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經常想,讀書的意義,是否僅僅是為了謀取到一份體麵、輕鬆、不用幹農活的工作?
因為自己雖然讀書優秀,其實,隻是考試成績優秀。但很多事情,似乎對自己關上了理解的大門。比如踏上社會,建華仍然比他先行一步。
他讀初中,讀中等師範學校,出來工作時才19歲,其實正常是18歲。在公家人看來,年紀尚小,但與建華一比較,就算讀書讀老了。
建華13歲小學畢業就出來工作了。這才是正常的踏入社會的年齡。尊清楚地記得,他小學畢業時16名同學隻考取了2名,其中1名還是留級多次的。這樣看來,那時考初中,比現在考大學還難。
建華小學畢業後,到底做了哪些工作,他不清楚,也沒有打聽過。按照那時一般的安排,都很簡單,割豬草,放牛,砍柴,跟著大人學習種地,學高難度的犁耙轆軸等等,有機會再學一門手藝,木匠啊,打油啊,閹雞啊,殺豬啊,甚至風水地理,都是一門好手藝。
不過,後來的情況,他很清楚,就是在鎮上敲白鐵,將薄薄的鐵皮敲打成鐵桶、勺子、燒鍋、搓鬥、油壺,等等,先跟著師傅學,學成後在師傅店裏做工。等他們兩家把房子都做好後,建華就開起了白鐵店,敲敲打打,也跟鎮上的人熟悉起來了。
尊家與建華的屋子建在教師街上,隻相隔一個房子的位置。本來兩家相約是要買在一起的,但地皮錯落,隻有這三塊地是連在一起的,中間這塊直對光明街,大家都知道,大路直對的房子風水是很凶的,很衝的。尊本來是很不以為然,什麽風水朝向,純粹是迷信封建,至今尚未廢除,隻因文化普及不夠,但他也是解釋不清楚,說服不了爸爸媽媽,更何況是別人。也許隻能教育說服學生了,至於學生是真信,還是假信,他也搞不清楚了,反正,你不能在作業上寫,在考試卷上寫。他站在中間空地上,望著遠遠而來的三輪車,小四輪,有時是拉煤的貨車,呼嘯而來,到麵前忽然轉一個90度的彎,將車後的灰塵和風全甩過來,跟別的地方,別的人家確實不一樣。而且,他還擔心這車萬一刹不住,就衝過來了,沒錯,這地方確實不適合做房子,他想,但是,這不叫風水,這就是現實的推理而已。
當然,沒有人會這麽說,刹不住車,哪裏刹不住車都有可能死人,至於灰塵,哪裏沒有灰塵,做工的地方灰塵還更大呢。不過,這講究風水給他們兩家帶來了好處,就是這地賣不出去,兩家各分一邊,種蘿卜、大蒜、蔥子,南瓜、冬瓜、紅皮菜,近得很了,尿桶直接放菜地角落,廢舊的蛇皮袋揚起風帆,遮擋住了裏麵的春光,雨水一下,不用調和,直接澆菜,方便快捷。
尊遠在七公裏外的鄉下中學教書,每逢禮拜六才會回來,禮拜天下午又要搭乘班車趕回去。在圩鎮上的時光,他多以看書為主,因為自從考上大專,從小學升上初中教書之後,他覺得嚐到了甜頭,讀書依然可以改變命運,自己依然是一塊讀書考試的料,在這一點上,他認為超過了大多數人。
但有時媽媽也會叫他去幫忙賣菜,這是他感到極為為難的。本來,販菜、賣菜,是父母的工作,自己隻會教書,而且,考上本科,也許更有進城的機會,把時間浪費在賣菜上,似乎有一點殺雞焉用牛刀的味道。
但媽媽從小都喜歡逼他勞動,當然,媽媽不懂什麽叫“勞動”,隻知道“做工夫”,她的理論是,你不曉得做工夫的苦,就不會認真去讀書,不會認真讀書,最後就擺脫不了做工夫的苦。這道理跟古聖賢的道理竟然驚人的相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嘛。
但他不喜歡,每多做一點工夫,就少一點時間看書,而自己的誌向,怎麽可能隻停留在鄉下中學教一輩子書呢?
