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還有這道理,沒等他再說什麽,懷恩回頭看了眼禦酒坊的牌子,問:「你認得那牌子上的字?」
汪直心頭打了個突,忙道:「不認得,是師兄他們告訴我說,這裏是禦酒坊。」
懷恩點點頭:「師父太忙了,回頭叫師兄教你認字,過幾年等你大些了,再去內書堂讀書。」
禍從口出,汪直決定閉嘴。
禦酒坊再往南是尚膳監,從這兩處衙門的西牆外穿過去,再往南走就到了西華門,懷恩就帶著汪直從西華門出了宮城。
今天懷恩換了身便服,靛青色的直身配灰布方巾,比大紅蟒袍低調了很多,看著像個教書先生,就是少了一把鬍子。他穿了這樣一身,出西華門之前遇見的宦官還都恭恭敬敬和他打個招呼,等到了皇城區域,就很少有人認得他、再招呼他的了。
懷恩一看就是個話不多的人,這兩天也就是問問汪直吃住的如何,有沒有什麽不慣,其它汪直問他什麽他都回答,汪直不說話,他也就沒話說。這會兒一路穿過皇城走出到京城大街上,懷恩也沒再來說什麽與他閑聊。
話是沒說,但走到皇城外沒多會兒,汪直隱隱聽見,懷恩竟然在低低地哼著曲子,像是什麽戲曲。豎起耳朵仔細聽聽,依稀還能聽出唱詞,什麽「自那日宴席散,難再團圓……」再看師父的步子,也變得跟哼的拍子一致了,頭也跟著微微晃著。
汪直頗覺意趣盎然,若非帶著他,師父說不定已經大聲唱出來了。果然連師父出了宮門,心情也是大好的。
這時的北京城整體格局跟現代的二環內大致相同,細處卻有很多差異。現在的□□還叫承天門,他們走的是西長安街,比現代長安街至少窄了一半,最令汪直覺得稀奇的是,街道兩側竟然有著排水溝。
大約一米多寬、一米多深的水溝敞著口,他們沿著路邊步行,一不留神都可能滑進去。等到轉了個彎去到一條更窄的街道上,懷恩就拉起汪直的手,以防他真滑進水溝裏去。
這條街窄了,車馬行人反而多了,要說讓汪直走在他外側,懷恩又怕他被車刮到,相比被車撞被馬踩,自然還是掉溝裏好一點。
懷恩發覺汪直很安靜,猜著小孩家家都點怕他,便盡力溫和道:「你有什麽話想問師父的就盡管說,不用怕,師父其實願意跟你說話,就是一時想不到說什麽。」他幾乎生平都沒用這般語調講話,自己聽著都覺得生硬古怪。
汪直問:「師父,是不是城裏每條街邊上都有這種溝啊?」
「是啊,好歹是京師重地,哪兒能連陽溝都沒呢?」
原來有溝還是個優於其他城市的特點?地下的叫「陰溝」,露在地麵上的叫「陽溝」,嗯,挺科學。
汪直又問:「那夏天下完大雨,這些溝是不是都要灌滿水啊?」依照現代北京城的內澇情況,他覺得這些陽溝都不夠裝的。
懷恩嘆了口氣:「是啊,每年都有小孩子淹死呢。」
竟然還會有小孩淹死在裏麵!「那為什麽戶部不能撥點銀子,把這些溝上麵都蓋上石板呢?」
還知道是戶部管撥銀子,看來張敏教的還挺多的,懷恩笑道:「全城都蓋石板,太多了,銀子花不起啊。」
汪直點頭理解,這時候沒有水泥啊。車水馬龍的街道,道邊上敞著陽溝,看著真新鮮。
走了一會兒他又問:「師父咱們去哪兒啊?」
懷恩道:「先跟師父去看一位老前輩,中午師父帶你去吃點好的。」
汪直猜得到,所謂的老前輩,一定是位老宦官。
他已經從張敏他們那兒聽說了,這時大太監在宮外多有私邸,但除了當年的王振、曹吉祥那種張揚過頭的之外,太監的私邸一般都不公開示人,大多建成寺廟的樣子掩人耳目,表麵看上去,就是太監們一出宮都住進寺廟裏,跟和尚作伴去了。
除了掩人耳目二外,其實宦官們也確有很多都信了佛,因為宦官死後不能歸葬祖墳,皈依佛門的話,死後就可以歸葬佛寺,算是有個正經歸宿,總比那些低等宦官死了就拉到煤山去燒了的好。相比現代人,這時的人都把身後事看得很重,很多宦官就是為此信了佛。
懷恩帶他去到的就是城西南一座名為「隆德寺」的小寺廟。名為寺廟,其實供應香火的隻有最外麵的一進院子,從儀門進去二道院,就看得出是座宅邸了。他們進來時有兩個十幾歲的小廝接應,汪直一路跟著他們穿過一道穿堂,進到一間正房屋裏,撲鼻就是一股中藥味。
裏屋擺了一張黑漆螺鈿床,他們進去時,床上躺著的一個老人正被小廝扶著坐起來。說是老人,其實也就五十歲上下,在頭頂綰成髮髻的頭髮還大半黑著,隻因精神萎靡,才顯得蒼老。和懷恩他們一樣,他下頜光光,沒有一根鬍子茬。
看見懷恩,老人笑嗬嗬道:「來了?」
懷恩隻是「嗯」了一聲,轉頭叫汪直:「這是師伯,快來見禮。」
原來是懷恩的師兄,汪直跪下磕頭道:「汪直見過師伯。」
懷恩所謂的見禮大概作揖也可以,但汪直這些天看出來了,古代很講究禮多人不怪,小宦官見了老宦官能磕頭的時候就盡量磕頭,他就有樣學樣。反正大家都這麽做,也沒什麽可不平衡的。現在他磕頭已經能磕得很像樣了。
