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從登位那天開始,到現在已經三百年,三百年始終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也就說始終存在著雍正繼位之謎。雍正疑案可以分為三部分,一前奏,二疑案,三餘波。先說前奏,就是雍正繼位疑案的前奏,這得要從頭說起。
康熙一共有35個兒子,有的早死了,沒起名就死了,排順序的是24位,到康熙47年,第一次廢太子的時候,20歲以上的皇子有12位。所以康熙他遺位的爭奪主要在這12個皇子中間進行爭奪。我把他這12個皇子爭奪皇位,給他分做了三個集團,第一是皇太 子集團,簡稱*。第二皇八子集團,簡稱八阿哥黨。第三皇四子集團,簡稱四阿哥黨。
先說*,太子允礽,實際上是康熙的第六個兒子,但是排序的時候,排老二。他是康熙13年出生,他的媽媽康熙很寵愛,但是,他媽媽在生他的時候,難產死了,康熙非常難過。母以子死,子以母貴,康熙對這個孩子格外關愛,特別對他進行教育。康熙14年, 允礽兩歲的時候,就康熙正式冊立他為皇太子。
再舉一個例子,就是康熙17年,正是三藩之亂,形勢非常嚴重的時候,皇太子得了天花,康熙對他百般地護理關照,連續12天,康熙沒有批答奏章。康熙在親征葛爾丹的時候,讓皇太子留守京師,康熙重大的軍政要務,讓皇太子分理,這樣對他培養和教育,皇太 子有很深的背景,他母親的父親噶布喇是領侍衛內大臣。他母親的叔叔索額圖是大學士,當朝宰相,領侍衛內大臣,著名的《中俄尼布楚條約》,前去參加談判的團長就是索額圖。皇後的爺爺索尼是康熙出任時候的輔政大臣。康熙正式把允礽立為皇太子,皇太子的外祖父家 有這麽深厚的朝廷的背景,於是在皇太子周圍就形成了一股政治勢力,就是*。康熙執位時間比較長,到廢太子的時候,皇太子已經等待了33年。皇太子周圍的人,包括皇太子,急於搶班奪權,被康熙察覺,康熙非常生氣。他說:“朕不卜今日被鳩,明日遇害,晝夜 戒慎不寧”。康熙在盛怒之下,下令把大學士索額圖處死,意思是想削弱*,讓太子吸取必要的教訓。但是,太子非但沒有吸取教訓,反而,更加激烈地進行活動,到了康熙47年,康熙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台行宮,召集諸大臣和諸皇子一起, 康熙鄭重宣布廢黜皇太子。康熙說了一些話,非常令人痛心,他說皇太子是四句話十七個字,康熙說這個太子:“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很嚴重,康熙在當眾宣布他這個諭旨的時候,史書記載說他“且諭且泣”,一邊宣諭,一邊哭,宣諭完了之後 ,康熙撲倒在地,別人把他攙扶起來。由於他心情十分之難過,連續七天七夜不思寢食,不吃不睡。由於過於傷心,康熙得了中風,右手不能寫字,用左手批答奏章。
康熙以為廢黜了皇太子之後,諸皇子之間的矛盾可以緩和,但是恰恰相反,諸皇子爭奪儲位的鬥爭,反而愈加嚴重。在這個時候以皇八子為核心的八阿哥黨積極鑽研,精心謀劃,想取得皇太子的地位。八阿哥黨主要有大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等等, 還有一些朝臣支持。八阿哥允禩有才有德,聰明能幹,聯係廣泛,深得眾心,康熙也曾經考慮過是不是立八阿哥做皇太子,有一次康熙想征詢大臣們的意思,這朝廷大臣也察覺到康熙對皇八子印象比較好,大學士馬齊等人分別寫了一個意見,到了康熙那兒,就是希望立皇八 子做太子。這一下幫了允禩的倒忙,康熙一看廢除了一個*,這不又形成了一個皇八子黨。這個時候,大阿哥,也出來了,大阿哥的母親惠妃,曾經養育過八阿哥允禩,他們倆有一個特殊的關係。大阿哥參與了八阿哥黨,一天大阿哥就和康熙說,說要是立八阿哥做皇太 子的話,我盡心地來輔助。康熙一聽這話就火了,你這不是要成立八阿哥黨嘛,訓斥大阿哥,要把他囚禁起來。八阿哥就求饒,康熙要把八阿哥鎖禁起來。這時候是十四阿哥,就跪著求康熙,求他的父皇息怒,不要這樣。