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朕要這大明皇位有何用[穿書] 作者:癢癢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你看啊,老天爺你睜開眼睛看看,你說他傻不傻?這麽好的兒媳婦啊,一天孝敬沒享受。那麽好的孫兒,更是沒看到。
都是她的錯。
他這一輩子,受了那麽多苦,卻從沒有一絲一毫怨懟,隻知道對人好,好到最凶的大臣都說他「老好人」。
他身為一國之君,胸懷無比寬廣,心裏裝下自己的小家,也裝下山川大地、黎民百姓。
他創下「中興之治」,卻一輩子生活簡樸,連民間普通世家的花費用度都沒有,一輩子啊,就穿幾件舊衣裳,多穿半匹布都不安心。
他一輩子寬厚仁慈,躬行節儉,重視司法,大開言路,任用賢臣;一輩子恭儉有製,勤政愛民;一輩子忍受病痛的折磨,熬到油盡燈枯,三十五歲就離開。
他不應該有任何汙點。
他應該是大明的好皇帝,他不應該遇到她,下輩子,老天爺開眼,要他不要再遇到她。
正午的太陽落在清寧宮裏頭,折射出一道明亮光線,她不適應地眯了眯眼。耳朵裏依稀可以聽見三位閣老的念叨和哭嚎。她也希望啊,他們父子哪個能在天有靈,睜開眼睛,再來看一眼。
太皇太後慢慢地從繡墩上站起來,拉著兒媳婦的手,出來內殿,來到正殿,在鳳椅上坐下來,要兒媳婦也在自己的身邊坐下來。
「宣三位閣老。」她聽到自己如是說道。
「宣三位閣老。」宮人們高聲喊著,她聽著他們的哭嚎更為清晰了,臉上帶著笑兒。
「臣等給太皇太後行禮。」
「免禮。」
「臣等給皇太後行禮。」
「免禮。」
「太皇太後,皇太後,臣等先請罪,臣等儀容不佳,有妨鳳眼。」
「沒罪。很好。給三位閣老淨麵,上茶。」
宮人們手腳麻利地收拾好三位閣老,訓練有素地上茶,上點心,退下。正殿裏,隻有她和兒媳婦,三位閣老。她對他們還是恨的,想等他們先開口求她。
可是,這個世界上,還能記得他和兒子的人,還有幾個那?
她先開了口。
「張家,張鶴齡、張延齡兩兄弟,身負皇恩,不思回報,驕橫異常,是為不忠。縱家奴強奪百姓田地房屋,劫獄,多次犯法,是為不法。
弘治五年,孝宗皇帝遣侍郎屠勛、太監肖敬審問屬實,依法懲辦其犯事家奴。肖敬將懲處結果奏報皇帝,皇後大怒,帝也假怒。帝事後,召肖敬安慰道:「你的話是對的。」賜他以金。
正德三年,給事中吳世忠、主事李東陽,均因劾奏張延齡幾乎得罪。正德皇帝獨召張鶴齡談話,張鶴齡脫帽,以頭觸地。自此以後張家兄弟的不法行為有收斂。」
她頓了頓,好似又看到兒子因為她的眼淚,壓抑的怒火。
「一轉年,就是元和三年……」太皇太後再也忍不住,輕輕地一眨眼,掩飾心裏的酸苦之意,「如今他們再次不忠、不法。我也不護著。我對不起孝宗皇帝,對不起正德皇帝,對不起因此受難的大明百姓,大明官員……」
她聽到自己終於吐出來那四個字:「大明宦官。」
她注視著三位閣老,目光沉靜:「我的罪責自己承擔。」
「張家兄弟死不足惜,理當有刑部,依照國法論處。」
「此事,關乎皇家聲譽。若方便,還請三位閣老告知,事情會到哪一步?」
死寂一般的靜。
她耐心等候。她知道兒媳婦一定是怨她的。她知道三位閣老一定是怨她的。
她的一顆心到底是冷漠的,可能張家的人,都是這樣冷漠?國法?道德?天理?都可以不在乎,就在乎自己的親人。
而她的親人,親疏遠近,孫兒最親。取和舍,她卻在孫兒和張家之間,選擇了張家。
明知道三位閣老之所以沒有直接抓人,就是顧慮她的孫兒和皇家聲譽,她卻要藉此談判,給張家盡可能地爭取一線生機。太皇太後的嘴角露出一抹譏諷的笑兒,笑自己。
楊閣老和其他兩位閣老俱是心裏一嘆。如果可以,他們並不想和太皇太後鬧僵,畢竟她的身份在這裏。
他們也多少理解太皇太後的心情,無非就是後悔了,卻又放不下張家血脈。楊閣老起身,行禮:「回太皇太後話,刑部負責審理建昌伯一案。暫時沒有提及壽寧侯。事情最後會到哪一步,臣等不知。」
太皇太後於是冷笑。她記得他說過,她冷笑的樣子,看起來非常冷酷。
「楊閣老,先皇沒有給你留下遺詔?」
太皇太後直接問出來,看到兒媳婦一驚,隨即又歸於沉默;看到三位閣老一臉預料之中的平靜,聽到楊閣老肯定的回答。
「回太皇太後,先皇有遺詔。然先皇有交代,不到『必須』,不使用。」
太皇太後臉上的冷笑加大。
大到扭曲。
大到她也想和建昌伯一樣放聲大笑。
多好笑?不好笑嗎?她的兒子,到底還是心軟。
她狠狠地罵,如果她兒子在眼前,她會狠狠地打一巴掌。這樣的心軟,到底是不適合做皇帝,和他一樣!
