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這算什麽寶物?
兵荒年,我在都市囤貨養一代女皇 作者:茶樹長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周玉瑤看著譚見秋手中拿著的那一遝紙,有些哭笑不得。
“你說的寶物正是這個麽?”
譚見秋神情十分嚴肅的點了點頭,他告訴周玉瑤,這是他的朋友研究了許多年造出來的一批紙。
這一批紙雖然質地上比朝廷中的那些宣紙要粗糙一些,但是製作過程簡化了不少,而且能很好的鎖住墨汁,留下來的印記千萬年不會消退。
周玉瑤將那一遝紙拿了過來,手感有些粗糙,質量比市麵上的紙要差勁不少。
譚見秋卻十分自信,他告訴周玉瑤,市麵上的紙張,價格大概要五百文錢,但是相同重量的紙,他這種紙張的成本隻要五十文錢左右。
換句話說,這種紙張也能寫字,但是價格卻隻是市麵上其他紙張價格十分之一。
譚見秋掏出一支毛筆,雙手遞到周玉瑤的麵前。
“請公主一試。”
周玉瑤簡單沾了一些清水,在紙張上麵塗抹了幾下,那紙迅速吸水,顏色稍微變深了一些。
譚見秋告訴周玉瑤,這些紙用清水寫的效果不好,沒過多久就會幹燥下來,但是如果將清水換成墨水,寫上的字千萬年之後都不會風幹。
周玉瑤頓時也來了興趣,他之前在晉陽城中考察百姓讀書的情況,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
大多數百姓都覺得城中的紙張太貴,實在是買不起,如果這種紙能在晉陽城內推行,將會又越來越多的人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周玉瑤將譚見秋帶回自己的書房,宋紅葉早就先一步趕了過來,將墨汁磨好。
周玉瑤沾了一下墨水,在譚見秋的紙上筆走龍蛇,沒過一會墨跡就幹了下來。
那張紙很好的鎖住了墨水,寫下去的字跡沒有蔓延開,而是端端正正的呈現了出來。
周玉瑤對這種紙的效果很滿意,剛才寫字時的手感和平常寫信的時候一樣,沒有絲毫不妥,這張紙唯一的缺點就是表麵太過粗糙,很難寫出一手漂亮的字體來。
譚見秋告訴周玉瑤,這種紙現在已經被分發到了城內的各個私塾中去,已經有許多學生都在用這種紙。
這次譚見秋將這種紙獻給周玉瑤,正是希望周玉瑤能將這種紙張擴大生產,進一步降低這種紙的價格,讓晉陽城中的百姓都有紙可以寫字。
周玉瑤點點頭,隨後讓宋紅葉撥款一千兩銀子,立刻將這種紙張大量投入生產。
譚見秋辦事也絲毫不含糊,隻用了幾天時間,立刻就生產出了上千斤的紙出來。
譚見秋將這些紙放到市麵上,沒過多久就被搶購一空。
周玉瑤又下令,將這些紙張交給趙誌的商隊,送往天啟城銷售。
而隨著這種紙的發明,晉陽城內的教育蓬勃發展,幾乎每個學生都有能力購買這些紙。
周玉瑤也發覺了這種紙的妙用,大大降低了學習的成本,讓知識的流通更加便利。
周玉瑤又撥款,在晉陽城中置辦印刷廠,將那些前人的古籍都印刷出來,整理成冊,售賣到晉陽城的千家萬戶之中。
晉陽城紙迅速風靡大夏國,國內的一些商人不遠萬裏跑來晉陽城這裏進貨,拉回國內,一斤的價格也就八十文錢左右。
國內的一些讀書人聽說了晉陽城的情況,也都有一些心動,想到晉陽城中求學。
但晉陽城處於邊境,常年被騷擾,卻止住了那些讀書人的腳步。
這件事成了周玉瑤的一塊心病,國內的一些大儒都不願意到晉陽城中來,導致其他的讀書人也沒有到晉陽城中來的欲望。
周玉瑤向張萬和大倒苦水,自己已經很努力的在晉陽城中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了,怎麽大夏國的讀書人還是不願意到晉陽城中來?
