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多了……不過,你可別去跟外人說哈。」汪直覺得自己一不小心就話多了。
李質勉強接受了他的說法,默了一陣又道:「可你明明是好人,幹什麽要挨那麽多的罵?」
汪直道:「我問你,你所知道說我壞話的人裏麵,可有咱們在廊下家的熟人?」
李質搖頭:「沒有,孫紹哥哥他們說起你升官,都替你高興呢。」
「那有沒有昭德宮正殿裏近身服侍貴妃娘娘的下人?」
李質想了想:「也沒有,頂多有外院的雜役。」
「所以說,罵我的都是我根本不認識、平日也接觸不到的生人,對不對?」
李質點頭:「對。」
這就對了,這些日子昭德宮的同僚們不論真心還是假意,衝著侍長的麵子也都要善待汪直,對他十分照顧。汪直則不管旁人出於什麽心態善待他,他都會盡力回報,常拿得的賞賜分給大夥,麵上也都客氣禮遇,從不拿大,所以這些日子他跟同僚們相處得越來越好。原先他曾間接得罪過的錢嬤嬤、呂姑姑她們早都對他沒有一點敵意了。
他如今算是「既得利益者」,會對他不滿、說他壞話的甚至咒他早死的,都是那些分不到利益、可能還要因他損失利益的人。身邊的熟人與他沒有利益衝突,還享受到了他給的好處,即使沒來真心喜歡他,也總不至於有多厭惡。
「你看,都是些生人罵我,我又何必理他們?」
李質不大鬧得明白這個道理,被生人罵就不必在意麽?
汪直也沒法給他舉例,在現代要是像他這樣忽然受了居高位者的青睞一步走紅,來罵他的陌生人說不定會數以千萬計。他除了無視,還能怎麽辦?
好在那些外人再如何厭恨他,也隻能背後咒罵,沒人敢來對他動手。這就足夠了。
據他了解,宮人們之間的爭鬥,最常見的就是暗中拆台、讓對方的差事辦砸、再受懲處這種手段。像梁芳算計張敏送瓷器,劉嬤嬤偷換了錢嬤嬤的補子,以及宮女梅英冤枉他動了擺設,都屬於這個範疇。
這個手段汪直最不怕,他現在就沒什麽正經差事,又有皇帝大佬親自罩著,沒人敢對他動手腳。
至於宮鬥劇裏常見的下毒打胎推水池那一套,在這兒根本全無發生的可能。
早在住廊下家那時,汪直便問過張敏和孫紹他們,往年宮裏可曾出過哪些人害人的案子,得到的答案都是誰給誰進了讒言、誰給誰辦事拆台這種,很像辦公室鬥爭。
大明朝開國以來,後宮就從來沒有過一樁能定案的謀殺案。
永樂朝那時倒有過一樁鬧得很大的案子,稱作「魚呂之亂」,說是一個嬪妃出於嫉妒毒殺了另一個嬪妃,最後審訊攀咬牽扯進去上千人,鬧到朱棣血洗紫禁城,不過最終案子其實也沒查清,究竟有沒有人真的下過毒,還是存疑。
而且那事追根究底還是在宮外出的,是朱棣帶了寵妃出征時出的事。要說在宮內,毒.藥那種東西壓根不可能帶得進門來,一旦真發生了毒殺案子,不論兇手能否抓到,至少負責宮禁的一幹人等都是要付出慘重代價的,這種事沒人敢玩忽職守。
就是段英整黃賜那時,也不是下藥,能叫人上吐下瀉又起疹子的辦法很多,真去下藥的話,隻會給人留把柄。
說起來其實古代也是法治社會,秩序真沒有現代人想像得那麽混亂。古人想要排除異己,也要遵循一定的約束,不能為所欲為。王熙鳳那麽恨尤二姐,潘金蓮那麽恨李瓶兒,她們也沒買包毒.藥給人家下不是?
