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恩就在一旁聽著,覺得人家三位閣老當真句句箴言,每一條道理都很立得住。當年先帝顯然就是怕周太後生麽蛾子,才親口留下遺訓要錢太後陪葬。雖說周娘娘是皇帝生母,皇帝必須盡孝,不可忤逆,可先帝還是皇帝生父呢,人家親口留下話的,難道可以置之不理?是對親爹盡孝重要,還是對親媽盡孝重要?
何況皇上還是庶子!放在外頭尋常人家,但有庶子敢為了生母虧待嫡母的,衙門都是要治罪的,如今別說嫡母,若叫皇帝連生父的遺訓都不顧,那簡直是大不孝,聖德何在?如何服眾?
可惜說來說去,皇帝依舊錶示:你們說得都沒錯,可我娘的話我怎能違背?
懷恩簡直聽得想跺腳。
最後彭時提議,從前就有過一墓三穴、兩宮太後一齊合葬的說法,現今不如就這般處置。這已經算是內閣讓步了,可夏時等人卻仍然不同意,說來說去,就是不許錢太後附葬。皇帝也不表態,彭時隻好提出事後具本詳述,請皇帝先去試著勸說周太後。皇帝也答應了下來。
懷恩回來直房之前那時,彭時的奏本就已經呈上來了,皇帝看過之後,下旨讓明日禮部集公、侯、駙馬、伯、文武大臣集議。
竟然還是不了了之!聽懷恩陳述過往,汪直心裏起急,問:「依師父您看,皇爺他究竟是何意思啊?」
原先他曾聽張敏說起過上尊號那回事,依張敏的意思,皇帝是揣著明白裝糊塗,把球踢給外臣,最終事情按照禮法辦成了,他守了禮,還不得罪親娘,甚至還借外臣的手羞辱了老娘一番,手段甚是高明。
看這回好像也是那樣的意思,可誰又說得準呢,萬一皇帝這次是真的想要順從老娘了呢?說不定他覺得上次上尊號的事是讓老娘受委屈了,這次正好補償呢。汪直也沒見過其它什麽實例可以證明皇帝是個恪守禮法的人。
懷恩搖頭嘆息:「都說天心難測,我又如何知道?」
其實他心裏也傾向於相信皇帝還是在打同一招太極,是借外廷之手修理老娘,可即便如此,懷恩還是很看不上——明明是很占理的事幹什麽不能據理力爭、非要打太極呢?在文華殿時旁觀皇帝抹稀泥,懷恩依舊是氣得腦殼疼,這一天下來,他簡直被氣得精疲力盡。
見汪直憂慮,他勸道:「不必擔心,外廷大人們才不會有人聲援老娘娘呢,此事既然交給外廷集議,便不會出何閃失。」
聽他這麽說,汪直就放心了。雖然想不起來這事最終怎麽解決的,但印象裏,好像明朝的國事從來都是士大夫們在把持著,連皇帝都拗不過他們,有那些大人們主持公道,應該不會讓錢太後吃了虧吧。
第46章 看個大熱鬧 【二更】要說皇帝心裏究竟……
要說皇帝心裏究竟怎麽想的,恐怕除了他自己,沒有人能下定論,至於世上最了解他的萬貴妃知不知道,汪直不清楚。
這夜皇帝是來昭德宮過的夜,次日早朝過後也依舊回來昭德宮,不知他與萬貴妃夜間同宿時是否談及過附葬的事,反正汪直從白天他們兩人的交談之中,沒有聽見一點與此相關的內容,就好像完全沒那回事。而且皇帝不在時,汪直也沒聽萬貴妃私下裏談起過這事,也不明白她是在避什麽嫌。大概是怕惹周太後不高興?
