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彈劾接彈劾
鐵血西軍:大宋楊家將後傳 作者:土著與土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清照又不是傻子,這完全是楊元奇把她當傻子,所以自己成了傻子。
楊元奇頭大,這是生米煮成熟飯嗎?那好歹讓他嚐一口才算啊。
李清照走到船頭,任由江風吹打在臉上,一襲青衣在風中飄揚,這個時候的李清照不再是個丫頭,而是一個顛倒眾生的美人。李清照斜眼看了下旁邊那副豬哥臉,哼!
楊元奇清醒過來還是嘴裏的口水下來,他一邊手忙腳亂的擦拭,一邊扯著李清照就往船艙走:“江風吹著是舒服,卻也極寒,要是侵入體內,你就哪裏都不能去。”
楊元奇喊:“白鷺,白鷺,去給這小妮子弄點薑湯!”
白鷺詫異的看著這個小魔女,還會想不到什麽事,說:“清照小娘子還是這麽個任性。”
李清照嗬嗬的不說話,她喜歡他的嗬護,也喜歡他對她無可奈何的樣子,更喜歡自己惹禍他狗腿一樣的在後麵收拾。
……
楊元奇找到蘇軾,李清照都已經在船上,這也航行出去半天,送回去不可能,不能讓她擔著,這鍋隻能老頭子來背。
蘇軾滿臉無奈:“行了,我一會寫信,靠岸讓人送開封吧。我見她聰明伶俐、文采斐然,剛好借這個機會教教她。這總行?!也隻能這樣寫!”
王朝雲道:“和你楊家交好的,就沒個省心的,你們這個家風能有今天,我也是服氣。”現在想想,哪怕蘇林,都沒和他們這夥人交往多久,就越發的有自己的主意,嫁人都得自己去找個武人。這鍋楊家背得冤枉,這真不關楊家的事。
蘇軾一歎:“或許這種家風,才是人間,也更勝人間吧!”
……
開封府。
董敦逸上折再次彈劾蘇軾,其在任翰林學士期間,立身不正,欺世盜名,以先生學生之誼把持史書編撰,顛倒黑白,搞亂士子風氣。又以權謀私,為熟悉子侄輩張目,因私廢公,朝廷應重處。
彈劾這種事,不是彈劾人而是事。一件事彈劾了不代表你清白了,其他事呢?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可以記的,這就是文人嘴裏的對事不對人。
張商英的彈劾不過是蘇軾個人,這個彈劾是把對象擴大化。董敦逸在這個彈劾上把秦觀和黃庭堅兩個清流扯進來,還有楊元奇。
楊元奇的事說不上什麽大事,哪個高官都會有自己的喜好,在一些事情處理有偏向性,人之常情。董敦逸是旁證蘇軾立身不正,這和人品有關。相應的他作為翰林學士,主持修史的事自然無法站在客觀公正立場。
作為編撰的秦觀和黃庭堅的史觀是基於舊黨,其錄史一定會從這個角度進行,有一定的主觀性。華夏史官,在經曆一波又一波的清洗,特別唐代一朝後,也的確少了很多客觀性。
董敦逸這個奏折是非常致命的,表麵上看是彈劾蘇軾這群人營私結黨、禍亂朝政,內裏是對舊黨一個全麵否定。如果以舊黨意識錄的史是不公正的需廢棄,那史書重新修編由誰來?!翰林院編撰品級很低,卻清貴到讓進士趨之若鶩,就在於這其實是話語權的表達。這有點類似高官半個職務秘書。董敦逸並沒有彈劾史書本身,編史書的人全倒了,這和史書本身有問題還有多大差別?!作為一個禦史,他的地位還夠不著置喙史書本身公正性,這也不是他需要管的事。
……
範祖禹作為現任翰林學士,直接把這事捅到政事堂,誰都清楚這事關乎什麽,這點上讓步的人很少。