現在有皇帝罩著,汪直一點也不怕有人會動手害他。
據他親身觀察,相比下人們之間的互相傾軋,侍長們之間的「宮鬥」反而更要平淡和諧得多。
這也很符合邏輯,下人們再如何鬥,即使鬥出人命,也興不起大風浪,侍長們可能隨口帶過就得了。可侍長們鬥起來就是神仙打架,牽扯的就多多了。
如果嬪妃之間可以像宮鬥劇裏那樣,看誰不順眼就下毒打胎推水池,那下人們之間做起這些事就更方便容易了啊!劉嬤嬤想整錢嬤嬤,直接在她吃飯時下點藥不就得了?宮裏是死一個嬤嬤更受重視,還是死個嬪妃更受重視?
所以逆推過來,如果主子們真能鬥成宮鬥劇裏那副德性,全後宮早就亂成修羅場了。
單說萬貴妃與其餘嬪妃之間,也沒見有過宮鬥劇裏的那種緊張氣氛。萬貴妃還懷著孕那時,常有別的嬪妃或是親自過來探望她,或是送她些禮品,汪直從沒見到萬貴妃提防過誰的謀害,連那些嬪妃們送她的吃食和補品,她也多會放心地吃一吃。
有次柏妃送她的燕窩羹她覺得味道好,還整罐都給吃了,當時汪直都曾懷疑,她是不是有心把流產栽贓給柏妃,事後證明並不是。
就是因為萬貴妃很清楚沒人敢對她動手腳,才會這麽放心大膽。那些人誰也擔不起那個責任,所以行事比她還要小心呢,唯恐惹上一丁點嫌疑。
要不怎麽最後萬貴妃流產時,周太後單單因為不曾免了她請安,就被外人責怪上了呢?要是下藥打胎和絆個跟頭的手段很常見,誰還會覺得周太後這點刁難算個事兒?
別說害人的手段不見有,連麵上相處,大家也總是其樂融融的。
柏妃就算是性子挺直的吧?連她不滿意了,也最多是臉上帶出情緒來,別說沒跟誰翻過臉,像宮鬥劇裏常見的那種當麵酸一句的時候都不曾有過。最最過分的,也就是拉著萬貴妃的袖子撒嬌一樣地抱怨「咱們的福氣哪兒能跟姐姐您比呀?」
李質勉強接受了他的說法,默了一陣又道:「可你明明是好人,幹什麽要挨那麽多的罵?」
汪直道:「我問你,你所知道說我壞話的人裏麵,可有咱們在廊下家的熟人?」
李質搖頭:「沒有,孫紹哥哥他們說起你升官,都替你高興呢。」
「那有沒有昭德宮正殿裏近身服侍貴妃娘娘的下人?」
李質想了想:「也沒有,頂多有外院的雜役。」
「所以說,罵我的都是我根本不認識、平日也接觸不到的生人,對不對?」
李質點頭:「對。」
這就對了,這些日子昭德宮的同僚們不論真心還是假意,衝著侍長的麵子也都要善待汪直,對他十分照顧。汪直則不管旁人出於什麽心態善待他,他都會盡力回報,常拿得的賞賜分給大夥,麵上也都客氣禮遇,從不拿大,所以這些日子他跟同僚們相處得越來越好。原先他曾間接得罪過的錢嬤嬤、呂姑姑她們早都對他沒有一點敵意了。
他如今算是「既得利益者」,會對他不滿、說他壞話的甚至咒他早死的,都是那些分不到利益、可能還要因他損失利益的人。身邊的熟人與他沒有利益衝突,還享受到了他給的好處,即使沒來真心喜歡他,也總不至於有多厭惡。
「你看,都是些生人罵我,我又何必理他們?」
李質不大鬧得明白這個道理,被生人罵就不必在意麽?
汪直也沒法給他舉例,在現代要是像他這樣忽然受了居高位者的青睞一步走紅,來罵他的陌生人說不定會數以千萬計。他除了無視,還能怎麽辦?
