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看看中村右一派往瓦埠湖的部隊。
這支部隊人數與鬼塚大隊差不多,八九百人而已,也是一個大隊的規模1。
根據資料,抗戰初期,日軍的一個標準的步兵中隊為181人,包括一個19人的中隊部:有中隊長,執行官,3個軍士,4個衛生員,軍官的勤務兵,司號員,8個通信員;3個54人的小隊,共181人。
一個中隊配有步槍139支,輕機槍9挺,擲彈筒9具。有時會加強2-4挺重機槍甚至1-2門90迫擊炮或九二步兵炮(由大隊拆解支援到中隊)。
一個大隊有三到四個中隊不等,有時因戰鬥任務的需要,會增加一些中隊。所以一般一個大隊為六七百人或八九百人。
但是,中村右一的這支部隊屬於海軍陸戰隊,情況應該稍有不同。
這個大隊的大隊長叫豬口聖明。
這名字有點怪。
也是哈,說到日本人的姓名,總覺得有些怪怪的。
中國有百家姓,趙錢孫李……兩個字以上的姓占少數。而日本人的姓氏似乎都很怪,比如土肥原,比如山本,藤野等等。
怪就怪在這些姓氏都與某些物象有關,比如山木,山本,山田,就有山這種物象;再比如鬆本,鬆木,鬆田,就有鬆樹這種物象。
這還不算,還有更奇怪的,比如上麵說到的豬口聖明,按照日本的姓名分法,豬口是姓,聖明是名。
現如今在網上,我們常常看到中國網友們收集的各種奇怪的日本姓名,或是調侃,或是娛樂。“我孫子智美”、“肛門強”、“我妻真二”、“豬鼻千尋”、“龜頭直樹”等等。
這就不僅奇怪,簡直是奇葩了!
為何日本人的名字如此奇葩?到底這些人的父母是怎麽取名的?
如果要了解一個國家的姓氏文化,我們必須要從這個國家的曆史去尋找原因。
日本在彌生時代(與中國秦漢同時)時,文明程度還很低,人們隻有名,而沒有姓。
直到公元4世紀,大和國建立了日本曆史上第一個專製政權,才從原始狀態中走出來。此時中國文化開始影響日本,姓氏製度也在這一時期進入了日本。
當時日本統治者為了“別貴賤”,建立階級統治,於是給貴族們“賜”了姓。
根據記載:“氏名是根據該氏族在朝廷中擔任的職務或該氏族居住、管轄的地方命名的。例如,在朝廷中主管祭祀的部門叫忌部,管理忌部的氏族便稱為忌部氏,而出雲氏、近江氏則是統治出雲、近江地方的氏族。日本古代的‘姓’是賜與氏的稱號,以表示該氏的社會政治地位。姓有幾十種,它類似爵位,是世襲的。各姓之間等級分明。例如:臣、連、君、直等。”2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天皇,從古至今都沒有姓,而隻有名。而且皇室成員取名字,男的必須有“仁”字,女孩則是有“子”字。諸如我們熟悉的“裕仁”、“德仁”、“愛子”等等。
這是因為日本人認為,天皇是天照大神在人間的象征,不需要使用世間的姓。
此外,皇室成員還會以“某某宮”作為稱呼,像南京大屠殺元凶之一的朝香宮鳩彥就是如此。天皇的內親王(公主)出嫁後,則會隨夫姓。
由於古代皇帝一般妻妾眾多,天皇的子孫也日益增加。為了節省皇室開支,一些遠房親戚就被天皇下放到地方,並賜予了姓,成為國家的貴族。像“源氏”、“平氏”、“橘氏”、“藤原氏”等等。其中源氏和平氏是平安時代日本著名的貴族世家。
而貴族同樣也會出現大量的旁係子孫,由此一些姓誕生了很多分支。以“藤原氏”為例,他們就分出了“近藤”、“伊藤”、“遠藤”、“加藤”等等我們熟悉的姓氏。
在古代時期隻有貴族和武士才能擁有姓氏,因此總體來看,古代的日本姓名還是很正常的。像德川、織田、上杉、阿倍、吉備等等。
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了近代化改革,先是封建等級製度被廢除,貴族、武士失去了原來的地位。接著天皇下令,全國的老百姓都可以給自己起姓氏。
盡管得到了允許,可是很多人還不習慣給名字加上姓氏,響應者寥寥無幾。
可國家要進行改革,需要建立現代的戶籍、稅收、兵役等等製度,而有了姓氏才能更好地管理。
可以想象假如民眾都沒有姓,就會出現n多的大郎、次郎,從而給管理帶來混亂。