康熙就更火了,拔出佩刀就要殺了允禩,要殺皇八子 。這時候五阿哥,抱著康熙的腿,苦苦地哀求,皇父息怒,其他的眾阿哥一片跪在地下哀求,康熙才把佩刀收起來,命令把八阿哥拉出去,鞭撻允禩,然後把他鎖禁起來。這個康熙一看*廢除了之後,又出了個八阿哥黨,還是要立太子,立誰呢?還是立允礽吧。接著就 把允礽又複立為皇太子,結果鬥爭也還是很激烈,康熙一看不行,到康熙51年,第二次又把皇太子允礽又廢了,所以康熙這個皇太子是兩立兩廢,後來康熙就說,這樣下去是不行的,在康熙盛怒之下,把朝臣裏麵的大臣,一位尚書,把支持黨爭的,用五個釘子釘上,活活 釘死。另外一個大臣已經死了,康熙生氣把他的屍體挖出來,把屍體給剁了,然後焚燒,可見康熙對皇子之間爭奪儲位的鬥爭是深痛惡絕。
皇*,皇八子黨鬥爭的結果,兩敗俱傷,這就引入出皇四子黨。
皇四子黨的核心就是胤禛,雍親王,就是後來的雍正。雍正沒有參加*,也沒有參加八阿哥黨,他的弟弟十四阿哥參加了皇八字黨,他對他弟弟既不支持,也不幹預,他對皇八子黨既不依附也不反對。雍親王韜晦自己,不露聲色,把自己想謀取儲位的內心的想法掩 蓋起來。雍親王有一個幕友叫戴鐸,給雍正出了個主意,他這樣說:做英明的父親的兒子難,“過露其長,恐其見疑”。懷疑,“不露其長,恐其見棄”,放棄。就是露長也不是,不露長也不是。那怎麽辦呢?雍親王根據他自己的理念,根據兄弟之間爭奪皇位鬥爭的教訓, 根據他幕僚們對他參謀的意見,他總結了四條。
第一,叫誠孝皇父。將來雍正是不是繼承皇位,他可以不可以做皇太子,關鍵是他父親,得討好他父親,怎麽討好父親?兩個字,誠、孝。對父親要忠誠,要孝順。果然,這一招很靈,因為雍親王一直實行誠孝皇父這個策略,深得他父親的喜歡。
第二,友愛兄弟。雍親王的兄弟很多,得罪了哪一個,兄弟到他父皇那兒給他奏一本,他也吃不消。他的原則就是友愛兄弟,討好各個兄弟。
第三,勤慎敬業。父親教給他很多事情要辦,第一,要勤,認真來做。第二,要慎,謹慎來做。別做壞了,珍惜每一件事情,都做成功,做好,讓他父親滿意。
第四,戒急用忍。雍正這個人,喜怒無常,脾氣暴躁,康熙多次批評他,雍正,就想法來陶冶自己的性格,約束自己的這個脾氣。所以他把他父親教導他的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約束自己。所以對雍正對他父皇講誠孝,對兄弟講友愛,對工作講勤慎,對自己要戒急用忍 。他的真實意圖是不聲不響一步一步地奪取皇位。
到了康熙晚年,儲位未定,康熙預感到,他身後他的兒子之間要有一場廝殺。康熙自己說:他說朕,我考終之後,將來我百年之後,置於乾清宮,就是把我放在乾清宮那兒,停屍在乾清宮那兒,“爾等束甲相爭耳”。這裏麵說了一個曆史典故,就是當年春秋五霸之一的 齊桓公,齊桓公死了之後,他五個兒子爭位置。齊桓公停了屍,還沒有入殮,五個兒子就爭了,有的兒子在屍體旁邊哭泣,有的兒子就拿著箭射他的兄弟,他兄弟一看有箭射來就躲了,躲在屍體的下麵,那個箭就射到齊桓公的屍體上,亂箭射到齊桓公的屍體上。有身體旁邊 的爭鬥,一直打到停屍旁的外邊,把鎖起來,齊桓公死了之後67天沒有發喪也沒有入殮,屍體腐爛了,蛆從窗戶裏麵爬出來。康熙引了典故,就是齊桓公的典故,說將來他屍體停在乾清宮,爾等束甲相爭,這個時候康熙的內心是很悲苦的,作為一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君 主,沒有處理好他的接班人問題,晚年發生了一個曆史悲劇。康熙61年,11月13日,康熙就故去了,雍正繼位的前奏也就結束了,開始了雍正繼位的疑案。
