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助人到底
四合院:開局就帶妹妹搬房 作者:易夫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問過醫生了,根據你現在的狀況,過段時間你就能出院了。到那時你就可以把它移植到地上。”陳誌明安慰道。
王美麗沒有說話,隻是靜靜地望著麵前的蝴蝶蘭。
陳誌明看得出王美麗的心情不是很好,她似乎不太想說話。
於是陳誌明又安慰了她幾句,然後離開了病房。
來到醫生辦公室,陳誌明見到了張醫生。
他講述了與王美麗的會談情況,然後問道:“我感覺這位病人似乎有心事,她的家庭或個人生活中是否有特殊的事情?比如感情方麵的問題?”
“起初我也懷疑過她是否受到過精神上的創傷,但不願和我溝通,所以我對她的生活了解不多。不過從她的資料中得知了一些情況。”張醫生說。
“資料中有什麽特別的地方嗎?”陳誌明問道。
“特別的就隻有她的父母去世多年了。此外,她的經濟狀況不佳,據院長說她還欠著醫院的治療費。”張醫生想了想又補充道。
“欠多少錢?”陳誌明問道。
“具體的我不清楚。”張醫生搖了搖頭。
陳誌明心想,王美麗的父母去世對她是一個打擊,她又喜歡花,但經濟狀況無法支撐這一愛好,這也是一大打擊。
隻是世間許多人都有自己的難處,有人能挺過來,也有人因此崩潰。
陳誌明想,既然來了,又認識了她,不如好人做到底,助人徹底些。
來到院長辦公室,陳誌明描述了與王美麗的會麵情況,然後說:“我今天和王美麗交談過,她的精神狀態不錯,希望院裏的專家再評估一下,看看能否讓她出院?”
“我們早就考慮讓她出院了。”周院長苦笑道,“出於對病人的負責,我一直沒有這麽做。既然你來了,正好可以與專家一起研究,如果合適就安排她出院!”
“院長,我還想問一件事,之前聽張醫生提到王美麗還欠醫院的治療費,是嗎?”陳誌明問道。
“是的,大概欠了一千多。”周院長說道,“這也是我們想讓她出院的原因之一,她在這裏多待一天,就要多付一天的治療費,但我們收不到這些費用,隻能墊著。長此以往我們實在承受不了。”
陳誌明點了點頭,表示理解周院長的困境。
同時,他也非常欽佩周院長的責任感,認為他是一個非常負責的院長。
像王美麗這樣的病人,許多醫院都不願意收治。而且她的病情其實並不嚴重,即使讓她出院,也不會有人說什麽。但周院長選擇了等待專家確診後再做決定,足見他的責任心。
“院長,她的治療費我可以承擔。”陳誌明說道。
“真是太感謝你了!”周院長急忙說道。他知道陳誌明是個有錢人,一千多塊錢對他來說不算什麽。
“還有,我想了解更多關於王美麗的家庭情況,不知道這裏有她的資料嗎?”陳誌明接著說,“我認為精神疾病與她的家庭和生活環境有關,如果我對她有更多了解,可以幫助更好地治療,也可以防止她在出院後複發。”
“你說得沒錯,我們院裏的專家也是這樣認為的。隻是王美麗不願意與人交流,所以我們了解得不多。”周院長說道。
“那你了解她的家庭情況嗎?”陳誌明問道。
“她的父母去世已久,有幾個親戚住在遠處,平日沒有來往。不過她在同一個村子有個叔叔,當初是這個叔叔送她來的。”
“但送她過來之後,她的叔叔就很少再來見她,也沒有再支付醫療費。我們派人找過他,他說自己也沒有錢。”周院長解釋道。
“最初的治療費是誰支付的,是她自己還是她的叔叔?”陳誌明問道。
“聽她的叔叔說是她的錢
受傳統觀念中重視男性而輕視女性的影響,在鄉村地區,女孩子能夠讀完小學已屬難得。
