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臣實不屑也!」
劉進的話,頓時就給鄭全造成了一萬點暴擊。
他別無選擇,隻能跪下來,脫帽拜道:「既然長孫殿下,以為臣乃小人,那臣實無顏再服侍家上與殿下了,臣請乞骸骨!」
說完,就重重的頓首。
這其實是以退為進。
第0151章 針鋒相對(2)
劉據看著眼前,跪在自己麵前的鄭全,又看了看自己的兒子。
他深深的嘆了口氣。
其實他聽到這裏,基本上心裏對於對錯也有了判斷了。
毋庸置疑,這個事情是鄭全做錯了。
鬱夷百姓遭災,應該馬上救援!
隻是……這樣的話,他說不出口。
因為……
從元封元年開始,這博望苑,這東宮內外,就是文人的天下。
君子們談論道德,主張以德育民。
他作為儲君,也無比贊同,多次發聲,甚至在監國期間,嚐試按照了幕僚和賓客、文人們的主張來施政。
釋放了大量囚犯——不經甄別的釋放。
於是,天下稱頌,人人都說儲君賢德。
劉據自己更是飄飄欲仙,欲罷不能。
哪怕事後天子歸京,大為斥責,他也死不悔改。
久而久之,這博望苑內外,東宮上下,盡是道德之言。
誰若是不附和,誰就是小人,就是妄圖以酷吏、暴政來施虐天下的法家酷吏。
以至於,就連他這個儲君,也受到影響。
有些事情明知道不對,卻也隻能附和、屈從。
劉據記憶裏,就有一次,他曾在雍縣視察,遇到一個官吏,做事認真、勤勉,對於地方事務熟練於心。
劉據非常喜歡那人,欲要提拔他當雍縣的縣尉。
結果,他身邊所有的人都反對。
他的老師瑕丘江公,甚至跪在他腳下,苦苦哀求,淚流滿麵的上奏:「秦以刀筆吏而任官吏,吏皆爭相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無惻隱之實。以故不聞其過,陵遲而至於二世,天下土崩。今家上若用此刀筆吏,則今後諸吏皆隨風靡靡,君子道德之士則不得進……」
最後,劉據沒有辦法,隻能放棄提拔那個官吏的行為。
自那以後,清談道德之風,更加濃烈。
誰要敢說,不用道德,就要治世,那必定是要被群起而圍攻。
就連他這個儲君,也不敢輕易觸碰。
因為這是忌諱。
頭天說了,用不到第二天,當天晚上就會有無數人哭著喊著,跪在他麵前,以頭觸地,誓死勸諫。
所以,劉據很清楚。
他若現在就放任鄭全離開,到了晚上,整個博望苑的賓客、文人和臣子都會來勸諫,甚至是死諫。
誰不來,誰就是坐實小人,贊同『機變械飾』的佞臣。
將要被口誅筆伐,會被群起而功之。
就像當年,那些公羊學子還在博望苑時,隻要有一人說了『天子征伐四夷,乃是行春秋大義』,那麽第二天他就會被無數人圍攻。
甚至有人還會大聲疾呼『匈奴人的命也是命!』。
但,兒子與張侍中,卻也是一副不肯退讓的樣子。
尤其是那位張侍中,若是一怒之下,上書天子,這事情就壞了。
「唉……」沒辦法,劉據隻能是嘆了口氣,道:「鄭家令先請起吧……」
又對劉進和張越道:「進兒、張侍中恐怕是誤會了鄭家令了吧……」
誤會?
wtf?
張越看著劉據,有些不忍直視的搖了搖頭。
莫名的,張越忽然想起了《春秋》記載的一句名言:寡人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既不知喜,也不知悲……
這位儲君,大約就是這樣的人了。
他從生下來開始,就是含著金鑰匙的。
在他之前,當今無子,以至於武安侯田蚡曾經私底下告訴淮南王劉安:方今上無太子,大王親高皇帝孫,行仁義,天下莫不聞。即宮車一日晏駕,非大王當誰立者!
所以,當元朔元年,劉據出生時,當今天子喜不自勝,難耐內心的喜悅。
甚至直接命令東方朔和枚乘為剛剛降生的劉據作賦,敬獻高媒之神句芒,祈求神明的庇佑與照顧。
七年後,元狩元年立為太子之日,大赦天下,賜所有兩千石官爵位,命令提升所有家庭的戶主的爵位一級,遣使者巡視天下,賞賜官吏、三老、力田與孝子。
簡單的來說,就是告訴天下人,皇太子冊立了,你們都要感念太子的恩德!
真真是集萬千寵愛於一世。
在及冠之前,這位太子,就一直被養在深宮之中。
而當今天子,在那些年裏,不是走在封禪的路上,就是走在北巡的路上。
劉據的教育和撫養,交給了大臣。
成長在這樣的環境裏,自小生活在蜜糖之中。
不像他的父祖那樣,在沒有登基前,就已經知道了人間疾苦,甚至親口品嚐過。
在及冠前,劉據甚至沒有遇到過任何挫折。
有問題,他的母親衛皇後,他的舅舅長平烈候,自動就幫他擺平了。
哪怕是及冠以後,他也不需要煩惱太多。
在長平烈候衛青在世之時,沒有人敢對他有什麽意見。
所以,他得以結交大量文人,在這富麗堂皇的宮闕之中談論道德。
劉進的話,頓時就給鄭全造成了一萬點暴擊。
他別無選擇,隻能跪下來,脫帽拜道:「既然長孫殿下,以為臣乃小人,那臣實無顏再服侍家上與殿下了,臣請乞骸骨!」
說完,就重重的頓首。
這其實是以退為進。
第0151章 針鋒相對(2)
劉據看著眼前,跪在自己麵前的鄭全,又看了看自己的兒子。
他深深的嘆了口氣。
其實他聽到這裏,基本上心裏對於對錯也有了判斷了。
毋庸置疑,這個事情是鄭全做錯了。
鬱夷百姓遭災,應該馬上救援!