雍正繼位的疑案,從那繼位那天開始,到現在282年沒有停,概括一下,共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遺詔繼位說。就是遵照康熙遺詔雍正繼位,這就是合法繼位。主張這一說法的有三個理由。第一個理由就是雍正表現比較好,深得康熙的信賴,怎麽證明呢?就是康熙61年病重的時候,派雍正代他到天壇祭天。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就是祭祀。康熙把這麽大的 事情派雍正親自代他去祭天,意思將來可能讓他繼位。第二個理由,就是康熙臨死這一天,康熙61年,11月13日,早上寅時,大約四點鍾左右,康熙把他七個兒子和尚書隆科多,召到暢春園禦榻前麵,康熙向他們宣布了諭旨說:“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 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康熙口諭,很明確。第三個理由就是康熙遺詔,康熙死了留了一個遺詔,遺詔很長,最後關鍵的話和剛才說得一樣。根據這三點理由,所以一些學者認為,雍正是根據康熙的遺詔繼位是合法的,那就不存在疑案了。另外一些學者不同意。
第二,改詔篡位說。就是說,雍正篡改康熙遺詔,篡奪皇位。那就不合法了,這種意見也有理由,第一個理由康熙讓雍親王代他天壇祭天,不能證明把皇位讓他繼承啊,那你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就是軍事了,那他派他皇十四子做撫遠大將軍,按照這個邏輯那也 是讓繼承皇位,所以這個理由不成立。第二,剛才說康熙臨終前那個口諭,宣讀口諭的時候,雍正沒在場,因為雍正在天壇齋戒所要祭天,所以雍正沒在場,但是就在這一天,雍親王三次奉召到暢春園去見他父親,上午八點鍾左右,第一次見到他父親。《清聖祖實錄》有記 載,康熙對雍親王說,“朕病勢日臻”,就是說我的病的情況逐漸見好,那這說明康熙這時候還不糊塗,還能說話,但是為什麽沒有告訴雍正說,你將來繼我的位呀?有人說康熙保密,他跟七個兒子和尚書隆科多說了,怎麽會跟繼承人保密?不可能的。所以這些學者就說, 康熙的這個諭旨是偽造的。
第三,就是剛才說那個康熙遺詔,在康熙54年的時候,康熙頒布一個詔書,很長。最後康熙說“此諭已備十年,若有遺詔,無非此言”。現在看到的這個康熙的遺詔,基本上是這個諭旨的文字。也有不同的意見。就是最後加了一句話,就是我們剛才說那句話:“皇四 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這些學者就提出來,你這個康熙遺詔應該是康熙死之前就做了,他要同意,可是康熙死的時候沒有宣布。康熙13號故去了,16號才拿出來,那這中間你雍正做了手腳。所以這些學者認為康熙的這 個遺詔,漏洞百出。懷疑前頭那些文字是康熙的,後頭關鍵這句話是雍正加上去的。
第四,雍正知道他繼承皇位,不是因為他看到詔書,不是因為他看到遺詔,也不是因為他親耳聽到他父親的口諭,他自己說,是舅舅隆科多口傳給他的。在帝製時代,誰繼承皇位是第一等大事,這麽大的事情,隆科多沒有當著諸大臣的麵,也沒有當著諸皇子的麵,宣布 康熙的遺詔,單獨跟雍正一個人說,沒有旁證。
第五,康熙死了之後。北京城九門戒嚴,親王和皇子沒有雍正的諭旨,任何人不許進入皇宮。就是康熙的兒子,到皇宮裏吊唁他父親的資格都受到了限製。所以這些學者說雍正這樣做,說明他有鬼。
第六,皇十四子撫遠大將軍在西北,得到他父親故去之後,急忙到北京奔喪,快到北京的時候,就向胤禛奏報,說我先賀新君登極,還是先吊唁皇父?在理呀,雍正怎麽答複的呢?讓他不能進城,讓他到河北遵化景陵去守著,後來就把他的胞弟皇十四子從東陵弄到景山 的壽皇殿囚禁起來。你要正大光明的繼承皇位,用不著這樣子,他父親正式有遺詔,哪個兄弟可抗拒?不可能。
第七,雍正死了之後,他不埋在東陵,他埋在西陵。有人說,為什麽雍正他不敢埋在清東陵呢?就是怕死了之後,他的靈魂不敢見他的祖父順治和他的父親康熙。第八,他繼承皇位之後,對他的兄和弟進行了處理。從側麵說明他可能得位不正。第九,他繼位之後,把幫 助他繼位出力最大的兩個人,年羹堯和隆科多,都給殺了,殺人滅口,說明他得位不正。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理由,總之,改詔篡位說,就認為雍正篡改了康熙遺詔,篡奪了皇位。
