。
薑家人一看這位公子如此不爭氣,便早早給他完婚,娶得是他的姨表妹,希望他婚後能夠收斂自己。自從這位薑公子娶妻之後,有一段時間還是稟性不改,但說來也怪,沒過多久,這位薑公子竟然幡然醒悟,改邪歸正,從此開始發奮讀書。
這位薑公子是有大毅力的人,致力於經學後便專心致誌。傳說他讀書時足不出戶,夜不暇寐,這樣一來,幾年時間便學得滿腹經綸,十九歲時適逢大比之年,薑公子欣然應試。
常人以為,那薑公子縱然才華橫溢,才高八鬥,但畢竟從學日短,能夠得中便已不凡,更不期望會取得什麽好名次。誰料幾場考試下來那薑公子一飛衝天,連中三元。之後,這位薑公子入了翰林院,成為朝廷的一名編修——薑翰林的名謂就是由此得來的。
按說進了翰林院,無論你多麽有才,沒有個三五年也不會有多大作為,皇上不可能以科考的三篇文章就會對某人委以重任。但說來也是機緣湊巧,那朝天子尤其喜愛年輕才俊,大約是殿試時薑公子給皇上留下了很好印象,因此在翰林院呆了沒幾天便受到皇上單獨召見,一番對答下來,皇帝對薑公子的機智雄辯大為欣賞,破格封他做樞密副使——相當於今朝的右丞相一職。
“賢弟恐怕不知道,這世上連中三元的人是有的,年紀輕輕身居高位的雖然鳳毛麟角,但也聽說過,但憑借三篇科教考文章就博得顯赫官位的人,除了那位薑公子,這世上怕再也沒有了。”孫公子讚歎道。
“的確是了不起。”吳少讚同道。吳少自問也算聰明的人,但要讓他像那位薑翰林一樣讀書,恐怕一輩子也不一定登堂入室,至於連中三元,想也別想。
那個薑公子也許天生為讀書而生的,一般人是無法相比的。但吳少並不關心這個,他更關心“得道”的事。
孫公子繼續道:“據說薑翰林做官並沒有幾天,邊疆烽火連天而起,薑公子暗觀天象,知道一場兵禍就在眼前,便連夜掛印辭官,歸隱林下,在這七裏潭建造了這所府第,稱為薑園。薑翰林歸隱林後,一心向道,足不出戶,專心修行。他是聰明絕頂之人,不久便大徹大悟,得道成仙,因為他是從七裏潭因水得道,人們又多稱他為薑水仙。”
“薑水仙?這名字倒是滿特別的。這麽說來,這翰林園是那位薑翰林是建的了?他做了那麽大的官建這麽一座園子倒也不是什麽難事。”吳少自作聰明地插話道。
“那也不是。自古以來官至王爺、太宰的官員多如牛毛,區區一個翰林又算得了什麽?雖然這位薑翰林最後做了樞密副使,但他也隻做了幾天,影響甚至可以忽略,當年的薑家也就幾所院落而已,至於形成現在薑園規模,還是薑翰林飛升仙去以後的事。賢弟你想,一個世俗的人就算官做得再大,他的影響又怎麽能與仙人相比呢?薑園的大部分建築,還是後來的人建的。一個人一生之中能夠連中三元,還能夠得道成仙,可謂是不世出的奇才,自然吸引了眾多崇拜者。因此,薑翰林仙去不久,這裏便聚集了許多慕名而來的人,爭著觀看薑翰林的遺留之物,期望從中得到什麽啟發和靈感。薑翰林得道後留下了諸多典籍,後來他的後輩又陸續搜集許多,便開了這座供人學習修道的薑園。因為那位姓薑的前輩既是翰林又是仙人,來學習的人也便分作兩類,一類便是文人,一類便是修道者。至於建院門派,是指薑翰林仙去之時,最初出資相助修建薑氏道園的幾十個武林門派,這便是薑園的來曆。”
吳少至此大約明白了,書閣六層上的翰林文稿大概就是薑翰林的遺留文章,怪不得眾學員趨之若鶩,對於連中三元這樣的成功,又有哪一位學子不引為榜樣?