於是在1875年,日本頒布了《平民苗字必稱令》,規定“凡國民,必須取姓”,強製推行。
當時日本九成以上的人都是平民,都有名無姓。更要命的是,當時明治維新剛起步,這些人又幾乎都沒文化,識字率非常低。為了完成登記任務,隻能隨意取姓,這樣一來,一些奇葩姓氏就此出現了。
有的人看到什麽就以什麽為姓,比如住在山區,就有“山下”、“山田”等等。
有的住在渡口,就出現“渡邊”、“新渡戶”等等;而家附近有竹林的,就有了“竹內”、“竹下”等等;住在山穀的就有“長穀”、“方穀”等等。
此外,“鬆下”、“倉井”、“中田”、“小野”大體也屬於這類。
還有的是以看到的動物為姓,像什麽“牛田”、“熊田”、“豬口”、“有馬”等等。
也是這類姓氏導致了奇葩現象的出現。尤其是有的人的姓氏中還出現了“豬”和“龜”之類。
當然龜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是吉祥的標誌,隻是在俗文化的演變中,才逐漸變得不雅,比如說“龜兒子"、“縮頭烏龜"等。
而在日本文化中,龜的文化象征一直沒變,因此以“龜”為姓並不奇葩,隻是中國俗文化的誤讀而已。
生活的地名也成為近代日本姓氏的重要來源,比如“江戶川”、“長穀川”就是日本著名河流,以此為姓並無什麽不妥。
著名的“我孫子”姓,其實並非因為親屬的關係,而是源於日本千葉縣的我孫子市,同樣也是以地名的姓氏。如果理解這點,就不會覺得這個姓氏奇葩了。
此外“我妻”、“吾妻”等等姓氏很有可能也是這種情況,比如日本有個“吾妻島”,日俄戰爭時期日軍一艘裝甲巡洋艦就叫“吾妻號”。
還有一部分人是以職業為姓,像農民就有“稻穀”、“稻本”,養花的姓“菊川”,看門的姓“門衛”,養豬的姓“豬飼”、“豬口”、“豬鼻”等等。
其中我們熟悉的“犬養”也並不是認狗作父的意思,而是這個姓氏的開創者是養狗的。
而一些有點文化的百姓,就以曆史名人的姓氏為姓,於是就出現了豐臣、平、德川、北條、伊達等等姓。
不過,他們與這些著名曆史人物毫無血緣關係。
扯遠了哈!
卻說這位豬口中佐也是率領的五六艘艦艇進入的瓦埠湖。
瓦埠湖是一個內湖,它雖通淮河,但其水源並非來自淮河,而是由瓦埠湖(沿湖)、東淝河和陡澗河等注入。
由淮河進入瓦埠湖的口子不算寬,僅300米左右。很顯然,這裏有中國軍隊防守。
但是入口的地理形勢卻不佳,全是淤泥式的矮小丘陵。李品仙隻是象征性地在這裏放了一個連。
豬口少佐是位心氣很高的指揮官,他也不管你險或不險,劈頭就給了一頓炮彈。
他把五六艘艦艇一字兒擺開,“強擊擊!……”一頓炮彈就暴風雨般砸了過去。
一時間丘陵上烈焰炙騰,硝煙彌漫。
守軍似乎沒見過這種陣勢,慌遽間就撤了。
就這樣,豬口率領部隊很輕鬆地進入了瓦埠湖。
瓦埠湖與壽縣城之間重要的屏障就是平山頭。當時桂軍就是駐守在平山頭、二十裏店、賴山集一線。
守在這一線的是桂軍一個營,營長叫覃岩鬆。
雖在同一個縣駐守,這個營卻不是809團的,甚至連軍都不是。這個營屬於46軍。
還是那個川島美惠子說得對,桂軍雖是一個營,由於防守的地方太多,所以兵力相當分散,一個陣地就一個班,或者一個排。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1日軍最小的戰術單位是分隊,相當於中國軍隊的班和北洋軍的棚。每個分隊13人,包括分隊長、4名機槍射手和8名步槍兵。有輕機槍一挺,編製四人(組長、射手、兩名攜彈藥的副射手),這四人配備自衛手槍,在戰鬥中有時也攜帶步槍(機槍射手除外);八名步槍兵,每人一支單發步槍。特別加強的部隊中,加強班會多配置一個兩人攜帶的擲彈筒(由排擲彈筒班,拆解一個組,支援到班)。
日軍的一個小隊,稍稍大於中國軍隊的排和北洋軍的排,一般由7人小隊部、三個13人分隊和一個裝備三個擲彈筒的8人擲彈筒分隊構成,共54人。加強配置時,每個分隊15人,加強一個擲彈筒,整個小隊62人(把其它排的擲彈筒班,支援過來)。而在抗戰中期及後期,日軍為了應付中國的遊擊戰,日軍還曾有另一種小隊編製:每小隊6個分隊,每分隊8人,隻有3個分隊配置機槍,加正副小隊長,全小隊54人。
