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得寸進尺
穿成中年主母,每天都想躺平 作者:酈七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太後才不會管含山大***如何,隻要她不幹涉朝政,愛做什麽做什麽。
目前她隻密切關注姬家和聶家,她放出風聲大***喜歡女子,讓姬家有個借口賣宅子給聶家。不僅是她放出風聲,姬家同樣如此。
她猜測姬家會因此和聶家往來,“無意”中發現是同宗,然後認親。
可是過了這麽久,姬家是請了聶家幾次,聶家也回請了姬家,但並沒其他動靜。
不知姬家要作何打算。
聶承安回關中,會不會把所有藏書帶回京?
如果帶回來,說明聶家兄弟對王景燁一直有所隱瞞。
再等等。
王家的人再過一個月也該來了。
莫晨曦等曹月娥雙滿月那天,請了自家親戚,趙家曹家,和娘家人,還有莫家族長。
何家隻請了包氏和範氏,就算分家了,她們也是何汕洛的嬸子。
如果曹月娥生的是男娃莫晨曦不打算請客,一是外麵都知蔣老太太有病,二是她也要去忙種植紅薯的準備工作。
曹月娥生的是女娃,如果不辦滿月讓別人覺得她好像嫌棄是個孫女,前頭都做了九十九,也不差這最後一下。
所以也就沒有請外人,隻是自己家親戚。
曹老太太很是精神,孝節夫人給足了他們曹家麵子,孫女這兩個月也養得好,曾外孫女白白胖胖。
何老太太沒有走,她聽孫子說親事有希望,也就沒有提出離開,正好侄媳要開始忙,她說家裏交給她。
莫老太太抱著何慧珍不撒手,直到孩子醒了開始哭,才讓奶娘抱下去。
曹老太太微笑道:“越長越像她爹。”
何老太太奉承道:“閨女像爹有福,以後跑不了也能得個誥命。”
莫老太太現在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丈夫是老了老了又是正五品,家裏開酒樓是女兒的功勞,就是種這個紅薯,也是女兒從大***那兒拿回來的。
女兒長得像他爹,以前她心裏嘀咕,都說女兒像爹有福氣,福氣在哪?光受罪了。
原來是有後福。
莫老太太聽了何老太太說的話,跟著附和道:“這話說得沒錯,我女兒長得就像她爹,打死我都想不到她還有如今這造化,她爹辛苦一輩子,也是托了女兒的福,才能有了如今的正五品。”
趙老夫人笑道:“你也快了,三月份請封誥命,莫大人還不得給你請分一個五品宜人?回頭也是老夫人了。”
莫老太太笑得嗬嗬,心中的歡喜想掩飾都掩飾不了。
莫晨曦陪著曹夫人說話,現在倆人越發熟悉,周氏和李氏招呼著包氏和範氏,範氏現在對莫晨曦是恭敬中夾著巴結。
她想不明白,她就生了一個娃,兩年功夫大嫂就有了這麽大本事?
她時常抱著娃去二嫂那串門,看到二嫂也像變了一個人,家裏打理得井井有條,範氏後悔,那會兒在何家她躲著不出頭,讓二嫂占了便宜。
說起來她和大嫂關係近,兩人的丈夫是同母兄弟,以後她要多去大嫂家串門。
來的人誰都不提何家,熱熱鬧鬧,歡歡喜喜的,給何慧珍做了雙滿月。
因為對外沒有請客,之後王家和聶家分別送了滿月禮,而那會兒莫晨曦已經去了莊子。
何老太太會來事,她陪著曹月娥分別去了王家聶家道謝。
曹主事自從那天去了莫家之後,過後又接連去了兩次,純屬套近乎,他給親娘說的話,他覺得莫家人一家子都是老實人,他得護著點。
去了幾次,發現莫家客廳有石頭雕刻,比較粗糙,還想著莫家以前真的窮,買些便宜石雕擺著。
下次去送了兩個雕刻精美的石雕,說把那些換了。
莫元季不好意思說道:“那幾個是我長子雕的,他自己瞎琢磨著學,我覺得不錯,一直擺著。
曹主事有興趣了,挨個看看,“有這手藝也不錯呀,我記得你兩個兒子都是秀才,這要是去我們工部,從底層做起,一步步熬資曆,回頭立個功恩萌個舉人身份,以後也能混個七品。”
莫言記苦笑,他把他的資源都用在女婿身上了,自己兒子隻是個秀才,不好張口再求人。還有一個就是兒子笨拙,不是混官場的料。
“我長子性子憨直,隻會悶頭幹活,我把他扔在酒樓裏忙活也是想鍛煉鍛煉他。”
曹主事說道:“我們工部下麵幹活的人就需要這樣性子的,再一個,多少人家想混個資曆的塞進來,你要是願意交給我了,我去張口安排個人還很容易?”
