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冉景和沒有猜到,倒是母親先火速組成了新家,男方與章柔,是在同一間學校當老師的同事。
據說,對方人很老實,老婆因病去世了,兩個都已獨身地中年人很低調地請了幾桌酒,就算辦了事,這些都沒有告知靜和。
祖母在隔天的餐桌上,提了兩句,語氣不鹹不淡,“當初和老二鬧得不可開交,下家倒是找的很快。”
祖父皺皺眉,沉聲道,“吃飯。”
飯桌上,又恢複了沉默。
老人家說這些時,並不避諱著靜和。
靜和默默扒飯,佯裝不知。
轉年冬天,母親就生了小妹。
再一年,父親也成了家,新娶的嬌妻姓徐,小了冉誌宏近十歲,婚禮靜和同樣沒有去,據說新娘子當時穿著婚紗,但已經很顯懷了。
不過半年,冉家又添了一對雙胞胎兒子。
冉誌宏中年得子,直恨不得把這雙寶貝,捧成眼珠子來疼愛,對前妻生的女兒,便更加疏遠了,逢年過節關心一聲,已算十分難得。
後來幾年樓市旺盛,冉氏裝飾借著這股東風,發展不錯。
冉誌宏的桑塔納,換了尼桑又換了寶馬,住的房子,也從筒子樓搬到了高檔小區,後來又換了大幾百方的兩層複式樓,連冉家祖父母,再提起從前不爭氣的小兒子,也是換了口風,臉上容光煥發。
冉家老房子的餐桌上,也從偶爾有個土豆雞塊,變成三五時的,會出現蔥燒海參或花膠燉雞,一切都在悄悄變化著,除了給她的生活費,仍舊穩定維持在溫飽水平。
冉誌宏把生活費,並不直接拿給她,而是,每年統一交給冉家祖父母了,再由祖母平均折在每個月裏,轉交給她。
那筆錢不少,但也絕對不多,剛好維持她每個月的生活,再有結餘,卻是不能的。
每月月初,從祖母手裏接過錢時,靜和都免不了聽一次嘮叨,“你要懂事,要好好讀書,不要和人攀比、講究吃穿,別給你爸爸惹麻煩。你現在能讀書不容易,你媽媽也有自己的家庭要顧,哪裏會管你......”
冉靜和隻是點頭,並不多說一句。
她自然是不會攀比的,每個月的生活費太過有限,倘若,額外再要買雙球鞋,那就得精打細算。食堂裏一葷一素一頓四塊錢,已經很好。兩套肥大的校服,另搭幾件白襯衫兩條牛仔褲,三年下來,通通洗到發白。
冉靜和,還是那個考第一的冉靜和,即使裹麻布穿草鞋,旁人眼裏也是優秀坦然,安之若素。
靜和不常出去玩,一則,與同學出去,總少不了要買杯奶茶,或者點個漢堡雞翅,三兩回下來,不好總叫人請客,而自己,卻又真正手頭拮據;二來,大家吃吃逛逛,聊的不外乎哪條街新開了服裝店,哪個明星又出了新歌曲,她並不愛湊這種熱鬧。
於是,她隻好多溫書,多做功課,在學習上下功夫,靜和喜歡這種付出努力後,就能見到成效的事情。
一個人的精力用在什麽地方,是看得到的。
原本可以每周六下午,回家一次,周日上午,再回學校上早課。但她,隻在每個月底,休假兩天的時候回去。
家中的夥食,也並不會為她特別準備,桌上,無非就是多一雙筷子。倘若有土豆燉雞,還是那一碗,好在靜和從不貪嘴,不會多挾幾筷子。
她不是沒有見過,祖父母麵對嘉睿嘉軒兩兄弟時的熱情。
冉家二老六十多了,見到孫子,依然一把舉過頭頂,叫著乖乖,真聽話。
老人家們還會循著他們撒嬌的要求,顫巍巍的將小人兒頂在脖子上,去小區的池塘裏看金魚,去花圃裏掐花,笑容從嘴角一直咧開到耳邊。
可是,這些與她有什麽關係呢?
