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對視一笑,月光溫柔,好像在撫摸他們的臉。


    百年前,在這塊土地下,上千件青銅器因為一次取土而意外的重見天日。


    大克鼎經過任家人的手,被天津人柯劭態買下,又被林晏晏的祖輩花重金購得。再後來,她的曾祖母,將它永遠捐給了國家,藏於上海博物館。


    從那以後,大克鼎上的銘文被研究,成為了西周歷史上最重要的文獻之一。考古學家們能夠通過它了解西周時期的職官授受,禮儀,土地製度,更了解了器主克祖父師華父的故事。


    百年後,這片土地下已經沒有青銅器了,人們投下種子,種出糧食,哺育一代又一代人。


    千年前,器主克埋下這些青銅器時,定是深愛著這片土地的。


    千年後的我們,研究歷史守護文物,也是深愛著這片土地的。


    這一刻,看著在田邊蹣跚站起的任爺爺,看著輕輕將泥土埋回原處,又在上頭用石頭壓上一張紙條的褚雲。


    林晏晏忽然覺得,都挺好的!


    為了今天,苦難也值得。


    第49章


    陳倉青銅器博物館原為陳倉歷史文物陳列室, 始建於1956年,曾設於明代著名道士張三豐所建的金台觀。


    2010年,陳倉青銅器博物館新館落成, 館藏文物12000餘件,其中一級文物120餘件,包括何尊、折觥、厲王胡簋、牆盤、秦公鎛等禁止出境文物,是中國最大的青銅器博物館。


    林晏晏能夠來到陳倉青銅器博物館實習,對她而言確實是一個獎勵。


    褚雲把她送到公寓,見她安頓好了才匆匆趕往工地。


    兩人的工作地點相距一個小時的車程,倒並不算遠。


    分開之前, 他們還一起給劉教授打了一個電話,告訴劉教授他們的近況,也詢問了一下劉教授對於畫稿的要求, 林晏晏更是表達了她對實習地的喜歡, 感謝劉教授的教導,並且說,「老師, 我如果碰到難題也打電話問你好麽?」


    劉教授欣然同意, 褚雲在一邊摸摸她的臉, 輕輕地說了句:「謝謝你。」


    當天夜裏, 林晏晏將自己的地址告訴了林昭, 不到一個星期,林晏晏收到林昭寄來的禮物, 是一盒子金黃色的麥秸稈。


    她一開始還真沒弄明白林昭寄一堆小麥的秸稈來是要幹嘛?


    好在林昭留了張紙條,說是,「姐,天氣越來越熱了, 又到了喝冰飲的季節。如果迫不得已必須要用吸管,你就用這種天然麥秸稈吸管吧!用水煮高溫鹽水消過毒,又高溫加熱烘幹過了,幹淨衛生,還可降解!使用起來和塑料吸管效果一樣,拍照什麽的也很別致!自從從老師那裏知道,塑料吸管對海洋動物的傷害後,我心裏真是不舒服,請和我一起保護大自然吧!」


    林晏晏看清楚紙條上的內容才反應過來是怎麽回事,她笑了笑,輕輕抽出一根,放在陽光下,索性插進水杯裏,喝了一口杯子裏的水。


    還挺好用的,和塑料吸管真的沒有區別,還環保。


    她忽然想起林昭的雄心壯誌,「環保,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人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


    少年強則中國強,不外如是。


    她又想,不知道哪個有見識的女孩,願意去垃圾堆裏和她弟弟做朋友。


    她笑了笑,給自己留下三分之一的麥秸稈吸管,剩下的三分之二,決定轉送給褚雲。


    接下來的幾天時間,林晏晏開始跟著博物館的同事一起熟悉展廳,文物。


    負責帶她的實習老師姓張,張姐最近在負責培訓誌願者,她也就順帶跟著一起上課,和誌願者們一起學習如何具體向遊客講解文物知識。


    作為博物館專業的學生,她的學習速度比普通誌願者要快很多。


    博物館的誌願者是不分年齡的,有小朋友,有年輕的大學生,有中年人,有老年人。


    有父母希望孩子了解中華文明,從而培養民族自信心的。也有對文博十分熱愛,努力獻出一己之力的。


    講解之前,上課的大教室裏鬧哄哄的,和菜市場一樣。


    張姐一來,大教室裏立刻安靜了下來,真的是落針可聞。


    張姐今年四十多,穿著一襲黑色西裝,模樣十分端莊。


    她和大家寒暄了一會,就把準備好的ppt打開,開始正式講解,「我們的基本陳列館分為四個部分,青銅器之鄉,周禮之邦,帝國之路,智慧之光。這四個部分的重點文物,作為一名優秀的講解員,是一定要了解的。第一展廳青銅器之鄉的麵積為606平方米,共展出文物260件。分為楊家村文物陳列展區、陳倉其他青銅器文物展區、青銅器之鄉主題陳列區和周之溯源板塊四個部分,我們努力將這一偉大的時代濃縮在同一個空間之中,體現出土文物的數量之多,歷史之久,銘文之精,從而也能詮釋,我們陳倉為什麽能夠被稱為青銅器之鄉。下麵,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第一展廳中的重點文物。」


    楊家村是陝西省乃至全國少有的文物薈萃之地,北依黃土高原南緣,南鄰黃河最大支流渭河。


    出土文物之前,楊家村默默無名。出土文物之後,楊家村這個名字蜚聲海內外。甚至有專家甚至指出,楊家村遺址就是西周歷史的縮影。


    1972年,楊家村就曾出土西周大鼎,成為當時轟動全國考古界、史學界的重大事件。


    1985年,楊家村又出土了18件西周編鍾、s鍾,其中編鍾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一套西周晚期編鍾,對研究西周的樂器和禮樂製度有著重要作用。然而,非常遺憾的是,其中有5件被不法分子倒賣出境,至今下落不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土裏挖文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蘭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蘭芝並收藏我在土裏挖文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