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撂著?這種話也說得出口?發生了這麽大的案子,竟然放著不管,還算什麽官府?我看這官府不要也罷!”老板娘一聽這話,氣得渾身發抖,也不顧之前對她的一再提醒,衝著男子劈頭蓋臉地吼了起來,仿佛男子便是那比飯桶還無能的鎮丞,一股腦把怒氣全撒在了他身上。
這回,嗓音沙啞的男子並未像前幾次那樣嗬斥老板娘沒控製住音量,因為在這件事情上,他自己也同樣有氣。
據老一輩兒講,他們家是在一百多年前,也就是前朝時期,從北方的永德為躲避戰爭,逃難到此的,至今已曆經了五代的時間,親眼見證了唐莊鎮從一個最初隻有幾百人的村子發展到今天這樣的規模。
他們對這裏有很深的感情,尤其像他這種在這裏出生長大、娶妻生子,死後還會埋在這裏的人,心中那種深摯的情感,是那些剛從別處搬來,準備在這裏紮根的新居民所無法想象的。
他熟悉這裏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附近的每一個地方都留有他的腳印,同樣的,他也熱愛這裏的人們,特別是那些一起長大的街坊鄰居,他發現最近這一二十年來,隨著新人大量湧入,他們彼此抱得更緊了,相處得也更融洽了,他們無可爭議地成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幾乎每天都要到彼此的家中串串門,把鎮子上發生的各種新鮮事兒嘮嘮,平時誰家有個大事小情,他們更是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總能互相幫襯一把。
如今的唐莊鎮早已今非昔比,從前,他們才是這座鎮子真正的主人,而現在他們至多隻能算是其中的一份子,講話沒人聽,做事也沒人應。
把控城市經濟命脈的已經是那些同東西南北做生意的綢緞、玉石商人,還有散布在城市各處的銀號,別看唐莊鎮很小,每日在這裏交易的銀錢數目卻大得驚人。
因此,隨著貿易的蓬勃發展,他們這些最早遷來的人漸漸被湧入的新移民擠到了城市和社會的邊緣。
他們這一群人自成圈子,同後來者從事著不同的營生,靠祖傳的買賣和產業,賺著那些後來人的錢。
新移民則以做各種貿易的商人為主,他們把周邊城市的黃金白銀賺到這裏來,存入他們信賴的銀號中,最後由銀號替他們把這些錢安全地轉移到他們的家鄉,通常是一個更大的城市甚至是京城。
他們是為貿易而生的,顛沛半生,隻為給家人和自己賺取更多的資本,最後還會回到家鄉,回到親人的身邊,小如唐莊鎮這樣的地方,絕不會是他們安置一家老小的家園。
他們看不慣那些人市儈銅臭的嘴臉,那些人也瞧不起他們固步自封、毫無上進的樣子,況且到了他這一輩,隨著人和錢的大量湧入,競爭者也隨之出現,他們做了幾十年的小生意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
新人開始踏足幾乎所有行業,隻要能賺錢,便如雨後春筍般,開得到處都是,如今他們也隻能勉強維持著生計。
這家酒館便是個最明顯的例子,曾幾何時,它是整個唐莊鎮最受歡迎的酒館,每天從早到晚,前來吃飯喝酒的客人就沒斷過,到了晚上更是日日爆滿,就跟現在那些門前排著長龍的酒館一樣,要知道,以前這鎮上可沒有現在這麽多人。
時過境遷,曾經備受青睞的老字號酒館終究還是沒落了。在老板娘看來,這都是因為那些外來人,他們不僅頭腦精明,能吃苦,還會變著法的招攬客人,很快便把生意做得比他們過去還興隆。
新老居民之間的競爭每天都在上演,贏的往往是那些外來人。他們彼此之間除了不多的一點金錢上的往來,幾乎沒有什麽聯係,在感情上也是割裂的,甚至沒有多少感情可言。
