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頭條和抖音都做到了,很多用戶都是一不小心就發現根本關不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點害人,畢竟上癮。
但在商言商,拿著這樣的日活數據,gg商才能多掏錢,投資人才給更高的估值。
當溫曉光攔下了林長生的抱怨之後,消息自然走漏,再接著頭條果然加快速度開始嚐試運營。
運營不是他們簡單開個會,而是需要公司去堆資源,投入資金也好,微信開放流量也好,不過多少還是有些爭議。
「老闆不好當。」
便是這份感慨的來源。
然而在這次公司內的爭議中,內容生產這四個字其實走向了關注的焦點。
溫曉光並未刻意引導,但忽然大家開始覺得內容很重要。
產品戰略會議中,便開始有這方麵的討論。
「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內容生產。其實這個詞並不陌生,這樣的模式也並非微拓首創,早幾年土豆優酷都採用過pgc來豐富網站的內容,內容生產尊重原創,鼓勵原創曾是他們的基本原則。」
「不過,這種發於草根的創作模式雖然豐富了內容,但質量參差不齊,取得了一定成功,也產生了不少問題,最關鍵的是信息分發不夠『自主』,也許有好東西,但用戶看不到,隻能依賴於一些爆火的內容生產商。」
比如說羅輯思維。
2012年底,羅輯思維的在優酷上線,幾年內在各平台的播放超過10億人次,這家小公司估值也到了幾十億的台階。
人們隻願意看蘋果微軟,然而從普通人的視角看,羅輯思維其實是一顆非常成功的創業果實,要知道全世界也隻有一個比爾蓋茨。
千億美元級別的公司是碰運氣才會遇上的,大多數都是類似羅輯思維這樣的創業。
小巧、輕盈、幾百個人,幾十億的生意。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反倒比巨頭舒服一些。
「去年的移動網際網路大會,溫總曾提過知識付費,認為這會是一個值得嚐試的領域,我與投資部的李總交流過,公司確實在關注這些企業。」
「我們團隊認為,頭條號會對微信號產生一定的衝擊,但這是一個趨勢,頭條不做,微拓之外的其他公司就會做,我們不去爭搶那些優秀的視頻內容生產者,他們也一定會去其他平台,分發自己的作品。」
後來的中國,誕生了一批短視頻創業家,不過那時他們的沃土已經不是優酷了,而是b站。
b站於2009年成立,幾年間已經聚集了不少用戶,漸漸展現出了一個作為內容創作與分享的視頻網站的潛質。
不過那裏主要還是年輕世代聚集。
都屬於內容生產,但與目前張一名所期望的還是有差別。
而且,他的重點雖然涉及到內容生產,但實質上還是偏向於信息分發。
溫曉光一路聽下來,是覺得,他在借鑑當初微信推出微信號的模式,將內容生產作為一個推廣手段。
溫曉光說道:「吸引創業者進駐是一個屢試不爽的手段,我至今也沒有改變過我的想法,即讓他們賺錢,那麽就會吸引源源不斷的創業者生產更多的內容,吸引更多的用戶。」
「但是我有一點改變,我覺得內容生產應該提升一些檔次,或者這麽說:內容生產加信息分發。」
好幾位高管都拿筆記下了這個組合。
溫曉光回憶創立微拓的那段歲月,「其實我最初的想法就是做一個內容生產的平台,借用數據挖掘來加強用戶粘性,隻不過這個模式走到最後還是會回到一樣東西。」
黎總等幾人心中都有一個答案,「社交。」
「也可以說是流量入口。」溫曉光默認了,「再加上那段時間正好是移動網際網路初期,即時通訊軟體有機會,我才試著做了微信。我們運氣不錯,走到今天。」
張一名並未參與過前兩年的歷程,其實這麽說來的話溫曉光的想法與他不謀而合,難怪特別設立一個x事業部,並對他委以重任。
對他來說,在微拓是個不錯的選擇,現在他能幹自己想幹的任何事,然而出去就不一定了,如果溫曉光這樣具備實力和團隊的人非要和他做一樣的東西……
算了吧。
既然可以誌同道合一起,為什麽非要頭鐵和這樣一家財力雄厚的小巨頭對抗呢。
溫曉光又沒有去限製他的發揮。
隨後他也發言,「所以這也是溫總說為什麽微拓不走和騰遜一樣的路的原因,是因為微拓在計劃中,就是要走內容生產+信息分發的。」
溫曉光點頭,「我其實不止一次闡述過,不過那時候談論什麽是數據挖掘很難,也沒人想到一款新聞類的應用,能讓微信這樣的超級app感到壓力。」
「現在看起來水到渠成,那會兒我可是怎麽說都說不明白。」他嘆了氣,終於走了過來,「所以即使微信號受了一點擠壓,微拓也要繼續去做,內部競爭,革自己的命,一丹……」
「嗯,你說溫總。」
「如張一名所言,微拓要支持一部分內容創業者,就像我們支持表情包創業的人一樣,今日頭條成立的初衷也不僅僅是給人看看新聞,它具備這樣的功能,但與此同時,它更多的是信息分發渠道。」
這一點應該契合張一名所想。
「這是微拓的第一手,支持創業者,並盡量吸引他們來到今日頭條這個平台。第二手,是一些信息分發的平台,有一些網站acfun、bilibili……雖然本質上都屬於信息分發平台,但是麵向人群不同,小孩子會去那種網站。」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點害人,畢竟上癮。