次日百官集議的結果絲毫不出所料,眾朝臣一致認為,錢太後附葬裕陵是必行之舉,禮部尚書姚夔遂領銜百官上疏請命——真的就是「百官」,據說簽字請命的官員正好九十九個。
上疏言道:「大行慈懿皇太後作配先帝二十餘年,誠孝一心,夷險一德,孚於中外。是以先帝眷禮優隆,始終無間。陛下嗣位之初,既致隆於所尊,而加『慈懿』之徽稱;復推崇於所 親,而上『皇太後』之尊號。兩宮之名號既同,二母之體位相等,陛下之孝餋如一,天下皆知。陛下克體先帝初心,以為至仁大孝莫過於此。夫善繼善述,是之謂孝。事死如生,尤孝 之至也。今慈懿皇太後之喪,與皇太後千秋萬歲後俱合葬裕陵,慈懿皇太後居左,皇太後居右,配享英廟,禮亦宜然。是乃天理人情之至也。萬一合葬祔廟之製少有疑沮,不合典禮,關係非小。在廷百辟,將有言之;天下之人,將有言之;宗室親藩,將有言之;萬世之下,亦將有言之。安保將來終無據禮改而從正者乎?」
可謂有理有據,詳實又全麵,可皇帝看完之後,批覆卻是:「卿等所言,固是正理,但聖母在上,事有窒礙,朕屢請命,未蒙俞允。朕平昔孝奉兩宮如一,若因此違忤,致有他虞,豈得為孝。今當於裕陵左右擇吉地安葬,崇奉如禮,庶幾兩全。卿等其體朕意。」
你們說得都很有理,可惜我娘她就是聽不進去,我能怎麽辦吶?不如就把錢太後葬在別處如何?皇帝當真把自己的孝子形象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也把周太後蠻不講理的嘴臉暴露得一覽無餘。
文武群臣簡直都被氣炸了,紛紛上疏據理力爭。最先隻是文臣,後來以魏國公徐俌為首的三十多位公、侯、駙馬、伯、都督、甚至是錦衣衛指揮等高級武官也參與進來,大力聲援錢太後附葬,指責周太後無視禮法,欲置皇上於大不孝。
後宮裏包括張敏、段英、趙權在內的許多愛看熱鬧的宦官都熱情洋溢地傳說著此事進展,說起朝臣們如何指責周太後,大夥全都兩眼發亮,興奮異常——那個我們一直想罵又不敢罵的老妖婆終於叫人給痛罵啦!
何況皇上還是庶子!放在外頭尋常人家,但有庶子敢為了生母虧待嫡母的,衙門都是要治罪的,如今別說嫡母,若叫皇帝連生父的遺訓都不顧,那簡直是大不孝,聖德何在?如何服眾?
可惜說來說去,皇帝依舊錶示:你們說得都沒錯,可我娘的話我怎能違背?
懷恩簡直聽得想跺腳。
最後彭時提議,從前就有過一墓三穴、兩宮太後一齊合葬的說法,現今不如就這般處置。這已經算是內閣讓步了,可夏時等人卻仍然不同意,說來說去,就是不許錢太後附葬。皇帝也不表態,彭時隻好提出事後具本詳述,請皇帝先去試著勸說周太後。皇帝也答應了下來。
懷恩回來直房之前那時,彭時的奏本就已經呈上來了,皇帝看過之後,下旨讓明日禮部集公、侯、駙馬、伯、文武大臣集議。
竟然還是不了了之!聽懷恩陳述過往,汪直心裏起急,問:「依師父您看,皇爺他究竟是何意思啊?」
原先他曾聽張敏說起過上尊號那回事,依張敏的意思,皇帝是揣著明白裝糊塗,把球踢給外臣,最終事情按照禮法辦成了,他守了禮,還不得罪親娘,甚至還借外臣的手羞辱了老娘一番,手段甚是高明。
看這回好像也是那樣的意思,可誰又說得準呢,萬一皇帝這次是真的想要順從老娘了呢?說不定他覺得上次上尊號的事是讓老娘受委屈了,這次正好補償呢。汪直也沒見過其它什麽實例可以證明皇帝是個恪守禮法的人。
