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頁
[清穿]娘娘負責躺贏 作者:花氣薰人慾破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相較起來,他對敢上戰場,還能有所作為的十四爺和平郡王都更看得上一點。
若是得知隆科多阻了他的爵位,自己的爵位反而步步高升,年羹堯的心情便可想而知了。
比起做皇子的舅舅,他當然更想像隆科多一樣做皇帝的舅舅。
且說八爺的最後一搏,隻有他自己知道其內裏的要緊處。
在外人看來,廉親王依舊如往日一般,養好腿上的傷後就兢兢業業的上崗繼續工作去了。
並且更加謹小慎微,凡事無論大小,必先稟明皇上。
因其上稟的芝麻綠豆小事實在太多,以至於養心殿中,皇上忍不住說出:「如所有事都需朕來解決,那要廉親王做什麽?」這樣的話來。
廉親王十分惶恐,當即跪地認罪,皇上沉默片刻,才命其起身。
旁邊怡親王看著,心道:若論了解皇上的喜樂,或許是自己,但論了解怎麽惹怒皇上,那絕對是八哥啊。
他故意在這細細碎碎婆婆媽媽的報告,惹得四哥忍不住火了,他再誠惶誠恐的跪了,真顯得好生可憐。
讓誰看了,都覺得皇上對廉親王有意見似的。
果然叫大臣們散後,皇上獨獨留了怡親王,煩躁道:「朕真是懶得看老八那張臉!」
不等十三安慰,皇上就自我調整道:「罷了,朕既然能堅持穿素服,也能堅持看著老八那張假惺惺的臉。」
既然皇上要做為先帝守足二十七個月的孝子,為此著素服、停宴飲,停選秀都做了,那自然不能在此期間幹掉手足,落下話柄。
老八不值得他為此破例。
怡親王有些哭笑不得,皇上這是把八哥當成吃藥來堅持了。
見皇上已經調整好了自己,怡親王便說起了正事。
如今先帝爺並四位皇後一位皇貴妃已葬入景陵,今年十一月十三日,先帝爺的周年初祭,自當是頭等大事。
如今雖才十月初,但禮部已經為此忙碌起來了。
隻是有一處為難:皇上這回再親自去祭陵,就不合禮儀了。
封建社會,某些程度上,禮儀製度要大過君王的心意。
若是君主行違背禮製之事,禮部和禦史都該冒死上諫才行。
不過這也分什麽君主和什麽臣子。
當今這種把親弟弟都弄過去當包工頭的狠人,與現任禮部尚書席爾達這種滑不留手的大臣相遇,就沒有出現冒死上諫這一幕。
且說謁陵之事,還真不是說君王想去幾回就去幾回的,因君王出行,動靜太大,因而自漢、唐宋以來,皇上都是一年一行。
可隻雍正元年這一年,皇上就已經拜祭了兩次了。一次是清明節在景山壽皇殿,一次是先帝爺入景陵。
第二次雖就不合禮儀,但禮部尚書咬牙忍了:畢竟人家親爹入陵寢,不能不讓兒子去,沒敢吱聲。
但沒想到雍正爺還準備去第三次,禮部尚書要再不勸諫,禦史們一上書,他就得捲鋪蓋走人。
剛剛被三阿哥坑過的禮部尚書席爾達,寫好了摺子,死活不敢自己遞上來,老淚縱橫過來求著怡親王向皇上說明此為難之事。
這位老尚書也有正當理由:這種大事,得您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上啊。
怡親王是個好人,不單人好,性子也好。
曾經的低穀和苦難,沒有讓他憤世嫉俗討厭世人不說,反而讓他更加平和,願意幫助能幫一把的人。
從前席爾達作為尚書,對他這個光頭皇子也一向禮敬有加,怡親王雖不言,但從來記在心上。
這回席爾達說的可憐,他便應了下來,親自來跟皇上說此事。
且說雍正爺自是典儀嫻熟,禮製皆通的,也知道此事於禮不合,便應允了,隻道來年清明再親自謁陵,今年便命人代祭。
如今諸王,論身份親近自然都是怡親王代祭。
皇上剛一提此話,怡親王便忙拒絕了,隻道從前先帝爺在的時候祭拜孝莊文皇後,凡有不能成行的年份,都命皇子代祭。
如今皇上雖沒有先帝爺那麽大的挑選空間,但還是可以三選一的。
既然有皇子代祭的先例,怡親王自不願意出風頭,顯得僭越。他給自己的定位,從來就是一個四哥的幫手,一個老老實實的王爺,代為祭陵他不能做。
提起皇子代祭,皇上不免有些舉棋不定。
他並不準備現在就給兒子們封爵位,預備再細細看兩年,等弘曆弘晝也都娶親了再說。
於是此時諸皇子別說按著爵位高低去代祭了,大家根本就都沒爵位。
若論長幼,自然該是弘時去,可皇上真不放心弘時去。
但若越過弘時讓弘曆去,落在朝臣眼裏,隻怕會覺得自己立儲之心已定。
可自己……皇上不得不承認,弘曆雖優秀,但他心裏到底還是有些偏愛幼子。為了年氏,也為了他們失去過的三個孩子。
福惠若是長大成人後同樣優秀,皇上就更難抉擇了。
皇上就此詢問怡親王意見的時候,怡親王更是三緘其口:他自己都不肯去代祭,讓他推薦皇子?那不能夠。
但怡親王不開口,有人要開口。
——
隆科多開口了。
