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十字路口
挽明:努爾哈赤屠城,朱常洛重生 作者:小貓愛吃魚老鼠愛大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殺!殺!殺!\"
燕山腳下殺聲震天,旌旗連雲,徐光啟、孫元化正在練兵。
針對火銃不能連發的弱點,常洛提出,將從西洋進口過來的四千條鳥嘴銃加裝上最鋒利的刺刀。
這一切中火銃弊端提議讓徐光啟、孫元化、畢懋康這些行家裏手耳目一新,大呼:\"皇太子英明!\"
火銃兵在戰鬥中經常會遇到火藥用完了,或者來不及裝填的情況,遇到下雨天火藥也會被淋濕,凡此種種,使得火銃的使用極其受限。
明朝的火銃兵在與建州騎兵的對抗中毫無優勢可言,通常是還沒來得及點火放銃就被利箭射中了,或者對方一個強衝擊便潰不成軍四處逃竄了。
努爾哈赤極其鄙視明軍火器營,稱之為\"廢物營\",壓根沒放在眼裏。
火銃加裝上刺刀以後,則變成銃刀兩用的了,遠距離放銃,近距離拚刺刀,實戰力直線提升。
如此一來,就要求火銃兵除了擅長射擊之外,還得精於肉搏。
常洛一身戎裝,威風凜凜勒馬立於軍前。
洪武帝、永樂帝、宣德帝都是馬上天子,正統帝雖然在土木堡之變中被擄走了,武德卻也很充沛。
土木堡之變後,五軍府名存實亡,兵部全麵掌控軍隊,文官勢力急劇抬頭,這些人為了打壓武將,再也不能容忍馬上天子的出現了。
正德帝非常喜歡舞槍弄棒,改名朱壽,屢次出關胖揍蒙古小王子。
文官們擔心失雲去軍權,很排斥這樣的皇帝。
因此正德是被黑得最慘的,不僅死得蹊蹺,而且沒有兒子,到頭來便宜了道長。
文官們的不懈支持太子,但太子榮升監國的之後重用錦衣衛,而且對火炮營凡事親力親為,引起了他們的警覺。
\"嘿,嘿,嘿!\"
\"嘿,嘿,嘿!\"
火銃兵兩兩一組,捉對廝殺。
太子親臨巡視,火銃兵們練得格外起勁。
軍備鬆馳好多年了,充斥軍隊中的淨是一些混子,像這樣有板有眼高強度實戰訓練已經很少見了。
\"殺!殺!殺!\"
\"殺!殺!殺!\"
喊聲震天,數裏之外都清晰可聞。
練完了格鬥,又開始練戰陣,隨著孫元化令旗的指揮,隻見
火銃營方陣如同一座移動的鋼鐵堡壘,前進時,步伐堅定有力,整齊劃一,四千隻火銃一齊舉了起來,蔚為壯觀。
孫元化令旗一飛:\"放銃!\"
一排排燃燒的火焰噴薄而出,散發著令人膽寒的氣息。
第一波剛剛結束,第二波無縫銜接,然後第三波跟上。
等到第三波放完,第一波已經做好了射擊準備。
每一波射擊都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聲,整個戰場都籠罩在硝煙和火海之中。
循環三輪之後,孫元化令旗一揮:\"上刺刀!\"
唰唰唰…
唰唰唰……
聲音令人膽寒。
孫元化再次揮舞令旗,數千士兵端著明晃晃的刺刀,高喊著\"殺殺殺\",排山倒海般奔湧而去。
看到這一幕,隨同巡視的文武官員們莫不交口稱讚。
\"這才是真正的能戰之師啊!\"
\"這樣的雄師能有十萬,何愁建奴不滅?\"
常洛看得熱血沸騰,對身邊的畢懋康說道:\"著工部會同戶部、兵部。造一萬件軟甲、一萬件輕甲,配備給火炮營。還有,火藥的品質還須得提高,不要吝嗇硝石和木炭,引火繩要造得結實耐用。\"
畢懋康拱手道:\"是!但這樣一來,又是一大筆開支。\"
常洛說道:\"錢不是問題,你先找工部,不足的部分,我來想辦法。\"
畢懋康又說道:\"四百門戰車的建造銀子也無著落。\"
\"孤來想辦法。\"
孫元化又指揮火銃兵撤退。
善戰者善敗。
撤軍往往比進軍更容易出問題,進軍時士氣高昂,全軍將士隻需要一門心思往前拱。
但撤退總是發生在形勢不利的時候,一旦出現混亂,或者有人居心叵測喊一嗓子,軍心就亂了。
這時候撤退就變成了潰敗,將領根本無法指揮部下,士兵爭相逃命,自相踐踏而死者常常不計其數。
一支軍隊如果在撤退時還能做到從容不迫,井然有序,配合默契,那麽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往往是非常恐怖的。
孫元化站在方陣中央,高舉令旗,大聲呼喊著指令。
他的聲音洪亮而有力,傳遍了整個戰場,讓每一個士兵都能清楚地聽到。
後隊變成了前隊,有序撤退。
而前隊則依然麵向前方,火力全開,掩護前隊撤退。
不論前隊還是後隊,士兵們步伐都堅定而從容,紋絲不亂,令人讚歎不已。
最後壓軸大戲是二百門紅夷大炮同時射擊,炮火轟鳴,震耳欲聾,炮彈落處,一切灰飛煙滅。
參加檢閱的除了朝中勳戚和文武大臣之外,還有朝鮮國王李琿的使者,蒙古林丹汗的使者,日本德川幕府的使者,以及琉球王子、暹羅王子、緬甸王子。
努爾哈赤在撫清之戰中大獲全勝,使得他在各國中威望大漲。
但這次檢閱使得各國明白,蕞爾建州偏居一方,終究是兔子尾巴長不了的,隻有大明才是真正的天下共主!