而且,說實在的,他做工夫的水平實在比不上任何一個農民,挖番薯吧,經常挖斷,看到一堆傷痕累累的番薯,他就更加下定決心,還是要讀到書來,讀好了書,就有一份高的工資,要有多靚的番薯都買得到,隨自己挑選,多爽!
即使掛上文化的桂冠,他也感到為難。就說賣菜吧,小時候大人教導小孩子要用功讀書,用的最多的材料就是算數:“不讀好書來,賣菜你都不知道算數,上了當你都不知道。”這是數學,語文呢?“你不好好讀書,農藥瓶子都不認識,怎麽打農藥,藥怎麽配水,配不好,就把禾苗給燒死了,會不會把它當酒喝了?”
他很慚愧的是,自己的書讀得那麽好,但一講到賣菜算數,他心就發慌,一陣一陣的發慌。
可以說,自從搬到街上住,他最擔心的就是賣菜,不是怕賣不出去,或者賣不出好價錢,而恰恰是他的文化優勢——算數。
要是在作業本裏或者考試卷上,再複雜的應用題都不在話下,甚至簡易的微積分,他也馬馬虎虎地學了一些,但賣菜統統用不上。它隻要乘法,再加一點減法,這實在不能算是什麽數學了,其實質就是數學的基礎——算術而已。
而恰恰越是簡單,越讓他難堪。
賣菜嘛,你見過帶上紙和筆進菜場的麽?他注意觀察了好久,沒有一個!城裏沒有,鎮上沒有,隔壁村裏的小圩上也沒有。大到菜攤子,小到老奶奶自家種的,都沒有用紙筆算算劃劃的,全用心算,也就是口算。他還教過學生口算呢,但那是整數的四則運算,遇到小數那就麻煩透頂了。
比如白菜,1毛7分1斤,稱出個5斤8兩,怎麽一下子算出來?農民阿姨、奶奶算個半天倒不要緊,自己明明戴一副眼鏡,如果算個半天,那不被人笑話?如果還算錯了,再遇上個學生家長,這名聲傳出去,還怎麽個混法?
而且,越怕出錯就越會緊張,越緊張腦子就越一片空白,一片空白就是頭腦冒汗手心冒汗麵紅耳赤全身發熱直到手足無措,這不鬧出大事來了?為了這幾毛錢的生意,毀了名譽可真劃不來。
況且,還有一個問題,這杆秤的認法也真是複雜,老師沒教過,有頭紐,有二紐,每紐的基數都不一樣,算法不一樣,杆上的金星他一看到都眼冒金星,還有秤砣在杆上滑來滑去,要提平到180度還真是一個技術活,滑來滑去爭論不休的場景,經常縈繞在他的腦海中,以前是鄙視他們的市儈和庸俗,現在,要被別人鄙視了,自己麵皮薄如煙紙,一爭就會變成黑包公,一急就會怨形於色。
還有最難纏的講價,你來我往,何時是個盡頭呢?一是一,二是二,這價就沒有辦法講下去。他想,就賣兩毛,要麽,就賣一毛五,也算取個整,好算,但如果對方還價一毛八,你說一毛五,那不被人看成傻瓜蛋嗎?
