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國公笑得很和煦:「叔禮啊, 咱們也有日子沒怎麽說話了吧?你也真是不厚道, 天天躲在府裏不出來,怎麽,想效仿那些隱士?」
雖然顧三老爺是定國公一派當中不起眼的小蝦米, 可定國公卻是能表現得如此自來熟, 不知道的見了,隻怕還當他倆是關係再親密不過的友人呢。這份本事,實在是叫顧三老爺佩服。他也不拂了定國公的麵子, 直接笑嗬嗬地道:「國公爺說笑了。我不過是個再尋常不過的俗人,哪裏會有興致去效仿那些隱士?隻不過是近來淘得了一本唐人古籍, 一時看得入了迷,是以才出來得少了。」
定國公笑得很是爽朗,眉眼間透出幾分仿佛貨真價實一般的好奇來:「哦?什麽古籍?」
顧三老爺十分上道:「這……我笨嘴拙舌的,一時半會兒的也說不清楚。不如去外頭找個茶樓, 咱們坐下來細細說?」
定國公拊掌:「正有此意!」
二人結伴出了宮門,上了馬一道往繁華的街市去,在主幹道上隨便找了間有些名氣的茶樓就要了個臨街的包間,雙雙入了座。
定國公自詡是個粗人武人,等店小二上了茶,他吩咐了不要來人打擾,連半句話都沒提那什麽所謂的「古籍」,直接就問了:「叔禮啊,你覺得讓長晏輔佐殿下如何?」
頓了頓,大概是覺得自己這話說得不夠明白,他又添了句:「讓他進宮做殿下的師傅。」
顧三老爺這一驚可非同小可,險些連手裏的茶碗都拿不住了。茶碗傾翻,所幸他及時回過神來把身子避讓了開,否則怕是在回答這問題之前還得先去換身衣裳。
茶倒了,顧三老爺也不打算這會兒就叫人進來收拾,擺擺手換了個位置接著和定國公講話。
定國公目光微動。他和顧三老爺相交不多,隻知道他和胡長澤之間有些師生情誼,今日一見,倒是個難得的妙人。
靜下心來沉吟片刻,顧三老爺撚了撚鬍鬚:「娘娘與國公爺抬愛,叔禮誠惶誠恐。隻是小兒頑劣,學藝不精,恐怕不能很好地教導殿下啊。」
既不拒絕也不答應,顧三老爺決定先把事情給掰扯明白了。雖然不知道為什麽蕭貴妃他們不去找些名師大儒,但是凡事有因有果,既然他們選擇了自家長晏,就必然有他們的道理。他得先把東西給說清楚了,免得最後他們請了長晏過來做老師又沒達到預期效果,心裏不痛快。
定國公擺擺手:「哎——叔禮你這說的是什麽話?你當年的文采,可是滿京城都有名氣的。更何況長晏還隻有過之而無不及呢。」
看著定國公心意已決,顧三老爺也知道自己多說無益了。當下便索性一笑,拱了拱手:「既然如此,那就先替小子謝過國公爺的賞識了。」
解決了這麽一樁事,定國公心裏也很是高興,親手替他倒了杯茶:「嚐嚐這外頭的茶水。雖然不如府上的好,但喝著也是有幾分野趣的。」
顧三老爺從善如流。二人交杯把盞,相談甚歡。
沒過多久,顧三老爺的信就送到了顧辭舟手上。
看完,顧辭舟沉默了許久,一時竟說不上心裏是什麽感受。
他固然是相信蕭貴妃和定國公是有這個能耐的。何況,雖然這麽說有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嫌疑,但顧辭舟還是可以很自豪地說,他當年在京中也是依靠文才打出了一片名聲的。
至於後來嘛,他得幸中榜,以二甲進士之身被選做庶吉士,因建言《永康廣紀》的編纂事宜得了陛下的親口褒獎;外放平江,大興學塾,獎勵科考,平江學風為之一振;就任湖州,隨趙大人一同處理治學種種,就更不必提了。
說了這麽多,不過是要表示,陛下聽了蕭貴妃的建議,隻怕定國公他們都不用出什麽力,他就能成功地回到京城去做二皇子的老師——哪怕因為年紀太輕之類的關係做不上,起碼也能撈到個侍讀的位置。
原本以他的聲名學識,當初就很有可能留在翰林院的。隻不過被朝中鬥爭不慎掃到了颱風尾,彼時他在定國公眼中又沒那麽重要,是以隻周旋運作了一下,讓他外放了個魚米之鄉。如今定國公他們願意抬舉他,想把他再送回翰林院也不是什麽特別難的事情。
可……可他總覺得哪裏不大對勁。
顧辭舟皺著眉頭,背著手在書房裏來來回回踱了好幾遍。隻是眼看著天色不早了,他想了想,還是沒再繼續糾結下去——本來也就隻是他的一個感覺而已——轉身出了院子往錦春院走。
他進屋的時候就聽見卿哥兒和顏姐兒在隔壁屋笑鬧的聲音。沅沅坐在榻上,聽見動靜就抬起頭沖他一笑:「來啦?餓不餓?我讓他們擺飯?」
顧辭舟看著她,忽然沒頭沒腦地冒出來一句:「爹來信了。」
薑沅挑了挑眉毛。顧家幾乎月月都要來信,能得顧辭舟這麽一說,可見信上定是說了什麽不一般的東西。
她擱了手裏的書,看他在她邊上坐了下來,慢慢開口:「貴妃娘娘他們……有意讓我做二皇子的老師。」
薑沅怔了怔,反應過來便不由得有些高興。這可實在是件好事,左右現在他們顧家都被綁在二皇子這條船上了,下也下不去,能做的也隻有安安心心追隨輔佐二皇子了。而顧辭舟若是能去做二皇子的老師,接近中心人物,對顧家的前程隻會更好。