同樣,政事堂上蘇轍和範純仁、李清臣和鄧潤甫直接分成兩派。
蘇轍認為這些人交好正常,修史本身就會相互交流溝通,這和結黨是不能等同的。楊元奇的事子虛烏有,至於蘇軾把他當子侄輩,這又不是什麽事?!哪怕蘇軾在兵部多給了定邊軍一點東西,這也是因為戰力提升,定邊軍今年在西夏戰事中就斬獲頗豐。
範純仁對於結黨援引的是賈易的彈劾,這事朝廷已有結論,董敦逸彈劾的是其實是一件相同的事,舊事又拿來討論是何道理?等於朝廷任何一個決策都可以無效。
鄧潤甫強調蘇軾因這事屢屢被彈劾,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現在舊事重提,恰恰是以往對此事處理失之謹慎。董敦逸彈劾的是另外一件事,所涉及人員不同,兩者不能一概而論。
李清臣站在了鄧潤甫這邊,又覺得這個彈劾的方向性不好,在李清臣心中,史書有問題重修就是,這是一碼事,把人搞掉進而否定史書,這不是君子所為。這個時候李清臣也不會為他們說話,他對黃庭堅和秦觀這類人並無好感,至於楊元奇他不熟悉,隻是作為武職他能在西夏一線戰事屢立戰功,多少應該推恩。
翰林學士範祖禹道:“臣舔為翰林學士,黃庭堅秦觀等人在任期間,盡職盡責,並無大錯漏,考評曆年為優等。董禦史斥其狼狽為奸,臣以為是君子之交。且問這彈劾可有明確哪件具體事宜是他們狼狽?”
作為翰林學士,他說編撰職務的評定為優,這個彈劾要成議,那他這個翰林學士也到頭了。
董敦逸這個彈劾暗指的是史書編寫他們狼狽為奸,這又是他沒說不敢說的,這是一個極大的破綻。
史書的定論實際就是新舊兩黨的路線之爭,董敦逸為後進官員,哪怕他現在選擇新黨,政事堂上二對二的時候,這事沒有大佬暗示他不會亂來,這意味著挑起新舊兩黨的大對決。
李清臣是新黨現在朝堂職位最高的官員,換個其他人也許會把董敦逸叫來細問這個彈劾裏狼狽究竟為何事。李清臣不會,他始終有自己的孤傲,一直如此。他認為他要這麽做某種意義上和董敦逸狼狽為奸,這是副相引導禦史說話。大家都有這個心思,這種場合都希望能默契配合,不說那是肝膽相照,說了那就是狼狽為奸。
楊元奇頭大,這是生米煮成熟飯嗎?那好歹讓他嚐一口才算啊。
李清照走到船頭,任由江風吹打在臉上,一襲青衣在風中飄揚,這個時候的李清照不再是個丫頭,而是一個顛倒眾生的美人。李清照斜眼看了下旁邊那副豬哥臉,哼!
楊元奇清醒過來還是嘴裏的口水下來,他一邊手忙腳亂的擦拭,一邊扯著李清照就往船艙走:“江風吹著是舒服,卻也極寒,要是侵入體內,你就哪裏都不能去。”
楊元奇喊:“白鷺,白鷺,去給這小妮子弄點薑湯!”
白鷺詫異的看著這個小魔女,還會想不到什麽事,說:“清照小娘子還是這麽個任性。”
李清照嗬嗬的不說話,她喜歡他的嗬護,也喜歡他對她無可奈何的樣子,更喜歡自己惹禍他狗腿一樣的在後麵收拾。
……
楊元奇找到蘇軾,李清照都已經在船上,這也航行出去半天,送回去不可能,不能讓她擔著,這鍋隻能老頭子來背。
蘇軾滿臉無奈:“行了,我一會寫信,靠岸讓人送開封吧。我見她聰明伶俐、文采斐然,剛好借這個機會教教她。這總行?!也隻能這樣寫!”
王朝雲道:“和你楊家交好的,就沒個省心的,你們這個家風能有今天,我也是服氣。”現在想想,哪怕蘇林,都沒和他們這夥人交往多久,就越發的有自己的主意,嫁人都得自己去找個武人。這鍋楊家背得冤枉,這真不關楊家的事。
蘇軾一歎:“或許這種家風,才是人間,也更勝人間吧!”