汪直心頭打了個突,忙道:「不認得,是師兄他們告訴我說,這裏是禦酒坊。」
懷恩點點頭:「師父太忙了,回頭叫師兄教你認字,過幾年等你大些了,再去內書堂讀書。」
禍從口出,汪直決定閉嘴。
禦酒坊再往南是尚膳監,從這兩處衙門的西牆外穿過去,再往南走就到了西華門,懷恩就帶著汪直從西華門出了宮城。
今天懷恩換了身便服,靛青色的直身配灰布方巾,比大紅蟒袍低調了很多,看著像個教書先生,就是少了一把鬍子。他穿了這樣一身,出西華門之前遇見的宦官還都恭恭敬敬和他打個招呼,等到了皇城區域,就很少有人認得他、再招呼他的了。
懷恩一看就是個話不多的人,這兩天也就是問問汪直吃住的如何,有沒有什麽不慣,其它汪直問他什麽他都回答,汪直不說話,他也就沒話說。這會兒一路穿過皇城走出到京城大街上,懷恩也沒再來說什麽與他閑聊。
話是沒說,但走到皇城外沒多會兒,汪直隱隱聽見,懷恩竟然在低低地哼著曲子,像是什麽戲曲。豎起耳朵仔細聽聽,依稀還能聽出唱詞,什麽「自那日宴席散,難再團圓……」再看師父的步子,也變得跟哼的拍子一致了,頭也跟著微微晃著。
汪直頗覺意趣盎然,若非帶著他,師父說不定已經大聲唱出來了。果然連師父出了宮門,心情也是大好的。
這時的北京城整體格局跟現代的二環內大致相同,細處卻有很多差異。現在的□□還叫承天門,他們走的是西長安街,比現代長安街至少窄了一半,最令汪直覺得稀奇的是,街道兩側竟然有著排水溝。
大約一米多寬、一米多深的水溝敞著口,他們沿著路邊步行,一不留神都可能滑進去。等到轉了個彎去到一條更窄的街道上,懷恩就拉起汪直的手,以防他真滑進水溝裏去。
這條街窄了,車馬行人反而多了,要說讓汪直走在他外側,懷恩又怕他被車刮到,相比被車撞被馬踩,自然還是掉溝裏好一點。
懷恩發覺汪直很安靜,猜著小孩家家都點怕他,便盡力溫和道:「你有什麽話想問師父的就盡管說,不用怕,師父其實願意跟你說話,就是一時想不到說什麽。」他幾乎生平都沒用這般語調講話,自己聽著都覺得生硬古怪。
汪直問:「師父,是不是城裏每條街邊上都有這種溝啊?」
「是啊,好歹是京師重地,哪兒能連陽溝都沒呢?」
原來有溝還是個優於其他城市的特點?地下的叫「陰溝」,露在地麵上的叫「陽溝」,嗯,挺科學。
汪直又問:「那夏天下完大雨,這些溝是不是都要灌滿水啊?」依照現代北京城的內澇情況,他覺得這些陽溝都不夠裝的。
懷恩嘆了口氣:「是啊,每年都有小孩子淹死呢。」
竟然還會有小孩淹死在裏麵!「那為什麽戶部不能撥點銀子,把這些溝上麵都蓋上石板呢?」
還知道是戶部管撥銀子,看來張敏教的還挺多的,懷恩笑道:「全城都蓋石板,太多了,銀子花不起啊。」
汪直點頭理解,這時候沒有水泥啊。車水馬龍的街道,道邊上敞著陽溝,看著真新鮮。
走了一會兒他又問:「師父咱們去哪兒啊?」
懷恩道:「先跟師父去看一位老前輩,中午師父帶你去吃點好的。」
汪直猜得到,所謂的老前輩,一定是位老宦官。
他已經從張敏他們那兒聽說了,這時大太監在宮外多有私邸,但除了當年的王振、曹吉祥那種張揚過頭的之外,太監的私邸一般都不公開示人,大多建成寺廟的樣子掩人耳目,表麵看上去,就是太監們一出宮都住進寺廟裏,跟和尚作伴去了。
除了掩人耳目二外,其實宦官們也確有很多都信了佛,因為宦官死後不能歸葬祖墳,皈依佛門的話,死後就可以歸葬佛寺,算是有個正經歸宿,總比那些低等宦官死了就拉到煤山去燒了的好。相比現代人,這時的人都把身後事看得很重,很多宦官就是為此信了佛。
懷恩帶他去到的就是城西南一座名為「隆德寺」的小寺廟。名為寺廟,其實供應香火的隻有最外麵的一進院子,從儀門進去二道院,就看得出是座宅邸了。他們進來時有兩個十幾歲的小廝接應,汪直一路跟著他們穿過一道穿堂,進到一間正房屋裏,撲鼻就是一股中藥味。
裏屋擺了一張黑漆螺鈿床,他們進去時,床上躺著的一個老人正被小廝扶著坐起來。說是老人,其實也就五十歲上下,在頭頂綰成髮髻的頭髮還大半黑著,隻因精神萎靡,才顯得蒼老。和懷恩他們一樣,他下頜光光,沒有一根鬍子茬。
看見懷恩,老人笑嗬嗬道:「來了?」
懷恩隻是「嗯」了一聲,轉頭叫汪直:「這是師伯,快來見禮。」
原來是懷恩的師兄,汪直跪下磕頭道:「汪直見過師伯。」
懷恩所謂的見禮大概作揖也可以,但汪直這些天看出來了,古代很講究禮多人不怪,小宦官見了老宦官能磕頭的時候就盡量磕頭,他就有樣學樣。反正大家都這麽做,也沒什麽可不平衡的。現在他磕頭已經能磕得很像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