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的草原在春融之後變得泥濘而危機四伏。鬼方國的遊擊戰術逐漸失去效果,隨著雪狼營的深入打擊和內部叛亂的醞釀,鬼方國的聯盟開始出現裂縫。


    玄武關總兵何仲秋傳來捷報:“鬼方國的主要遊牧部族已開始向我們傳遞和談信號,他們願意以撤出邊境為條件,換取糧草與牲畜的援助。”


    蘇子恒對此消息表示謹慎樂觀:“鬼方國的求和是一種緩兵之計。我們可以接受表麵和平,但絕不能讓他們有喘息的機會。”


    宗鄴文批準了一項“有限和談”的策略:同意與部分部族停戰,但要求他們完全斷絕與鬼方國王庭的聯係,同時在邊境駐軍加強戒備,確保鬼方國無法輕易恢複實力。


    與此同時,雪狼營對鬼方國的打擊並未停止,持續摧毀其物資儲備,並在草原深處散播關於鬼方王庭軟弱的消息,進一步離間其聯盟。


    江南的鹽稅改革初步穩定後,舶司與地方巡檢司展開了一場針對士紳的“剝奪與分化”行動。他們逐步減少地方士紳對鹽場和商會的影響力,並將新的鹽場管理權分配給願意接受朝廷政策的地方商賈。


    杜懷霖報告:“蘇大人,鹽稅改革的阻力雖大,但隨著士紳的衰弱和新興商人的崛起,朝廷在江南的控製力正在穩步提升。”


    蘇子恒進一步建議:“殿下,鹽稅改革隻是第一步。江南的治理必須從經濟到文化全麵滲透。可以考慮在江南設立‘巡察使’,直接由東宮指派,負責監察地方的稅收與民生事務,逐步削弱地方官府的獨立性。”


    宗鄴文采納了這一建議,並下令以江寧府為試點,派出首批巡察使。這些巡察使的到來,不僅震懾了地方官僚,也讓百姓看到了朝廷直接介入地方事務的決心。


    東南沿海的昭明國雖然在此前的衝突中遭受重創,但他們的商隊依然活躍。呂紹華指揮的巡洋軍在幾次圍剿行動中繳獲了大量非法運輸的物資,其中包括弩炮、火藥,以及一批偽造的大殷官印。


    更為嚴重的是,東廠密探從一艘商船中發現了一份詳細的計劃書,其中提到,昭明國正試圖與南疆的小部族聯盟合作,共同在東南沿海製造混亂。


    “昭明國的目標是通過擾亂我們的海貿樞紐,削弱大殷的經濟命脈。”蘇子恒分析道,“他們的計劃看似零散,實則是一場持久戰,我們必須采取更全麵的措施應對。”


    宗鄴文批準了東南防線的強化措施:


    巡洋軍擴編:增加東海水軍的船隻與兵力,確保巡邏範圍覆蓋更多海域。


    港口整肅:對沿海主要港口實施更加嚴格的舶司管理,杜絕任何未經許可的貨物進出。


    密探滲透:派遣東廠密探深入昭明國的商貿網絡,試圖找到其與南疆勢力合作的關鍵人物。


    盡管東宮在地方與邊疆的整頓中逐漸穩固了權力,但朝堂上的暗流依然湧動。宗室親王們對宗鄴昭失敗後的沉默耐人尋味,而部分地方出身的重臣則開始對東宮的集中權力表達不滿。


    戶部尚書劉行道在朝會上直言:“殿下,這些改革雖有成效,但地方官員的抗議聲浪日益增加。若繼續強行推進,恐怕會引發新的不滿。”


    兵部尚書楊敬則支持東宮:“戶部尚書的擔憂不無道理,但地方的不滿並非不可控製。改革越深入,動蕩越多是必然的。但唯有雷霆手段,方能換取長久的安穩。”


    宗鄴文權衡利弊後,決定在部分改革措施上采取緩和態度,同時通過更多惠民政策緩解地方的不滿情緒。


    蘇子恒則提議:“殿下,我們可以借這次局勢稍作緩和,集中力量整頓內部朝臣,尤其是那些與地方勢力關係密切的官員。隻有從根本上斷絕內外聯合的可能,改革才能順利推進。”


    就在東宮集中整頓朝局的同時,東廠密探帶回了一份驚人的情報:一個神秘的外邦勢力正通過江南的港口滲透入大殷的內陸。他們不僅帶來了武器與資金,還試圖扶持一些隱秘的反對勢力。


    密探的報告提到:“此勢力來自一片未知海域,其背景尚不明確,但行動極為隱秘,目標疑似直接針對東宮的改革。”


    蘇子恒聞言後,立即布置了一套反擊計劃:


    港口全麵封鎖:暫時關閉所有發現異常的港口,對所有進出貨物進行逐一清查。


    追蹤線索:命東廠密探徹查外邦勢力的來路,追蹤其資金與人員的流向。


    內部排查:清查與這些勢力有勾結的士紳與地方官員,確保改革的內部安全。


    北疆逐漸平靜,江南與東南的改革也初見成效,但外邦勢力的暗流卻讓大殷的棋局變得更加複雜。


    在東宮的燈火下,宗鄴文對蘇子恒說道:“子恒,我們的敵人似乎不僅僅在朝堂與邊疆,甚至已經超出了我們的視野。”


    蘇子恒拱手答道:“殿下,無論對手來自何方,東宮都必須始終掌控這盤棋局。敵人越是隱秘,我們越要將他們徹底揪出。”


    大殷的權謀舞台,正在從內部轉向更為廣闊的領域。而宗鄴文與蘇子恒所麵對的,將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博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殷朝新政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樺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樺陽並收藏殷朝新政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