現在我們考慮一下,雍正遺詔繼位說是有引起人們懷疑的地方,你說雍正改詔篡位,這個詔怎麽改的呀?也沒有著著實實的堅強有力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所以兩種觀點相持不下,相持了三百年。
在這裏麵我附帶交代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關於雍正奪嫡說,大家知道,清朝皇位繼承沒有采取嫡長製,康熙晚年,特別是他故去之前,也沒有立嫡,沒有立嫡長子做皇太子,既然清朝沒有嫡長製,康熙晚年也沒有立嫡,皇太子,那麽雍正何嫡之可奪呀?所以雍正奪嫡 說就不成立了。
第二,雍正篡位說。雍正篡位說,篡位必然有一個人,他是太子,或者他繼承皇位,雍正把它奪過來,算篡位。那麽雍正篡位篡誰的位呀?現在找不出材料的,說康熙立了誰做太子,死之前,立了誰做太子,立了誰?說誰繼承皇位,雍正之外的誰繼承皇位,到現在為止 沒有材料,所以說雍正篡位說也還值得研究,他篡誰的位?有人就說了,篡皇十四子的位,康熙晚年他遺詔就是傳位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成“於”字了,這等於篡了他弟弟的位。大家看這樣的,傳位十四,那就把它改了,十字上頭加一橫,底下加一勾,就“傳位於四 子”,傳位雍正了。好多的書,好多的故事,野史都這麽說。這個事情經不住推敲,為什麽說經不住推敲呢?第一點,當時這個“於”字寫繁體字,我們今天寫簡體字,繁體字與是這麽寫的,那這個“十”字改成“於”字就不大容易了,這是一。第二,清朝當時的行文的習 慣,它稱做皇十四子,皇四子,前頭有個皇字,如果改的話,那就變成“傳位於皇於四子”,就不通了,還有第三,當時傳位的詔書是滿漢兩種,滿文和漢文兩種,漢文你說把“十”字改成“於”字也還有一點意思,那你把滿文改了就沒法改了。根據這三點理由呢,就說康 熙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不成立。這是一點說明。還有一點說明,就是《玉牒》改名的說法,就說原來《玉牒》,雍正叫胤禛,他的同胞的弟弟叫皇十四子,叫胤禎,上麵那個禛是雍正的名字,一個“礻”一個真正的“真”,下麵是他十四弟胤禎,這個字念“禎”, 也念“禎”。這兩個字字形相似,讀音也相似,所以一種意見就說康熙傳位的時候,是傳給胤禛的,他們倆差不多,康熙就傳位給他了,這時候胤禎皇十四子不在北京,撫遠大將軍在外呀,雍正就做了皇帝了,那這兩個字差不多,雍正就讓他的弟弟改名字,這個事情我們不 深究,但是這個事情也不能證明是雍正篡了他弟弟的位置,不能證明這一點。
所以近三百年來,幾種意見交錯,互不相讓,誰也不服。不能一定於一尊,還有第三種意見,就是無詔奪位說,第一是遺詔繼位說。第二是改詔篡位說,第三無詔奪位說就是那一種意見說是有康熙的詔書,那一種意見說康熙那個遺詔是篡改的,是假的,是偽造的。 說真的,第一曆史檔案館有,有遺詔的檔案,但是疑點百出,很多漏洞。你說篡改了,似乎也拿不出非常有利的令人信服的證據。所以就產生了第三種意見,就是無詔奪位說。就是康熙死之前,很難說,明確有遺詔,沒有明確,那麽這個皇位誰繼承呢?也沒有明確,那兄弟 之間爭奪,當時主要是十二個兒子,從老大到老十四,中間故去了兩個,還有十二個人,十二個皇子之間在爭奪皇位,強勝弱敗,優勝劣汰。雍親王在他兄弟35個之間,經過長期的鬥爭,最後奪取了皇位。怎麽算合法?怎麽算不合法?都是他們兄弟之間的事,誰做了皇帝 ,對他兄弟這個集團可能有利,另外一個集團可能不利,但是,對於整個滿族來說,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對於曆史發展來說,主要看誰做了皇帝之後,對於中國曆史的發展做出貢獻。這是評判曆史人物的主要的標準。但是三百年以來,這個問題可以說到現在為止,還沒有 做出一個大家一致認可的結論。所以雍正問題到現在還是一個曆史的疑案,但是,雍正繼位的疑案並沒有因為他繼位,這個問題就結束了,所以雍正繼位之後,雍正繼位的疑案還繼續有餘波。
