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的糾紛離不開用藥、和病因,此前南方醫者主要以苗醫為主,苗醫的醫術以代代口耳相傳為主,少有文字記錄,因而傳承過程中自然有些隨意,遇著個有口音的必然會出現拷貝走樣戲碼。
加上苗醫貼近自然,在病名和治療手段上更是多了些在中原醫者看起來花裏胡哨的東西,一直得不到中原醫者的認可,雙方又有語言和文化的壁壘,誤解自然越來越深。
但因為《袖珍方》的主編是受到中原文化影響的皇五子朱橚,編寫時他自然根據個人審美進行了一定的矯正和修改,朱橚將南地的不少疾病和北方疾病對應了起來,眾人這才發現南醫治療的一些妙手,一時之間南北醫者之間的氣氛空前友好。
但這份友好也就到了南醫揭榜為止,不少老先生在看到這群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揭榜的時候都不由捂著心口粗喘不已,更有的三兩步想要追回那些被護衛帶走的南醫,滿心滿眼都寫著「親,要不要再考慮一下,別這麽急著下決定」的彷徨。
但是對此,一幹南醫淡定表示等不了了,治病如行軍,兵貴神速,從來沒見過有人能在拖延之中將大病變成了小病,不管怎麽樣總得試試再說。
而在他們先後問脈之後,幾個南醫都露出了微妙的表情。
啊這……
該怎麽說呢,皇後娘娘這病,他們還當真有辦法,唯一的問題是……
「那個,陛下,」幾個醫匠猶猶豫豫得看了眼瞪著牛眼的洪武帝,背著馬皇後悄悄說:「我等的藥,可能有些嚇人……」
作者有話要說:洪武帝瞪眼:能有多嚇人?
南醫們展現了自己的大寶貝。
洪武帝:臥槽!!你們那的蟲子為什麽能長得這麽噁心???
咳咳,大明的南北中醫和現代的不是一回事,明朝南北之間交通文化不暢,加上還缺了個李時珍,所以各種藥材名字、使用方法、效用都並不互通,此時的南北是真的地域上的區分。
而且專病專治,比如你得了濕疹在南方那就是一瓶藥膏的事,在北方就是要倒騰好半天研究、化驗、探討這是啥病(略誇張),醫生看病是很吃經驗的,比如川渝的肛腸科肯定比福建的肛腸科要好一點(不是)
現代中醫的南北是治療手法的差異,在用藥上已經基本無差了,畢竟大家背的都是一樣的磚頭。
明朝時候的戶籍製度的確是非常吃天分的,有些人天生就每張這根筋,但是在戶籍製度下,哪怕你是真的天分0也得去幹,幹了還不能摸魚,因為你得去服役,服役時候你的手藝太差……hmmm
所以到了後期就交錢代替服役了,畢竟大家的手藝都有點糟糕啊。
第145章
洪武帝自認膽大過人,但關於那天他看到了什麽藥材原材料到底是什麽這件事,帝皇表示……人還是不要太有好奇心比較好。
不過不管使用的原材料有多刷新人們的認知,不管洪武帝看著髮妻一口口咽下苦藥汁時候心情有多複雜,馬皇後的氣色的確是一天天得在變好。
這個世界上每個病人的家屬對病人的康復情況都是不滿意的,他們總覺得親人還能好得更快點,醫生沒有使出全力,這點洪武帝也一樣。
但他比誰都清楚馬皇後之前的狀況如何,也很清楚如今這些從南方來的醫者就是在從冥府手上搶人,馬皇後如今的每一個變化都是在鋼絲線上行走,稍一不慎,便是轟然山倒。
而以髮妻的身體體質和精神狀態,她絕不會再有東山再起的可能性,洪武帝比起別的病人家屬優秀的一點就是——他知道自己是外行。
外行指揮內行更是忌諱中的忌諱,所以即便看到藥方時候心中的懷疑再大,不確定再深,洪武帝也隻是默默拿起《袖珍方》啃醫術,而不會去拉著醫師問東問西再發表自己的感想並且施加諸多的「我以為」和「我覺得」。
從這點上來說洪武帝不單單是一個優秀的帝王,同時他也是一個極其優秀的病人家屬。
但這並不代表他當真就這麽心如止水。這點從朝堂上越來越緊繃的君臣關係就能看出。
在陌生的醫藥一道上使不出力氣可不代表他在朝政上沒力道,全身的火氣沒處撒的霸王龍在馬皇後稍安後立刻重歸奉天殿,此前一段時間太子攝政而稍顯寬和的朝堂氣氛當下被收緊,眾臣子重新恢復眼觀鼻鼻觀心的鵪鶉狀態,誰也不敢招惹全身都散發著煩躁氣息的洪武帝。
在霸王龍的威懾之下,此前在朝議時因為各種原因而停擺的造船一事重新被提上日程,並且在帝皇陰惻惻的目光下被飛速推進。
因馬皇後的緣故,現在的洪武帝對於不同地區的草藥文化充滿了好奇,「既然西南之地的藥草方物可以治皇後的病,那麽說不定更南邊的草藥有更多的用處。」
現在的朱元璋已經成了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理論的忠實擁躉,他對落後一步的大孫子吩咐道:「英兒,你讓人出行的時候帶上醫匠,他們的職責就是保護船員健康,並去尋一些南方的藥材,琢磨出那些藥材的藥性,可以的話,引種回來。」
木白點了點頭,表示他爺爺的想法完全沒有問題,順便還補充了一句:「皇祖父,您看大明國內的藥材是否也要整理歸納一下?」
「可,」下了班的洪武帝腳下生風,走的飛快,一邊朝著坤寧宮的方向前進他還一邊給孫子布置任務:「這次的醫匠不少都來自於湘、滇一帶,你派人去那走一趟……不,也不必那麽遠,現在大部分醫者都在京城,這麽多的人一人說出一個方子一味藥材就能編一冊書。」
加上苗醫貼近自然,在病名和治療手段上更是多了些在中原醫者看起來花裏胡哨的東西,一直得不到中原醫者的認可,雙方又有語言和文化的壁壘,誤解自然越來越深。
但因為《袖珍方》的主編是受到中原文化影響的皇五子朱橚,編寫時他自然根據個人審美進行了一定的矯正和修改,朱橚將南地的不少疾病和北方疾病對應了起來,眾人這才發現南醫治療的一些妙手,一時之間南北醫者之間的氣氛空前友好。
但這份友好也就到了南醫揭榜為止,不少老先生在看到這群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揭榜的時候都不由捂著心口粗喘不已,更有的三兩步想要追回那些被護衛帶走的南醫,滿心滿眼都寫著「親,要不要再考慮一下,別這麽急著下決定」的彷徨。
但是對此,一幹南醫淡定表示等不了了,治病如行軍,兵貴神速,從來沒見過有人能在拖延之中將大病變成了小病,不管怎麽樣總得試試再說。
而在他們先後問脈之後,幾個南醫都露出了微妙的表情。
啊這……
該怎麽說呢,皇後娘娘這病,他們還當真有辦法,唯一的問題是……
「那個,陛下,」幾個醫匠猶猶豫豫得看了眼瞪著牛眼的洪武帝,背著馬皇後悄悄說:「我等的藥,可能有些嚇人……」
作者有話要說:洪武帝瞪眼:能有多嚇人?
