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安,是陳留張亭裏人。他最初在汴州將領楊彥洪麾下,以一名騎士的身份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李思安天生喜好拳腳,勇武過人,未成年時便已身高七尺,懷揣著乘時而起、建功立業的遠大誌向。他的命運在唐朝中和三年(公元883年)發生了轉折,當時後梁太祖朱溫鎮守汴州,一次大規模的軍隊檢閱中,朱溫發現了李思安的非凡才能,對其讚賞有加,並親自賜名“思安”,字“貞臣”,寓意著他將成為一位忠誠且勇敢的將領。


    李思安不僅身材魁梧,更是武藝高強,尤其擅長使用飛槊,每次衝鋒陷陣,都如猛虎下山,所向披靡。在跟隨太祖征戰的歲月裏,他常常獨自騎馬深入敵陣,探明敵軍虛實後再返回,為製定戰術提供了寶貴的情報。每當敵軍中有自恃勇猛而炫耀的武將,太祖總是派李思安前去擒拿,而他也不負所望,總能如鷹擊長空般迅猛,於萬眾之中擒獲敵將,出入自如,仿佛置身於無人之境。這樣的英勇表現,讓太祖對他倍加愛惜,特意命他輔佐王虔裕擔任踏白將,負責偵察和突襲任務。


    在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黃巢、蔡州叛軍等勢力蠢蠢欲動,太祖每次派遣偵察兵,李思安總是第一個挺身而出,獨自前往。黃巢敗逃時,他率領所屬一百多人追擊賊軍,所到之處,殺戮掠奪,無人敢當其鋒。不久之後,他又領軍在鄭州襲擊蔡州叛軍,在一次戰鬥中,都將李唐賓因馬失前蹄而墜落,危急關頭,李思安持槊刺殺追兵,為李唐賓贏得了重新騎上馬背的機會。此外,他還曾與蔡州人交戰,在陣前生擒賊將柳行實,展現了非凡的勇氣和智慧。


    隨著李思安的戰功日益顯赫,他渡過淮河,攻下天長、高郵兩地,又抵抗孫儒,逼近濠州,每一次戰鬥都立下了赫赫戰功。他的英勇事跡傳遍了整個軍營,也讓他屢次升遷,最終成為了諸軍都指揮使,奏請官至檢校左仆射。不久之後,他又被拜為亳州刺史,負責訓練軍隊,抵禦敵寇。在他的治理下,邊境地區得以安定,百姓也過上了相對平靜的生活。


    然而,李思安的性格卻也有其缺陷。他勇猛彪悍,每次統率軍隊臨敵時,總是抱著必勝的決心,但這也導致了他在戰鬥中往往不是大勝就是大敗。這種極端的戰鬥風格,雖然讓他贏得了無數的榮譽和戰功,但也為他的軍事生涯埋下了隱患。


    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春天,李思安率軍討伐幽州,他在桑乾河紮營,擄獲眾多,燕地人大為恐懼。然而,就在軍隊撤回之際,他又被委以重任,率領諸軍討伐潞州。然而,這次戰鬥卻並不順利,連續幾個月的圍攻都未能攻克潞州,士兵們士氣低落,多有逃逸。太祖對此大為震怒,下詔列舉了他的罪狀,剝奪了他的全部官爵,將他交回本郡管理,以民戶的身份係於當地。這對於曾經風光無限的李思安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然而,太祖並未完全放棄這位曾經的勇將。過了一年之後,他又起用了李思安,讓他領兵作戰。然而,此時的李思安或許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銳氣,或許是因為心態的變化,他在接下來的戰鬥中並沒有取得顯著的戰功。太祖在任命將領授予兵權時,曾對左右的人說:“李思安麵對敵人果敢無畏,沒有人能比得上他。但是每當遇到選擇地方官員的才材時,我想用他,卻總會傳來失敗的消息。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兩三次了,由此可知,飛將軍命運不佳,前史中的記載並非虛言啊!”


    太祖的話中既有對李思安才能的肯定,也有對他命運的惋惜。然而,命運似乎並沒有因此而眷顧李思安。乾化元年(公元911年)秋天,他又被任命為相州刺史。然而,這次任命卻讓他感到十分不滿。他自認為應當擁有旌旗和兵權,在戰場上繼續建功立業,而不是被派到一個地方去管理民政。因此,在相州的日子裏,他過著安逸的生活,無心治理政事,也失去了往日的鬥誌。


    然而,命運卻並沒有因此而放過他。當太祖北伐時,由於偵察兵的失誤,李思安毫無準備地迎來了太祖的到來。而此時的相州城牆破敗不堪,庫房空虛,根本無法應對突如其來的戰事。太祖對此大為震怒,將他貶為柳州司戶,不久又在相州賜死了他。《通鑒》記載:乾化元年(公元911年)丙午日,太祖到達相州,刺史李思安沒有料到太祖會突然到來,毫無準備,因此被削去官爵。二年正月丁卯日(公元912年正月),太祖到達獲嘉,回想起去年李思安在供應軍需方麵有所欠缺的種種行為,終於決定將他貶為柳州司戶,不久又將他長期流放到崖州,並最終賜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舊五代史品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筆生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筆生輝並收藏舊五代史品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