康熙一共有35個兒子,有的早死了,沒起名就死了,排順序的是24位,到康熙47年,第一次廢太子的時候,20歲以上的皇子有12位。所以康熙他遺位的爭奪主要在這12個皇子中間進行爭奪。我把他這12個皇子爭奪皇位,給他分做了三個集團,第一是皇太 子集團,簡稱*。第二皇八子集團,簡稱八阿哥黨。第三皇四子集團,簡稱四阿哥黨。
先說*,太子允礽,實際上是康熙的第六個兒子,但是排序的時候,排老二。他是康熙13年出生,他的媽媽康熙很寵愛,但是,他媽媽在生他的時候,難產死了,康熙非常難過。母以子死,子以母貴,康熙對這個孩子格外關愛,特別對他進行教育。康熙14年, 允礽兩歲的時候,就康熙正式冊立他為皇太子。
再舉一個例子,就是康熙17年,正是三藩之亂,形勢非常嚴重的時候,皇太子得了天花,康熙對他百般地護理關照,連續12天,康熙沒有批答奏章。康熙在親征葛爾丹的時候,讓皇太子留守京師,康熙重大的軍政要務,讓皇太子分理,這樣對他培養和教育,皇太 子有很深的背景,他母親的父親噶布喇是領侍衛內大臣。他母親的叔叔索額圖是大學士,當朝宰相,領侍衛內大臣,著名的《中俄尼布楚條約》,前去參加談判的團長就是索額圖。皇後的爺爺索尼是康熙出任時候的輔政大臣。康熙正式把允礽立為皇太子,皇太子的外祖父家 有這麽深厚的朝廷的背景,於是在皇太子周圍就形成了一股政治勢力,就是*。康熙執位時間比較長,到廢太子的時候,皇太子已經等待了33年。皇太子周圍的人,包括皇太子,急於搶班奪權,被康熙察覺,康熙非常生氣。他說:“朕不卜今日被鳩,明日遇害,晝夜 戒慎不寧”。康熙在盛怒之下,下令把大學士索額圖處死,意思是想削弱*,讓太子吸取必要的教訓。但是,太子非但沒有吸取教訓,反而,更加激烈地進行活動,到了康熙47年,康熙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台行宮,召集諸大臣和諸皇子一起, 康熙鄭重宣布廢黜皇太子。康熙說了一些話,非常令人痛心,他說皇太子是四句話十七個字,康熙說這個太子:“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很嚴重,康熙在當眾宣布他這個諭旨的時候,史書記載說他“且諭且泣”,一邊宣諭,一邊哭,宣諭完了之後 ,康熙撲倒在地,別人把他攙扶起來。由於他心情十分之難過,連續七天七夜不思寢食,不吃不睡。由於過於傷心,康熙得了中風,右手不能寫字,用左手批答奏章。
康熙以為廢黜了皇太子之後,諸皇子之間的矛盾可以緩和,但是恰恰相反,諸皇子爭奪儲位的鬥爭,反而愈加嚴重。在這個時候以皇八子為核心的八阿哥黨積極鑽研,精心謀劃,想取得皇太子的地位。八阿哥黨主要有大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等等, 還有一些朝臣支持。八阿哥允禩有才有德,聰明能幹,聯係廣泛,深得眾心,康熙也曾經考慮過是不是立八阿哥做皇太子,有一次康熙想征詢大臣們的意思,這朝廷大臣也察覺到康熙對皇八子印象比較好,大學士馬齊等人分別寫了一個意見,到了康熙那兒,就是希望立皇八 子做太子。這一下幫了允禩的倒忙,康熙一看廢除了一個*,這不又形成了一個皇八子黨。這個時候,大阿哥,也出來了,大阿哥的母親惠妃,曾經養育過八阿哥允禩,他們倆有一個特殊的關係。大阿哥參與了八阿哥黨,一天大阿哥就和康熙說,說要是立八阿哥做皇太 子的話,我盡心地來輔助。康熙一聽這話就火了,你這不是要成立八阿哥黨嘛,訓斥大阿哥,要把他囚禁起來。八阿哥就求饒,康熙要把八阿哥鎖禁起來。這時候是十四阿哥,就跪著求康熙,求他的父皇息怒,不要這樣。康熙就更火了,拔出佩刀就要殺了允禩,要殺皇八子 。這時候五阿哥,抱著康熙的腿,苦苦地哀求,皇父息怒,其他的眾阿哥一片跪在地下哀求,康熙才把佩刀收起來,命令把八阿哥拉出去,鞭撻允禩,然後把他鎖禁起來。這個康熙一看*廢除了之後,又出了個八阿哥黨,還是要立太子,立誰呢?還是立允礽吧。接著就 把允礽又複立為皇太子,結果鬥爭也還是很激烈,康熙一看不行,到康熙51年,第二次又把皇太子允礽又廢了,所以康熙這個皇太子是兩立兩廢,後來康熙就說,這樣下去是不行的,在康熙盛怒之下,把朝臣裏麵的大臣,一位尚書,把支持黨爭的,用五個釘子釘上,活活 釘死。另外一個大臣已經死了,康熙生氣把他的屍體挖出來,把屍體給剁了,然後焚燒,可見康熙對皇子之間爭奪儲位的鬥爭是深痛惡絕。
