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直很不喜歡這種事兒,在他看來,那些人來找他參謀純粹是多此一舉,任他再如何精明早熟,對很多朝廷大事也不及那些現管的大臣懂,他能給得出啥建議啊?
大多時候,他聽完對方的來意,都隻是強忍著不耐煩回復人家「我也沒有好建議您就直接上奏皇上吧」。可即使隻是聽了他這樣毫無營養的「見解」,人家也總是高高興興地道謝告辭,而且那份高興還不像是裝的。就好像聽他批準了可以上奏,就是過了一關似的。
汪直也不是不能理解這些人的心思,他現在是皇帝的代言人,敬著他就是敬著皇帝的一個步驟。經過了前陣大清洗,現在留下來的官員們都戰戰兢兢揣測著聖意,可不是得把任何一個可以表態的機會全都抓住?
他隻是單純覺得應付這些事很無趣。尤其令他不喜歡的是,王越也成了這些官員當中的一個。
當年七月裏還出了一件事,那時西廠重開不久,朝臣們剛開始紛紛到西廠「拜山頭」,吏部尚書尹旻知道王越與汪直早有私交,便請王越領著自己去西廠見汪直。
因為外間把汪廠督的氣派傳說得很神,說什麽朝臣進見必須向汪廠督磕頭跪拜,有事跪陳,說完還要叩頭告辭,尹旻便提前詢問王越是不是見了汪直要下跪磕頭,王越笑著告訴他絕沒那回事。
可王越嘴上那麽說了,卻故意沒有領尹旻一起進去見汪直,而是叫尹旻在偏房等著,自己先去進見,這已經是為尹旻傳達了一個進見汪直需要十分禮敬謹慎的信號,而且尹旻還差遣了隨行手下去偷看王越如何進見,王越也知道他派了人偷看,於是去到正房一見到汪直的麵,王越就「咕咚」一聲跪下了。
汪直被嚇了一跳,差點直接竄到椅子上去,王越背對門口,笑著朝他連打手勢帶使眼色,將一出拜見的戲演了個足。汪直當時也沒明白他的用意,就暫且那麽聽之任之,結果沒多會兒尹旻進來,果然學著王越的樣子,一進門便朝汪直大禮參拜。
汪直又差點竄到椅子上去。我靠那是吏部尚書啊!而且是五十多歲的老人家了。他趕忙過來雙手攙扶起尹旻,前言不搭後語地解釋:「尹大人何須如此?那是王大人跟您開玩笑呢!」
事後,王越還笑著嗔怪他:「你何須與他說開?此事雖說是我哄他,可也是他先自己存了那份心思。你便安心受了,將來也由著其他官員都來這般敬著你,又有何不好?」
汪直嘴上敷衍,心裏卻很不高興。他原以為自己與王越之間的交情會是君子之交,如今卻越來越覺得,王越與他並不是一路人,他們三觀不合。
也罷,世上哪有那麽多君子之交?合則來不合則去,大家麵上親親熱熱,合作時能大體過得去,也就不錯了。這輩子已經有了李唐、萬貴妃、蓉湘、李質、懷恩,甚至是皇帝,那麽多個能與他交心的人,還不夠他知足的?
文官啊,果然都是花花腸子!
不過倒也有個例外,汪直估摸著商輅已然回到浙江老家安頓下來後,便開始寫信給他。彼時信件來往走官驛途徑也比現代慢得多,京城與浙江之間往往寄出去信件要等至少半個月才能收到回信。汪直確實在半月後便收到了商輅回信,可見商輅是收到他的信後很快便寫了回信。
頭一次通信兩人還都是說些互相問候的口水話,之後來往幾次,就越來越有筆友交心的意思了。從此汪直心裏有事除了向身邊人吐槽外,又多了個人吐,連王越開的這個玩笑,汪直也毫不在意地向商輅吐槽,商輅在一些事上的反應與懷恩很像,覺得好笑之餘,也委婉勸他「官場就這樣你就忍著些吧」。
到了成化十三年年底,朝臣每日排隊進見汪直詢問政事已成慣例,汪直每天都這樣無聊辦公,本來他隻是覺得自己也像師父一樣,成了個皇上的高級秘書,可後來聽李質他們說起外間的傳言才知道,在外麵的人看來,他已然權傾朝野,全國各地報上來的消息隻要他不點頭,都無法傳達到禦前。
汪直霍然醒悟:咦,這麽聽起來我怎那麽像魏忠賢呢?!