真是想無可想。但他終於站到了白菜邊,媽媽借口去做飯了,這真是比上戰場還艱難,一下子把自己晾曬在了光天化日之下。他裝著看著對麵光著膀子、拿著大砍刀剁排骨的殺豬佬,汗流浹背,揮汗如雨,街上的行人開始影影綽綽,像多年後他在電影裏看到的鬼影幢幢,移形換影,像多年前他看到過的《晏子使楚》中晏子吹噓的齊國臨淄的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
所以,還是看書自由自在。媽媽其實也是怕算數,怕講價,怕沒有人買的落寞。當初到街上買地皮做房子做生意發大財的美夢,很快全麵崩塌。媽媽在家串起了燈泡,將燈泡廠的燈泡零件領回來,把燈泡和線路連接起來。爸爸去了砸牆、砌磚,成了建築工地上的老工人。
尊在城鎮和鄉村的奔波當中,不料竟因為麻將,遇見了那個影響他一生命運的烏拉姑娘。
因為自己雖然讀書優秀,其實,隻是考試成績優秀。但很多事情,似乎對自己關上了理解的大門。比如踏上社會,建華仍然比他先行一步。
他讀初中,讀中等師範學校,出來工作時才19歲,其實正常是18歲。在公家人看來,年紀尚小,但與建華一比較,就算讀書讀老了。
建華13歲小學畢業就出來工作了。這才是正常的踏入社會的年齡。尊清楚地記得,他小學畢業時16名同學隻考取了2名,其中1名還是留級多次的。這樣看來,那時考初中,比現在考大學還難。
建華小學畢業後,到底做了哪些工作,他不清楚,也沒有打聽過。按照那時一般的安排,都很簡單,割豬草,放牛,砍柴,跟著大人學習種地,學高難度的犁耙轆軸等等,有機會再學一門手藝,木匠啊,打油啊,閹雞啊,殺豬啊,甚至風水地理,都是一門好手藝。
不過,後來的情況,他很清楚,就是在鎮上敲白鐵,將薄薄的鐵皮敲打成鐵桶、勺子、燒鍋、搓鬥、油壺,等等,先跟著師傅學,學成後在師傅店裏做工。等他們兩家把房子都做好後,建華就開起了白鐵店,敲敲打打,也跟鎮上的人熟悉起來了。
尊家與建華的屋子建在教師街上,隻相隔一個房子的位置。本來兩家相約是要買在一起的,但地皮錯落,隻有這三塊地是連在一起的,中間這塊直對光明街,大家都知道,大路直對的房子風水是很凶的,很衝的。尊本來是很不以為然,什麽風水朝向,純粹是迷信封建,至今尚未廢除,隻因文化普及不夠,但他也是解釋不清楚,說服不了爸爸媽媽,更何況是別人。也許隻能教育說服學生了,至於學生是真信,還是假信,他也搞不清楚了,反正,你不能在作業上寫,在考試卷上寫。他站在中間空地上,望著遠遠而來的三輪車,小四輪,有時是拉煤的貨車,呼嘯而來,到麵前忽然轉一個90度的彎,將車後的灰塵和風全甩過來,跟別的地方,別的人家確實不一樣。而且,他還擔心這車萬一刹不住,就衝過來了,沒錯,這地方確實不適合做房子,他想,但是,這不叫風水,這就是現實的推理而已。
當然,沒有人會這麽說,刹不住車,哪裏刹不住車都有可能死人,至於灰塵,哪裏沒有灰塵,做工的地方灰塵還更大呢。不過,這講究風水給他們兩家帶來了好處,就是這地賣不出去,兩家各分一邊,種蘿卜、大蒜、蔥子,南瓜、冬瓜、紅皮菜,近得很了,尿桶直接放菜地角落,廢舊的蛇皮袋揚起風帆,遮擋住了裏麵的春光,雨水一下,不用調和,直接澆菜,方便快捷。
尊遠在七公裏外的鄉下中學教書,每逢禮拜六才會回來,禮拜天下午又要搭乘班車趕回去。在圩鎮上的時光,他多以看書為主,因為自從考上大專,從小學升上初中教書之後,他覺得嚐到了甜頭,讀書依然可以改變命運,自己依然是一塊讀書考試的料,在這一點上,他認為超過了大多數人。
但有時媽媽也會叫他去幫忙賣菜,這是他感到極為為難的。本來,販菜、賣菜,是父母的工作,自己隻會教書,而且,考上本科,也許更有進城的機會,把時間浪費在賣菜上,似乎有一點殺雞焉用牛刀的味道。
但媽媽從小都喜歡逼他勞動,當然,媽媽不懂什麽叫“勞動”,隻知道“做工夫”,她的理論是,你不曉得做工夫的苦,就不會認真去讀書,不會認真讀書,最後就擺脫不了做工夫的苦。這道理跟古聖賢的道理竟然驚人的相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嘛。
但他不喜歡,每多做一點工夫,就少一點時間看書,而自己的誌向,怎麽可能隻停留在鄉下中學教一輩子書呢?
