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一個會說官話、名叫李唐的女孩子被分派過來照管他,李摯才真正弄清了自己所處的時間地點。
從天順年間起,廣西瑤、壯、苗三族便在頻頻反叛作亂,到天順八年,亂民已然聚集逾萬人,滋擾達四省,朝廷屢次調兵圍剿,都收效甚微。
成化元年正月,皇帝下旨命中軍都督同知趙輔佩征夷將軍印,充總兵官,浙江布政司左參政韓雍升都察院左僉都禦史,贊理軍務,往征兩廣蠻賊。
趙輔與韓雍不負眾望,於當年臘月平定了叛亂,掃平亂民老巢大藤峽,改名為斷藤峽。
依著舊例,被俘瑤民當中有一百多名童男童女被選出來送往京城,入宮為奴。從廣西桂林北上,經過南京時,有南京朝廷裏的宦官過來,把這批小瑤民裏的男童都閹割了。
李摯占據的這個身體是這批人當中年紀最小的,不知是三歲還是四歲,被閹之後就一直病歪歪的,坐著大車北上的路上一天不如一天,眼看就要死了——應該是已經「死過」了,所以李摯才會占了這具身子,也就是說,他剛一來就是個三四歲的小太監。
以往的小說裏,主角穿越後常會抱怨一番自己的運氣差,穿成了庶女、小妾、棄婦、老太太……可李摯穿成一個半死不活的小太監卻一點怨言都沒。他還活著呀!經歷過前世死時那種身體迅速衰竭、漸漸喘一口氣都做不到的絕望之後,發現自己又能睜眼看見東西,又能喘氣,又能說話,他簡直慶幸死了,一丁點怨氣都沒。
正因那時他病得要死,整日昏昏沉沉,再加上身邊的瑤民學說官話還不利落,押運的官兵也是口音天南地北,他才會連自己所處的時間地點都鬧不清楚。
四年之前,鎮守湖廣貴州的太監阮讓曾經閹割了當地俘虜的東苗男童一千五百多人送往京師,結果半路病死了三百二十九個,阮讓又叫人買了三百多民間幼童閹割了,充足了所奏的人數,為此當時的天順皇帝狠狠斥責了他一番。所以這一回押運李摯他們的人就小心多了,輕易不會讓他們死掉,看李摯病得重,還特意差派了那個叫李唐的女孩來照管他。
李唐今年十四歲,是這批俘虜當中年紀較大的,她模樣清秀,舉止斯文,對待李摯十分溫柔盡心。她是李摯接觸到的頭一個會說官話的人,此時的官話是北京話,與現代普通話在有些發音和常用詞上有著區別,但大體還是很相近,所以李唐是李摯遇見的頭一個可以正常交流的人。就是從李唐口中所述,李摯才明白了自己是成化元年大藤峽瑤民俘虜的身份。
相傳瑤民受評王賜封十二大姓:盤、沈、包、黃、李、鄧、周、趙、胡、唐、雷、馮。據李唐自己說,她原本姓唐,父母早逝之後被一個李姓土官收為養女,才改姓了李,養父母稱呼她為「唐妹」,她沒有所謂的大名,「李唐」是李摯據此為她起的代號,當然並不直接用作稱呼,隻是在心裏這麽記著,麵上他喚她為「李姑姑」。
李唐曾被養父母送去學堂正經讀過書,所以才學會了說官話,還會識字寫字,這在同批的小俘虜當中算是很了不得的才能,其餘的人漫說瑤民俘虜,連押運他們的大兵和軍官也多是瞎字不識。
李摯沒有原主的記憶,周圍也沒人認得他,他就自稱是什麽都不記得了。一個三四歲的小孩還剛剛大病一場,不記得前事也不奇怪,見他能說一口荒腔走板的官話,別人便當他也像李唐一樣,是某個土官家出來的孩子。
有李唐悉心照料,李摯的身體總算一天天好起來了,押運的軍官見到他們總在大車上無事閑聊,就又派了李唐去替他們燒水餵馬。李摯一連幾天沒再見著李唐,等隊伍到了保定府,在保定府西南紮營時,李唐忽然來找他告別。