尤其是林丹汗,被努爾哈赤打得抬不起頭來,在聽了使者的報告之後,最終決定還是要與明朝結盟,共同對付野心勃勃的努爾哈赤。
常洛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戰爭準備。
努爾哈赤在暫時度過了雪災帶來饑荒,也在作著新一年的打算。
時間不等人,現在己經是盛夏,如果不能搶在遼民收秋之前,與明國達成和議,那就必須發動對明軍的攻擊。
沒有別的選擇。
皇太極主和,莽古爾泰主戰,代善居中,阿敏遊移兩端,誰占優勢就抱誰的大腿。
皇太極和莽古爾泰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努爾哈赤也不知道該偏向誰了,最後召開貝勒大臣會議,公議的結果是:
\"向明國發出最後通牒,明國向金國饋贈白銀五十萬兩,糧食五十萬石,重開撫順、清河、開原、鐵嶺五座馬市。
如果答應這些從此之後,雙方不再開戰。
如果不答應,將血洗開鐵、遼沈!\"
袁崇煥接到皇太極的信,憑直覺意識到,建州這一次是來真的,要麽接受建州的條件議和,要麽作好決死戰的準備。
遼東十幾萬人馬,年耗錢糧在七百五十萬至八百萬之間,這是一個極其沉重的負擔。
花費五十萬兩白銀,五十萬石糧食,就能終結遼東戰事,未尚不可以考慮。
這是進退兩難的十字路口,攸關萬千人的生死禍福。
袁崇煥決定星夜兼程趕回北京,向太子麵奏。
同時知會熊廷弼,一兩個月之內,大戰極有可能爆發,要作好應對最壞局麵的打算。
燕山腳下殺聲震天,旌旗連雲,徐光啟、孫元化正在練兵。
針對火銃不能連發的弱點,常洛提出,將從西洋進口過來的四千條鳥嘴銃加裝上最鋒利的刺刀。
這一切中火銃弊端提議讓徐光啟、孫元化、畢懋康這些行家裏手耳目一新,大呼:\"皇太子英明!\"
火銃兵在戰鬥中經常會遇到火藥用完了,或者來不及裝填的情況,遇到下雨天火藥也會被淋濕,凡此種種,使得火銃的使用極其受限。
明朝的火銃兵在與建州騎兵的對抗中毫無優勢可言,通常是還沒來得及點火放銃就被利箭射中了,或者對方一個強衝擊便潰不成軍四處逃竄了。
努爾哈赤極其鄙視明軍火器營,稱之為\"廢物營\",壓根沒放在眼裏。
火銃加裝上刺刀以後,則變成銃刀兩用的了,遠距離放銃,近距離拚刺刀,實戰力直線提升。
如此一來,就要求火銃兵除了擅長射擊之外,還得精於肉搏。
常洛一身戎裝,威風凜凜勒馬立於軍前。
洪武帝、永樂帝、宣德帝都是馬上天子,正統帝雖然在土木堡之變中被擄走了,武德卻也很充沛。
土木堡之變後,五軍府名存實亡,兵部全麵掌控軍隊,文官勢力急劇抬頭,這些人為了打壓武將,再也不能容忍馬上天子的出現了。
正德帝非常喜歡舞槍弄棒,改名朱壽,屢次出關胖揍蒙古小王子。
文官們擔心失雲去軍權,很排斥這樣的皇帝。
因此正德是被黑得最慘的,不僅死得蹊蹺,而且沒有兒子,到頭來便宜了道長。
文官們的不懈支持太子,但太子榮升監國的之後重用錦衣衛,而且對火炮營凡事親力親為,引起了他們的警覺。
\"嘿,嘿,嘿!\"
\"嘿,嘿,嘿!\"
火銃兵兩兩一組,捉對廝殺。
太子親臨巡視,火銃兵們練得格外起勁。
軍備鬆馳好多年了,充斥軍隊中的淨是一些混子,像這樣有板有眼高強度實戰訓練已經很少見了。
\"殺!殺!殺!\"
\"殺!殺!殺!\"
喊聲震天,數裏之外都清晰可聞。
練完了格鬥,又開始練戰陣,隨著孫元化令旗的指揮,隻見
火銃營方陣如同一座移動的鋼鐵堡壘,前進時,步伐堅定有力,整齊劃一,四千隻火銃一齊舉了起來,蔚為壯觀。
孫元化令旗一飛:\"放銃!\"
一排排燃燒的火焰噴薄而出,散發著令人膽寒的氣息。
第一波剛剛結束,第二波無縫銜接,然後第三波跟上。
等到第三波放完,第一波已經做好了射擊準備。
每一波射擊都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聲,整個戰場都籠罩在硝煙和火海之中。