整座城市好像被一把無形的巨刃分割成了界限分明的兩部分,他們所屬的那部分聚居在老城區,也就是唐莊鎮的發祥地,同新建的那部分比起來顯得很小,隻剩城東的一隅。而且隨著過世的過世,離開的離開,以及年輕一代在繁華的新城區謀生、落腳,開始融入進去,不再回來,他們那一片區域繼續被壓縮著,變得越來越小,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更加珍視那份彼此之間從小就建立起來的情誼。
他清楚自己已經落伍了,時代的浪潮他已無力去追趕,如今隻想偏居一隅,盡力去從舊日的回憶中尋找片刻的愜意和安寧。
他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大街上,這座城市每天發生的變化令他應接不暇,有時不免有種被時代拋棄和遺忘的感覺。
但他總算還有一個棲身之所,還能混口飯吃,他的長子雖然不滿十二歲,卻已在裕豐綢緞莊做學徒了,今後不再吃他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裁縫這碗飯了。
他既感到欣慰,又有些失落,欣慰的是販賣綢緞的生意是大買賣,老大將來可保衣食無憂,失落的是當他再也拿不住尺子,看不清針線的時候,他們家中幾代人苦心經營的成衣鋪也隻好關門大吉。
不是他不願意把這門手藝傳給外人,是根本就沒有人願意學,連他自己的兒子都認定這門生意賺得少,沒有前途,而另謀高就,更何況其他人?
如今年輕人都被那些賺錢快的買賣吸引去了,這種吃苦多,賺的少的行當已經沒人願意幹了。
最近這兩年,找他做衣裳的人也比從前少了一大半還多,原本就都是鎮上的那些老人,現在連他們也開始追求新的樣式和新的料子,一個個改投別家了。
唯有那些穿慣了他做的衣服,美其名曰看著順眼的人還上門找他。其實他自己心裏也清楚,新移民從外麵穿來的各色服裝樣式新穎,他看了也喜歡。
但是他不會做,也不屑於去學,他告訴自己要守住祖宗傳下來的針法和款式,絕不輕易改動,至少在他這一代不會這麽幹。
所以他隻能照著老樣子,給過去的老客戶做老式的衣裳,而這些老客戶也在一年一年的流失。
他幾乎已經預料到,這門祖傳的手藝也將隨他一起埋到東山那片墓地裏。
這回,嗓音沙啞的男子並未像前幾次那樣嗬斥老板娘沒控製住音量,因為在這件事情上,他自己也同樣有氣。
據老一輩兒講,他們家是在一百多年前,也就是前朝時期,從北方的永德為躲避戰爭,逃難到此的,至今已曆經了五代的時間,親眼見證了唐莊鎮從一個最初隻有幾百人的村子發展到今天這樣的規模。
他們對這裏有很深的感情,尤其像他這種在這裏出生長大、娶妻生子,死後還會埋在這裏的人,心中那種深摯的情感,是那些剛從別處搬來,準備在這裏紮根的新居民所無法想象的。
他熟悉這裏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附近的每一個地方都留有他的腳印,同樣的,他也熱愛這裏的人們,特別是那些一起長大的街坊鄰居,他發現最近這一二十年來,隨著新人大量湧入,他們彼此抱得更緊了,相處得也更融洽了,他們無可爭議地成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幾乎每天都要到彼此的家中串串門,把鎮子上發生的各種新鮮事兒嘮嘮,平時誰家有個大事小情,他們更是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總能互相幫襯一把。
如今的唐莊鎮早已今非昔比,從前,他們才是這座鎮子真正的主人,而現在他們至多隻能算是其中的一份子,講話沒人聽,做事也沒人應。
把控城市經濟命脈的已經是那些同東西南北做生意的綢緞、玉石商人,還有散布在城市各處的銀號,別看唐莊鎮很小,每日在這裏交易的銀錢數目卻大得驚人。
因此,隨著貿易的蓬勃發展,他們這些最早遷來的人漸漸被湧入的新移民擠到了城市和社會的邊緣。
他們這一群人自成圈子,同後來者從事著不同的營生,靠祖傳的買賣和產業,賺著那些後來人的錢。