莫元季馬上拱手道:“那多謝曹大人了,此事能成,以後也拜托曹大人帶一帶我那長子,該訓的訓,該打的打。”
他當然巴不得,他也不希望兒子以後混成個商人。
以前他想讓兒子自承父業,能進上林苑監哪怕像他一樣的種菜,可是兒子連舉人都沒考上,他沒好意思給他的上司張口,要是曹大人能幫成此事,那個就是莫家的大恩人了。
曹主事說辦就辦,找了另外一個郎中,郎中聽說是莫大人的兒子直接同意,又不是一進來要做九品,隻是比匠人強一點的手工藝人。
可把莫家高興壞了,特別是莫新誌,他喜歡石頭,學雕刻隻是個人愛好,沒想到因為這個能進工部。
他也不想一輩子的當個酒樓東家,讀書人寒窗苦讀為的是什麽?不就是為的能做官,報效國家給家族爭光嗎?
莫老太太把這個喜事去給王家說了,王景燁很是鬱悶,心想大誌進工部咋沒找他開口,那還不是一句話的事?
他笑著說恭喜,“我一看大誌就是大有前途的麵相,像他這麽實實在在、腳踏實地的人少,隻要他好好幹,將來一個七品沒問題。”
王太太說道:“你怎麽沒早一步幫這個忙呢?”
王景燁不好說莫家有沒有給他開這個口,“我不是一直在忙嗎?還想著過一陣子問一問莫大叔的。”
莫老太太後悔,她心裏早就想拜托王東家,隻是沒敢給丈夫說,怕丈夫訓斥她得寸進尺。
目前她隻密切關注姬家和聶家,她放出風聲大***喜歡女子,讓姬家有個借口賣宅子給聶家。不僅是她放出風聲,姬家同樣如此。
她猜測姬家會因此和聶家往來,“無意”中發現是同宗,然後認親。
可是過了這麽久,姬家是請了聶家幾次,聶家也回請了姬家,但並沒其他動靜。
不知姬家要作何打算。
聶承安回關中,會不會把所有藏書帶回京?
如果帶回來,說明聶家兄弟對王景燁一直有所隱瞞。
再等等。
王家的人再過一個月也該來了。
莫晨曦等曹月娥雙滿月那天,請了自家親戚,趙家曹家,和娘家人,還有莫家族長。
何家隻請了包氏和範氏,就算分家了,她們也是何汕洛的嬸子。
如果曹月娥生的是男娃莫晨曦不打算請客,一是外麵都知蔣老太太有病,二是她也要去忙種植紅薯的準備工作。
曹月娥生的是女娃,如果不辦滿月讓別人覺得她好像嫌棄是個孫女,前頭都做了九十九,也不差這最後一下。
所以也就沒有請外人,隻是自己家親戚。
曹老太太很是精神,孝節夫人給足了他們曹家麵子,孫女這兩個月也養得好,曾外孫女白白胖胖。
何老太太沒有走,她聽孫子說親事有希望,也就沒有提出離開,正好侄媳要開始忙,她說家裏交給她。
莫老太太抱著何慧珍不撒手,直到孩子醒了開始哭,才讓奶娘抱下去。
曹老太太微笑道:“越長越像她爹。”
何老太太奉承道:“閨女像爹有福,以後跑不了也能得個誥命。”
莫老太太現在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丈夫是老了老了又是正五品,家裏開酒樓是女兒的功勞,就是種這個紅薯,也是女兒從大***那兒拿回來的。
女兒長得像他爹,以前她心裏嘀咕,都說女兒像爹有福氣,福氣在哪?光受罪了。
原來是有後福。
莫老太太聽了何老太太說的話,跟著附和道:“這話說得沒錯,我女兒長得就像她爹,打死我都想不到她還有如今這造化,她爹辛苦一輩子,也是托了女兒的福,才能有了如今的正五品。”
趙老夫人笑道:“你也快了,三月份請封誥命,莫大人還不得給你請分一個五品宜人?回頭也是老夫人了。”
莫老太太笑得嗬嗬,心中的歡喜想掩飾都掩飾不了。
莫晨曦陪著曹夫人說話,現在倆人越發熟悉,周氏和李氏招呼著包氏和範氏,範氏現在對莫晨曦是恭敬中夾著巴結。
她想不明白,她就生了一個娃,兩年功夫大嫂就有了這麽大本事?
