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二年(公元905年)的春天,正月裏,後梁太祖朱溫再次召見了李振。這一次,他交給李振一個特殊的任務:“王師範已經表示願意投降,但過了新年還滯留在他的藩鎮青州,你代我前去,把我的意思明確告訴他,讓他盡快前來歸順。”李振領命後,即刻啟程,馬不停蹄地趕往青州。
到達青州後,李振憑借著太祖的威勢,以及自己過人的智慧和口才,成功地說服了王師範。王師範在權衡利弊之後,當天就走出公府,將節度使和觀察使的兩枚印章,以及所有的文書簿冊和鑰匙,一並交給了李振。然而,盡管王師範做出了這樣的決定,但他心中仍有許多疑慮和不舍,特別是對自己的家族命運深感擔憂。他多次流著淚向李振請求,希望能保全他的家族成員,讓他們免受牽連。
麵對王師範的懇求,李振並沒有簡單地敷衍了事,而是耐心地用深刻的道理開導他。他說:“你不記得漢末時期張繡的故事了嗎?張繡多次與曹操為敵,曹操對他並無恩德可言。然而,當袁紹派使者招降張繡時,賈詡卻勸他說:‘袁家父子自身都不能相容,怎麽能主宰天下的英雄豪傑呢?曹操雖然與你有過節,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誌向遠大,不會因為私人恩怨而介意。’張繡聽了賈詡的話,最終投降了曹操,並得到了重用。現在,梁王的情況又何嚐不是如此呢?他胸懷大誌,怎麽會因為私人怨恨而傷害忠賢之人呢?”
李振的一番話,如同醍醐灌頂,讓王師範豁然開朗。他意識到,自己的擔憂是多餘的,於是第二天就帶著家族成員遷離了青州,前往汴州投奔太祖。太祖對李振的辦事能力極為滿意,於是上表推薦他為青州留後,負責處理青州的善後事宜。不久之後,又召他回京,委以重任。
然而,隨著後梁政權的穩固,李振在朝中的地位也逐漸顯赫起來。唐朝自從昭宗遷都之後,王室力量日益微弱,朝廷官員往往隻是徒具形式而已。李振憑借著太祖的寵信,在朝中頤指氣使,旁若無人。與他結黨的人往往能夠被破格提拔,而與他私交不好的人則往往被埋沒或排擠。每當李振從汴州到洛陽時,朝中必有官員因他的舉薦或讒言而遭貶謫或流放。因此,唐朝的人士都對他畏之如虎,私下裏稱他為“鴟鴞”,即惡鳥,用來比喻他的狠毒和無情。
在天佑年間,唐朝的宰相柳璨為了迎合太祖的旨意,不惜誣陷並殺害了大臣裴樞、陸扆等七人於滑州白馬驛。這是一起震驚朝野的慘案,許多無辜的大臣因此喪命。當時,李振也參與了這起事件。他因為在鹹通、乾符年間多次參加進士考試卻未能及第,心中對那些所謂的“清流之士”充滿了憤憤不平。於是,當太祖詢問他的意見時,他毫不猶豫地說:“這些人自認為是清流之士,其實不過是些偽君子罷了。應該把他們投進黃河裏,讓他們永遠成為濁流的一部分。”太祖聽了他的話,笑著聽從了他的建議。
然而,李振的狠毒和無情並沒有隨著他的地位提升而有所收斂。相反,他變得更加肆無忌憚。當太祖接受禪讓成為皇帝後,他更是被任命為宣義軍節度副使、檢校司徒,並授予了殿中監的職位。後來又多次升遷為戶部尚書,成為了後梁政權中的一位重要人物。然而,他的權勢和地位並沒有讓他變得更加明智和寬容。相反,他變得更加專橫跋扈,對異己者往往采取殘酷的手段進行打擊和報複。
然而,世事無常。當庶人朱友珪篡位自立為帝時,李振的命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取代了敬翔成為了崇政院使,但這也隻是短暫的輝煌。末帝即位後,趙、張兩族勢力龐大,李振被他們所排擠和打壓。他的建議和謀略大多不被采納,於是他常常稱病避事,試圖遠離政治鬥爭的漩渦。
然而,命運並沒有因此而放過他。龍德末年(公元923年),當他閑居在家中即將去世時,晉王李存勖攻入了汴州。麵對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李振不得不前去拜見並自首認罪。然而,他的這一舉動並沒有得到任何寬恕和憐憫。郭崇韜指著他對別人說:“人們都說李振是一代奇才,我今天見到他,原來隻是個普通人而已!”這句話不僅是對李振的諷刺和嘲笑,更是對他一生所作所為的否定和批判。
後來,當段凝等人上疏揭露梁朝的權貴大臣時,李振與敬翔等人在同一天被滅族。這一結局不僅令人震驚和惋惜,更讓人深思和反思。史臣在評論這段曆史時說道:“張文蔚、張貽矩都是唐朝的舊臣,在梁朝強勢崛起時,他們奉君命前來出使並輕易地將國家政權交給了梁朝。遭遇這樣的時代變遷也是作為臣子的不幸啊!如果他們不當宰相的話難道不是更好嗎?至少可以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家族榮譽。而杜曉以文雅著稱於世;張策則有著淡泊名利的胸襟氣量;他們都身居高位而沒有愧對士人的身份;敬翔、李振兩人從開始輔佐太祖奠定霸業到最終成就帝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當國家滅亡之際;他們的選擇卻截然不同。敬翔選擇了以身殉國來表明自己的氣節和忠誠;而李振卻苟延殘喘地偷生;從這一點來看;敬翔要比李振強得多了。李振當初有將朝臣比作濁流之言;最終卻遭到了滅族的災禍;可見報應之事確實是昭然若揭的啊!這也告誡我們後人要時刻保持清醒和警惕;不要因為一時的權勢和地位而迷失了自己;更不要做出違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來。”
到達青州後,李振憑借著太祖的威勢,以及自己過人的智慧和口才,成功地說服了王師範。王師範在權衡利弊之後,當天就走出公府,將節度使和觀察使的兩枚印章,以及所有的文書簿冊和鑰匙,一並交給了李振。然而,盡管王師範做出了這樣的決定,但他心中仍有許多疑慮和不舍,特別是對自己的家族命運深感擔憂。他多次流著淚向李振請求,希望能保全他的家族成員,讓他們免受牽連。
麵對王師範的懇求,李振並沒有簡單地敷衍了事,而是耐心地用深刻的道理開導他。他說:“你不記得漢末時期張繡的故事了嗎?張繡多次與曹操為敵,曹操對他並無恩德可言。然而,當袁紹派使者招降張繡時,賈詡卻勸他說:‘袁家父子自身都不能相容,怎麽能主宰天下的英雄豪傑呢?曹操雖然與你有過節,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誌向遠大,不會因為私人恩怨而介意。’張繡聽了賈詡的話,最終投降了曹操,並得到了重用。現在,梁王的情況又何嚐不是如此呢?他胸懷大誌,怎麽會因為私人怨恨而傷害忠賢之人呢?”