但在商言商,拿著這樣的日活數據,gg商才能多掏錢,投資人才給更高的估值。
當溫曉光攔下了林長生的抱怨之後,消息自然走漏,再接著頭條果然加快速度開始嚐試運營。
運營不是他們簡單開個會,而是需要公司去堆資源,投入資金也好,微信開放流量也好,不過多少還是有些爭議。
「老闆不好當。」
便是這份感慨的來源。
然而在這次公司內的爭議中,內容生產這四個字其實走向了關注的焦點。
溫曉光並未刻意引導,但忽然大家開始覺得內容很重要。
產品戰略會議中,便開始有這方麵的討論。
「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內容生產。其實這個詞並不陌生,這樣的模式也並非微拓首創,早幾年土豆優酷都採用過pgc來豐富網站的內容,內容生產尊重原創,鼓勵原創曾是他們的基本原則。」
「不過,這種發於草根的創作模式雖然豐富了內容,但質量參差不齊,取得了一定成功,也產生了不少問題,最關鍵的是信息分發不夠『自主』,也許有好東西,但用戶看不到,隻能依賴於一些爆火的內容生產商。」
比如說羅輯思維。
2012年底,羅輯思維的在優酷上線,幾年內在各平台的播放超過10億人次,這家小公司估值也到了幾十億的台階。
人們隻願意看蘋果微軟,然而從普通人的視角看,羅輯思維其實是一顆非常成功的創業果實,要知道全世界也隻有一個比爾蓋茨。
千億美元級別的公司是碰運氣才會遇上的,大多數都是類似羅輯思維這樣的創業。
小巧、輕盈、幾百個人,幾十億的生意。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反倒比巨頭舒服一些。
「去年的移動網際網路大會,溫總曾提過知識付費,認為這會是一個值得嚐試的領域,我與投資部的李總交流過,公司確實在關注這些企業。」
「我們團隊認為,頭條號會對微信號產生一定的衝擊,但這是一個趨勢,頭條不做,微拓之外的其他公司就會做,我們不去爭搶那些優秀的視頻內容生產者,他們也一定會去其他平台,分發自己的作品。」
後來的中國,誕生了一批短視頻創業家,不過那時他們的沃土已經不是優酷了,而是b站。
b站於2009年成立,幾年間已經聚集了不少用戶,漸漸展現出了一個作為內容創作與分享的視頻網站的潛質。
不過那裏主要還是年輕世代聚集。
都屬於內容生產,但與目前張一名所期望的還是有差別。
而且,他的重點雖然涉及到內容生產,但實質上還是偏向於信息分發。
溫曉光一路聽下來,是覺得,他在借鑑當初微信推出微信號的模式,將內容生產作為一個推廣手段。
溫曉光說道:「吸引創業者進駐是一個屢試不爽的手段,我至今也沒有改變過我的想法,即讓他們賺錢,那麽就會吸引源源不斷的創業者生產更多的內容,吸引更多的用戶。」
「但是我有一點改變,我覺得內容生產應該提升一些檔次,或者這麽說:內容生產加信息分發。」
好幾位高管都拿筆記下了這個組合。
溫曉光回憶創立微拓的那段歲月,「其實我最初的想法就是做一個內容生產的平台,借用數據挖掘來加強用戶粘性,隻不過這個模式走到最後還是會回到一樣東西。」
黎總等幾人心中都有一個答案,「社交。」
「也可以說是流量入口。」溫曉光默認了,「再加上那段時間正好是移動網際網路初期,即時通訊軟體有機會,我才試著做了微信。我們運氣不錯,走到今天。」
張一名並未參與過前兩年的歷程,其實這麽說來的話溫曉光的想法與他不謀而合,難怪特別設立一個x事業部,並對他委以重任。
對他來說,在微拓是個不錯的選擇,現在他能幹自己想幹的任何事,然而出去就不一定了,如果溫曉光這樣具備實力和團隊的人非要和他做一樣的東西……
算了吧。
既然可以誌同道合一起,為什麽非要頭鐵和這樣一家財力雄厚的小巨頭對抗呢。
溫曉光又沒有去限製他的發揮。
隨後他也發言,「所以這也是溫總說為什麽微拓不走和騰遜一樣的路的原因,是因為微拓在計劃中,就是要走內容生產+信息分發的。」
溫曉光點頭,「我其實不止一次闡述過,不過那時候談論什麽是數據挖掘很難,也沒人想到一款新聞類的應用,能讓微信這樣的超級app感到壓力。」
「現在看起來水到渠成,那會兒我可是怎麽說都說不明白。」他嘆了氣,終於走了過來,「所以即使微信號受了一點擠壓,微拓也要繼續去做,內部競爭,革自己的命,一丹……」
「嗯,你說溫總。」
「如張一名所言,微拓要支持一部分內容創業者,就像我們支持表情包創業的人一樣,今日頭條成立的初衷也不僅僅是給人看看新聞,它具備這樣的功能,但與此同時,它更多的是信息分發渠道。」
這一點應該契合張一名所想。
「這是微拓的第一手,支持創業者,並盡量吸引他們來到今日頭條這個平台。第二手,是一些信息分發的平台,有一些網站acfun、bilibili……雖然本質上都屬於信息分發平台,但是麵向人群不同,小孩子會去那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