衛縣孫公子正在和幾個人嘀咕著什麽,聽見有人喊他,抬頭一看便忙忙地告別那幾個人,向吳少這邊跑過來。
“不用跑那麽快,我不是來還你錢的。”吳少笑道。
孫公子臉上一點也不見尷尬,反笑問道:“賢弟這是去哪兒了?”
吳少亮亮手中的令牌:“剛才去青雲閣轉了一趟。”
孫公子一頓足:“賢弟是不是上七層了?嗨呀,去那兒幹嘛,把這牌子租給別人賺些銀子多好。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每個人如果不去看一看那本書,大概心裏總象有隻貓在撓著一樣。”
“孫大哥說的太對了,現在這隻貓已經安穩多了。”吳少笑道。
“賢弟可有什麽收獲?”孫公子問。
吳少搖搖頭。他看了《水經》,但幾乎和沒看差不多。
不久前在青雲閣七層,守護的中年武師驗了令牌,又讓吳少先淨了手,給銅鶴添加了香料,這才恭恭敬敬地將書從水晶盒裏捧出了,囑托吳少千萬小心,慢慢翻看。
吳少答應著,開始翻看本冊子,書擺在眼前,兩個古樸隸書字“水經”十分醒目。
吳少先小心翼翼地翻開冊子,一字一句地去看,但看了幾百個字,吳少便失去興趣,因為那書果然如燕人張所言,讀起來“似是而非,高深莫測”。
反正他也沒打算讀懂這本書,就算要讀,還有仿真本可以慢慢讀,因此,吳少隻是前後左右地反複端詳這本書,此書與尋常線裝書沒有不同,看不出有特殊之處,更不象是有夾頁之類的情況。何況就算這本書有蹊蹺,那麽多高人看過此書,早就可以發現,哪裏輪得到他?
看了半天,吳少又返回頭去,反複看著《水經》開篇那幾句簡短的話:
“餘十六悟於道,十九入於堂,天佑年致仕歸山,良思十年,得道於水,故曰此書為《水經》,是以記之……”
這段話是《水經》的開場白,也是吳少唯一看得明白的一段話,似乎是寫《水經》的薑家那位高人的生平,但在這麽簡短的話裏,也沒有包含多少信息,隻是“得道”兩個字讓吳少略有點興趣。
“孫大哥,我聽說寫《水經》的人是薑家一位先人,書便是他‘得道’後寫的,大哥可知道什麽叫做‘得道’?”
孫公子一愣,隨即笑了:“賢弟開什麽玩笑?我如果知道如何‘得道’,還在這兒幹什麽?倘若我得道,一定隨意指點,將那些石山統統化作金山、銀山……”
“我倒不是問你如何才能得道,我想知道的是——那個人真的‘得道’了?”吳少道。
孫公子看了下四周,小聲道:“賢弟小聲點,在書院,可沒有人對薑家先祖得道的事有所懷疑。”
吳少也小聲道:“我不是懷疑,隻是真的不知道。”
“看來賢弟尚未看過薑氏族譜,也沒聽說過那些傳說了?”
“確實沒聽說過。”
“這件事我倒了知道一些,說起來還有一段頗為神奇的故事——一百年前,薑家有一位公子,此人天性風流,好逸惡勞,天天架籠提鳥,走馬鬥雞玩女人,是出名的惡少……”
“啊?”吳少禁不住叫了一聲。
“怎麽了,賢弟?”孫公子奇怪道,
“沒什麽,隻是覺得這惡…少頗令人討厭。”吳少支吾道,心中卻想:原來這薑家也出了一個惡少!