且說隆科多此人,經過先帝的九龍奪嫡事件,在儲位上非常靈敏。
而且凡是賭博下注第一次贏了的人,自然想著第二次再贏。
若是得知隆科多阻了他的爵位,自己的爵位反而步步高升,年羹堯的心情便可想而知了。
比起做皇子的舅舅,他當然更想像隆科多一樣做皇帝的舅舅。
且說八爺的最後一搏,隻有他自己知道其內裏的要緊處。
在外人看來,廉親王依舊如往日一般,養好腿上的傷後就兢兢業業的上崗繼續工作去了。
並且更加謹小慎微,凡事無論大小,必先稟明皇上。
因其上稟的芝麻綠豆小事實在太多,以至於養心殿中,皇上忍不住說出:「如所有事都需朕來解決,那要廉親王做什麽?」這樣的話來。
廉親王十分惶恐,當即跪地認罪,皇上沉默片刻,才命其起身。
旁邊怡親王看著,心道:若論了解皇上的喜樂,或許是自己,但論了解怎麽惹怒皇上,那絕對是八哥啊。
他故意在這細細碎碎婆婆媽媽的報告,惹得四哥忍不住火了,他再誠惶誠恐的跪了,真顯得好生可憐。
讓誰看了,都覺得皇上對廉親王有意見似的。
果然叫大臣們散後,皇上獨獨留了怡親王,煩躁道:「朕真是懶得看老八那張臉!」
不等十三安慰,皇上就自我調整道:「罷了,朕既然能堅持穿素服,也能堅持看著老八那張假惺惺的臉。」
既然皇上要做為先帝守足二十七個月的孝子,為此著素服、停宴飲,停選秀都做了,那自然不能在此期間幹掉手足,落下話柄。
老八不值得他為此破例。
怡親王有些哭笑不得,皇上這是把八哥當成吃藥來堅持了。
見皇上已經調整好了自己,怡親王便說起了正事。
如今先帝爺並四位皇後一位皇貴妃已葬入景陵,今年十一月十三日,先帝爺的周年初祭,自當是頭等大事。
如今雖才十月初,但禮部已經為此忙碌起來了。
隻是有一處為難:皇上這回再親自去祭陵,就不合禮儀了。
封建社會,某些程度上,禮儀製度要大過君王的心意。
若是君主行違背禮製之事,禮部和禦史都該冒死上諫才行。
不過這也分什麽君主和什麽臣子。
當今這種把親弟弟都弄過去當包工頭的狠人,與現任禮部尚書席爾達這種滑不留手的大臣相遇,就沒有出現冒死上諫這一幕。
且說謁陵之事,還真不是說君王想去幾回就去幾回的,因君王出行,動靜太大,因而自漢、唐宋以來,皇上都是一年一行。
可隻雍正元年這一年,皇上就已經拜祭了兩次了。一次是清明節在景山壽皇殿,一次是先帝爺入景陵。
第二次雖就不合禮儀,但禮部尚書咬牙忍了:畢竟人家親爹入陵寢,不能不讓兒子去,沒敢吱聲。
但沒想到雍正爺還準備去第三次,禮部尚書要再不勸諫,禦史們一上書,他就得捲鋪蓋走人。
剛剛被三阿哥坑過的禮部尚書席爾達,寫好了摺子,死活不敢自己遞上來,老淚縱橫過來求著怡親王向皇上說明此為難之事。
這位老尚書也有正當理由:這種大事,得您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上啊。
怡親王是個好人,不單人好,性子也好。
曾經的低穀和苦難,沒有讓他憤世嫉俗討厭世人不說,反而讓他更加平和,願意幫助能幫一把的人。
從前席爾達作為尚書,對他這個光頭皇子也一向禮敬有加,怡親王雖不言,但從來記在心上。
這回席爾達說的可憐,他便應了下來,親自來跟皇上說此事。
且說雍正爺自是典儀嫻熟,禮製皆通的,也知道此事於禮不合,便應允了,隻道來年清明再親自謁陵,今年便命人代祭。
如今諸王,論身份親近自然都是怡親王代祭。
皇上剛一提此話,怡親王便忙拒絕了,隻道從前先帝爺在的時候祭拜孝莊文皇後,凡有不能成行的年份,都命皇子代祭。
如今皇上雖沒有先帝爺那麽大的挑選空間,但還是可以三選一的。
既然有皇子代祭的先例,怡親王自不願意出風頭,顯得僭越。他給自己的定位,從來就是一個四哥的幫手,一個老老實實的王爺,代為祭陵他不能做。
提起皇子代祭,皇上不免有些舉棋不定。
他並不準備現在就給兒子們封爵位,預備再細細看兩年,等弘曆弘晝也都娶親了再說。
於是此時諸皇子別說按著爵位高低去代祭了,大家根本就都沒爵位。
若論長幼,自然該是弘時去,可皇上真不放心弘時去。
但若越過弘時讓弘曆去,落在朝臣眼裏,隻怕會覺得自己立儲之心已定。
可自己……皇上不得不承認,弘曆雖優秀,但他心裏到底還是有些偏愛幼子。為了年氏,也為了他們失去過的三個孩子。
福惠若是長大成人後同樣優秀,皇上就更難抉擇了。
皇上就此詢問怡親王意見的時候,怡親王更是三緘其口:他自己都不肯去代祭,讓他推薦皇子?那不能夠。
但怡親王不開口,有人要開口。
——
隆科多開口了。
且說隆科多此人,經過先帝的九龍奪嫡事件,在儲位上非常靈敏。
而且凡是賭博下注第一次贏了的人,自然想著第二次再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