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西廠預熱第一番(一更) 幹清宮東次間……
幹清宮東次間的禦書房裏,皇帝坐在書案後的紫檀木太師椅上,懷恩手端拂塵侍立一旁。汪直麵對皇帝站在堂下,回答著皇帝提出的問題。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出自何處?」
「出自《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意思是,世間萬物皆有本末始終,洞曉了它們的先後次序,也便近乎了解到了萬物道法。」
「『好問而好察邇言』出自何處?」
「出自《中庸》。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意思是,愛向別人請教,且喜好體察別人淺近的言語;消除消極之物,宣揚人之善行;善於把握世事的兩個極端,採用恰當辦法施行於民。」
雙方你來我往地問答,不論皇帝問到什麽,汪直都對答如流,皇帝臉上的笑意越來越深,懷恩也同樣滿麵欣慰,與有榮焉。
皇帝把想到的都差不多問完了,轉頭望了一眼懷恩,又向汪直道:「該背的書你都背熟了,卻不知你領會了多少,又有什麽自己的見解?」
汪直略略打了一下腹稿,說道:「回皇爺,其實依奴婢看來,孔夫子不及孟夫子明白。」
「哦?」皇帝欠了欠身,「怎麽說?」
「讀他們兩位留下來的書,奴婢便覺得,孟夫子深諳做人行事的道理,說出話來字字珠璣,令人常有豁然開朗之感。縱然如此,孟夫子卻又極為謙遜,單單隻是闡述道理,並不向人強行說教。
孔夫子就不同了,您看《論語》,幾乎通篇他都是在說:『你們看我是這樣做人行事的,這樣才對,你們一定要來學我,不學我就不對了。』如此一來,縱然他說的真有道理,奴婢也不情願聽了,覺得他太囉嗦。」
皇帝與懷恩都聽得直笑,這真真是汪直特有的語錄,十年過去都不帶變的,換個人,還有誰會對著皇帝說孔夫子的壞話?
汪直這幾年深入學習四書五經,真的是越學越佩服孟子,越學越討厭孔子。他覺得孟子是個真正的聖人,而孔子隻是個很會裝逼的傢夥,孔子的著作總是在說:「你們瞧,逼是應該這樣裝的,你們都要學著我這樣裝逼才對。」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那一段,意思是說「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檢討:為人出謀獻計做到忠心不二了嗎?與朋友交往做到誠信了嗎?老師所傳授的東西經常溫習了嗎?」
誰說為人出謀獻計一定要忠心不二?要是被迫的呢?誰說與朋友交往一定要誠信,要是朋友本來就不誠信呢?誰說老師傳授的東西都要經常溫習,老師教的又不一定都是有用的玩意,您愛三省就自己省去唄,幹嘛還要別人都學您吶?
如今畢業在即,他把孟子奉若神明,卻把孔子看成了個騙子,認為孔子之所以出名,就是被他牛逼的學生捧起來的。對著皇帝和師父隻說他「囉嗦」,還是很有保留了。
那兩位大佬都不去評判他的怪異言論,皇帝對懷恩道:「依朕看來,汪直的書確實讀夠了,不再去內書堂也無妨了。」
懷恩頷首道:「全憑皇上做主。」
於是汪直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在內書堂就讀三年零半個多月,終於可以畢業了。
內書堂教書都是循環教的,本沒有學到什麽時候算學完的規定,一般正經會讀書的宦官都是學個三年左右,讀不下去的棒槌也有幾個月就退出來的。很多沒有基礎就被送進去的小宦官都會早早退學,汪直就讀的這三年裏,好幾十個小宦官都是靠著他幫忙補課才勉強跟了下來,如今也成了文化宦官。
有沒有文化對前程影響巨大,像陳塘和劉征他們被汪直帶出來的宦官將來都有望進入司禮監與禦馬監之類大衙門任職,若非如此,就還隻能去皇城裏做苦役,這些人如何不對他感恩戴德?內書堂三年,汪直最大的收穫是一大群宮廷馬仔。
他這次畢業是自己向師父提出來的,其實他畢不畢業都沒多點影響,反正也總曠課。邁出這一步,純粹是因為蓉湘的影響——他想讓自己盡快把精力都投入到別的事當中去,少去想她。
一個多月之前,曾經出過一件看似不大的事。
韋興這兩年一直沒斷了向汪直靠攏,他今年新認了一個本家兄弟,名叫韋寒,在織染局任職。這其實是件挺好笑的事,宦官裏有一多半姓的都不是自家本姓,韋興原先就不姓韋,韋寒也不姓韋,倆人姓都不是真的,哪兒來的「本家」呢?汪直聽說後就笑他說:「碰巧取了一樣的姓也算是種緣分。」
那天韋興有意讓兄弟也跟汪直聯絡一下感情,便請汪直出宮去,與韋寒以及另外幾個作陪的武官官校一起熱熱鬧鬧地喝了一頓酒。
這樣的應酬汪直這兩年越來越多,本也沒什麽稀奇。隻是酒桌上聽他們談起的一件事,吸引到了他的注意。
據韋寒說,他不久前結識了一位「神仙」,名叫李子龍,有呼風喚雨、占卜吉凶的神通,被他祈福一番,便能官運亨通,萬事如意。
古人迷信,汪直又不是頭一天知道,一開始隻當是個笑話聽著,聽到後來才大吃一驚——那位李神仙眼下竟然就住在皇城裏,地點在萬歲山的東邊,就跟李唐原先住的安樂堂是左右對稱的位置,距離宮城城牆也是差不多的遠近。