皇*,皇八子黨鬥爭的結果,兩敗俱傷,這就引入出皇四子黨。
皇四子黨的核心就是胤禛,雍親王,就是後來的雍正。雍正沒有參加*,也沒有參加八阿哥黨,他的弟弟十四阿哥參加了皇八字黨,他對他弟弟既不支持,也不幹預,他對皇八子黨既不依附也不反對。雍親王韜晦自己,不露聲色,把自己想謀取儲位的內心的想法掩 蓋起來。雍親王有一個幕友叫戴鐸,給雍正出了個主意,他這樣說:做英明的父親的兒子難,“過露其長,恐其見疑”。懷疑,“不露其長,恐其見棄”,放棄。就是露長也不是,不露長也不是。那怎麽辦呢?雍親王根據他自己的理念,根據兄弟之間爭奪皇位鬥爭的教訓, 根據他幕僚們對他參謀的意見,他總結了四條。
第一,叫誠孝皇父。將來雍正是不是繼承皇位,他可以不可以做皇太子,關鍵是他父親,得討好他父親,怎麽討好父親?兩個字,誠、孝。對父親要忠誠,要孝順。果然,這一招很靈,因為雍親王一直實行誠孝皇父這個策略,深得他父親的喜歡。
第二,友愛兄弟。雍親王的兄弟很多,得罪了哪一個,兄弟到他父皇那兒給他奏一本,他也吃不消。他的原則就是友愛兄弟,討好各個兄弟。
第三,勤慎敬業。父親教給他很多事情要辦,第一,要勤,認真來做。第二,要慎,謹慎來做。別做壞了,珍惜每一件事情,都做成功,做好,讓他父親滿意。
第四,戒急用忍。雍正這個人,喜怒無常,脾氣暴躁,康熙多次批評他,雍正,就想法來陶冶自己的性格,約束自己的這個脾氣。所以他把他父親教導他的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約束自己。所以對雍正對他父皇講誠孝,對兄弟講友愛,對工作講勤慎,對自己要戒急用忍 。他的真實意圖是不聲不響一步一步地奪取皇位。
到了康熙晚年,儲位未定,康熙預感到,他身後他的兒子之間要有一場廝殺。康熙自己說:他說朕,我考終之後,將來我百年之後,置於乾清宮,就是把我放在乾清宮那兒,停屍在乾清宮那兒,“爾等束甲相爭耳”。這裏麵說了一個曆史典故,就是當年春秋五霸之一的 齊桓公,齊桓公死了之後,他五個兒子爭位置。齊桓公停了屍,還沒有入殮,五個兒子就爭了,有的兒子在屍體旁邊哭泣,有的兒子就拿著箭射他的兄弟,他兄弟一看有箭射來就躲了,躲在屍體的下麵,那個箭就射到齊桓公的屍體上,亂箭射到齊桓公的屍體上。有身體旁邊 的爭鬥,一直打到停屍旁的外邊,把鎖起來,齊桓公死了之後67天沒有發喪也沒有入殮,屍體腐爛了,蛆從窗戶裏麵爬出來。康熙引了典故,就是齊桓公的典故,說將來他屍體停在乾清宮,爾等束甲相爭,這個時候康熙的內心是很悲苦的,作為一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君 主,沒有處理好他的接班人問題,晚年發生了一個曆史悲劇。康熙61年,11月13日,康熙就故去了,雍正繼位的前奏也就結束了,開始了雍正繼位的疑案。
雍正繼位的疑案,從那繼位那天開始,到現在282年沒有停,概括一下,共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遺詔繼位說。就是遵照康熙遺詔雍正繼位,這就是合法繼位。主張這一說法的有三個理由。第一個理由就是雍正表現比較好,深得康熙的信賴,怎麽證明呢?就是康熙61年病重的時候,派雍正代他到天壇祭天。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就是祭祀。康熙把這麽大的 事情派雍正親自代他去祭天,意思將來可能讓他繼位。