南醫們展現了自己的大寶貝。
洪武帝:臥槽!!你們那的蟲子為什麽能長得這麽噁心???
咳咳,大明的南北中醫和現代的不是一回事,明朝南北之間交通文化不暢,加上還缺了個李時珍,所以各種藥材名字、使用方法、效用都並不互通,此時的南北是真的地域上的區分。
而且專病專治,比如你得了濕疹在南方那就是一瓶藥膏的事,在北方就是要倒騰好半天研究、化驗、探討這是啥病(略誇張),醫生看病是很吃經驗的,比如川渝的肛腸科肯定比福建的肛腸科要好一點(不是)
現代中醫的南北是治療手法的差異,在用藥上已經基本無差了,畢竟大家背的都是一樣的磚頭。
明朝時候的戶籍製度的確是非常吃天分的,有些人天生就每張這根筋,但是在戶籍製度下,哪怕你是真的天分0也得去幹,幹了還不能摸魚,因為你得去服役,服役時候你的手藝太差……hmmm
所以到了後期就交錢代替服役了,畢竟大家的手藝都有點糟糕啊。
第145章
洪武帝自認膽大過人,但關於那天他看到了什麽藥材原材料到底是什麽這件事,帝皇表示……人還是不要太有好奇心比較好。
不過不管使用的原材料有多刷新人們的認知,不管洪武帝看著髮妻一口口咽下苦藥汁時候心情有多複雜,馬皇後的氣色的確是一天天得在變好。
這個世界上每個病人的家屬對病人的康復情況都是不滿意的,他們總覺得親人還能好得更快點,醫生沒有使出全力,這點洪武帝也一樣。
但他比誰都清楚馬皇後之前的狀況如何,也很清楚如今這些從南方來的醫者就是在從冥府手上搶人,馬皇後如今的每一個變化都是在鋼絲線上行走,稍一不慎,便是轟然山倒。
而以髮妻的身體體質和精神狀態,她絕不會再有東山再起的可能性,洪武帝比起別的病人家屬優秀的一點就是——他知道自己是外行。
外行指揮內行更是忌諱中的忌諱,所以即便看到藥方時候心中的懷疑再大,不確定再深,洪武帝也隻是默默拿起《袖珍方》啃醫術,而不會去拉著醫師問東問西再發表自己的感想並且施加諸多的「我以為」和「我覺得」。
從這點上來說洪武帝不單單是一個優秀的帝王,同時他也是一個極其優秀的病人家屬。
但這並不代表他當真就這麽心如止水。這點從朝堂上越來越緊繃的君臣關係就能看出。
在陌生的醫藥一道上使不出力氣可不代表他在朝政上沒力道,全身的火氣沒處撒的霸王龍在馬皇後稍安後立刻重歸奉天殿,此前一段時間太子攝政而稍顯寬和的朝堂氣氛當下被收緊,眾臣子重新恢復眼觀鼻鼻觀心的鵪鶉狀態,誰也不敢招惹全身都散發著煩躁氣息的洪武帝。
在霸王龍的威懾之下,此前在朝議時因為各種原因而停擺的造船一事重新被提上日程,並且在帝皇陰惻惻的目光下被飛速推進。
因馬皇後的緣故,現在的洪武帝對於不同地區的草藥文化充滿了好奇,「既然西南之地的藥草方物可以治皇後的病,那麽說不定更南邊的草藥有更多的用處。」
現在的朱元璋已經成了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理論的忠實擁躉,他對落後一步的大孫子吩咐道:「英兒,你讓人出行的時候帶上醫匠,他們的職責就是保護船員健康,並去尋一些南方的藥材,琢磨出那些藥材的藥性,可以的話,引種回來。」
木白點了點頭,表示他爺爺的想法完全沒有問題,順便還補充了一句:「皇祖父,您看大明國內的藥材是否也要整理歸納一下?」
「可,」下了班的洪武帝腳下生風,走的飛快,一邊朝著坤寧宮的方向前進他還一邊給孫子布置任務:「這次的醫匠不少都來自於湘、滇一帶,你派人去那走一趟……不,也不必那麽遠,現在大部分醫者都在京城,這麽多的人一人說出一個方子一味藥材就能編一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