注2摘自《論日本的姓氏文化》。
這支部隊人數與鬼塚大隊差不多,八九百人而已,也是一個大隊的規模1。
根據資料,抗戰初期,日軍的一個標準的步兵中隊為181人,包括一個19人的中隊部:有中隊長,執行官,3個軍士,4個衛生員,軍官的勤務兵,司號員,8個通信員;3個54人的小隊,共181人。
一個中隊配有步槍139支,輕機槍9挺,擲彈筒9具。有時會加強2-4挺重機槍甚至1-2門90迫擊炮或九二步兵炮(由大隊拆解支援到中隊)。
一個大隊有三到四個中隊不等,有時因戰鬥任務的需要,會增加一些中隊。所以一般一個大隊為六七百人或八九百人。
但是,中村右一的這支部隊屬於海軍陸戰隊,情況應該稍有不同。
這個大隊的大隊長叫豬口聖明。
這名字有點怪。
也是哈,說到日本人的姓名,總覺得有些怪怪的。
中國有百家姓,趙錢孫李……兩個字以上的姓占少數。而日本人的姓氏似乎都很怪,比如土肥原,比如山本,藤野等等。
怪就怪在這些姓氏都與某些物象有關,比如山木,山本,山田,就有山這種物象;再比如鬆本,鬆木,鬆田,就有鬆樹這種物象。
這還不算,還有更奇怪的,比如上麵說到的豬口聖明,按照日本的姓名分法,豬口是姓,聖明是名。
現如今在網上,我們常常看到中國網友們收集的各種奇怪的日本姓名,或是調侃,或是娛樂。“我孫子智美”、“肛門強”、“我妻真二”、“豬鼻千尋”、“龜頭直樹”等等。
這就不僅奇怪,簡直是奇葩了!
為何日本人的名字如此奇葩?到底這些人的父母是怎麽取名的?
如果要了解一個國家的姓氏文化,我們必須要從這個國家的曆史去尋找原因。
日本在彌生時代(與中國秦漢同時)時,文明程度還很低,人們隻有名,而沒有姓。
直到公元4世紀,大和國建立了日本曆史上第一個專製政權,才從原始狀態中走出來。此時中國文化開始影響日本,姓氏製度也在這一時期進入了日本。
當時日本統治者為了“別貴賤”,建立階級統治,於是給貴族們“賜”了姓。
根據記載:“氏名是根據該氏族在朝廷中擔任的職務或該氏族居住、管轄的地方命名的。例如,在朝廷中主管祭祀的部門叫忌部,管理忌部的氏族便稱為忌部氏,而出雲氏、近江氏則是統治出雲、近江地方的氏族。日本古代的‘姓’是賜與氏的稱號,以表示該氏的社會政治地位。姓有幾十種,它類似爵位,是世襲的。各姓之間等級分明。例如:臣、連、君、直等。”2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天皇,從古至今都沒有姓,而隻有名。而且皇室成員取名字,男的必須有“仁”字,女孩則是有“子”字。諸如我們熟悉的“裕仁”、“德仁”、“愛子”等等。
這是因為日本人認為,天皇是天照大神在人間的象征,不需要使用世間的姓。
此外,皇室成員還會以“某某宮”作為稱呼,像南京大屠殺元凶之一的朝香宮鳩彥就是如此。天皇的內親王(公主)出嫁後,則會隨夫姓。
由於古代皇帝一般妻妾眾多,天皇的子孫也日益增加。為了節省皇室開支,一些遠房親戚就被天皇下放到地方,並賜予了姓,成為國家的貴族。像“源氏”、“平氏”、“橘氏”、“藤原氏”等等。其中源氏和平氏是平安時代日本著名的貴族世家。
而貴族同樣也會出現大量的旁係子孫,由此一些姓誕生了很多分支。以“藤原氏”為例,他們就分出了“近藤”、“伊藤”、“遠藤”、“加藤”等等我們熟悉的姓氏。
在古代時期隻有貴族和武士才能擁有姓氏,因此總體來看,古代的日本姓名還是很正常的。像德川、織田、上杉、阿倍、吉備等等。
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了近代化改革,先是封建等級製度被廢除,貴族、武士失去了原來的地位。接著天皇下令,全國的老百姓都可以給自己起姓氏。
盡管得到了允許,可是很多人還不習慣給名字加上姓氏,響應者寥寥無幾。
可國家要進行改革,需要建立現代的戶籍、稅收、兵役等等製度,而有了姓氏才能更好地管理。
可以想象假如民眾都沒有姓,就會出現n多的大郎、次郎,從而給管理帶來混亂。
於是在1875年,日本頒布了《平民苗字必稱令》,規定“凡國民,必須取姓”,強製推行。
