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被藏在寺裏的。
隻是不知道是誰。
師隱有些好奇,但也並不迫切地想知道答案,甚至是可有可無的。
畢竟,他已經成年了,且向佛多年,他的心境已定,至少是他自己覺得,今後不會再有什麽人或事,能夠再動搖他入佛門的決心了。
既來之則安之罷了。
精舍裏一應所需的東西,大興寺都是定時定節地替他準備好了送過來,並不會短缺了什麽。
於是師隱便就潛心在精舍裏住下了,或是抄寫經文,又或是禪坐冥想,總之絕少出門去。
平日裏,除了被派過來的那兩個小和尚,師隱也再未見過其他人。
而那些總也靜不下來的議論之聲,便是這兩個小和尚湊頭在一處,緊挨著坐在門外的廊簷下,小心又熱烈地談論時,聲調往往控製不好,總是會大了些,就傳進去了屋裏麵。
一扇木門,其實並隔不住什麽聲音。
因此,師隱就聽到了很多。
類於某家的老夫人,帶了許多人前來大興寺上香,求的是她家兒子能早日得娶賢媳;又某日,哪家愁嫁的小姐,不知是第幾次來求籤了,總纏著寺裏的大師為她解簽,追問出嫁之日;再如某個寒窗苦讀的書生,連著三年都跑來許願中舉,卻遲遲未能得中。
還有一些不大能入耳的坊間流言,小和尚們也會說,隻不過說起來時,更謹慎隱秘些,間或夾雜著一些天真又惡劣的笑聲。
師隱聽了就聽了,從不會真正入耳,更不會因為這個就輕易生出什麽念想。
對他而言,世上唯一重要的,就隻是修禪向佛,其餘的,皆是紅塵之事,即便再如何於他耳邊紛擾,也都與他無關。
師隱從不與兩個小和尚提起他們議論的事,或者說,是能不說話他便不會輕易開口。
故而兩個小和尚剛來時,險些還以為師隱是個啞巴。
師隱聽見他們這樣說起時,不由得無聲哂笑,他轉過站到軒窗前,看著窗外那池更殘敗了些的蓮塘,想,啞巴……也沒什麽不好的,且他如今這樣,不也正是在做一個啞巴嗎?
深秋一去,很快便入了冬。
今年的天確實是比往年時都要冷一些,但與師隱無礙,一是他不出精舍,二是大興寺的僧人早已經就都準備妥當了。
大約是被特意關照過,又或許是大興寺不缺香火錢——所有送到精舍來的用物全是上好的,就精緻到燒火的炭盆沿口上都有一圈蓮紋裝飾。
師隱從不在意這些,他仍隻是潛心修他的禪。
又冷了一個多月,天終於落了雪。
雪是在入夜時下起來的,前半夜還沒什麽動靜,到了後半夜,風大雪也大了,雪成團粒似的砸在精舍的房頂上,叮叮咚咚的,很張狂,風也呼嘯著作陪。
師隱就枕著這風雪聲入眠。
第二日,師隱醒的比往常都早,但並沒有出門,甚至連窗子都沒有要打開來往外瞧一下的意思。
他隻是在屋裏洗漱過,又簡單地用了早飯,就去書案前坐了下來,屋裏暖和,墨也沒有凝冰,師隱潤了筆後,便繼續寫他昨日還未寫完的經文。
我常知眾生,行道不行道,隨所應可度,為說種種法。
他不大喜歡雪天。
忽然,師隱頓了一下,提著筆停在那裏,垂著眼眸看向紙上的字跡,眉心微微蹙著,須臾,他放下了筆。
嘆了一口氣。
隻是很輕微的一聲嘆息,比屋外的風聲來的靜悄。
但這對師隱來說,卻是心境震動。
不喜歡雪天。
於他人,隻是一句抱怨,念頭起了說了便過了;而於師隱,這樣的情緒,卻是絕不該有的。
此刻有了,這很不應該。
師隱站起來,不再去看桌上的那些經文,轉過去走到門前,停頓了片刻,最終還是伸出手,拉開了門。
門一開,就是亮的有些刺眼的雪光。
然後才是被風吹著,撲到師隱身上的雪花和寒意。
雪還在下。
師隱就站在門口,沒有再往前走,他看見積滿雪的院子,還有院子裏那棵被雪裝點起來的海棠樹。
而除了風雪的聲音,一切都是安靜的,仿佛這精舍被遺棄了,就被扔在了這場風雪之中,沒有人會再來找它,也沒有人會再問起它。
師隱握了下手,很快又鬆開了,隻垂在身側,喉頭微動,他叫道:「歸雲,歸雨?」
歸雲和歸雨就是那兩個小和尚。
但沒有回應。
師隱又叫了兩遍,仍是沒有任何回答,他便抿著唇,繃成一條線,看著那雪地,眉心蹙得更緊些,如此片刻,最終還是抬了腳,像是要踏出去了,但就在剛剛要踏出去那一步時,忽然,院子裏有了動靜。
一個人從海棠樹後跌了出來,摔在雪地上,整個人都滾成了一團,哎喲地叫了一聲,聽著像是個孩子。
師隱收回去沒踏出的那一步,繼續在原地站定,眉心展平,和善溫柔,輕聲問道:「你是誰?」
在雪地裏滾成一團的那個人,終於把自己從過大的氅衣裏解了出來,但還是沒能起得來,隻露出一張臉,那張臉上還帶著些稚嫩的圓潤,很白,很幹淨,隻是臉頰兩邊有些泛紅,大約是冷的。
那人又眨了一下眼,眸子裏水潤潤的,像初生的小鹿一樣,眼神透澈純粹,一派天真地笑起來,無邪無害似的,他回答道:「我叫阿鸞。」