太皇太後突然沉默下來,因為她兒子這份「心軟」,因為她兒子不會在她眼前了。她甚至驀然生出一種奇怪的想法,這個家裏的人,還是她的孫兒最好。
這個家裏,就屬她的孫兒,最讓人放心,絕對不會為了不值得的人委屈自個兒。
都是她的錯。
他這一輩子,受了那麽多苦,卻從沒有一絲一毫怨懟,隻知道對人好,好到最凶的大臣都說他「老好人」。
他身為一國之君,胸懷無比寬廣,心裏裝下自己的小家,也裝下山川大地、黎民百姓。
他創下「中興之治」,卻一輩子生活簡樸,連民間普通世家的花費用度都沒有,一輩子啊,就穿幾件舊衣裳,多穿半匹布都不安心。
他一輩子寬厚仁慈,躬行節儉,重視司法,大開言路,任用賢臣;一輩子恭儉有製,勤政愛民;一輩子忍受病痛的折磨,熬到油盡燈枯,三十五歲就離開。
他不應該有任何汙點。
他應該是大明的好皇帝,他不應該遇到她,下輩子,老天爺開眼,要他不要再遇到她。
正午的太陽落在清寧宮裏頭,折射出一道明亮光線,她不適應地眯了眯眼。耳朵裏依稀可以聽見三位閣老的念叨和哭嚎。她也希望啊,他們父子哪個能在天有靈,睜開眼睛,再來看一眼。
太皇太後慢慢地從繡墩上站起來,拉著兒媳婦的手,出來內殿,來到正殿,在鳳椅上坐下來,要兒媳婦也在自己的身邊坐下來。
「宣三位閣老。」她聽到自己如是說道。
「宣三位閣老。」宮人們高聲喊著,她聽著他們的哭嚎更為清晰了,臉上帶著笑兒。
「臣等給太皇太後行禮。」
「免禮。」
「臣等給皇太後行禮。」
「免禮。」
「太皇太後,皇太後,臣等先請罪,臣等儀容不佳,有妨鳳眼。」
「沒罪。很好。給三位閣老淨麵,上茶。」
宮人們手腳麻利地收拾好三位閣老,訓練有素地上茶,上點心,退下。正殿裏,隻有她和兒媳婦,三位閣老。她對他們還是恨的,想等他們先開口求她。
可是,這個世界上,還能記得他和兒子的人,還有幾個那?
她先開了口。
「張家,張鶴齡、張延齡兩兄弟,身負皇恩,不思回報,驕橫異常,是為不忠。縱家奴強奪百姓田地房屋,劫獄,多次犯法,是為不法。
弘治五年,孝宗皇帝遣侍郎屠勛、太監肖敬審問屬實,依法懲辦其犯事家奴。肖敬將懲處結果奏報皇帝,皇後大怒,帝也假怒。帝事後,召肖敬安慰道:「你的話是對的。」賜他以金。
正德三年,給事中吳世忠、主事李東陽,均因劾奏張延齡幾乎得罪。正德皇帝獨召張鶴齡談話,張鶴齡脫帽,以頭觸地。自此以後張家兄弟的不法行為有收斂。」
她頓了頓,好似又看到兒子因為她的眼淚,壓抑的怒火。
「一轉年,就是元和三年……」太皇太後再也忍不住,輕輕地一眨眼,掩飾心裏的酸苦之意,「如今他們再次不忠、不法。我也不護著。我對不起孝宗皇帝,對不起正德皇帝,對不起因此受難的大明百姓,大明官員……」
她聽到自己終於吐出來那四個字:「大明宦官。」
她注視著三位閣老,目光沉靜:「我的罪責自己承擔。」
「張家兄弟死不足惜,理當有刑部,依照國法論處。」
「此事,關乎皇家聲譽。若方便,還請三位閣老告知,事情會到哪一步?」
死寂一般的靜。
她耐心等候。她知道兒媳婦一定是怨她的。她知道三位閣老一定是怨她的。
她的一顆心到底是冷漠的,可能張家的人,都是這樣冷漠?國法?道德?天理?都可以不在乎,就在乎自己的親人。
而她的親人,親疏遠近,孫兒最親。取和舍,她卻在孫兒和張家之間,選擇了張家。
明知道三位閣老之所以沒有直接抓人,就是顧慮她的孫兒和皇家聲譽,她卻要藉此談判,給張家盡可能地爭取一線生機。太皇太後的嘴角露出一抹譏諷的笑兒,笑自己。
楊閣老和其他兩位閣老俱是心裏一嘆。如果可以,他們並不想和太皇太後鬧僵,畢竟她的身份在這裏。
他們也多少理解太皇太後的心情,無非就是後悔了,卻又放不下張家血脈。楊閣老起身,行禮:「回太皇太後話,刑部負責審理建昌伯一案。暫時沒有提及壽寧侯。事情最後會到哪一步,臣等不知。」
太皇太後於是冷笑。她記得他說過,她冷笑的樣子,看起來非常冷酷。
「楊閣老,先皇沒有給你留下遺詔?」
太皇太後直接問出來,看到兒媳婦一驚,隨即又歸於沉默;看到三位閣老一臉預料之中的平靜,聽到楊閣老肯定的回答。
「回太皇太後,先皇有遺詔。然先皇有交代,不到『必須』,不使用。」
太皇太後臉上的冷笑加大。
大到扭曲。
大到她也想和建昌伯一樣放聲大笑。
多好笑?不好笑嗎?她的兒子,到底還是心軟。
她狠狠地罵,如果她兒子在眼前,她會狠狠地打一巴掌。這樣的心軟,到底是不適合做皇帝,和他一樣!
太皇太後突然沉默下來,因為她兒子這份「心軟」,因為她兒子不會在她眼前了。她甚至驀然生出一種奇怪的想法,這個家裏的人,還是她的孫兒最好。
這個家裏,就屬她的孫兒,最讓人放心,絕對不會為了不值得的人委屈自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