……
開封府。
董敦逸上折再次彈劾蘇軾,其在任翰林學士期間,立身不正,欺世盜名,以先生學生之誼把持史書編撰,顛倒黑白,搞亂士子風氣。又以權謀私,為熟悉子侄輩張目,因私廢公,朝廷應重處。
彈劾這種事,不是彈劾人而是事。一件事彈劾了不代表你清白了,其他事呢?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可以記的,這就是文人嘴裏的對事不對人。
張商英的彈劾不過是蘇軾個人,這個彈劾是把對象擴大化。董敦逸在這個彈劾上把秦觀和黃庭堅兩個清流扯進來,還有楊元奇。
楊元奇的事說不上什麽大事,哪個高官都會有自己的喜好,在一些事情處理有偏向性,人之常情。董敦逸是旁證蘇軾立身不正,這和人品有關。相應的他作為翰林學士,主持修史的事自然無法站在客觀公正立場。
作為編撰的秦觀和黃庭堅的史觀是基於舊黨,其錄史一定會從這個角度進行,有一定的主觀性。華夏史官,在經曆一波又一波的清洗,特別唐代一朝後,也的確少了很多客觀性。
董敦逸這個奏折是非常致命的,表麵上看是彈劾蘇軾這群人營私結黨、禍亂朝政,內裏是對舊黨一個全麵否定。如果以舊黨意識錄的史是不公正的需廢棄,那史書重新修編由誰來?!翰林院編撰品級很低,卻清貴到讓進士趨之若鶩,就在於這其實是話語權的表達。這有點類似高官半個職務秘書。董敦逸並沒有彈劾史書本身,編史書的人全倒了,這和史書本身有問題還有多大差別?!作為一個禦史,他的地位還夠不著置喙史書本身公正性,這也不是他需要管的事。
……
範祖禹作為現任翰林學士,直接把這事捅到政事堂,誰都清楚這事關乎什麽,這點上讓步的人很少。
同樣,政事堂上蘇轍和範純仁、李清臣和鄧潤甫直接分成兩派。
蘇轍認為這些人交好正常,修史本身就會相互交流溝通,這和結黨是不能等同的。楊元奇的事子虛烏有,至於蘇軾把他當子侄輩,這又不是什麽事?!哪怕蘇軾在兵部多給了定邊軍一點東西,這也是因為戰力提升,定邊軍今年在西夏戰事中就斬獲頗豐。
範純仁對於結黨援引的是賈易的彈劾,這事朝廷已有結論,董敦逸彈劾的是其實是一件相同的事,舊事又拿來討論是何道理?等於朝廷任何一個決策都可以無效。
鄧潤甫強調蘇軾因這事屢屢被彈劾,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現在舊事重提,恰恰是以往對此事處理失之謹慎。董敦逸彈劾的是另外一件事,所涉及人員不同,兩者不能一概而論。
李清臣站在了鄧潤甫這邊,又覺得這個彈劾的方向性不好,在李清臣心中,史書有問題重修就是,這是一碼事,把人搞掉進而否定史書,這不是君子所為。這個時候李清臣也不會為他們說話,他對黃庭堅和秦觀這類人並無好感,至於楊元奇他不熟悉,隻是作為武職他能在西夏一線戰事屢立戰功,多少應該推恩。
翰林學士範祖禹道:“臣舔為翰林學士,黃庭堅秦觀等人在任期間,盡職盡責,並無大錯漏,考評曆年為優等。董禦史斥其狼狽為奸,臣以為是君子之交。且問這彈劾可有明確哪件具體事宜是他們狼狽?”
作為翰林學士,他說編撰職務的評定為優,這個彈劾要成議,那他這個翰林學士也到頭了。
董敦逸這個彈劾暗指的是史書編寫他們狼狽為奸,這又是他沒說不敢說的,這是一個極大的破綻。
史書的定論實際就是新舊兩黨的路線之爭,董敦逸為後進官員,哪怕他現在選擇新黨,政事堂上二對二的時候,這事沒有大佬暗示他不會亂來,這意味著挑起新舊兩黨的大對決。
李清臣是新黨現在朝堂職位最高的官員,換個其他人也許會把董敦逸叫來細問這個彈劾裏狼狽究竟為何事。李清臣不會,他始終有自己的孤傲,一直如此。他認為他要這麽做某種意義上和董敦逸狼狽為奸,這是副相引導禦史說話。大家都有這個心思,這種場合都希望能默契配合,不說那是肝膽相照,說了那就是狼狽為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