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鄧家往事.神罰案
別人破案我直接看答案 作者:吃西紅柿不吐番茄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村長說話不擺架子,也不賣弄文采,語言精簡準確,很快便講完了鄧家的故事。
據她的講述,喬神婆多年前遊曆寧州本來沒什麽名氣,直到在路過豐穀縣時,恰好救下了暈在路邊的鄧修。
那神婆不僅說出了鄧修曾有一女但幼年溺亡的事情,還將鄧家幾口人的情況皆說得八九不離十。
又是救命之恩,又是驚異害怕,鄧修就這麽信了喬神婆。
先是花了大價錢讓喬神婆幫亡女做法事,後又在縣外買了個院子供喬神婆落腳,這便花去了鄧家的大半家產。
那喬神婆的確是巧舌如簧,在鄧修的引薦下,不過花費了半月時間,便收獲了不少信眾。
鄧修的兒子鄧誌本還有幾分清醒,想著勸說父親不要再繼續聽從喬神婆。
誰知和喬神婆對峙幾次後,竟發現她說的許多事都漸漸應驗。
之後便也開始十分尊重喬神婆,且多次拜訪,還主動勸說其他人也去參加喬神婆的集會。
鄧修的妻子牛玉看著丈夫和兒子都如此癡狂,久勸不住,眼看著家裏的財產被花盡,還連累的兒子的同僚友人也陷入陷阱。
她便和兒媳商量著使了一招緩兵之計,將縣裏的房子暫時賣掉,一家人重回杞村,意圖拉開和喬神婆的距離,減少影響。
誰知搬是成功搬了,但丈夫和兒子就仿佛上癮一般,每隔一段時間便要去喬神婆那裏去請個平安牌掛在屋內。
這平安牌一兩銀子一對,效用隻能堅持半月,對普通百姓來說是筆巨大的開支。
賣房的錢花完了,田也賣了,兩父子將主意打在了孫子鄧孟信的俸銀上。
牛玉這邊還想著怎樣勸服二人,很快她便絕望的發現,兒媳也受到了影響……
從此,她被全家孤立起來,激烈爭吵後甚至將她關到了柴房,隻能眼睜睜望著一家人墮入深淵,還計劃著把鄧孟信也拉入他們的‘團隊’之中。
不知牛玉經曆了什麽,這個一向硬朗的老婦人日漸消瘦。
最終選擇在一個夜間,將門窗鎖好,一把火點燃了家中。
“就這麽燒死了全家?”捕快有些驚訝的嘟囔著,似乎覺得這人有些瘋狂,“這也太過瘋……”
“瘋癲?”張村長搖搖頭,“她很理智,可能心中認為這是自己孫子唯一的活路,這才計劃了此事。牛玉是個好人,她怕連累到了隔壁,還特地選了個無風的日子,且鏟走了家中周圍的野草,那火隻在鄧家屋子內燃起,連院門都未出,隻有鄧家人死在了睡夢之中。”
言淡並不讚同放火自焚,更傾向於積極解決問題。
比如將那神棍捉起來審問一番,或是帶著孫子離開此地脫離這些毒瘤……
但她也知曉老婦人年事已高,更不比自己在公門之中有些許權利,立場不同自然感受不同。
因此言淡不予置評,隻分析事實經過。
她從述說口吻與神態中,能看出張村長應和其關係不錯,不然也不會說出如此多的細節。
也從這故事中窺見了鄧孟信的殺人動機。
聽到故事的結尾,不由得有些好奇,這怨恨源頭的喬神婆是否也被鄧孟信殺害?
據她的講述,喬神婆多年前遊曆寧州本來沒什麽名氣,直到在路過豐穀縣時,恰好救下了暈在路邊的鄧修。
那神婆不僅說出了鄧修曾有一女但幼年溺亡的事情,還將鄧家幾口人的情況皆說得八九不離十。
又是救命之恩,又是驚異害怕,鄧修就這麽信了喬神婆。
先是花了大價錢讓喬神婆幫亡女做法事,後又在縣外買了個院子供喬神婆落腳,這便花去了鄧家的大半家產。
那喬神婆的確是巧舌如簧,在鄧修的引薦下,不過花費了半月時間,便收獲了不少信眾。
鄧修的兒子鄧誌本還有幾分清醒,想著勸說父親不要再繼續聽從喬神婆。
誰知和喬神婆對峙幾次後,竟發現她說的許多事都漸漸應驗。
之後便也開始十分尊重喬神婆,且多次拜訪,還主動勸說其他人也去參加喬神婆的集會。
鄧修的妻子牛玉看著丈夫和兒子都如此癡狂,久勸不住,眼看著家裏的財產被花盡,還連累的兒子的同僚友人也陷入陷阱。
她便和兒媳商量著使了一招緩兵之計,將縣裏的房子暫時賣掉,一家人重回杞村,意圖拉開和喬神婆的距離,減少影響。
誰知搬是成功搬了,但丈夫和兒子就仿佛上癮一般,每隔一段時間便要去喬神婆那裏去請個平安牌掛在屋內。
這平安牌一兩銀子一對,效用隻能堅持半月,對普通百姓來說是筆巨大的開支。
賣房的錢花完了,田也賣了,兩父子將主意打在了孫子鄧孟信的俸銀上。
牛玉這邊還想著怎樣勸服二人,很快她便絕望的發現,兒媳也受到了影響……
從此,她被全家孤立起來,激烈爭吵後甚至將她關到了柴房,隻能眼睜睜望著一家人墮入深淵,還計劃著把鄧孟信也拉入他們的‘團隊’之中。
不知牛玉經曆了什麽,這個一向硬朗的老婦人日漸消瘦。
最終選擇在一個夜間,將門窗鎖好,一把火點燃了家中。
“就這麽燒死了全家?”捕快有些驚訝的嘟囔著,似乎覺得這人有些瘋狂,“這也太過瘋……”
“瘋癲?”張村長搖搖頭,“她很理智,可能心中認為這是自己孫子唯一的活路,這才計劃了此事。牛玉是個好人,她怕連累到了隔壁,還特地選了個無風的日子,且鏟走了家中周圍的野草,那火隻在鄧家屋子內燃起,連院門都未出,隻有鄧家人死在了睡夢之中。”
言淡並不讚同放火自焚,更傾向於積極解決問題。
比如將那神棍捉起來審問一番,或是帶著孫子離開此地脫離這些毒瘤……
但她也知曉老婦人年事已高,更不比自己在公門之中有些許權利,立場不同自然感受不同。
因此言淡不予置評,隻分析事實經過。
她從述說口吻與神態中,能看出張村長應和其關係不錯,不然也不會說出如此多的細節。
也從這故事中窺見了鄧孟信的殺人動機。
聽到故事的結尾,不由得有些好奇,這怨恨源頭的喬神婆是否也被鄧孟信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