李振的一番話,如同醍醐灌頂,讓王師範豁然開朗。他意識到,自己的擔憂是多餘的,於是第二天就帶著家族成員遷離了青州,前往汴州投奔太祖。太祖對李振的辦事能力極為滿意,於是上表推薦他為青州留後,負責處理青州的善後事宜。不久之後,又召他回京,委以重任。
然而,隨著後梁政權的穩固,李振在朝中的地位也逐漸顯赫起來。唐朝自從昭宗遷都之後,王室力量日益微弱,朝廷官員往往隻是徒具形式而已。李振憑借著太祖的寵信,在朝中頤指氣使,旁若無人。與他結黨的人往往能夠被破格提拔,而與他私交不好的人則往往被埋沒或排擠。每當李振從汴州到洛陽時,朝中必有官員因他的舉薦或讒言而遭貶謫或流放。因此,唐朝的人士都對他畏之如虎,私下裏稱他為“鴟鴞”,即惡鳥,用來比喻他的狠毒和無情。
在天佑年間,唐朝的宰相柳璨為了迎合太祖的旨意,不惜誣陷並殺害了大臣裴樞、陸扆等七人於滑州白馬驛。這是一起震驚朝野的慘案,許多無辜的大臣因此喪命。當時,李振也參與了這起事件。他因為在鹹通、乾符年間多次參加進士考試卻未能及第,心中對那些所謂的“清流之士”充滿了憤憤不平。於是,當太祖詢問他的意見時,他毫不猶豫地說:“這些人自認為是清流之士,其實不過是些偽君子罷了。應該把他們投進黃河裏,讓他們永遠成為濁流的一部分。”太祖聽了他的話,笑著聽從了他的建議。
然而,李振的狠毒和無情並沒有隨著他的地位提升而有所收斂。相反,他變得更加肆無忌憚。當太祖接受禪讓成為皇帝後,他更是被任命為宣義軍節度副使、檢校司徒,並授予了殿中監的職位。後來又多次升遷為戶部尚書,成為了後梁政權中的一位重要人物。然而,他的權勢和地位並沒有讓他變得更加明智和寬容。相反,他變得更加專橫跋扈,對異己者往往采取殘酷的手段進行打擊和報複。
然而,世事無常。當庶人朱友珪篡位自立為帝時,李振的命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取代了敬翔成為了崇政院使,但這也隻是短暫的輝煌。末帝即位後,趙、張兩族勢力龐大,李振被他們所排擠和打壓。他的建議和謀略大多不被采納,於是他常常稱病避事,試圖遠離政治鬥爭的漩渦。
然而,命運並沒有因此而放過他。龍德末年(公元923年),當他閑居在家中即將去世時,晉王李存勖攻入了汴州。麵對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李振不得不前去拜見並自首認罪。然而,他的這一舉動並沒有得到任何寬恕和憐憫。郭崇韜指著他對別人說:“人們都說李振是一代奇才,我今天見到他,原來隻是個普通人而已!”這句話不僅是對李振的諷刺和嘲笑,更是對他一生所作所為的否定和批判。
後來,當段凝等人上疏揭露梁朝的權貴大臣時,李振與敬翔等人在同一天被滅族。這一結局不僅令人震驚和惋惜,更讓人深思和反思。史臣在評論這段曆史時說道:“張文蔚、張貽矩都是唐朝的舊臣,在梁朝強勢崛起時,他們奉君命前來出使並輕易地將國家政權交給了梁朝。遭遇這樣的時代變遷也是作為臣子的不幸啊!如果他們不當宰相的話難道不是更好嗎?至少可以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家族榮譽。而杜曉以文雅著稱於世;張策則有著淡泊名利的胸襟氣量;他們都身居高位而沒有愧對士人的身份;敬翔、李振兩人從開始輔佐太祖奠定霸業到最終成就帝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當國家滅亡之際;他們的選擇卻截然不同。敬翔選擇了以身殉國來表明自己的氣節和忠誠;而李振卻苟延殘喘地偷生;從這一點來看;敬翔要比李振強得多了。李振當初有將朝臣比作濁流之言;最終卻遭到了滅族的災禍;可見報應之事確實是昭然若揭的啊!這也告誡我們後人要時刻保持清醒和警惕;不要因為一時的權勢和地位而迷失了自己;更不要做出違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