張萬和安慰周玉瑤,畢竟所有人都是圖一個安穩舒適,沒人想過顛沛流離的生活。
張萬和告訴周玉瑤,站在那些讀書人的角度去想,晉陽城紙張便宜的優勢並不足夠吸引人。
周玉瑤隻能先埋頭苦幹,等日後晉陽城的讀書人有高中狀元的,到時候天下的賢士都會到晉陽城中來。
周玉瑤隻得調整一下心態,想辦法慢慢的發展晉陽城。
之前那些被俘虜的北蠻人已經全部安頓好了,整日就是扛著鋤頭,在田間勞作。
顧堅也把他們當做正常的晉陽城百姓來看待,不僅管飯給錢,還根據每個俘虜的勞動量額外獎勵一些好東西。
胡良的火銃又有新的進展,射程提高到了將近一百米,威力也大大提升,對於毫無盔甲防禦的士兵,打中一槍基本就會瞬間喪失戰鬥力。
而晉陽城外,大量的土地都被開墾了出來,周玉瑤也趁機在外麵修建了不少的哨塔。
上次北蠻軍被周玉瑤打的元氣大傷,一直龜縮在長興城中,不敢輕易露頭。
晉陽城在周玉瑤的治理下,一切都井井有條了起來,隻是晉陽城中的人實在是太多了,靠著譚見秋和他的幾個朋友來教書,實在是有些力不從心。
而張萬和那邊也沒有閑著,上次周玉瑤跟他大倒苦水,他就一直記在心裏,替周玉瑤思索,怎樣才能吸引到讀書人過來。
張萬和思來想去,覺得還是晉陽城的書籍太過匱乏,四書五經之類的書少之又少 自然吸引不了國內其他讀書人的注意。
張萬和又覺得,晉陽城既然是大夏國的邊境要塞,那些談論大道的書,自然不如大夏國內其他的書籍亮眼。
張萬和想到,既然晉陽城在大夏國的邊境,不如將戰爭發展成晉陽城的特色?給晉陽城多送一些兵書過去,或許有些效果?
想到這裏,張萬和隨即買來幾千本書,什麽論語,老子,孟子之類的哲學書,還有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類的兵書,通通給周玉瑤送過去。
張萬和鼓勵周玉瑤,就算沒有聖賢帶領著晉陽城的百姓開化,不如就自己靠著這些書,慢慢的去摸索道理。
而周玉瑤看著張萬和送來的這些書,讀過張萬和送來的信,更是感動的稀裏嘩啦。
“萬和,我一定不會辜負你的期望!”
“你說的寶物正是這個麽?”
譚見秋神情十分嚴肅的點了點頭,他告訴周玉瑤,這是他的朋友研究了許多年造出來的一批紙。
這一批紙雖然質地上比朝廷中的那些宣紙要粗糙一些,但是製作過程簡化了不少,而且能很好的鎖住墨汁,留下來的印記千萬年不會消退。
周玉瑤將那一遝紙拿了過來,手感有些粗糙,質量比市麵上的紙要差勁不少。
譚見秋卻十分自信,他告訴周玉瑤,市麵上的紙張,價格大概要五百文錢,但是相同重量的紙,他這種紙張的成本隻要五十文錢左右。
換句話說,這種紙張也能寫字,但是價格卻隻是市麵上其他紙張價格十分之一。
譚見秋掏出一支毛筆,雙手遞到周玉瑤的麵前。
“請公主一試。”
周玉瑤簡單沾了一些清水,在紙張上麵塗抹了幾下,那紙迅速吸水,顏色稍微變深了一些。
譚見秋告訴周玉瑤,這些紙用清水寫的效果不好,沒過多久就會幹燥下來,但是如果將清水換成墨水,寫上的字千萬年之後都不會風幹。
周玉瑤頓時也來了興趣,他之前在晉陽城中考察百姓讀書的情況,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
大多數百姓都覺得城中的紙張太貴,實在是買不起,如果這種紙能在晉陽城內推行,將會又越來越多的人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周玉瑤將譚見秋帶回自己的書房,宋紅葉早就先一步趕了過來,將墨汁磨好。
周玉瑤沾了一下墨水,在譚見秋的紙上筆走龍蛇,沒過一會墨跡就幹了下來。
那張紙很好的鎖住了墨水,寫下去的字跡沒有蔓延開,而是端端正正的呈現了出來。
周玉瑤對這種紙的效果很滿意,剛才寫字時的手感和平常寫信的時候一樣,沒有絲毫不妥,這張紙唯一的缺點就是表麵太過粗糙,很難寫出一手漂亮的字體來。