隻是……這樣的話,他說不出口。
因為……
從元封元年開始,這博望苑,這東宮內外,就是文人的天下。
君子們談論道德,主張以德育民。
他作為儲君,也無比贊同,多次發聲,甚至在監國期間,嚐試按照了幕僚和賓客、文人們的主張來施政。
釋放了大量囚犯——不經甄別的釋放。
於是,天下稱頌,人人都說儲君賢德。
劉據自己更是飄飄欲仙,欲罷不能。
哪怕事後天子歸京,大為斥責,他也死不悔改。
久而久之,這博望苑內外,東宮上下,盡是道德之言。
誰若是不附和,誰就是小人,就是妄圖以酷吏、暴政來施虐天下的法家酷吏。
以至於,就連他這個儲君,也受到影響。
有些事情明知道不對,卻也隻能附和、屈從。
劉據記憶裏,就有一次,他曾在雍縣視察,遇到一個官吏,做事認真、勤勉,對於地方事務熟練於心。
劉據非常喜歡那人,欲要提拔他當雍縣的縣尉。
結果,他身邊所有的人都反對。
他的老師瑕丘江公,甚至跪在他腳下,苦苦哀求,淚流滿麵的上奏:「秦以刀筆吏而任官吏,吏皆爭相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無惻隱之實。以故不聞其過,陵遲而至於二世,天下土崩。今家上若用此刀筆吏,則今後諸吏皆隨風靡靡,君子道德之士則不得進……」
最後,劉據沒有辦法,隻能放棄提拔那個官吏的行為。
自那以後,清談道德之風,更加濃烈。
誰要敢說,不用道德,就要治世,那必定是要被群起而圍攻。
就連他這個儲君,也不敢輕易觸碰。
因為這是忌諱。
頭天說了,用不到第二天,當天晚上就會有無數人哭著喊著,跪在他麵前,以頭觸地,誓死勸諫。
所以,劉據很清楚。
他若現在就放任鄭全離開,到了晚上,整個博望苑的賓客、文人和臣子都會來勸諫,甚至是死諫。
誰不來,誰就是坐實小人,贊同『機變械飾』的佞臣。
將要被口誅筆伐,會被群起而功之。
就像當年,那些公羊學子還在博望苑時,隻要有一人說了『天子征伐四夷,乃是行春秋大義』,那麽第二天他就會被無數人圍攻。
甚至有人還會大聲疾呼『匈奴人的命也是命!』。
但,兒子與張侍中,卻也是一副不肯退讓的樣子。
尤其是那位張侍中,若是一怒之下,上書天子,這事情就壞了。
「唉……」沒辦法,劉據隻能是嘆了口氣,道:「鄭家令先請起吧……」
又對劉進和張越道:「進兒、張侍中恐怕是誤會了鄭家令了吧……」
誤會?
wtf?
張越看著劉據,有些不忍直視的搖了搖頭。
莫名的,張越忽然想起了《春秋》記載的一句名言:寡人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既不知喜,也不知悲……
這位儲君,大約就是這樣的人了。
他從生下來開始,就是含著金鑰匙的。
在他之前,當今無子,以至於武安侯田蚡曾經私底下告訴淮南王劉安:方今上無太子,大王親高皇帝孫,行仁義,天下莫不聞。即宮車一日晏駕,非大王當誰立者!
所以,當元朔元年,劉據出生時,當今天子喜不自勝,難耐內心的喜悅。
甚至直接命令東方朔和枚乘為剛剛降生的劉據作賦,敬獻高媒之神句芒,祈求神明的庇佑與照顧。
七年後,元狩元年立為太子之日,大赦天下,賜所有兩千石官爵位,命令提升所有家庭的戶主的爵位一級,遣使者巡視天下,賞賜官吏、三老、力田與孝子。
簡單的來說,就是告訴天下人,皇太子冊立了,你們都要感念太子的恩德!
真真是集萬千寵愛於一世。
在及冠之前,這位太子,就一直被養在深宮之中。
而當今天子,在那些年裏,不是走在封禪的路上,就是走在北巡的路上。
劉據的教育和撫養,交給了大臣。
成長在這樣的環境裏,自小生活在蜜糖之中。
不像他的父祖那樣,在沒有登基前,就已經知道了人間疾苦,甚至親口品嚐過。
在及冠前,劉據甚至沒有遇到過任何挫折。
有問題,他的母親衛皇後,他的舅舅長平烈候,自動就幫他擺平了。
哪怕是及冠以後,他也不需要煩惱太多。
在長平烈候衛青在世之時,沒有人敢對他有什麽意見。
所以,他得以結交大量文人,在這富麗堂皇的宮闕之中談論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