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帝在忙於朝政之餘,回到後宮,主要去到兩個地方。
一個是王後的儀仁宮,王後生產後落下了病根,總是一副憔悴的慘白容顏,大王命令太醫院的人好生侍候著。之後又會哄哄長公主。一開始,是王後監督大王的政務是否忙完,如果太忙就不用每天來看她們母女。後來,桓帝發現自己近來確實政務繁忙,往往是待一小會兒,就離開。然後隔好幾天才出現。
另一個地方自然是青妃娘娘的青屏宮。工匠們已經按照開方公子的設計重新整修了青屏宮,增設了更多賞心悅目的裝飾。院周圍種了四五株梅樹,都是桓帝在農人的指導下,親自填土的,現在已經在正常生長了,冬天的時候就能看到滿宮的梅花了。院中央的玉石舞台也已接近完工,為感激大王對自己的寵愛,青妃整日整夜編舞練習,說要將最美的自己展現給大王。
青妃娘娘從不過問桓帝的政事,不像儀仁宮那位嘮叨。青妃隻說自己不懂那些,她說自己隻是一個小女人,隻知道要好好對自己的男人,隻希望能讓大王開心快樂,就是她最大的心願,所以她會準備最好的美食,最美的舞姿,讓桓帝舒心快樂。所以桓帝每每身心疲憊的時候,一到青屏宮,就什麽煩惱和困難都煙消雲散了。每次離開青妃,他都覺得意猶未盡,依依不舍。不像在儀仁宮,去之時一身疲累,離開之後亦是心累。近段時間,桓帝常常在心中對兩宮娘娘做對比。
結論的表現就是,桓帝光顧青屏宮的時間遠超過去儀仁宮。
數日之後,大王與諸位大臣打獵的時候,瞧見一位大臣僅十歲的女兒,甚是玲瓏可愛,於是抑製不住思念之情,早早地回了宮,然後急匆匆到儀仁宮去見他的長公主。
可是,就在桓帝懷抱著小百靈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王後娘娘又同他談起了政事。
“桓哥哥,聽說晟夫子到了盛都,想要在盛都開設學堂講學,桓哥哥覺得如何?”晟夫子是中州聞名的博學之人,除了數十年前的封先生,晟夫子的學問無人可望其項背,再等幾年,想必晟夫子的影響力將超過以前的封白任。晟夫子弟子無數,自願跟著他勞苦跋涉到各諸侯國遊學,每到一國,都會受到各國國君的隆重接待,並往往谘以政事。而今,他來到了盛都,又有意停下來開設學堂講學,王後娘娘為東霽,為大王,深思熟慮之後,覺得晟夫子的到來實乃東霽的錦上添花。故而向大王請說此事。
晟夫子之名,桓帝如何不覺如雷貫耳。隻是,從後宮王後口中說出,桓帝總覺得不甚順耳,尤其是在他隻想單純和女兒享樂的時候。
“孤會考慮的。”桓帝敷衍回答王後,又哄了一會兒小百靈,便離開了。
好好的心情被王後攪擾,桓帝自然要去到青屏宮讓他自己舒心。
數日後,端木得到消息,大王無意開設官方學堂,理由是沒有教育經費。
端木雖然早預料到這個結果,可不免還是頗感失望,一則,看來王後對大王確實和以前大不同了;二則,這麽多年來,自己還是第一次行事失敗,覺得有些對不住夫子。
“端木,”晟夫子在打點自己的行裝,明日他又將出行講學了,他對端木說:“這沒有什麽遺憾的,隻是時機未到而已。不過,老師欣慰的是,你是從真正想辦學的人著手做事的,而不是為了去巴結誰,不是為了辦學而辦學去做事,這就是為師教你的初心。再說,為師本就覺得天下之大,為師要走的路還應該更遠,要精進的理論還應該更多。此次來盛都一趟,也算見識到了中州大陸最繁華的都市,這本就是一段學習之路。”
“老師,學生受教了。”