新移民則以做各種貿易的商人為主,他們把周邊城市的黃金白銀賺到這裏來,存入他們信賴的銀號中,最後由銀號替他們把這些錢安全地轉移到他們的家鄉,通常是一個更大的城市甚至是京城。
他們是為貿易而生的,顛沛半生,隻為給家人和自己賺取更多的資本,最後還會回到家鄉,回到親人的身邊,小如唐莊鎮這樣的地方,絕不會是他們安置一家老小的家園。
他們看不慣那些人市儈銅臭的嘴臉,那些人也瞧不起他們固步自封、毫無上進的樣子,況且到了他這一輩,隨著人和錢的大量湧入,競爭者也隨之出現,他們做了幾十年的小生意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
新人開始踏足幾乎所有行業,隻要能賺錢,便如雨後春筍般,開得到處都是,如今他們也隻能勉強維持著生計。
這家酒館便是個最明顯的例子,曾幾何時,它是整個唐莊鎮最受歡迎的酒館,每天從早到晚,前來吃飯喝酒的客人就沒斷過,到了晚上更是日日爆滿,就跟現在那些門前排著長龍的酒館一樣,要知道,以前這鎮上可沒有現在這麽多人。
時過境遷,曾經備受青睞的老字號酒館終究還是沒落了。在老板娘看來,這都是因為那些外來人,他們不僅頭腦精明,能吃苦,還會變著法的招攬客人,很快便把生意做得比他們過去還興隆。
新老居民之間的競爭每天都在上演,贏的往往是那些外來人。他們彼此之間除了不多的一點金錢上的往來,幾乎沒有什麽聯係,在感情上也是割裂的,甚至沒有多少感情可言。
整座城市好像被一把無形的巨刃分割成了界限分明的兩部分,他們所屬的那部分聚居在老城區,也就是唐莊鎮的發祥地,同新建的那部分比起來顯得很小,隻剩城東的一隅。而且隨著過世的過世,離開的離開,以及年輕一代在繁華的新城區謀生、落腳,開始融入進去,不再回來,他們那一片區域繼續被壓縮著,變得越來越小,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更加珍視那份彼此之間從小就建立起來的情誼。
他清楚自己已經落伍了,時代的浪潮他已無力去追趕,如今隻想偏居一隅,盡力去從舊日的回憶中尋找片刻的愜意和安寧。
他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大街上,這座城市每天發生的變化令他應接不暇,有時不免有種被時代拋棄和遺忘的感覺。
但他總算還有一個棲身之所,還能混口飯吃,他的長子雖然不滿十二歲,卻已在裕豐綢緞莊做學徒了,今後不再吃他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裁縫這碗飯了。
他既感到欣慰,又有些失落,欣慰的是販賣綢緞的生意是大買賣,老大將來可保衣食無憂,失落的是當他再也拿不住尺子,看不清針線的時候,他們家中幾代人苦心經營的成衣鋪也隻好關門大吉。
不是他不願意把這門手藝傳給外人,是根本就沒有人願意學,連他自己的兒子都認定這門生意賺得少,沒有前途,而另謀高就,更何況其他人?
如今年輕人都被那些賺錢快的買賣吸引去了,這種吃苦多,賺的少的行當已經沒人願意幹了。
最近這兩年,找他做衣裳的人也比從前少了一大半還多,原本就都是鎮上的那些老人,現在連他們也開始追求新的樣式和新的料子,一個個改投別家了。
唯有那些穿慣了他做的衣服,美其名曰看著順眼的人還上門找他。其實他自己心裏也清楚,新移民從外麵穿來的各色服裝樣式新穎,他看了也喜歡。
但是他不會做,也不屑於去學,他告訴自己要守住祖宗傳下來的針法和款式,絕不輕易改動,至少在他這一代不會這麽幹。
所以他隻能照著老樣子,給過去的老客戶做老式的衣裳,而這些老客戶也在一年一年的流失。
他幾乎已經預料到,這門祖傳的手藝也將隨他一起埋到東山那片墓地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