隻有家境較為優越的家庭,才會確保女兒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若說李華家窮得連看病的錢都沒有,張明心中甚是疑惑,難以信服。
畢竟,在那段時光裏,即便是貧困家庭,也鮮少有閑情逸致培育花草的興趣。
然而,李華不僅對花卉情有獨鍾,甚至能準確說出多種花卉的名字,還熟知一盆蝴蝶蘭價格的昂貴。
單從這一點便可以看出,李華的家庭情況應該不算差。
“院長,您那兒是否有李華的住址?我想前去探望。”張明說。
“有,當然有。”劉院長應聲,隨手翻開抽屜裏的一個小冊子,找到李華家庭住址的那頁,遞給了張明。
張明接過紙筆,記錄下地址,隨後說:“我準備前往她家中探訪,最快明天可以回來。所以關於她的複診,或許隻能延後到明天了。”
“沒問題,一切安排妥當。”劉院長回應。
張明離開了診所,開車來到鄉間的一隅。
村子四周是一片盛開的油菜花田,此時正是花期,漫眼望去,金黃的一片美不勝收。
望著前方的土路既狹又崎嶇,張明隻好停車於路旁,徒步前行。
路上,他享受著周圍寧靜祥和的景色,油菜花隨風搖曳,無名野花在路邊爭豔,蜜蜂與蝴蝶繁忙其間,一切景象都讓人心生愉悅。
甚至,那些平時不起眼的野草此刻在他眼中也變得格外美麗。
行走了一段時間後,張明見到路邊有一壯年男人在照料著蜂箱。
那是一個巨大的木箱,內藏蜂群,周圍還有飛舞的蜜蜂。
那人手法嫻熟,顯然是經驗豐富的養蜂人。
“你好,這是您用來養蜂的嗎?”張明上前問候。
“沒錯,我家世代以此為生。”中年男子瞥了一眼張明,眼中閃過一絲好奇——在這偏僻之處,身穿西裝的人不多見。
“為何隻有這一個箱子?養蜂人不是通常都有許多箱子嗎?”張明問道。
“其他的都安置在別處了。”養蜂人指著遠方說明:“不同的蜂箱分布放置,可以讓蜜蜂更有效地采集花蜜。”
“原來如此。”張明笑答:“我還有一事相詢,您是否認識一位叫李華的村民?”
“李華啊?她是住在村子裏,但她現在並不在家。”中年男子解釋。
王美麗沒有說話,隻是靜靜地望著麵前的蝴蝶蘭。
陳誌明看得出王美麗的心情不是很好,她似乎不太想說話。
於是陳誌明又安慰了她幾句,然後離開了病房。
來到醫生辦公室,陳誌明見到了張醫生。
他講述了與王美麗的會談情況,然後問道:“我感覺這位病人似乎有心事,她的家庭或個人生活中是否有特殊的事情?比如感情方麵的問題?”
“起初我也懷疑過她是否受到過精神上的創傷,但不願和我溝通,所以我對她的生活了解不多。不過從她的資料中得知了一些情況。”張醫生說。
“資料中有什麽特別的地方嗎?”陳誌明問道。
“特別的就隻有她的父母去世多年了。此外,她的經濟狀況不佳,據院長說她還欠著醫院的治療費。”張醫生想了想又補充道。
“欠多少錢?”陳誌明問道。
“具體的我不清楚。”張醫生搖了搖頭。
陳誌明心想,王美麗的父母去世對她是一個打擊,她又喜歡花,但經濟狀況無法支撐這一愛好,這也是一大打擊。
隻是世間許多人都有自己的難處,有人能挺過來,也有人因此崩潰。
陳誌明想,既然來了,又認識了她,不如好人做到底,助人徹底些。
來到院長辦公室,陳誌明描述了與王美麗的會麵情況,然後說:“我今天和王美麗交談過,她的精神狀態不錯,希望院裏的專家再評估一下,看看能否讓她出院?”
“我們早就考慮讓她出院了。”周院長苦笑道,“出於對病人的負責,我一直沒有這麽做。既然你來了,正好可以與專家一起研究,如果合適就安排她出院!”