「明日一早,我們的車就要先走了。」
李摯十分詫異:「同是去京師的,怎麽還要你們先走?」
「說是那邊正等著宮女子用,叫盡快送我們進去。」李唐臉上盡是悵然,握著李摯的小手捨不得放開,「咱們再見隻能是在宮裏了,不過聽說皇上住的宮城大著呢,裏頭住著幾千人,平日還不能隨意走動,還能不能見得著,就難說了。」
她越說聲音越低,到最後幾個字已明顯發了顫。李摯也很心酸,論心理年齡,他比李唐大了十歲,現在這個身體又比她小了十歲,對這樣一個女孩子,他是不會生出什麽男女之情來的,但李唐是他來到這個陌生世界之後遇見的第一個可以交流的人,又悉心照料了他一個多月,說是他的救命恩人也不為過,他自然對她有所依賴,也很惦念。
如今他們這些瑤民孩子算是「國破家亡」了,有些還是親眼看著父母親被殺的,但因大多年幼無知,過不多久也便拋諸腦後,到了李摯清醒過來之後,就很少看見還有孩子表現出傷感情緒了。
但李唐年紀大,又讀過書,懂得事多,大約也是生來心思重,就總是神色鬱鬱,還常暗暗垂淚,有時與李摯談及將來如何如何,李唐從來不抱什麽好希望,總會說「還不知能不能活到那時候呢」、「說不定到時我已經死了」。李摯總要寬慰她,讓她想開些,他們活著就總比死了的那些人幸運得多。
眼下分別在即,確實不知什麽時候才能再見,李摯很不放心。古人因為心緒鬱結而夭壽的可是常事兒,李唐總這麽鬱鬱下去,恐怕結果就隻能是鬱鬱而終了。他反抓了李唐的手道:「李姑姑,你若也盼著再見我,就每日好吃好喝好睡覺,好好活著,咱們自有相見之日。說不定到時你已做了六尚女官,我還要指望你提攜我呢。」
從天順年間起,廣西瑤、壯、苗三族便在頻頻反叛作亂,到天順八年,亂民已然聚集逾萬人,滋擾達四省,朝廷屢次調兵圍剿,都收效甚微。
成化元年正月,皇帝下旨命中軍都督同知趙輔佩征夷將軍印,充總兵官,浙江布政司左參政韓雍升都察院左僉都禦史,贊理軍務,往征兩廣蠻賊。
趙輔與韓雍不負眾望,於當年臘月平定了叛亂,掃平亂民老巢大藤峽,改名為斷藤峽。
依著舊例,被俘瑤民當中有一百多名童男童女被選出來送往京城,入宮為奴。從廣西桂林北上,經過南京時,有南京朝廷裏的宦官過來,把這批小瑤民裏的男童都閹割了。
李摯占據的這個身體是這批人當中年紀最小的,不知是三歲還是四歲,被閹之後就一直病歪歪的,坐著大車北上的路上一天不如一天,眼看就要死了——應該是已經「死過」了,所以李摯才會占了這具身子,也就是說,他剛一來就是個三四歲的小太監。
以往的小說裏,主角穿越後常會抱怨一番自己的運氣差,穿成了庶女、小妾、棄婦、老太太……可李摯穿成一個半死不活的小太監卻一點怨言都沒。他還活著呀!經歷過前世死時那種身體迅速衰竭、漸漸喘一口氣都做不到的絕望之後,發現自己又能睜眼看見東西,又能喘氣,又能說話,他簡直慶幸死了,一丁點怨氣都沒。
正因那時他病得要死,整日昏昏沉沉,再加上身邊的瑤民學說官話還不利落,押運的官兵也是口音天南地北,他才會連自己所處的時間地點都鬧不清楚。
四年之前,鎮守湖廣貴州的太監阮讓曾經閹割了當地俘虜的東苗男童一千五百多人送往京師,結果半路病死了三百二十九個,阮讓又叫人買了三百多民間幼童閹割了,充足了所奏的人數,為此當時的天順皇帝狠狠斥責了他一番。所以這一回押運李摯他們的人就小心多了,輕易不會讓他們死掉,看李摯病得重,還特意差派了那個叫李唐的女孩來照管他。