而且,說實在的,他做工夫的水平實在比不上任何一個農民,挖番薯吧,經常挖斷,看到一堆傷痕累累的番薯,他就更加下定決心,還是要讀到書來,讀好了書,就有一份高的工資,要有多靚的番薯都買得到,隨自己挑選,多爽!
即使掛上文化的桂冠,他也感到為難。就說賣菜吧,小時候大人教導小孩子要用功讀書,用的最多的材料就是算數:“不讀好書來,賣菜你都不知道算數,上了當你都不知道。”這是數學,語文呢?“你不好好讀書,農藥瓶子都不認識,怎麽打農藥,藥怎麽配水,配不好,就把禾苗給燒死了,會不會把它當酒喝了?”
他很慚愧的是,自己的書讀得那麽好,但一講到賣菜算數,他心就發慌,一陣一陣的發慌。
可以說,自從搬到街上住,他最擔心的就是賣菜,不是怕賣不出去,或者賣不出好價錢,而恰恰是他的文化優勢——算數。
要是在作業本裏或者考試卷上,再複雜的應用題都不在話下,甚至簡易的微積分,他也馬馬虎虎地學了一些,但賣菜統統用不上。它隻要乘法,再加一點減法,這實在不能算是什麽數學了,其實質就是數學的基礎——算術而已。
而恰恰越是簡單,越讓他難堪。
賣菜嘛,你見過帶上紙和筆進菜場的麽?他注意觀察了好久,沒有一個!城裏沒有,鎮上沒有,隔壁村裏的小圩上也沒有。大到菜攤子,小到老奶奶自家種的,都沒有用紙筆算算劃劃的,全用心算,也就是口算。他還教過學生口算呢,但那是整數的四則運算,遇到小數那就麻煩透頂了。
比如白菜,1毛7分1斤,稱出個5斤8兩,怎麽一下子算出來?農民阿姨、奶奶算個半天倒不要緊,自己明明戴一副眼鏡,如果算個半天,那不被人笑話?如果還算錯了,再遇上個學生家長,這名聲傳出去,還怎麽個混法?
而且,越怕出錯就越會緊張,越緊張腦子就越一片空白,一片空白就是頭腦冒汗手心冒汗麵紅耳赤全身發熱直到手足無措,這不鬧出大事來了?為了這幾毛錢的生意,毀了名譽可真劃不來。
況且,還有一個問題,這杆秤的認法也真是複雜,老師沒教過,有頭紐,有二紐,每紐的基數都不一樣,算法不一樣,杆上的金星他一看到都眼冒金星,還有秤砣在杆上滑來滑去,要提平到180度還真是一個技術活,滑來滑去爭論不休的場景,經常縈繞在他的腦海中,以前是鄙視他們的市儈和庸俗,現在,要被別人鄙視了,自己麵皮薄如煙紙,一爭就會變成黑包公,一急就會怨形於色。
還有最難纏的講價,你來我往,何時是個盡頭呢?一是一,二是二,這價就沒有辦法講下去。他想,就賣兩毛,要麽,就賣一毛五,也算取個整,好算,但如果對方還價一毛八,你說一毛五,那不被人看成傻瓜蛋嗎?
真是想無可想。但他終於站到了白菜邊,媽媽借口去做飯了,這真是比上戰場還艱難,一下子把自己晾曬在了光天化日之下。他裝著看著對麵光著膀子、拿著大砍刀剁排骨的殺豬佬,汗流浹背,揮汗如雨,街上的行人開始影影綽綽,像多年後他在電影裏看到的鬼影幢幢,移形換影,像多年前他看到過的《晏子使楚》中晏子吹噓的齊國臨淄的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
所以,還是看書自由自在。媽媽其實也是怕算數,怕講價,怕沒有人買的落寞。當初到街上買地皮做房子做生意發大財的美夢,很快全麵崩塌。媽媽在家串起了燈泡,將燈泡廠的燈泡零件領回來,把燈泡和線路連接起來。爸爸去了砸牆、砌磚,成了建築工地上的老工人。
尊在城鎮和鄉村的奔波當中,不料竟因為麻將,遇見了那個影響他一生命運的烏拉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