“院長,我還想問一件事,之前聽張醫生提到王美麗還欠醫院的治療費,是嗎?”陳誌明問道。
“是的,大概欠了一千多。”周院長說道,“這也是我們想讓她出院的原因之一,她在這裏多待一天,就要多付一天的治療費,但我們收不到這些費用,隻能墊著。長此以往我們實在承受不了。”
陳誌明點了點頭,表示理解周院長的困境。
同時,他也非常欽佩周院長的責任感,認為他是一個非常負責的院長。
像王美麗這樣的病人,許多醫院都不願意收治。而且她的病情其實並不嚴重,即使讓她出院,也不會有人說什麽。但周院長選擇了等待專家確診後再做決定,足見他的責任心。
“院長,她的治療費我可以承擔。”陳誌明說道。
“真是太感謝你了!”周院長急忙說道。他知道陳誌明是個有錢人,一千多塊錢對他來說不算什麽。
“還有,我想了解更多關於王美麗的家庭情況,不知道這裏有她的資料嗎?”陳誌明接著說,“我認為精神疾病與她的家庭和生活環境有關,如果我對她有更多了解,可以幫助更好地治療,也可以防止她在出院後複發。”
“你說得沒錯,我們院裏的專家也是這樣認為的。隻是王美麗不願意與人交流,所以我們了解得不多。”周院長說道。
“那你了解她的家庭情況嗎?”陳誌明問道。
“她的父母去世已久,有幾個親戚住在遠處,平日沒有來往。不過她在同一個村子有個叔叔,當初是這個叔叔送她來的。”
“但送她過來之後,她的叔叔就很少再來見她,也沒有再支付醫療費。我們派人找過他,他說自己也沒有錢。”周院長解釋道。
“最初的治療費是誰支付的,是她自己還是她的叔叔?”陳誌明問道。
“聽她的叔叔說是她的錢
受傳統觀念中重視男性而輕視女性的影響,在鄉村地區,女孩子能夠讀完小學已屬難得。
隻有家境較為優越的家庭,才會確保女兒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若說李華家窮得連看病的錢都沒有,張明心中甚是疑惑,難以信服。
畢竟,在那段時光裏,即便是貧困家庭,也鮮少有閑情逸致培育花草的興趣。
然而,李華不僅對花卉情有獨鍾,甚至能準確說出多種花卉的名字,還熟知一盆蝴蝶蘭價格的昂貴。
單從這一點便可以看出,李華的家庭情況應該不算差。
“院長,您那兒是否有李華的住址?我想前去探望。”張明說。
“有,當然有。”劉院長應聲,隨手翻開抽屜裏的一個小冊子,找到李華家庭住址的那頁,遞給了張明。
張明接過紙筆,記錄下地址,隨後說:“我準備前往她家中探訪,最快明天可以回來。所以關於她的複診,或許隻能延後到明天了。”
“沒問題,一切安排妥當。”劉院長回應。
張明離開了診所,開車來到鄉間的一隅。
村子四周是一片盛開的油菜花田,此時正是花期,漫眼望去,金黃的一片美不勝收。
望著前方的土路既狹又崎嶇,張明隻好停車於路旁,徒步前行。
路上,他享受著周圍寧靜祥和的景色,油菜花隨風搖曳,無名野花在路邊爭豔,蜜蜂與蝴蝶繁忙其間,一切景象都讓人心生愉悅。
甚至,那些平時不起眼的野草此刻在他眼中也變得格外美麗。
行走了一段時間後,張明見到路邊有一壯年男人在照料著蜂箱。
那是一個巨大的木箱,內藏蜂群,周圍還有飛舞的蜜蜂。
那人手法嫻熟,顯然是經驗豐富的養蜂人。
“你好,這是您用來養蜂的嗎?”張明上前問候。
“沒錯,我家世代以此為生。”中年男子瞥了一眼張明,眼中閃過一絲好奇——在這偏僻之處,身穿西裝的人不多見。
“為何隻有這一個箱子?養蜂人不是通常都有許多箱子嗎?”張明問道。
“其他的都安置在別處了。”養蜂人指著遠方說明:“不同的蜂箱分布放置,可以讓蜜蜂更有效地采集花蜜。”
“原來如此。”張明笑答:“我還有一事相詢,您是否認識一位叫李華的村民?”
“李華啊?她是住在村子裏,但她現在並不在家。”中年男子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