待到他們與她,在老房子裏麵對麵坐下來,桌上照舊是蒜泥茄子,青菜木耳。
祖父嚴肅,祖母寡言,靜和從不抱怨,因為她清楚知道,徒勞抱怨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因為,比旁人多了一番經曆,她性子格外地沉穩安靜,連那幾分敏感,都在早熟的生活裏,磨礪成了不起眼地謹慎與客氣。
冉靜和是老師眼裏聽話優秀的好學生,同學眼裏平易近人的佼佼者,周身隻寫了“放心”兩個字。但是,她並不與同學交朋友,始終拒絕和她們過分親近。
冉家祖父母,對冉靜和這個學習優異,但安靜寡言的孫女,並不特別青眼相待。寒暑假裏,他們看到那名次高居榜首,洋洋灑灑寫滿好評的成績單時,也隻語氣平常的說一句,嗯,沒浪費你爸花錢供你。倘若,還有再多加的一句,就是“繼續加油,再接再厲。”
至於冉誌宏,他總是很忙,常常一個月也沒有一個電話過來,見她一麵,就更難了。
冉靜和把成績單折好,放進抽屜底層,麵色如常的繼續背單詞。
初中三年,冉靜和的名字始終牢牢排在學校光榮榜的第一位。
她在江城郊區的初中中考,原本可以免試直升進江城最好的高中,那個學校正好在冉誌宏新家的附近,而冉靜和並不想與父親的新家有牽絆。
當然,也輪不到她想。
繼母生了雙胞胎兒子,勞苦功高,對她的不歡迎隻差寫在臉上。
那個簇新的家,極力地忽視著,還有一個沉默而學習優異的繼女的存在。
最終,冉靜和以高出市重點錄取線六十五分的成績,走進了青溪一中的大門,成為了這所偏遠高中,建校以來的進校最高分,好處是所有老師都記住這個娟秀安靜的女孩子,並且青眼有加,以及學校主動給她減免了三年的學費。
當然也有不方便,這所高中在江城西南麵的青溪鎮上,距離她祖父母的家,三十多公裏。
教務處老師熱心給她建議,學校月末放假也有班車,就是會繞路一點,靜和覺得這根本不是問題,她選擇住校,可能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
據說,對方人很老實,老婆因病去世了,兩個都已獨身地中年人很低調地請了幾桌酒,就算辦了事,這些都沒有告知靜和。
祖母在隔天的餐桌上,提了兩句,語氣不鹹不淡,“當初和老二鬧得不可開交,下家倒是找的很快。”
祖父皺皺眉,沉聲道,“吃飯。”
飯桌上,又恢複了沉默。
老人家說這些時,並不避諱著靜和。
靜和默默扒飯,佯裝不知。
轉年冬天,母親就生了小妹。
再一年,父親也成了家,新娶的嬌妻姓徐,小了冉誌宏近十歲,婚禮靜和同樣沒有去,據說新娘子當時穿著婚紗,但已經很顯懷了。
不過半年,冉家又添了一對雙胞胎兒子。
冉誌宏中年得子,直恨不得把這雙寶貝,捧成眼珠子來疼愛,對前妻生的女兒,便更加疏遠了,逢年過節關心一聲,已算十分難得。
後來幾年樓市旺盛,冉氏裝飾借著這股東風,發展不錯。
冉誌宏的桑塔納,換了尼桑又換了寶馬,住的房子,也從筒子樓搬到了高檔小區,後來又換了大幾百方的兩層複式樓,連冉家祖父母,再提起從前不爭氣的小兒子,也是換了口風,臉上容光煥發。
冉家老房子的餐桌上,也從偶爾有個土豆雞塊,變成三五時的,會出現蔥燒海參或花膠燉雞,一切都在悄悄變化著,除了給她的生活費,仍舊穩定維持在溫飽水平。
冉誌宏把生活費,並不直接拿給她,而是,每年統一交給冉家祖父母了,再由祖母平均折在每個月裏,轉交給她。
那筆錢不少,但也絕對不多,剛好維持她每個月的生活,再有結餘,卻是不能的。
每月月初,從祖母手裏接過錢時,靜和都免不了聽一次嘮叨,“你要懂事,要好好讀書,不要和人攀比、講究吃穿,別給你爸爸惹麻煩。你現在能讀書不容易,你媽媽也有自己的家庭要顧,哪裏會管你......”