李唐今年十四歲,是這批俘虜當中年紀較大的,她模樣清秀,舉止斯文,對待李摯十分溫柔盡心。她是李摯接觸到的頭一個會說官話的人,此時的官話是北京話,與現代普通話在有些發音和常用詞上有著區別,但大體還是很相近,所以李唐是李摯遇見的頭一個可以正常交流的人。就是從李唐口中所述,李摯才明白了自己是成化元年大藤峽瑤民俘虜的身份。
相傳瑤民受評王賜封十二大姓:盤、沈、包、黃、李、鄧、周、趙、胡、唐、雷、馮。據李唐自己說,她原本姓唐,父母早逝之後被一個李姓土官收為養女,才改姓了李,養父母稱呼她為「唐妹」,她沒有所謂的大名,「李唐」是李摯據此為她起的代號,當然並不直接用作稱呼,隻是在心裏這麽記著,麵上他喚她為「李姑姑」。
李唐曾被養父母送去學堂正經讀過書,所以才學會了說官話,還會識字寫字,這在同批的小俘虜當中算是很了不得的才能,其餘的人漫說瑤民俘虜,連押運他們的大兵和軍官也多是瞎字不識。
李摯沒有原主的記憶,周圍也沒人認得他,他就自稱是什麽都不記得了。一個三四歲的小孩還剛剛大病一場,不記得前事也不奇怪,見他能說一口荒腔走板的官話,別人便當他也像李唐一樣,是某個土官家出來的孩子。
有李唐悉心照料,李摯的身體總算一天天好起來了,押運的軍官見到他們總在大車上無事閑聊,就又派了李唐去替他們燒水餵馬。李摯一連幾天沒再見著李唐,等隊伍到了保定府,在保定府西南紮營時,李唐忽然來找他告別。
「明日一早,我們的車就要先走了。」
李摯十分詫異:「同是去京師的,怎麽還要你們先走?」
「說是那邊正等著宮女子用,叫盡快送我們進去。」李唐臉上盡是悵然,握著李摯的小手捨不得放開,「咱們再見隻能是在宮裏了,不過聽說皇上住的宮城大著呢,裏頭住著幾千人,平日還不能隨意走動,還能不能見得著,就難說了。」
她越說聲音越低,到最後幾個字已明顯發了顫。李摯也很心酸,論心理年齡,他比李唐大了十歲,現在這個身體又比她小了十歲,對這樣一個女孩子,他是不會生出什麽男女之情來的,但李唐是他來到這個陌生世界之後遇見的第一個可以交流的人,又悉心照料了他一個多月,說是他的救命恩人也不為過,他自然對她有所依賴,也很惦念。
如今他們這些瑤民孩子算是「國破家亡」了,有些還是親眼看著父母親被殺的,但因大多年幼無知,過不多久也便拋諸腦後,到了李摯清醒過來之後,就很少看見還有孩子表現出傷感情緒了。
但李唐年紀大,又讀過書,懂得事多,大約也是生來心思重,就總是神色鬱鬱,還常暗暗垂淚,有時與李摯談及將來如何如何,李唐從來不抱什麽好希望,總會說「還不知能不能活到那時候呢」、「說不定到時我已經死了」。李摯總要寬慰她,讓她想開些,他們活著就總比死了的那些人幸運得多。
眼下分別在即,確實不知什麽時候才能再見,李摯很不放心。古人因為心緒鬱結而夭壽的可是常事兒,李唐總這麽鬱鬱下去,恐怕結果就隻能是鬱鬱而終了。他反抓了李唐的手道:「李姑姑,你若也盼著再見我,就每日好吃好喝好睡覺,好好活著,咱們自有相見之日。說不定到時你已做了六尚女官,我還要指望你提攜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