懷恩搖頭嘆息:「都說天心難測,我又如何知道?」
其實他心裏也傾向於相信皇帝還是在打同一招太極,是借外廷之手修理老娘,可即便如此,懷恩還是很看不上——明明是很占理的事幹什麽不能據理力爭、非要打太極呢?在文華殿時旁觀皇帝抹稀泥,懷恩依舊是氣得腦殼疼,這一天下來,他簡直被氣得精疲力盡。
見汪直憂慮,他勸道:「不必擔心,外廷大人們才不會有人聲援老娘娘呢,此事既然交給外廷集議,便不會出何閃失。」
聽他這麽說,汪直就放心了。雖然想不起來這事最終怎麽解決的,但印象裏,好像明朝的國事從來都是士大夫們在把持著,連皇帝都拗不過他們,有那些大人們主持公道,應該不會讓錢太後吃了虧吧。
第46章 看個大熱鬧 【二更】要說皇帝心裏究竟……
要說皇帝心裏究竟怎麽想的,恐怕除了他自己,沒有人能下定論,至於世上最了解他的萬貴妃知不知道,汪直不清楚。
這夜皇帝是來昭德宮過的夜,次日早朝過後也依舊回來昭德宮,不知他與萬貴妃夜間同宿時是否談及過附葬的事,反正汪直從白天他們兩人的交談之中,沒有聽見一點與此相關的內容,就好像完全沒那回事。而且皇帝不在時,汪直也沒聽萬貴妃私下裏談起過這事,也不明白她是在避什麽嫌。大概是怕惹周太後不高興?
次日百官集議的結果絲毫不出所料,眾朝臣一致認為,錢太後附葬裕陵是必行之舉,禮部尚書姚夔遂領銜百官上疏請命——真的就是「百官」,據說簽字請命的官員正好九十九個。
上疏言道:「大行慈懿皇太後作配先帝二十餘年,誠孝一心,夷險一德,孚於中外。是以先帝眷禮優隆,始終無間。陛下嗣位之初,既致隆於所尊,而加『慈懿』之徽稱;復推崇於所 親,而上『皇太後』之尊號。兩宮之名號既同,二母之體位相等,陛下之孝餋如一,天下皆知。陛下克體先帝初心,以為至仁大孝莫過於此。夫善繼善述,是之謂孝。事死如生,尤孝 之至也。今慈懿皇太後之喪,與皇太後千秋萬歲後俱合葬裕陵,慈懿皇太後居左,皇太後居右,配享英廟,禮亦宜然。是乃天理人情之至也。萬一合葬祔廟之製少有疑沮,不合典禮,關係非小。在廷百辟,將有言之;天下之人,將有言之;宗室親藩,將有言之;萬世之下,亦將有言之。安保將來終無據禮改而從正者乎?」
可謂有理有據,詳實又全麵,可皇帝看完之後,批覆卻是:「卿等所言,固是正理,但聖母在上,事有窒礙,朕屢請命,未蒙俞允。朕平昔孝奉兩宮如一,若因此違忤,致有他虞,豈得為孝。今當於裕陵左右擇吉地安葬,崇奉如禮,庶幾兩全。卿等其體朕意。」
你們說得都很有理,可惜我娘她就是聽不進去,我能怎麽辦吶?不如就把錢太後葬在別處如何?皇帝當真把自己的孝子形象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也把周太後蠻不講理的嘴臉暴露得一覽無餘。
文武群臣簡直都被氣炸了,紛紛上疏據理力爭。最先隻是文臣,後來以魏國公徐俌為首的三十多位公、侯、駙馬、伯、都督、甚至是錦衣衛指揮等高級武官也參與進來,大力聲援錢太後附葬,指責周太後無視禮法,欲置皇上於大不孝。
後宮裏包括張敏、段英、趙權在內的許多愛看熱鬧的宦官都熱情洋溢地傳說著此事進展,說起朝臣們如何指責周太後,大夥全都兩眼發亮,興奮異常——那個我們一直想罵又不敢罵的老妖婆終於叫人給痛罵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