譚見秋告訴周玉瑤,這種紙現在已經被分發到了城內的各個私塾中去,已經有許多學生都在用這種紙。
這次譚見秋將這種紙獻給周玉瑤,正是希望周玉瑤能將這種紙張擴大生產,進一步降低這種紙的價格,讓晉陽城中的百姓都有紙可以寫字。
周玉瑤點點頭,隨後讓宋紅葉撥款一千兩銀子,立刻將這種紙張大量投入生產。
譚見秋辦事也絲毫不含糊,隻用了幾天時間,立刻就生產出了上千斤的紙出來。
譚見秋將這些紙放到市麵上,沒過多久就被搶購一空。
周玉瑤又下令,將這些紙張交給趙誌的商隊,送往天啟城銷售。
而隨著這種紙的發明,晉陽城內的教育蓬勃發展,幾乎每個學生都有能力購買這些紙。
周玉瑤也發覺了這種紙的妙用,大大降低了學習的成本,讓知識的流通更加便利。
周玉瑤又撥款,在晉陽城中置辦印刷廠,將那些前人的古籍都印刷出來,整理成冊,售賣到晉陽城的千家萬戶之中。
晉陽城紙迅速風靡大夏國,國內的一些商人不遠萬裏跑來晉陽城這裏進貨,拉回國內,一斤的價格也就八十文錢左右。
國內的一些讀書人聽說了晉陽城的情況,也都有一些心動,想到晉陽城中求學。
但晉陽城處於邊境,常年被騷擾,卻止住了那些讀書人的腳步。
這件事成了周玉瑤的一塊心病,國內的一些大儒都不願意到晉陽城中來,導致其他的讀書人也沒有到晉陽城中來的欲望。
周玉瑤向張萬和大倒苦水,自己已經很努力的在晉陽城中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了,怎麽大夏國的讀書人還是不願意到晉陽城中來?
張萬和安慰周玉瑤,畢竟所有人都是圖一個安穩舒適,沒人想過顛沛流離的生活。
張萬和告訴周玉瑤,站在那些讀書人的角度去想,晉陽城紙張便宜的優勢並不足夠吸引人。
周玉瑤隻能先埋頭苦幹,等日後晉陽城的讀書人有高中狀元的,到時候天下的賢士都會到晉陽城中來。
周玉瑤隻得調整一下心態,想辦法慢慢的發展晉陽城。
之前那些被俘虜的北蠻人已經全部安頓好了,整日就是扛著鋤頭,在田間勞作。
顧堅也把他們當做正常的晉陽城百姓來看待,不僅管飯給錢,還根據每個俘虜的勞動量額外獎勵一些好東西。
胡良的火銃又有新的進展,射程提高到了將近一百米,威力也大大提升,對於毫無盔甲防禦的士兵,打中一槍基本就會瞬間喪失戰鬥力。
而晉陽城外,大量的土地都被開墾了出來,周玉瑤也趁機在外麵修建了不少的哨塔。
上次北蠻軍被周玉瑤打的元氣大傷,一直龜縮在長興城中,不敢輕易露頭。
晉陽城在周玉瑤的治理下,一切都井井有條了起來,隻是晉陽城中的人實在是太多了,靠著譚見秋和他的幾個朋友來教書,實在是有些力不從心。
而張萬和那邊也沒有閑著,上次周玉瑤跟他大倒苦水,他就一直記在心裏,替周玉瑤思索,怎樣才能吸引到讀書人過來。
張萬和思來想去,覺得還是晉陽城的書籍太過匱乏,四書五經之類的書少之又少 自然吸引不了國內其他讀書人的注意。
張萬和又覺得,晉陽城既然是大夏國的邊境要塞,那些談論大道的書,自然不如大夏國內其他的書籍亮眼。
張萬和想到,既然晉陽城在大夏國的邊境,不如將戰爭發展成晉陽城的特色?給晉陽城多送一些兵書過去,或許有些效果?
想到這裏,張萬和隨即買來幾千本書,什麽論語,老子,孟子之類的哲學書,還有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類的兵書,通通給周玉瑤送過去。
張萬和鼓勵周玉瑤,就算沒有聖賢帶領著晉陽城的百姓開化,不如就自己靠著這些書,慢慢的去摸索道理。
而周玉瑤看著張萬和送來的這些書,讀過張萬和送來的信,更是感動的稀裏嘩啦。
“萬和,我一定不會辜負你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