隻是不知道是誰。
師隱有些好奇,但也並不迫切地想知道答案,甚至是可有可無的。
畢竟,他已經成年了,且向佛多年,他的心境已定,至少是他自己覺得,今後不會再有什麽人或事,能夠再動搖他入佛門的決心了。
既來之則安之罷了。
精舍裏一應所需的東西,大興寺都是定時定節地替他準備好了送過來,並不會短缺了什麽。
於是師隱便就潛心在精舍裏住下了,或是抄寫經文,又或是禪坐冥想,總之絕少出門去。
平日裏,除了被派過來的那兩個小和尚,師隱也再未見過其他人。
而那些總也靜不下來的議論之聲,便是這兩個小和尚湊頭在一處,緊挨著坐在門外的廊簷下,小心又熱烈地談論時,聲調往往控製不好,總是會大了些,就傳進去了屋裏麵。
一扇木門,其實並隔不住什麽聲音。
因此,師隱就聽到了很多。
類於某家的老夫人,帶了許多人前來大興寺上香,求的是她家兒子能早日得娶賢媳;又某日,哪家愁嫁的小姐,不知是第幾次來求籤了,總纏著寺裏的大師為她解簽,追問出嫁之日;再如某個寒窗苦讀的書生,連著三年都跑來許願中舉,卻遲遲未能得中。
還有一些不大能入耳的坊間流言,小和尚們也會說,隻不過說起來時,更謹慎隱秘些,間或夾雜著一些天真又惡劣的笑聲。
師隱聽了就聽了,從不會真正入耳,更不會因為這個就輕易生出什麽念想。
對他而言,世上唯一重要的,就隻是修禪向佛,其餘的,皆是紅塵之事,即便再如何於他耳邊紛擾,也都與他無關。
師隱從不與兩個小和尚提起他們議論的事,或者說,是能不說話他便不會輕易開口。
故而兩個小和尚剛來時,險些還以為師隱是個啞巴。
師隱聽見他們這樣說起時,不由得無聲哂笑,他轉過站到軒窗前,看著窗外那池更殘敗了些的蓮塘,想,啞巴……也沒什麽不好的,且他如今這樣,不也正是在做一個啞巴嗎?
深秋一去,很快便入了冬。
今年的天確實是比往年時都要冷一些,但與師隱無礙,一是他不出精舍,二是大興寺的僧人早已經就都準備妥當了。
大約是被特意關照過,又或許是大興寺不缺香火錢——所有送到精舍來的用物全是上好的,就精緻到燒火的炭盆沿口上都有一圈蓮紋裝飾。
師隱從不在意這些,他仍隻是潛心修他的禪。
又冷了一個多月,天終於落了雪。
雪是在入夜時下起來的,前半夜還沒什麽動靜,到了後半夜,風大雪也大了,雪成團粒似的砸在精舍的房頂上,叮叮咚咚的,很張狂,風也呼嘯著作陪。
師隱就枕著這風雪聲入眠。
第二日,師隱醒的比往常都早,但並沒有出門,甚至連窗子都沒有要打開來往外瞧一下的意思。
他隻是在屋裏洗漱過,又簡單地用了早飯,就去書案前坐了下來,屋裏暖和,墨也沒有凝冰,師隱潤了筆後,便繼續寫他昨日還未寫完的經文。
我常知眾生,行道不行道,隨所應可度,為說種種法。
他不大喜歡雪天。
忽然,師隱頓了一下,提著筆停在那裏,垂著眼眸看向紙上的字跡,眉心微微蹙著,須臾,他放下了筆。
嘆了一口氣。
隻是很輕微的一聲嘆息,比屋外的風聲來的靜悄。
但這對師隱來說,卻是心境震動。
不喜歡雪天。
於他人,隻是一句抱怨,念頭起了說了便過了;而於師隱,這樣的情緒,卻是絕不該有的。
此刻有了,這很不應該。
師隱站起來,不再去看桌上的那些經文,轉過去走到門前,停頓了片刻,最終還是伸出手,拉開了門。
門一開,就是亮的有些刺眼的雪光。
然後才是被風吹著,撲到師隱身上的雪花和寒意。
雪還在下。
師隱就站在門口,沒有再往前走,他看見積滿雪的院子,還有院子裏那棵被雪裝點起來的海棠樹。
而除了風雪的聲音,一切都是安靜的,仿佛這精舍被遺棄了,就被扔在了這場風雪之中,沒有人會再來找它,也沒有人會再問起它。
師隱握了下手,很快又鬆開了,隻垂在身側,喉頭微動,他叫道:「歸雲,歸雨?」
歸雲和歸雨就是那兩個小和尚。
但沒有回應。
師隱又叫了兩遍,仍是沒有任何回答,他便抿著唇,繃成一條線,看著那雪地,眉心蹙得更緊些,如此片刻,最終還是抬了腳,像是要踏出去了,但就在剛剛要踏出去那一步時,忽然,院子裏有了動靜。
一個人從海棠樹後跌了出來,摔在雪地上,整個人都滾成了一團,哎喲地叫了一聲,聽著像是個孩子。
師隱收回去沒踏出的那一步,繼續在原地站定,眉心展平,和善溫柔,輕聲問道:「你是誰?」
在雪地裏滾成一團的那個人,終於把自己從過大的氅衣裏解了出來,但還是沒能起得來,隻露出一張臉,那張臉上還帶著些稚嫩的圓潤,很白,很幹淨,隻是臉頰兩邊有些泛紅,大約是冷的。
那人又眨了一下眼,眸子裏水潤潤的,像初生的小鹿一樣,眼神透澈純粹,一派天真地笑起來,無邪無害似的,他回答道:「我叫阿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