她時常抱著娃去二嫂那串門,看到二嫂也像變了一個人,家裏打理得井井有條,範氏後悔,那會兒在何家她躲著不出頭,讓二嫂占了便宜。
說起來她和大嫂關係近,兩人的丈夫是同母兄弟,以後她要多去大嫂家串門。
來的人誰都不提何家,熱熱鬧鬧,歡歡喜喜的,給何慧珍做了雙滿月。
因為對外沒有請客,之後王家和聶家分別送了滿月禮,而那會兒莫晨曦已經去了莊子。
何老太太會來事,她陪著曹月娥分別去了王家聶家道謝。
曹主事自從那天去了莫家之後,過後又接連去了兩次,純屬套近乎,他給親娘說的話,他覺得莫家人一家子都是老實人,他得護著點。
去了幾次,發現莫家客廳有石頭雕刻,比較粗糙,還想著莫家以前真的窮,買些便宜石雕擺著。
下次去送了兩個雕刻精美的石雕,說把那些換了。
莫元季不好意思說道:“那幾個是我長子雕的,他自己瞎琢磨著學,我覺得不錯,一直擺著。
曹主事有興趣了,挨個看看,“有這手藝也不錯呀,我記得你兩個兒子都是秀才,這要是去我們工部,從底層做起,一步步熬資曆,回頭立個功恩萌個舉人身份,以後也能混個七品。”
莫言記苦笑,他把他的資源都用在女婿身上了,自己兒子隻是個秀才,不好張口再求人。還有一個就是兒子笨拙,不是混官場的料。
“我長子性子憨直,隻會悶頭幹活,我把他扔在酒樓裏忙活也是想鍛煉鍛煉他。”
曹主事說道:“我們工部下麵幹活的人就需要這樣性子的,再一個,多少人家想混個資曆的塞進來,你要是願意交給我了,我去張口安排個人還很容易?”
莫元季馬上拱手道:“那多謝曹大人了,此事能成,以後也拜托曹大人帶一帶我那長子,該訓的訓,該打的打。”
他當然巴不得,他也不希望兒子以後混成個商人。
以前他想讓兒子自承父業,能進上林苑監哪怕像他一樣的種菜,可是兒子連舉人都沒考上,他沒好意思給他的上司張口,要是曹大人能幫成此事,那個就是莫家的大恩人了。
曹主事說辦就辦,找了另外一個郎中,郎中聽說是莫大人的兒子直接同意,又不是一進來要做九品,隻是比匠人強一點的手工藝人。
可把莫家高興壞了,特別是莫新誌,他喜歡石頭,學雕刻隻是個人愛好,沒想到因為這個能進工部。
他也不想一輩子的當個酒樓東家,讀書人寒窗苦讀為的是什麽?不就是為的能做官,報效國家給家族爭光嗎?
莫老太太把這個喜事去給王家說了,王景燁很是鬱悶,心想大誌進工部咋沒找他開口,那還不是一句話的事?
他笑著說恭喜,“我一看大誌就是大有前途的麵相,像他這麽實實在在、腳踏實地的人少,隻要他好好幹,將來一個七品沒問題。”
王太太說道:“你怎麽沒早一步幫這個忙呢?”
王景燁不好說莫家有沒有給他開這個口,“我不是一直在忙嗎?還想著過一陣子問一問莫大叔的。”
莫老太太後悔,她心裏早就想拜托王東家,隻是沒敢給丈夫說,怕丈夫訓斥她得寸進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