第二個理由,就是康熙臨死這一天,康熙61年,11月13日,早上寅時,大約四點鍾左右,康熙把他七個兒子和尚書隆科多,召到暢春園禦榻前麵,康熙向他們宣布了諭旨說:“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 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康熙口諭,很明確。第三個理由就是康熙遺詔,康熙死了留了一個遺詔,遺詔很長,最後關鍵的話和剛才說得一樣。根據這三點理由,所以一些學者認為,雍正是根據康熙的遺詔繼位是合法的,那就不存在疑案了。另外一些學者不同意。
第二,改詔篡位說。就是說,雍正篡改康熙遺詔,篡奪皇位。那就不合法了,這種意見也有理由,第一個理由康熙讓雍親王代他天壇祭天,不能證明把皇位讓他繼承啊,那你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就是軍事了,那他派他皇十四子做撫遠大將軍,按照這個邏輯那也 是讓繼承皇位,所以這個理由不成立。第二,剛才說康熙臨終前那個口諭,宣讀口諭的時候,雍正沒在場,因為雍正在天壇齋戒所要祭天,所以雍正沒在場,但是就在這一天,雍親王三次奉召到暢春園去見他父親,上午八點鍾左右,第一次見到他父親。《清聖祖實錄》有記 載,康熙對雍親王說,“朕病勢日臻”,就是說我的病的情況逐漸見好,那這說明康熙這時候還不糊塗,還能說話,但是為什麽沒有告訴雍正說,你將來繼我的位呀?有人說康熙保密,他跟七個兒子和尚書隆科多說了,怎麽會跟繼承人保密?不可能的。所以這些學者就說, 康熙的這個諭旨是偽造的。
第三,就是剛才說那個康熙遺詔,在康熙54年的時候,康熙頒布一個詔書,很長。最後康熙說“此諭已備十年,若有遺詔,無非此言”。現在看到的這個康熙的遺詔,基本上是這個諭旨的文字。也有不同的意見。就是最後加了一句話,就是我們剛才說那句話:“皇四 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這些學者就提出來,你這個康熙遺詔應該是康熙死之前就做了,他要同意,可是康熙死的時候沒有宣布。康熙13號故去了,16號才拿出來,那這中間你雍正做了手腳。所以這些學者認為康熙的這 個遺詔,漏洞百出。懷疑前頭那些文字是康熙的,後頭關鍵這句話是雍正加上去的。
第四,雍正知道他繼承皇位,不是因為他看到詔書,不是因為他看到遺詔,也不是因為他親耳聽到他父親的口諭,他自己說,是舅舅隆科多口傳給他的。在帝製時代,誰繼承皇位是第一等大事,這麽大的事情,隆科多沒有當著諸大臣的麵,也沒有當著諸皇子的麵,宣布 康熙的遺詔,單獨跟雍正一個人說,沒有旁證。
第五,康熙死了之後。北京城九門戒嚴,親王和皇子沒有雍正的諭旨,任何人不許進入皇宮。就是康熙的兒子,到皇宮裏吊唁他父親的資格都受到了限製。所以這些學者說雍正這樣做,說明他有鬼。
第六,皇十四子撫遠大將軍在西北,得到他父親故去之後,急忙到北京奔喪,快到北京的時候,就向胤禛奏報,說我先賀新君登極,還是先吊唁皇父?在理呀,雍正怎麽答複的呢?讓他不能進城,讓他到河北遵化景陵去守著,後來就把他的胞弟皇十四子從東陵弄到景山 的壽皇殿囚禁起來。你要正大光明的繼承皇位,用不著這樣子,他父親正式有遺詔,哪個兄弟可抗拒?不可能。
第七,雍正死了之後,他不埋在東陵,他埋在西陵。有人說,為什麽雍正他不敢埋在清東陵呢?就是怕死了之後,他的靈魂不敢見他的祖父順治和他的父親康熙。第八,他繼承皇位之後,對他的兄和弟進行了處理。從側麵說明他可能得位不正。第九,他繼位之後,把幫 助他繼位出力最大的兩個人,年羹堯和隆科多,都給殺了,殺人滅口,說明他得位不正。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理由,總之,改詔篡位說,就認為雍正篡改了康熙遺詔,篡奪了皇位。
現在我們考慮一下,雍正遺詔繼位說是有引起人們懷疑的地方,你說雍正改詔篡位,這個詔怎麽改的呀?也沒有著著實實的堅強有力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所以兩種觀點相持不下,相持了三百年。