當時日本九成以上的人都是平民,都有名無姓。更要命的是,當時明治維新剛起步,這些人又幾乎都沒文化,識字率非常低。為了完成登記任務,隻能隨意取姓,這樣一來,一些奇葩姓氏就此出現了。
有的人看到什麽就以什麽為姓,比如住在山區,就有“山下”、“山田”等等。
有的住在渡口,就出現“渡邊”、“新渡戶”等等;而家附近有竹林的,就有了“竹內”、“竹下”等等;住在山穀的就有“長穀”、“方穀”等等。
此外,“鬆下”、“倉井”、“中田”、“小野”大體也屬於這類。
還有的是以看到的動物為姓,像什麽“牛田”、“熊田”、“豬口”、“有馬”等等。
也是這類姓氏導致了奇葩現象的出現。尤其是有的人的姓氏中還出現了“豬”和“龜”之類。
當然龜在中國文化中一直是吉祥的標誌,隻是在俗文化的演變中,才逐漸變得不雅,比如說“龜兒子"、“縮頭烏龜"等。
而在日本文化中,龜的文化象征一直沒變,因此以“龜”為姓並不奇葩,隻是中國俗文化的誤讀而已。
生活的地名也成為近代日本姓氏的重要來源,比如“江戶川”、“長穀川”就是日本著名河流,以此為姓並無什麽不妥。
著名的“我孫子”姓,其實並非因為親屬的關係,而是源於日本千葉縣的我孫子市,同樣也是以地名的姓氏。如果理解這點,就不會覺得這個姓氏奇葩了。
此外“我妻”、“吾妻”等等姓氏很有可能也是這種情況,比如日本有個“吾妻島”,日俄戰爭時期日軍一艘裝甲巡洋艦就叫“吾妻號”。
還有一部分人是以職業為姓,像農民就有“稻穀”、“稻本”,養花的姓“菊川”,看門的姓“門衛”,養豬的姓“豬飼”、“豬口”、“豬鼻”等等。
其中我們熟悉的“犬養”也並不是認狗作父的意思,而是這個姓氏的開創者是養狗的。
而一些有點文化的百姓,就以曆史名人的姓氏為姓,於是就出現了豐臣、平、德川、北條、伊達等等姓。
不過,他們與這些著名曆史人物毫無血緣關係。
扯遠了哈!
卻說這位豬口中佐也是率領的五六艘艦艇進入的瓦埠湖。
瓦埠湖是一個內湖,它雖通淮河,但其水源並非來自淮河,而是由瓦埠湖(沿湖)、東淝河和陡澗河等注入。
由淮河進入瓦埠湖的口子不算寬,僅300米左右。很顯然,這裏有中國軍隊防守。
但是入口的地理形勢卻不佳,全是淤泥式的矮小丘陵。李品仙隻是象征性地在這裏放了一個連。
豬口少佐是位心氣很高的指揮官,他也不管你險或不險,劈頭就給了一頓炮彈。
他把五六艘艦艇一字兒擺開,“強擊擊!……”一頓炮彈就暴風雨般砸了過去。
一時間丘陵上烈焰炙騰,硝煙彌漫。
守軍似乎沒見過這種陣勢,慌遽間就撤了。
就這樣,豬口率領部隊很輕鬆地進入了瓦埠湖。
瓦埠湖與壽縣城之間重要的屏障就是平山頭。當時桂軍就是駐守在平山頭、二十裏店、賴山集一線。
守在這一線的是桂軍一個營,營長叫覃岩鬆。
雖在同一個縣駐守,這個營卻不是809團的,甚至連軍都不是。這個營屬於46軍。
還是那個川島美惠子說得對,桂軍雖是一個營,由於防守的地方太多,所以兵力相當分散,一個陣地就一個班,或者一個排。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1日軍最小的戰術單位是分隊,相當於中國軍隊的班和北洋軍的棚。每個分隊13人,包括分隊長、4名機槍射手和8名步槍兵。有輕機槍一挺,編製四人(組長、射手、兩名攜彈藥的副射手),這四人配備自衛手槍,在戰鬥中有時也攜帶步槍(機槍射手除外);八名步槍兵,每人一支單發步槍。特別加強的部隊中,加強班會多配置一個兩人攜帶的擲彈筒(由排擲彈筒班,拆解一個組,支援到班)。
日軍的一個小隊,稍稍大於中國軍隊的排和北洋軍的排,一般由7人小隊部、三個13人分隊和一個裝備三個擲彈筒的8人擲彈筒分隊構成,共54人。加強配置時,每個分隊15人,加強一個擲彈筒,整個小隊62人(把其它排的擲彈筒班,支援過來)。而在抗戰中期及後期,日軍為了應付中國的遊擊戰,日軍還曾有另一種小隊編製:每小隊6個分隊,每分隊8人,隻有3個分隊配置機槍,加正副小隊長,全小隊54人。
注2摘自《論日本的姓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