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吶吶不敢答。
自然一時之間是難以找出的。
周承弋又問道,「孤倒是覺得奇怪了,先前孤舉薦房觀彥入翰林院編書時,卿家雖也有反對者,卻不見如此激昂。卿家上回應允,為何今日又這般壯烈之形勢?」
「這不一樣……」鄭禦史試圖說出使臣的重要性。
周承弋卻不給他說話的機會,直接道,「上至三公九卿,下至九品縣官,都是我蕭國之棟樑,所做之事都是為建設我蕭國!莫非翰林院編書改製教育不重要?」
「既如此,又有何不一樣!」他的話擲地有聲,氣勢之淩厲,一時之間竟無人敢與之對視。
房觀彥聞之心內深受震動,他本來以為此事或許又是就此了了,心中已然是失望,他唯有消極的以沉默反抗不公。
卻不想還有人為維護他而與群臣舌戰,分毫不退。
上一個是他的父親。
房觀彥心裏頭那團將熄的火終於又搖曳起來,他長長呼出一口氣,走上前來,他先是朝周承弋無聲的一拜,久久才直起身。
然後對著皇帝行禮,道:「陛下,房觀彥生在蕭國,長在蕭國,是蕭國人。」
「可你身上,卻流著前朝皇室的血。」
作者有話要說: 22上夾子,所以明天更新推遲到晚上,我正好去個打個新冠疫苗(約了好久終於約到了,不容易)。
下章種田文刊登。
第36章 《窮書生種田》上刊
聽政殿內氣氛一陣凝滯,周承弋有些發懵:什麽叫房觀彥身上流有前朝皇室之血?難道房丞相?
不對,如果房丞相有問題的話,他現在根本不可能還好好的站在這裏當這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爺,且並未受到牽連,多半在此事件中還立了功。
如此,那就隻能是……
周承弋突然想起至今為止他都未曾聽人提起過房觀彥的母親。
周承弋沒有猜錯。
十二年前夏,陛下南巡遇刺中毒經久不愈,遂三月未朝,其政務交由丞相主理,三省六部協理。
然機密不知如何泄露,孽黨劫獄,入刑部大牢如入無人之境,後因鍾離元帥恰逢而敗,賊寇盡數自盡,無一活口,此事不了了之。
約半月後入秋之時方開朝,房丞相卻突然表奏聽審,其髮妻孫氏近來形跡可疑,與妄想反蕭復啟的前朝餘孽黨羽隱有牽扯,要求徹查。
帝允,命刑部和大理寺共同審查,終查出孫氏乃是前朝皇室之後,自封公主,自一開始接近還隻是狀元郎的房丞相便是另有圖謀,還查出其背後組織與先帝之死亦有牽扯。
孽黨伏誅,房丞相自摘官帽意欲引咎辭職。
皇帝仁慈,念其對孫氏所做之事皆不知情,為官多年兢兢業業不曾懈怠半分,改製推進新稅法更是勞苦功高,雖有疏漏致使機密泄露、布防圖被偷、刑部被劫,幸而未造成多少損失,又大義滅親揭露此事請求徹查。
故隻降職發配滄州又罰俸三年,駁回辭官之陳詞表奏。
如此五年後,終得以還京述職,再度掛相。
還京當日,帝率百官親自出城數裏迎之,曰:「朕之左膀今日復歸矣。」
房丞相當即泣不成聲,跪地謝恩久久未起。
隻是房丞相雖官復原職再次得以重用,曾被譽為「小甘羅」的其子房觀彥卻是被逐出族譜抹除名姓前途無望。
——但這已經是房丞相能為他求來的最好的結果。
房觀彥當時已有十四五歲,少年本驕傲的背脊硬生生被打碎折彎。然他知其因由,心中悲戚卻怨無可怨,也隻能無可奈何隨師遠走他鄉,自此數年不得歸。
而世人隻知唐公之徒子固,千金欲求他一幅字畫,以為他隨師姓唐,哪裏得知當年《討胡試檄》意氣風發的房觀彥。
今日之景與當年何其相似,一樣的群起而攻之,一樣的有一人為他申辯。
隻是那日的是父親,今日的是殿下。
不過此事周承弋暫且無從得知,他隻能懷著一腔心思安靜的站在一旁化身懵逼的猹,試圖把瓜吃明白。
房觀彥堅定的回上首,斷言道,「陛下,房觀彥是生養於蕭國沃土的子民,此生甘願庸碌無為,也絕不會做那通敵叛國不忠不義之事。」
「望陛下明鑑。」他字字鏗鏘。
皇帝垂眸喜怒不辨的瞧了他須臾,突然開口道,「當年朕問你的那個問題,你還是一樣的答案嗎?」
「是。」房觀彥抿了抿唇,聲音微啞帶著幾分艱澀,「草民生母有負於國,有負於君,有負於吾父,有負於這江山社稷,可唯獨於草民隻有恩而無負矣。」
「天下諸君皆可厭棄之,唯獨草民不可。」他苦笑了一聲,又道,「若草民真罔顧人倫孝道做出那等割血還母之事,陛下與諸君隻會看低我,怎容我在此放肆。」
周承弋聽到一半大概明白皇帝當年問的什麽話了,估計是同「割席」相關的問題。
常言道: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尋常的難事便能叫恩愛夫妻離散,更莫說是弒君造反此種要殺頭的事情。房觀彥無辜受累,卻並未同生母割席,而是以選擇獨自承擔其責任,這種堅韌可見一斑。
其實非要說還有點傻。便是你隻是嘴上說割席,他人也窺不到你內心所想,又何必如此固執呢。他不相信房觀彥這麽聰明會想不到,更是因此,周承弋才更覺佩服。
自然一時之間是難以找出的。
周承弋又問道,「孤倒是覺得奇怪了,先前孤舉薦房觀彥入翰林院編書時,卿家雖也有反對者,卻不見如此激昂。卿家上回應允,為何今日又這般壯烈之形勢?」
「這不一樣……」鄭禦史試圖說出使臣的重要性。
周承弋卻不給他說話的機會,直接道,「上至三公九卿,下至九品縣官,都是我蕭國之棟樑,所做之事都是為建設我蕭國!莫非翰林院編書改製教育不重要?」
「既如此,又有何不一樣!」他的話擲地有聲,氣勢之淩厲,一時之間竟無人敢與之對視。
房觀彥聞之心內深受震動,他本來以為此事或許又是就此了了,心中已然是失望,他唯有消極的以沉默反抗不公。
卻不想還有人為維護他而與群臣舌戰,分毫不退。
上一個是他的父親。
房觀彥心裏頭那團將熄的火終於又搖曳起來,他長長呼出一口氣,走上前來,他先是朝周承弋無聲的一拜,久久才直起身。
然後對著皇帝行禮,道:「陛下,房觀彥生在蕭國,長在蕭國,是蕭國人。」
「可你身上,卻流著前朝皇室的血。」
作者有話要說: 22上夾子,所以明天更新推遲到晚上,我正好去個打個新冠疫苗(約了好久終於約到了,不容易)。
下章種田文刊登。
第36章 《窮書生種田》上刊
聽政殿內氣氛一陣凝滯,周承弋有些發懵:什麽叫房觀彥身上流有前朝皇室之血?難道房丞相?