第115章 飛雪連天射白鹿 那可是建州女真!……
後世總有人把王越和陳鉞說成汪直的「兩把鉞」,好聽的說法是這倆人是文官當中與汪直關係最鐵的兩個好朋友,不好聽的,當然就說他們是汪太監最忠心的兩條走狗。
汪直與陳鉞的相識就沒有與王越那麽戲劇性了,陳鉞時任右副都禦使,與王越很熟悉,也是經由王越引見給汪直認識。大概是因為相識的時候汪直就已經有了如日中天的地位,他總覺得陳鉞對他巴結討好的痕跡很重,就像個趨炎附勢的小人。
與王越的交情好歹還有段「蜜月期」,對陳鉞,汪直卻打一開始就不太喜歡。原先自是想不到,他與「兩把鉞」的交情,竟然比與李質、甚至是宮裏其他那些宦官夥伴們都要遠遠不如,隻能維持於表麵。
與陳鉞相交,還意味著另一件事的開啟,就是汪直的統兵之路。
早就知道汪廠花的一大功績在於軍事,汪直卻對此從沒感冒過。前世在和平新社會長大,今生在相對和平的後宮長大,他一點跑去塞北苦寒之地領兵打仗的興趣都沒有,簡直是隨便想想就頭痛。
可惜他不想去,不代表別人不想要他去。
大明朝的宦官曆來在三個渠道最能接近權力巔峰:司禮監秉政、統領廠衛、領兵督軍。西廠重開一年多之後,表麵看來是汪直權傾朝野,實際是皇帝通過他,通過西廠,讓滿朝文武前所未有地聽話,將朝政大權緊緊把持到了手裏,實現了宣宗朝以來最強力的一次集權。
大多時候,他聽完對方的來意,都隻是強忍著不耐煩回復人家「我也沒有好建議您就直接上奏皇上吧」。可即使隻是聽了他這樣毫無營養的「見解」,人家也總是高高興興地道謝告辭,而且那份高興還不像是裝的。就好像聽他批準了可以上奏,就是過了一關似的。
汪直也不是不能理解這些人的心思,他現在是皇帝的代言人,敬著他就是敬著皇帝的一個步驟。經過了前陣大清洗,現在留下來的官員們都戰戰兢兢揣測著聖意,可不是得把任何一個可以表態的機會全都抓住?
他隻是單純覺得應付這些事很無趣。尤其令他不喜歡的是,王越也成了這些官員當中的一個。
當年七月裏還出了一件事,那時西廠重開不久,朝臣們剛開始紛紛到西廠「拜山頭」,吏部尚書尹旻知道王越與汪直早有私交,便請王越領著自己去西廠見汪直。
因為外間把汪廠督的氣派傳說得很神,說什麽朝臣進見必須向汪廠督磕頭跪拜,有事跪陳,說完還要叩頭告辭,尹旻便提前詢問王越是不是見了汪直要下跪磕頭,王越笑著告訴他絕沒那回事。
可王越嘴上那麽說了,卻故意沒有領尹旻一起進去見汪直,而是叫尹旻在偏房等著,自己先去進見,這已經是為尹旻傳達了一個進見汪直需要十分禮敬謹慎的信號,而且尹旻還差遣了隨行手下去偷看王越如何進見,王越也知道他派了人偷看,於是去到正房一見到汪直的麵,王越就「咕咚」一聲跪下了。
汪直被嚇了一跳,差點直接竄到椅子上去,王越背對門口,笑著朝他連打手勢帶使眼色,將一出拜見的戲演了個足。汪直當時也沒明白他的用意,就暫且那麽聽之任之,結果沒多會兒尹旻進來,果然學著王越的樣子,一進門便朝汪直大禮參拜。
汪直又差點竄到椅子上去。我靠那是吏部尚書啊!而且是五十多歲的老人家了。他趕忙過來雙手攙扶起尹旻,前言不搭後語地解釋:「尹大人何須如此?那是王大人跟您開玩笑呢!」
事後,王越還笑著嗔怪他:「你何須與他說開?此事雖說是我哄他,可也是他先自己存了那份心思。你便安心受了,將來也由著其他官員都來這般敬著你,又有何不好?」
汪直嘴上敷衍,心裏卻很不高興。他原以為自己與王越之間的交情會是君子之交,如今卻越來越覺得,王越與他並不是一路人,他們三觀不合。
也罷,世上哪有那麽多君子之交?合則來不合則去,大家麵上親親熱熱,合作時能大體過得去,也就不錯了。這輩子已經有了李唐、萬貴妃、蓉湘、李質、懷恩,甚至是皇帝,那麽多個能與他交心的人,還不夠他知足的?
