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三年(公元909年)五月,乙醜日的清晨,皇宮內殿彌漫著一股不同尋常的氣息。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金碧輝煌的大殿上,為這莊嚴的場合增添了幾分溫暖。朱溫端坐在高高的龍椅之上,身著華貴的龍袍,麵容嚴肅而莊重。他輕輕抬手,示意身旁的侍從宣布今日的旨意。


    “今日,朕特命宰臣及文武百官於此內殿舉行宴會,共慶我大梁之盛世,願諸位卿家齊心協力,共謀國是。”朱溫的聲音回蕩在大殿之中,清晰而有力。


    眾臣聞言,紛紛起身行禮,口中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隨即,宴會開始,樂聲響起,舞姬翩翩起舞,美食佳肴源源不斷地送上桌來,氣氛熱烈而融洽。


    時光荏苒,轉眼到了己卯日,朱溫的車駕緩緩駛出皇宮,前往西京洛陽。一路上,旌旗招展,車馬喧囂,百姓們紛紛駐足觀看,表達對朱溫的敬仰和祝福。


    抵達洛陽後,朱溫並未停歇,於癸未日在崇勳殿再次設宴,宴請宰臣及四品以上的文武官員。宴會上,朱溫與臣子們談笑風生,共話國事,氣氛熱烈而和諧。己醜日,朱溫再次在崇勳殿設宴,宴請對象依然是那些重要的臣子,足見朱溫對他們的重視和信任。


    同時,朱溫還下令將宋州升格為宣武軍節鎮,並將亳州、輝州、潁州劃為其屬郡。這一舉措無疑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製,鞏固了大梁王朝的統治基礎。


    然而,就在大梁王朝看似一片繁榮之際,六月庚戌日,同州節度使劉知俊卻突然占據本郡反叛。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震驚了朝廷上下。朱溫聞訊後,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剝奪劉知俊的官職和爵位,並征發各路軍隊,迅速進討。


    為了激勵將士們奮勇殺敵,朱溫還發布了懸賞令:“凡能在軍前立功、活捉劉知俊或其親信的將士,朕將賜予豐厚的賞賜和官職!”這一命令如同一劑強心針,極大地激發了將士們的鬥誌。


    辛亥日,朱溫的車駕抵達蒲州、陝州,文武百官在新安縣迎接。此時,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傳來:劉知俊的弟弟、內直右保勝指揮使劉知浣從洛陽逃至潼關,被右龍虎軍的十將張溫等二十二人擒獲,並送至朱溫行宮。


    朱溫聞訊大喜,立即下令對擒獲劉知浣的將士進行獎賞。他親自審閱了獎賞名單,詳細分配了賞金和官職,確保每一位有功之臣都能得到應有的回報。當月,劉知俊在重重圍剿之下,不得不逃往鳳翔,同州終於被平定。


    七月乙醜日,朱溫再次下令,為在行宮陣亡的將士提供棺木,並安排他們歸鄉。這一消息傳出後,戰士們無不深感悲痛,但同時也為朱溫的仁德所感動。他們知道,無論生死,朱溫都會記得他們的付出和犧牲。


    丙寅日,朱溫命令宰臣楊涉前往西都西安,在孟秋時節祭祀太廟。這一舉動不僅體現了朱溫對先祖的敬仰和緬懷,也彰顯了他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傳承。


    同時,朱溫還下令對皇宮的守衛進行整肅。他改章善門為左、右銀台門,原來的左、右銀台門則改為左、右興善門。這一舉措不僅是為了方便管理,更是為了加強皇宮的安全防範。朱溫還增派了控鶴指揮的官員守門,並規定諸司使和諸司各色人員必須在左、右銀台門外下馬,不得擅自進入門內。這一規定有效地防止了閑雜人等混入皇宮,確保了皇宮的安寧和秩序。


    對於每日各道奉進的物品,朱溫也進行了嚴格的管理。他命令客省使在千秋門外排當,由控鶴官抬至內門前,再由黃門殿直以下人員抬進。這一流程確保了物品的安全和準確送達,也防止了貪汙和浪費的現象發生。同時,朱溫還規定興善門由長官負責關鎖,不必每日開閉,進一步加強了皇宮的安全管理。


    當日,朱溫又下令加強皇牆大內的守衛,嚴格宮禁諸門的出入管理。這一舉措無疑是對皇宮安全的又一次加固,確保了朱溫和皇族成員的安全。


    與此同時,朱溫還進封了幽州節度使、河間郡王劉守光為燕王。這一封賞不僅是對劉守光功績的肯定,也是對他忠誠於大梁王朝的表彰。這一舉動無疑會激勵更多的臣子為大梁王朝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鬥。


    然而,就在大梁王朝看似一片繁榮安定的時候,一個不祥的預兆卻悄然降臨。據《資治通鑒》記載,七月癸酉日,朱溫從陝州出發,乙亥日抵達洛陽。然而,就在朱溫抵達洛陽的當天,他卻突然病倒了。


    己醜日傍晚,寢殿的棟梁突然折斷,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讓皇宮內外的人們都驚恐不已。次日早晨,朱溫召集近臣和諸王查看棟梁折斷的痕跡,他悲傷地說:“我幾乎不能與你們再見了。”君臣相對而泣,久久不能自已。


    這一變故讓朱溫深感生命的脆弱和無常,也讓他更加珍惜與臣子們相處的時光。於是,他下令有司釋放禁人,並從八月朔日開始減膳、進素食、禁屠宰、避正殿、修佛事,以祈求消災避禍。這一舉動不僅體現了朱溫的仁慈和寬厚,也彰顯了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深深憂慮和關愛。


    此時,商州刺史李稠也棄郡西奔,本州將吏在無奈之下,隻好讓都牙校李玫暫時代理州事。這一變故雖然讓朝廷上下感到震驚和不安,但在朱溫的英明領導下,大梁王朝依然保持著穩定和發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舊五代史品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文筆生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文筆生輝並收藏舊五代史品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