在這裏麵我附帶交代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關於雍正奪嫡說,大家知道,清朝皇位繼承沒有采取嫡長製,康熙晚年,特別是他故去之前,也沒有立嫡,沒有立嫡長子做皇太子,既然清朝沒有嫡長製,康熙晚年也沒有立嫡,皇太子,那麽雍正何嫡之可奪呀?所以雍正奪嫡 說就不成立了。
第二,雍正篡位說。雍正篡位說,篡位必然有一個人,他是太子,或者他繼承皇位,雍正把它奪過來,算篡位。那麽雍正篡位篡誰的位呀?現在找不出材料的,說康熙立了誰做太子,死之前,立了誰做太子,立了誰?說誰繼承皇位,雍正之外的誰繼承皇位,到現在為止 沒有材料,所以說雍正篡位說也還值得研究,他篡誰的位?有人就說了,篡皇十四子的位,康熙晚年他遺詔就是傳位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成“於”字了,這等於篡了他弟弟的位。大家看這樣的,傳位十四,那就把它改了,十字上頭加一橫,底下加一勾,就“傳位於四 子”,傳位雍正了。好多的書,好多的故事,野史都這麽說。這個事情經不住推敲,為什麽說經不住推敲呢?第一點,當時這個“於”字寫繁體字,我們今天寫簡體字,繁體字與是這麽寫的,那這個“十”字改成“於”字就不大容易了,這是一。第二,清朝當時的行文的習 慣,它稱做皇十四子,皇四子,前頭有個皇字,如果改的話,那就變成“傳位於皇於四子”,就不通了,還有第三,當時傳位的詔書是滿漢兩種,滿文和漢文兩種,漢文你說把“十”字改成“於”字也還有一點意思,那你把滿文改了就沒法改了。根據這三點理由呢,就說康 熙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不成立。這是一點說明。還有一點說明,就是《玉牒》改名的說法,就說原來《玉牒》,雍正叫胤禛,他的同胞的弟弟叫皇十四子,叫胤禎,上麵那個禛是雍正的名字,一個“礻”一個真正的“真”,下麵是他十四弟胤禎,這個字念“禎”, 也念“禎”。這兩個字字形相似,讀音也相似,所以一種意見就說康熙傳位的時候,是傳給胤禛的,他們倆差不多,康熙就傳位給他了,這時候胤禎皇十四子不在北京,撫遠大將軍在外呀,雍正就做了皇帝了,那這兩個字差不多,雍正就讓他的弟弟改名字,這個事情我們不 深究,但是這個事情也不能證明是雍正篡了他弟弟的位置,不能證明這一點。
所以近三百年來,幾種意見交錯,互不相讓,誰也不服。不能一定於一尊,還有第三種意見,就是無詔奪位說,第一是遺詔繼位說。第二是改詔篡位說,第三無詔奪位說就是那一種意見說是有康熙的詔書,那一種意見說康熙那個遺詔是篡改的,是假的,是偽造的。 說真的,第一曆史檔案館有,有遺詔的檔案,但是疑點百出,很多漏洞。你說篡改了,似乎也拿不出非常有利的令人信服的證據。所以就產生了第三種意見,就是無詔奪位說。就是康熙死之前,很難說,明確有遺詔,沒有明確,那麽這個皇位誰繼承呢?也沒有明確,那兄弟 之間爭奪,當時主要是十二個兒子,從老大到老十四,中間故去了兩個,還有十二個人,十二個皇子之間在爭奪皇位,強勝弱敗,優勝劣汰。雍親王在他兄弟35個之間,經過長期的鬥爭,最後奪取了皇位。怎麽算合法?怎麽算不合法?都是他們兄弟之間的事,誰做了皇帝 ,對他兄弟這個集團可能有利,另外一個集團可能不利,但是,對於整個滿族來說,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對於曆史發展來說,主要看誰做了皇帝之後,對於中國曆史的發展做出貢獻。這是評判曆史人物的主要的標準。但是三百年以來,這個問題可以說到現在為止,還沒有 做出一個大家一致認可的結論。所以雍正問題到現在還是一個曆史的疑案,但是,雍正繼位的疑案並沒有因為他繼位,這個問題就結束了,所以雍正繼位之後,雍正繼位的疑案還繼續有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