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重建城隍廟保護文物的影響,張亮又想起他與李琴逛街時的一些想法,他決定近期做好兩件事情,第一,趁部分村民搬往縣城居住家裏的舊家什廢棄不用的檔口,低價收購兩套典型的生產和生活用具,在縣城附近建一座小型農家博物館,記錄這即將消失的生活場景。第二,組織人對即將搬遷的所有村莊進行拍照或錄像,把村子搬遷的原因,原來的人口,生產生活狀態記錄下來,作為曆史文獻保存,也可為將來的汾東縣地方誌保留一些證據。


    這兩項計劃實施起來比較容易,成本極低,但意義重大,它記錄了這個時代的變遷過程,將來會有重要的曆史文化價值。張亮派人低價在各家廢棄的家什中挑選保存完整的扁擔、水桶、筐子、水缸、糧缸、櫃子,土炕的舊磚、紡線車、織布機等生活用品;鐵鍬、砍柴刀、犁耙、小平車、給牲畜軋草的鍘刀,割麥的鐮刀,打麥場用的一係列木製工具,石碾子,牲畜喝水的石槽,嘴上籠頭,身上的套箍等生產用品。用專業的攝像機拍了村子的舊貌,及人們生產生活的一些日常那個鏡頭。做完這一切後,張亮的心裏安慰了下來,這些即將消失的東西,或許在將來會有大用。


    經過調查張亮發現,這一千多口人,百分之七十多流入縣城,在縣城居住生活,變為城市居民;百分之十幾的情況稍差的人家到了鎮上居住,他們填補了一些鎮上流失到縣城內的人口;百分之幾的少數人隨子女或自己在市裏居住;個別的人住到縣城附近的鄉村。


    人們從山村遷到鎮上或城市,雖然隻是改變了居住地方,但是生活方式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先的小山村,近乎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蔬菜糧食自給,用水住房不用花錢,購買有些生活必需品時才去花錢,收入低,消耗也低。移到鎮上或城裏,勞動分工更加明顯,自己隻能從事某一種單一的工作獲取報酬,衣食住行樣樣都靠購買,靠別人的勞動來維持。花銷明顯增多,房子家電物業費水費電費,蔬菜糧食都需自己購買,但生活方便了,體力勞動下降了,物質精神生活比以前富足了。


    這些從農村到城鎮的人們經曆了一場巨大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他們在生活中獲得的蛋糕變大了,付出的體力勞動下降了。人口越集中,城市越大,勞動生產率越高,人們的收入越高,但相應的物價、精神壓力也大。不知道這種社會發展趨勢到底是對是錯,但目前正在勢不可擋的裹挾著人們前進。


    張亮在調研中發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現象,第一這些人口遠離故土,村裏的耕地不能再種,這是他們曾經賴以生存的根本;第二有些生活能力差的五保戶,有些年齡較大的老人在村裏有鄰裏互助,消費極低,可以勉強活下去,但到城裏失去了這個基礎,需要養老院收養他們;第三有些人到了城裏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就業機會,他們怎麽生存。這些都需要政府盡快解決。如果能形成好的應對策略,後續的大規模移民就省事的多了。


    張亮前思後想,找出一些辦法。結合前麵想到的綠色地理標誌的想法,可以把它融合在搬遷工作中,村民搬走後,由政府牽頭成立成立合作社,統一管理這些土地,把收益以土地多少的方式分紅給村民,讓他們多一些生活保障;縣上出台優惠政策,鼓勵私人投資,把鎮裏的因生源減少廢棄的學校改建成養老院。這樣人們因搬遷帶來的後顧之憂基本就可解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升維人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崇山小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崇山小農並收藏升維人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