雖然顧三老爺是定國公一派當中不起眼的小蝦米, 可定國公卻是能表現得如此自來熟, 不知道的見了,隻怕還當他倆是關係再親密不過的友人呢。這份本事,實在是叫顧三老爺佩服。他也不拂了定國公的麵子, 直接笑嗬嗬地道:「國公爺說笑了。我不過是個再尋常不過的俗人,哪裏會有興致去效仿那些隱士?隻不過是近來淘得了一本唐人古籍, 一時看得入了迷,是以才出來得少了。」
定國公笑得很是爽朗,眉眼間透出幾分仿佛貨真價實一般的好奇來:「哦?什麽古籍?」
顧三老爺十分上道:「這……我笨嘴拙舌的,一時半會兒的也說不清楚。不如去外頭找個茶樓, 咱們坐下來細細說?」
定國公拊掌:「正有此意!」
二人結伴出了宮門,上了馬一道往繁華的街市去,在主幹道上隨便找了間有些名氣的茶樓就要了個臨街的包間,雙雙入了座。
定國公自詡是個粗人武人,等店小二上了茶,他吩咐了不要來人打擾,連半句話都沒提那什麽所謂的「古籍」,直接就問了:「叔禮啊,你覺得讓長晏輔佐殿下如何?」
頓了頓,大概是覺得自己這話說得不夠明白,他又添了句:「讓他進宮做殿下的師傅。」
顧三老爺這一驚可非同小可,險些連手裏的茶碗都拿不住了。茶碗傾翻,所幸他及時回過神來把身子避讓了開,否則怕是在回答這問題之前還得先去換身衣裳。
茶倒了,顧三老爺也不打算這會兒就叫人進來收拾,擺擺手換了個位置接著和定國公講話。
定國公目光微動。他和顧三老爺相交不多,隻知道他和胡長澤之間有些師生情誼,今日一見,倒是個難得的妙人。
靜下心來沉吟片刻,顧三老爺撚了撚鬍鬚:「娘娘與國公爺抬愛,叔禮誠惶誠恐。隻是小兒頑劣,學藝不精,恐怕不能很好地教導殿下啊。」
既不拒絕也不答應,顧三老爺決定先把事情給掰扯明白了。雖然不知道為什麽蕭貴妃他們不去找些名師大儒,但是凡事有因有果,既然他們選擇了自家長晏,就必然有他們的道理。他得先把東西給說清楚了,免得最後他們請了長晏過來做老師又沒達到預期效果,心裏不痛快。
定國公擺擺手:「哎——叔禮你這說的是什麽話?你當年的文采,可是滿京城都有名氣的。更何況長晏還隻有過之而無不及呢。」
看著定國公心意已決,顧三老爺也知道自己多說無益了。當下便索性一笑,拱了拱手:「既然如此,那就先替小子謝過國公爺的賞識了。」
解決了這麽一樁事,定國公心裏也很是高興,親手替他倒了杯茶:「嚐嚐這外頭的茶水。雖然不如府上的好,但喝著也是有幾分野趣的。」
顧三老爺從善如流。二人交杯把盞,相談甚歡。
沒過多久,顧三老爺的信就送到了顧辭舟手上。
看完,顧辭舟沉默了許久,一時竟說不上心裏是什麽感受。
他固然是相信蕭貴妃和定國公是有這個能耐的。何況,雖然這麽說有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嫌疑,但顧辭舟還是可以很自豪地說,他當年在京中也是依靠文才打出了一片名聲的。
至於後來嘛,他得幸中榜,以二甲進士之身被選做庶吉士,因建言《永康廣紀》的編纂事宜得了陛下的親口褒獎;外放平江,大興學塾,獎勵科考,平江學風為之一振;就任湖州,隨趙大人一同處理治學種種,就更不必提了。
說了這麽多,不過是要表示,陛下聽了蕭貴妃的建議,隻怕定國公他們都不用出什麽力,他就能成功地回到京城去做二皇子的老師——哪怕因為年紀太輕之類的關係做不上,起碼也能撈到個侍讀的位置。
原本以他的聲名學識,當初就很有可能留在翰林院的。隻不過被朝中鬥爭不慎掃到了颱風尾,彼時他在定國公眼中又沒那麽重要,是以隻周旋運作了一下,讓他外放了個魚米之鄉。如今定國公他們願意抬舉他,想把他再送回翰林院也不是什麽特別難的事情。
可……可他總覺得哪裏不大對勁。
顧辭舟皺著眉頭,背著手在書房裏來來回回踱了好幾遍。隻是眼看著天色不早了,他想了想,還是沒再繼續糾結下去——本來也就隻是他的一個感覺而已——轉身出了院子往錦春院走。
他進屋的時候就聽見卿哥兒和顏姐兒在隔壁屋笑鬧的聲音。沅沅坐在榻上,聽見動靜就抬起頭沖他一笑:「來啦?餓不餓?我讓他們擺飯?」
顧辭舟看著她,忽然沒頭沒腦地冒出來一句:「爹來信了。」
薑沅挑了挑眉毛。顧家幾乎月月都要來信,能得顧辭舟這麽一說,可見信上定是說了什麽不一般的東西。
她擱了手裏的書,看他在她邊上坐了下來,慢慢開口:「貴妃娘娘他們……有意讓我做二皇子的老師。」
薑沅怔了怔,反應過來便不由得有些高興。這可實在是件好事,左右現在他們顧家都被綁在二皇子這條船上了,下也下不去,能做的也隻有安安心心追隨輔佐二皇子了。而顧辭舟若是能去做二皇子的老師,接近中心人物,對顧家的前程隻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