好在那些外人再如何厭恨他,也隻能背後咒罵,沒人敢來對他動手。這就足夠了。
據他了解,宮人們之間的爭鬥,最常見的就是暗中拆台、讓對方的差事辦砸、再受懲處這種手段。像梁芳算計張敏送瓷器,劉嬤嬤偷換了錢嬤嬤的補子,以及宮女梅英冤枉他動了擺設,都屬於這個範疇。
這個手段汪直最不怕,他現在就沒什麽正經差事,又有皇帝大佬親自罩著,沒人敢對他動手腳。
至於宮鬥劇裏常見的下毒打胎推水池那一套,在這兒根本全無發生的可能。
早在住廊下家那時,汪直便問過張敏和孫紹他們,往年宮裏可曾出過哪些人害人的案子,得到的答案都是誰給誰進了讒言、誰給誰辦事拆台這種,很像辦公室鬥爭。
大明朝開國以來,後宮就從來沒有過一樁能定案的謀殺案。
永樂朝那時倒有過一樁鬧得很大的案子,稱作「魚呂之亂」,說是一個嬪妃出於嫉妒毒殺了另一個嬪妃,最後審訊攀咬牽扯進去上千人,鬧到朱棣血洗紫禁城,不過最終案子其實也沒查清,究竟有沒有人真的下過毒,還是存疑。
而且那事追根究底還是在宮外出的,是朱棣帶了寵妃出征時出的事。要說在宮內,毒.藥那種東西壓根不可能帶得進門來,一旦真發生了毒殺案子,不論兇手能否抓到,至少負責宮禁的一幹人等都是要付出慘重代價的,這種事沒人敢玩忽職守。
就是段英整黃賜那時,也不是下藥,能叫人上吐下瀉又起疹子的辦法很多,真去下藥的話,隻會給人留把柄。
說起來其實古代也是法治社會,秩序真沒有現代人想像得那麽混亂。古人想要排除異己,也要遵循一定的約束,不能為所欲為。王熙鳳那麽恨尤二姐,潘金蓮那麽恨李瓶兒,她們也沒買包毒.藥給人家下不是?
現在有皇帝罩著,汪直一點也不怕有人會動手害他。
據他親身觀察,相比下人們之間的互相傾軋,侍長們之間的「宮鬥」反而更要平淡和諧得多。
這也很符合邏輯,下人們再如何鬥,即使鬥出人命,也興不起大風浪,侍長們可能隨口帶過就得了。可侍長們鬥起來就是神仙打架,牽扯的就多多了。
如果嬪妃之間可以像宮鬥劇裏那樣,看誰不順眼就下毒打胎推水池,那下人們之間做起這些事就更方便容易了啊!劉嬤嬤想整錢嬤嬤,直接在她吃飯時下點藥不就得了?宮裏是死一個嬤嬤更受重視,還是死個嬪妃更受重視?
所以逆推過來,如果主子們真能鬥成宮鬥劇裏那副德性,全後宮早就亂成修羅場了。
單說萬貴妃與其餘嬪妃之間,也沒見有過宮鬥劇裏的那種緊張氣氛。萬貴妃還懷著孕那時,常有別的嬪妃或是親自過來探望她,或是送她些禮品,汪直從沒見到萬貴妃提防過誰的謀害,連那些嬪妃們送她的吃食和補品,她也多會放心地吃一吃。
有次柏妃送她的燕窩羹她覺得味道好,還整罐都給吃了,當時汪直都曾懷疑,她是不是有心把流產栽贓給柏妃,事後證明並不是。
就是因為萬貴妃很清楚沒人敢對她動手腳,才會這麽放心大膽。那些人誰也擔不起那個責任,所以行事比她還要小心呢,唯恐惹上一丁點嫌疑。
要不怎麽最後萬貴妃流產時,周太後單單因為不曾免了她請安,就被外人責怪上了呢?要是下藥打胎和絆個跟頭的手段很常見,誰還會覺得周太後這點刁難算個事兒?
別說害人的手段不見有,連麵上相處,大家也總是其樂融融的。
柏妃就算是性子挺直的吧?連她不滿意了,也最多是臉上帶出情緒來,別說沒跟誰翻過臉,像宮鬥劇裏常見的那種當麵酸一句的時候都不曾有過。最最過分的,也就是拉著萬貴妃的袖子撒嬌一樣地抱怨「咱們的福氣哪兒能跟姐姐您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