不對,如果房丞相有問題的話,他現在根本不可能還好好的站在這裏當這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爺,且並未受到牽連,多半在此事件中還立了功。
如此,那就隻能是……
周承弋突然想起至今為止他都未曾聽人提起過房觀彥的母親。
周承弋沒有猜錯。
十二年前夏,陛下南巡遇刺中毒經久不愈,遂三月未朝,其政務交由丞相主理,三省六部協理。
然機密不知如何泄露,孽黨劫獄,入刑部大牢如入無人之境,後因鍾離元帥恰逢而敗,賊寇盡數自盡,無一活口,此事不了了之。
約半月後入秋之時方開朝,房丞相卻突然表奏聽審,其髮妻孫氏近來形跡可疑,與妄想反蕭復啟的前朝餘孽黨羽隱有牽扯,要求徹查。
帝允,命刑部和大理寺共同審查,終查出孫氏乃是前朝皇室之後,自封公主,自一開始接近還隻是狀元郎的房丞相便是另有圖謀,還查出其背後組織與先帝之死亦有牽扯。
孽黨伏誅,房丞相自摘官帽意欲引咎辭職。
皇帝仁慈,念其對孫氏所做之事皆不知情,為官多年兢兢業業不曾懈怠半分,改製推進新稅法更是勞苦功高,雖有疏漏致使機密泄露、布防圖被偷、刑部被劫,幸而未造成多少損失,又大義滅親揭露此事請求徹查。
故隻降職發配滄州又罰俸三年,駁回辭官之陳詞表奏。
如此五年後,終得以還京述職,再度掛相。
還京當日,帝率百官親自出城數裏迎之,曰:「朕之左膀今日復歸矣。」
房丞相當即泣不成聲,跪地謝恩久久未起。
隻是房丞相雖官復原職再次得以重用,曾被譽為「小甘羅」的其子房觀彥卻是被逐出族譜抹除名姓前途無望。
——但這已經是房丞相能為他求來的最好的結果。
房觀彥當時已有十四五歲,少年本驕傲的背脊硬生生被打碎折彎。然他知其因由,心中悲戚卻怨無可怨,也隻能無可奈何隨師遠走他鄉,自此數年不得歸。
而世人隻知唐公之徒子固,千金欲求他一幅字畫,以為他隨師姓唐,哪裏得知當年《討胡試檄》意氣風發的房觀彥。
今日之景與當年何其相似,一樣的群起而攻之,一樣的有一人為他申辯。
隻是那日的是父親,今日的是殿下。
不過此事周承弋暫且無從得知,他隻能懷著一腔心思安靜的站在一旁化身懵逼的猹,試圖把瓜吃明白。
房觀彥堅定的回上首,斷言道,「陛下,房觀彥是生養於蕭國沃土的子民,此生甘願庸碌無為,也絕不會做那通敵叛國不忠不義之事。」
「望陛下明鑑。」他字字鏗鏘。
皇帝垂眸喜怒不辨的瞧了他須臾,突然開口道,「當年朕問你的那個問題,你還是一樣的答案嗎?」
「是。」房觀彥抿了抿唇,聲音微啞帶著幾分艱澀,「草民生母有負於國,有負於君,有負於吾父,有負於這江山社稷,可唯獨於草民隻有恩而無負矣。」
「天下諸君皆可厭棄之,唯獨草民不可。」他苦笑了一聲,又道,「若草民真罔顧人倫孝道做出那等割血還母之事,陛下與諸君隻會看低我,怎容我在此放肆。」
周承弋聽到一半大概明白皇帝當年問的什麽話了,估計是同「割席」相關的問題。
常言道: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尋常的難事便能叫恩愛夫妻離散,更莫說是弒君造反此種要殺頭的事情。房觀彥無辜受累,卻並未同生母割席,而是以選擇獨自承擔其責任,這種堅韌可見一斑。
其實非要說還有點傻。便是你隻是嘴上說割席,他人也窺不到你內心所想,又何必如此固執呢。他不相信房觀彥這麽聰明會想不到,更是因此,周承弋才更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