冉靜和隻是點頭,並不多說一句。
她自然是不會攀比的,每個月的生活費太過有限,倘若,額外再要買雙球鞋,那就得精打細算。食堂裏一葷一素一頓四塊錢,已經很好。兩套肥大的校服,另搭幾件白襯衫兩條牛仔褲,三年下來,通通洗到發白。
冉靜和,還是那個考第一的冉靜和,即使裹麻布穿草鞋,旁人眼裏也是優秀坦然,安之若素。
靜和不常出去玩,一則,與同學出去,總少不了要買杯奶茶,或者點個漢堡雞翅,三兩回下來,不好總叫人請客,而自己,卻又真正手頭拮據;二來,大家吃吃逛逛,聊的不外乎哪條街新開了服裝店,哪個明星又出了新歌曲,她並不愛湊這種熱鬧。
於是,她隻好多溫書,多做功課,在學習上下功夫,靜和喜歡這種付出努力後,就能見到成效的事情。
一個人的精力用在什麽地方,是看得到的。
原本可以每周六下午,回家一次,周日上午,再回學校上早課。但她,隻在每個月底,休假兩天的時候回去。
家中的夥食,也並不會為她特別準備,桌上,無非就是多一雙筷子。倘若有土豆燉雞,還是那一碗,好在靜和從不貪嘴,不會多挾幾筷子。
她不是沒有見過,祖父母麵對嘉睿嘉軒兩兄弟時的熱情。
冉家二老六十多了,見到孫子,依然一把舉過頭頂,叫著乖乖,真聽話。
老人家們還會循著他們撒嬌的要求,顫巍巍的將小人兒頂在脖子上,去小區的池塘裏看金魚,去花圃裏掐花,笑容從嘴角一直咧開到耳邊。
可是,這些與她有什麽關係呢?
待到他們與她,在老房子裏麵對麵坐下來,桌上照舊是蒜泥茄子,青菜木耳。
祖父嚴肅,祖母寡言,靜和從不抱怨,因為她清楚知道,徒勞抱怨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因為,比旁人多了一番經曆,她性子格外地沉穩安靜,連那幾分敏感,都在早熟的生活裏,磨礪成了不起眼地謹慎與客氣。
冉靜和是老師眼裏聽話優秀的好學生,同學眼裏平易近人的佼佼者,周身隻寫了“放心”兩個字。但是,她並不與同學交朋友,始終拒絕和她們過分親近。
冉家祖父母,對冉靜和這個學習優異,但安靜寡言的孫女,並不特別青眼相待。寒暑假裏,他們看到那名次高居榜首,洋洋灑灑寫滿好評的成績單時,也隻語氣平常的說一句,嗯,沒浪費你爸花錢供你。倘若,還有再多加的一句,就是“繼續加油,再接再厲。”
至於冉誌宏,他總是很忙,常常一個月也沒有一個電話過來,見她一麵,就更難了。
冉靜和把成績單折好,放進抽屜底層,麵色如常的繼續背單詞。
初中三年,冉靜和的名字始終牢牢排在學校光榮榜的第一位。
她在江城郊區的初中中考,原本可以免試直升進江城最好的高中,那個學校正好在冉誌宏新家的附近,而冉靜和並不想與父親的新家有牽絆。
當然,也輪不到她想。
繼母生了雙胞胎兒子,勞苦功高,對她的不歡迎隻差寫在臉上。
那個簇新的家,極力地忽視著,還有一個沉默而學習優異的繼女的存在。
最終,冉靜和以高出市重點錄取線六十五分的成績,走進了青溪一中的大門,成為了這所偏遠高中,建校以來的進校最高分,好處是所有老師都記住這個娟秀安靜的女孩子,並且青眼有加,以及學校主動給她減免了三年的學費。
當然也有不方便,這所高中在江城西南麵的青溪鎮上,距離她祖父母的家,三十多公裏。
教務處老師熱心給她建議,學校月末放假也有班車,就是會繞路一點,靜和覺得這根本不是問題,她選擇住校,可能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