循環三輪之後,孫元化令旗一揮:\"上刺刀!\"
唰唰唰…
唰唰唰……
聲音令人膽寒。
孫元化再次揮舞令旗,數千士兵端著明晃晃的刺刀,高喊著\"殺殺殺\",排山倒海般奔湧而去。
看到這一幕,隨同巡視的文武官員們莫不交口稱讚。
\"這才是真正的能戰之師啊!\"
\"這樣的雄師能有十萬,何愁建奴不滅?\"
常洛看得熱血沸騰,對身邊的畢懋康說道:\"著工部會同戶部、兵部。造一萬件軟甲、一萬件輕甲,配備給火炮營。還有,火藥的品質還須得提高,不要吝嗇硝石和木炭,引火繩要造得結實耐用。\"
畢懋康拱手道:\"是!但這樣一來,又是一大筆開支。\"
常洛說道:\"錢不是問題,你先找工部,不足的部分,我來想辦法。\"
畢懋康又說道:\"四百門戰車的建造銀子也無著落。\"
\"孤來想辦法。\"
孫元化又指揮火銃兵撤退。
善戰者善敗。
撤軍往往比進軍更容易出問題,進軍時士氣高昂,全軍將士隻需要一門心思往前拱。
但撤退總是發生在形勢不利的時候,一旦出現混亂,或者有人居心叵測喊一嗓子,軍心就亂了。
這時候撤退就變成了潰敗,將領根本無法指揮部下,士兵爭相逃命,自相踐踏而死者常常不計其數。
一支軍隊如果在撤退時還能做到從容不迫,井然有序,配合默契,那麽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往往是非常恐怖的。
孫元化站在方陣中央,高舉令旗,大聲呼喊著指令。
他的聲音洪亮而有力,傳遍了整個戰場,讓每一個士兵都能清楚地聽到。
後隊變成了前隊,有序撤退。
而前隊則依然麵向前方,火力全開,掩護前隊撤退。
不論前隊還是後隊,士兵們步伐都堅定而從容,紋絲不亂,令人讚歎不已。
最後壓軸大戲是二百門紅夷大炮同時射擊,炮火轟鳴,震耳欲聾,炮彈落處,一切灰飛煙滅。
參加檢閱的除了朝中勳戚和文武大臣之外,還有朝鮮國王李琿的使者,蒙古林丹汗的使者,日本德川幕府的使者,以及琉球王子、暹羅王子、緬甸王子。
努爾哈赤在撫清之戰中大獲全勝,使得他在各國中威望大漲。
但這次檢閱使得各國明白,蕞爾建州偏居一方,終究是兔子尾巴長不了的,隻有大明才是真正的天下共主!
尤其是林丹汗,被努爾哈赤打得抬不起頭來,在聽了使者的報告之後,最終決定還是要與明朝結盟,共同對付野心勃勃的努爾哈赤。
常洛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戰爭準備。
努爾哈赤在暫時度過了雪災帶來饑荒,也在作著新一年的打算。
時間不等人,現在己經是盛夏,如果不能搶在遼民收秋之前,與明國達成和議,那就必須發動對明軍的攻擊。
沒有別的選擇。
皇太極主和,莽古爾泰主戰,代善居中,阿敏遊移兩端,誰占優勢就抱誰的大腿。
皇太極和莽古爾泰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努爾哈赤也不知道該偏向誰了,最後召開貝勒大臣會議,公議的結果是:
\"向明國發出最後通牒,明國向金國饋贈白銀五十萬兩,糧食五十萬石,重開撫順、清河、開原、鐵嶺五座馬市。
如果答應這些從此之後,雙方不再開戰。
如果不答應,將血洗開鐵、遼沈!\"
袁崇煥接到皇太極的信,憑直覺意識到,建州這一次是來真的,要麽接受建州的條件議和,要麽作好決死戰的準備。
遼東十幾萬人馬,年耗錢糧在七百五十萬至八百萬之間,這是一個極其沉重的負擔。
花費五十萬兩白銀,五十萬石糧食,就能終結遼東戰事,未尚不可以考慮。
這是進退兩難的十字路口,攸關萬千人的生死禍福。
袁崇煥決定星夜兼程趕回北京,向太子麵奏。
同時知會熊廷弼,一兩個月之內,大戰極有可能爆發,要作好應對最壞局麵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