幹清宮東次間的禦書房裏,皇帝坐在書案後的紫檀木太師椅上,懷恩手端拂塵侍立一旁。汪直麵對皇帝站在堂下,回答著皇帝提出的問題。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出自何處?」
「出自《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意思是,世間萬物皆有本末始終,洞曉了它們的先後次序,也便近乎了解到了萬物道法。」
「『好問而好察邇言』出自何處?」
「出自《中庸》。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意思是,愛向別人請教,且喜好體察別人淺近的言語;消除消極之物,宣揚人之善行;善於把握世事的兩個極端,採用恰當辦法施行於民。」
雙方你來我往地問答,不論皇帝問到什麽,汪直都對答如流,皇帝臉上的笑意越來越深,懷恩也同樣滿麵欣慰,與有榮焉。
皇帝把想到的都差不多問完了,轉頭望了一眼懷恩,又向汪直道:「該背的書你都背熟了,卻不知你領會了多少,又有什麽自己的見解?」
汪直略略打了一下腹稿,說道:「回皇爺,其實依奴婢看來,孔夫子不及孟夫子明白。」
「哦?」皇帝欠了欠身,「怎麽說?」
「讀他們兩位留下來的書,奴婢便覺得,孟夫子深諳做人行事的道理,說出話來字字珠璣,令人常有豁然開朗之感。縱然如此,孟夫子卻又極為謙遜,單單隻是闡述道理,並不向人強行說教。
孔夫子就不同了,您看《論語》,幾乎通篇他都是在說:『你們看我是這樣做人行事的,這樣才對,你們一定要來學我,不學我就不對了。』如此一來,縱然他說的真有道理,奴婢也不情願聽了,覺得他太囉嗦。」
皇帝與懷恩都聽得直笑,這真真是汪直特有的語錄,十年過去都不帶變的,換個人,還有誰會對著皇帝說孔夫子的壞話?
汪直這幾年深入學習四書五經,真的是越學越佩服孟子,越學越討厭孔子。他覺得孟子是個真正的聖人,而孔子隻是個很會裝逼的傢夥,孔子的著作總是在說:「你們瞧,逼是應該這樣裝的,你們都要學著我這樣裝逼才對。」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那一段,意思是說「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檢討:為人出謀獻計做到忠心不二了嗎?與朋友交往做到誠信了嗎?老師所傳授的東西經常溫習了嗎?」
誰說為人出謀獻計一定要忠心不二?要是被迫的呢?誰說與朋友交往一定要誠信,要是朋友本來就不誠信呢?誰說老師傳授的東西都要經常溫習,老師教的又不一定都是有用的玩意,您愛三省就自己省去唄,幹嘛還要別人都學您吶?
如今畢業在即,他把孟子奉若神明,卻把孔子看成了個騙子,認為孔子之所以出名,就是被他牛逼的學生捧起來的。對著皇帝和師父隻說他「囉嗦」,還是很有保留了。
那兩位大佬都不去評判他的怪異言論,皇帝對懷恩道:「依朕看來,汪直的書確實讀夠了,不再去內書堂也無妨了。」
懷恩頷首道:「全憑皇上做主。」
於是汪直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在內書堂就讀三年零半個多月,終於可以畢業了。
內書堂教書都是循環教的,本沒有學到什麽時候算學完的規定,一般正經會讀書的宦官都是學個三年左右,讀不下去的棒槌也有幾個月就退出來的。很多沒有基礎就被送進去的小宦官都會早早退學,汪直就讀的這三年裏,好幾十個小宦官都是靠著他幫忙補課才勉強跟了下來,如今也成了文化宦官。
有沒有文化對前程影響巨大,像陳塘和劉征他們被汪直帶出來的宦官將來都有望進入司禮監與禦馬監之類大衙門任職,若非如此,就還隻能去皇城裏做苦役,這些人如何不對他感恩戴德?內書堂三年,汪直最大的收穫是一大群宮廷馬仔。
他這次畢業是自己向師父提出來的,其實他畢不畢業都沒多點影響,反正也總曠課。邁出這一步,純粹是因為蓉湘的影響——他想讓自己盡快把精力都投入到別的事當中去,少去想她。
一個多月之前,曾經出過一件看似不大的事。
韋興這兩年一直沒斷了向汪直靠攏,他今年新認了一個本家兄弟,名叫韋寒,在織染局任職。這其實是件挺好笑的事,宦官裏有一多半姓的都不是自家本姓,韋興原先就不姓韋,韋寒也不姓韋,倆人姓都不是真的,哪兒來的「本家」呢?汪直聽說後就笑他說:「碰巧取了一樣的姓也算是種緣分。」
那天韋興有意讓兄弟也跟汪直聯絡一下感情,便請汪直出宮去,與韋寒以及另外幾個作陪的武官官校一起熱熱鬧鬧地喝了一頓酒。
這樣的應酬汪直這兩年越來越多,本也沒什麽稀奇。隻是酒桌上聽他們談起的一件事,吸引到了他的注意。
據韋寒說,他不久前結識了一位「神仙」,名叫李子龍,有呼風喚雨、占卜吉凶的神通,被他祈福一番,便能官運亨通,萬事如意。
古人迷信,汪直又不是頭一天知道,一開始隻當是個笑話聽著,聽到後來才大吃一驚——那位李神仙眼下竟然就住在皇城裏,地點在萬歲山的東邊,就跟李唐原先住的安樂堂是左右對稱的位置,距離宮城城牆也是差不多的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