如果是之前的端木,一定是那個為達目的,什麽彎路歧路邪路都會去走,什麽人都可以去結交攀附的人。可跟著晟夫子聽學之後,他更清楚自己應該成為怎樣的人,而絕不能成為怎樣的人。雲敬梧教給了他在這個亂世裏立足的本事,晟夫子教給了他積極進取,但要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從心之道。他們都是端木的再生父母。端木由衷地感謝自己的兩位老師。
次日,晟夫子帶著一眾弟子繼續西去遊學。剛到城門的時候,有一輛馬車已經在等著了。
一人走過來攔住了晟夫子所在的馬車,出來露麵的自然是端木,那人作揖道:“端木先生,我家夫人相請。”
端木先跳下馬車,走上前。那人掀開車簾,端木一驚,就要跪拜,“王。。。”
“端木,”簡裝出行的舒小婉阻止了端木,說:“是封老先生想見見晟夫子,不知方便否?”舒小婉將車簾拉開更多,裏麵坐著白發蒼蒼卻滿身智慧的封白任。
端木拱手回到:“請準許我先問過夫子?”舒小婉點頭。
端木回到馬車,一會兒之後,帶著晟夫子下了馬車,恭敬向王後行禮。許是端木早言明王後低調出宮,他們並未出聲,便已了然。
舒小婉讓人安排好了單獨的房間讓封先生和晟夫子見麵。兩位博學大師,一個在數十年前響徹中州,另一個將在數十年,甚至百餘年,千餘年後影響中州,他們的坐而論道,無疑是一場激烈的思想碰撞。他們所點燃的思想的火花將展現在後世一代代君王,一代代學子卷帙浩繁的書卷中,影響千百萬人,千百萬代。
“端木,我沒能說動大王留下晟夫子,實在對不起。”堂堂一國之後對自己說出抱歉,讓端木有些受寵若驚,也讓自己懷有的那點失望煙消雲散。東霽人人皆知,自舒大人和雲丞相離開,自青妃上位,王後娘娘處境大不如前。甚至,他們宮外之人能想象得到,王後娘娘遭遇了多少冷落,嘲諷和奚落。那個所謂的“亂國之因”的謠言定是有人故意散播,王後娘娘看似雲淡風輕,對流言蜚語不甚在意,但也能想象得到,她承受了太多。
一個是王後的儀仁宮,王後生產後落下了病根,總是一副憔悴的慘白容顏,大王命令太醫院的人好生侍候著。之後又會哄哄長公主。一開始,是王後監督大王的政務是否忙完,如果太忙就不用每天來看她們母女。後來,桓帝發現自己近來確實政務繁忙,往往是待一小會兒,就離開。然後隔好幾天才出現。
另一個地方自然是青妃娘娘的青屏宮。工匠們已經按照開方公子的設計重新整修了青屏宮,增設了更多賞心悅目的裝飾。院周圍種了四五株梅樹,都是桓帝在農人的指導下,親自填土的,現在已經在正常生長了,冬天的時候就能看到滿宮的梅花了。院中央的玉石舞台也已接近完工,為感激大王對自己的寵愛,青妃整日整夜編舞練習,說要將最美的自己展現給大王。
青妃娘娘從不過問桓帝的政事,不像儀仁宮那位嘮叨。青妃隻說自己不懂那些,她說自己隻是一個小女人,隻知道要好好對自己的男人,隻希望能讓大王開心快樂,就是她最大的心願,所以她會準備最好的美食,最美的舞姿,讓桓帝舒心快樂。所以桓帝每每身心疲憊的時候,一到青屏宮,就什麽煩惱和困難都煙消雲散了。每次離開青妃,他都覺得意猶未盡,依依不舍。不像在儀仁宮,去之時一身疲累,離開之後亦是心累。近段時間,桓帝常常在心中對兩宮娘娘做對比。
結論的表現就是,桓帝光顧青屏宮的時間遠超過去儀仁宮。
數日之後,大王與諸位大臣打獵的時候,瞧見一位大臣僅十歲的女兒,甚是玲瓏可愛,於是抑製不住思念之情,早早地回了宮,然後急匆匆到儀仁宮去見他的長公主。
可是,就在桓帝懷抱著小百靈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王後娘娘又同他談起了政事。