“嗬嗬,那薑公子當初雖然是個不折不扣的惡少,但後來的結局卻大出人們意料,賢弟,如果你真沒聽說過的話,恐怕你想破腦袋也猜不出來結局。”孫公子繼續道。
薑家人一看這位公子如此不爭氣,便早早給他完婚,娶得是他的姨表妹,希望他婚後能夠收斂自己。自從這位薑公子娶妻之後,有一段時間還是稟性不改,但說來也怪,沒過多久,這位薑公子竟然幡然醒悟,改邪歸正,從此開始發奮讀書。
這位薑公子是有大毅力的人,致力於經學後便專心致誌。傳說他讀書時足不出戶,夜不暇寐,這樣一來,幾年時間便學得滿腹經綸,十九歲時適逢大比之年,薑公子欣然應試。
常人以為,那薑公子縱然才華橫溢,才高八鬥,但畢竟從學日短,能夠得中便已不凡,更不期望會取得什麽好名次。誰料幾場考試下來那薑公子一飛衝天,連中三元。之後,這位薑公子入了翰林院,成為朝廷的一名編修——薑翰林的名謂就是由此得來的。
按說進了翰林院,無論你多麽有才,沒有個三五年也不會有多大作為,皇上不可能以科考的三篇文章就會對某人委以重任。但說來也是機緣湊巧,那朝天子尤其喜愛年輕才俊,大約是殿試時薑公子給皇上留下了很好印象,因此在翰林院呆了沒幾天便受到皇上單獨召見,一番對答下來,皇帝對薑公子的機智雄辯大為欣賞,破格封他做樞密副使——相當於今朝的右丞相一職。
“賢弟恐怕不知道,這世上連中三元的人是有的,年紀輕輕身居高位的雖然鳳毛麟角,但也聽說過,但憑借三篇科教考文章就博得顯赫官位的人,除了那位薑公子,這世上怕再也沒有了。”孫公子讚歎道。
“的確是了不起。”吳少讚同道。吳少自問也算聰明的人,但要讓他像那位薑翰林一樣讀書,恐怕一輩子也不一定登堂入室,至於連中三元,想也別想。
那個薑公子也許天生為讀書而生的,一般人是無法相比的。但吳少並不關心這個,他更關心“得道”的事。
孫公子繼續道:“據說薑翰林做官並沒有幾天,邊疆烽火連天而起,薑公子暗觀天象,知道一場兵禍就在眼前,便連夜掛印辭官,歸隱林下,在這七裏潭建造了這所府第,稱為薑園。薑翰林歸隱林後,一心向道,足不出戶,專心修行。他是聰明絕頂之人,不久便大徹大悟,得道成仙,因為他是從七裏潭因水得道,人們又多稱他為薑水仙。”
“薑水仙?這名字倒是滿特別的。這麽說來,這翰林園是那位薑翰林是建的了?他做了那麽大的官建這麽一座園子倒也不是什麽難事。”吳少自作聰明地插話道。
“那也不是。自古以來官至王爺、太宰的官員多如牛毛,區區一個翰林又算得了什麽?雖然這位薑翰林最後做了樞密副使,但他也隻做了幾天,影響甚至可以忽略,當年的薑家也就幾所院落而已,至於形成現在薑園規模,還是薑翰林飛升仙去以後的事。賢弟你想,一個世俗的人就算官做得再大,他的影響又怎麽能與仙人相比呢?薑園的大部分建築,還是後來的人建的。一個人一生之中能夠連中三元,還能夠得道成仙,可謂是不世出的奇才,自然吸引了眾多崇拜者。因此,薑翰林仙去不久,這裏便聚集了許多慕名而來的人,爭著觀看薑翰林的遺留之物,期望從中得到什麽啟發和靈感。薑翰林得道後留下了諸多典籍,後來他的後輩又陸續搜集許多,便開了這座供人學習修道的薑園。因為那位姓薑的前輩既是翰林又是仙人,來學習的人也便分作兩類,一類便是文人,一類便是修道者。至於建院門派,是指薑翰林仙去之時,最初出資相助修建薑氏道園的幾十個武林門派,這便是薑園的來曆。”
吳少至此大約明白了,書閣六層上的翰林文稿大概就是薑翰林的遺留文章,怪不得眾學員趨之若鶩,對於連中三元這樣的成功,又有哪一位學子不引為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