文官啊,果然都是花花腸子!
不過倒也有個例外,汪直估摸著商輅已然回到浙江老家安頓下來後,便開始寫信給他。彼時信件來往走官驛途徑也比現代慢得多,京城與浙江之間往往寄出去信件要等至少半個月才能收到回信。汪直確實在半月後便收到了商輅回信,可見商輅是收到他的信後很快便寫了回信。
頭一次通信兩人還都是說些互相問候的口水話,之後來往幾次,就越來越有筆友交心的意思了。從此汪直心裏有事除了向身邊人吐槽外,又多了個人吐,連王越開的這個玩笑,汪直也毫不在意地向商輅吐槽,商輅在一些事上的反應與懷恩很像,覺得好笑之餘,也委婉勸他「官場就這樣你就忍著些吧」。
到了成化十三年年底,朝臣每日排隊進見汪直詢問政事已成慣例,汪直每天都這樣無聊辦公,本來他隻是覺得自己也像師父一樣,成了個皇上的高級秘書,可後來聽李質他們說起外間的傳言才知道,在外麵的人看來,他已然權傾朝野,全國各地報上來的消息隻要他不點頭,都無法傳達到禦前。
汪直霍然醒悟:咦,這麽聽起來我怎那麽像魏忠賢呢?!
第115章 飛雪連天射白鹿 那可是建州女真!……
後世總有人把王越和陳鉞說成汪直的「兩把鉞」,好聽的說法是這倆人是文官當中與汪直關係最鐵的兩個好朋友,不好聽的,當然就說他們是汪太監最忠心的兩條走狗。
汪直與陳鉞的相識就沒有與王越那麽戲劇性了,陳鉞時任右副都禦使,與王越很熟悉,也是經由王越引見給汪直認識。大概是因為相識的時候汪直就已經有了如日中天的地位,他總覺得陳鉞對他巴結討好的痕跡很重,就像個趨炎附勢的小人。
與王越的交情好歹還有段「蜜月期」,對陳鉞,汪直卻打一開始就不太喜歡。原先自是想不到,他與「兩把鉞」的交情,竟然比與李質、甚至是宮裏其他那些宦官夥伴們都要遠遠不如,隻能維持於表麵。
與陳鉞相交,還意味著另一件事的開啟,就是汪直的統兵之路。
早就知道汪廠花的一大功績在於軍事,汪直卻對此從沒感冒過。前世在和平新社會長大,今生在相對和平的後宮長大,他一點跑去塞北苦寒之地領兵打仗的興趣都沒有,簡直是隨便想想就頭痛。
可惜他不想去,不代表別人不想要他去。
大明朝的宦官曆來在三個渠道最能接近權力巔峰:司禮監秉政、統領廠衛、領兵督軍。西廠重開一年多之後,表麵看來是汪直權傾朝野,實際是皇帝通過他,通過西廠,讓滿朝文武前所未有地聽話,將朝政大權緊緊把持到了手裏,實現了宣宗朝以來最強力的一次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