“桓哥哥,聽說晟夫子到了盛都,想要在盛都開設學堂講學,桓哥哥覺得如何?”晟夫子是中州聞名的博學之人,除了數十年前的封先生,晟夫子的學問無人可望其項背,再等幾年,想必晟夫子的影響力將超過以前的封白任。晟夫子弟子無數,自願跟著他勞苦跋涉到各諸侯國遊學,每到一國,都會受到各國國君的隆重接待,並往往谘以政事。而今,他來到了盛都,又有意停下來開設學堂講學,王後娘娘為東霽,為大王,深思熟慮之後,覺得晟夫子的到來實乃東霽的錦上添花。故而向大王請說此事。
晟夫子之名,桓帝如何不覺如雷貫耳。隻是,從後宮王後口中說出,桓帝總覺得不甚順耳,尤其是在他隻想單純和女兒享樂的時候。
“孤會考慮的。”桓帝敷衍回答王後,又哄了一會兒小百靈,便離開了。
好好的心情被王後攪擾,桓帝自然要去到青屏宮讓他自己舒心。
數日後,端木得到消息,大王無意開設官方學堂,理由是沒有教育經費。
端木雖然早預料到這個結果,可不免還是頗感失望,一則,看來王後對大王確實和以前大不同了;二則,這麽多年來,自己還是第一次行事失敗,覺得有些對不住夫子。
“端木,”晟夫子在打點自己的行裝,明日他又將出行講學了,他對端木說:“這沒有什麽遺憾的,隻是時機未到而已。不過,老師欣慰的是,你是從真正想辦學的人著手做事的,而不是為了去巴結誰,不是為了辦學而辦學去做事,這就是為師教你的初心。再說,為師本就覺得天下之大,為師要走的路還應該更遠,要精進的理論還應該更多。此次來盛都一趟,也算見識到了中州大陸最繁華的都市,這本就是一段學習之路。”
“老師,學生受教了。”
如果是之前的端木,一定是那個為達目的,什麽彎路歧路邪路都會去走,什麽人都可以去結交攀附的人。可跟著晟夫子聽學之後,他更清楚自己應該成為怎樣的人,而絕不能成為怎樣的人。雲敬梧教給了他在這個亂世裏立足的本事,晟夫子教給了他積極進取,但要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從心之道。他們都是端木的再生父母。端木由衷地感謝自己的兩位老師。
次日,晟夫子帶著一眾弟子繼續西去遊學。剛到城門的時候,有一輛馬車已經在等著了。
一人走過來攔住了晟夫子所在的馬車,出來露麵的自然是端木,那人作揖道:“端木先生,我家夫人相請。”
端木先跳下馬車,走上前。那人掀開車簾,端木一驚,就要跪拜,“王。。。”
“端木,”簡裝出行的舒小婉阻止了端木,說:“是封老先生想見見晟夫子,不知方便否?”舒小婉將車簾拉開更多,裏麵坐著白發蒼蒼卻滿身智慧的封白任。
端木拱手回到:“請準許我先問過夫子?”舒小婉點頭。
端木回到馬車,一會兒之後,帶著晟夫子下了馬車,恭敬向王後行禮。許是端木早言明王後低調出宮,他們並未出聲,便已了然。
舒小婉讓人安排好了單獨的房間讓封先生和晟夫子見麵。兩位博學大師,一個在數十年前響徹中州,另一個將在數十年,甚至百餘年,千餘年後影響中州,他們的坐而論道,無疑是一場激烈的思想碰撞。他們所點燃的思想的火花將展現在後世一代代君王,一代代學子卷帙浩繁的書卷中,影響千百萬人,千百萬代。
“端木,我沒能說動大王留下晟夫子,實在對不起。”堂堂一國之後對自己說出抱歉,讓端木有些受寵若驚,也讓自己懷有的那點失望煙消雲散。東霽人人皆知,自舒大人和雲丞相離開,自青妃上位,王後娘娘處境大不如前。甚至,他們宮外之人能想象得到,王後娘娘遭遇了多少冷落,嘲諷和奚落。那個所謂的“亂國之因”的謠言定是有人故意散播,王後娘娘看似雲淡風輕,對流言蜚語不甚在意,但也能想象得到,她承受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