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多已被京裏派來的專使接走了。維克多在船上對她做小伏低百般討好,此時才算恢復了「洋大人」的體麵,被人畢恭畢敬地請上官家馬車,然後橫衝直撞地離開。
奧爾黛西小姐下船後就派女僕去找當地教會。沒一個鍾頭,就有個大鬍子教士帶著幾個中國信眾前來迎接,請進英租界利順德大飯店休整。
對林玉嬋也十分客氣:「是奧爾黛西小姐的同伴吧?來,讓僕人幫你拿行李。」
林玉嬋笑著婉拒:「我不用休息,想在城裏逛逛。」
大鬍子教士笑道:「好!遇事就報望海樓天主堂。沒人敢刁難你!」
林玉嬋心情複雜地謝了,一邊突發奇想:洋人教會四海一家,教士所到之處連綿成網,隻要是「自己人」,就出人出力,傾情相待,必要時還能組織起來和朝廷抗衡——其實跟天地會性質差不多。
難怪每次籤條約的時候,列強都死乞白賴地爭取「傳教自由」。
頭一次到北方,她也要去找自己的組織。
-------------------------------
天津衛九河下梢,本是水陸碼頭,五方雜處的居民。這津門碼頭上,來來往往的行商腳伕們都是燕趙大漢,臉上透著野氣。林玉嬋一個小小廣東妹,在南方都嫌矮,此時簡直成了個小兔子。有人昂首挺胸,大踏步走到她跟前,才發現有個「絆腳石」,連忙告聲罪,繞過去。
木樁子上釘著官府告示,稱近來華北地區撚匪橫行,令百姓不得與匪軍接觸,否則法辦雲雲。
太平軍滅了,還有撚軍。終清一代,農民起義從沒斷過檔。
但撚軍流竄各地,組織上明顯不如太平天國。百姓們對撚匪的懼惡也有限,這告示孤零零地飄在風中,沒人看。
租界和老城廂之間的空地上,一個戲班子正火熱登場。
「觀此人容貌像似曾相見,好一似我兒夫死後生還……」
問了當地人,唱的是近來大熱的《三郎還家》。咣咣喳喳花紅柳綠,底下民眾叫好連天。
林玉嬋饒有興致地聽了幾分鍾。
此時京戲劇種剛剛成型。這戲裏糅合了各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俗梗:讀書人蕭三郎,進京趕考途中不幸亡故,留下漂亮寡婦譚聰兒,艱難度日,甚是可憐。城裏有個徐衙內,仗勢欺人,強送財禮婚書,將譚聰兒納為側室。譚聰兒無計可施,隻能懷揣利刃,計劃和徐衙內同歸於盡。
「見狂徒我不由怒滿胸懷,臨行時將鋼刀身邊攜帶,用笑臉把我怒容掩蓋,定不教那狗賊子玷汙清白……」
旦角的唱腔悽厲入雲,下麵鴉雀無聲,喝茶的放下碗,張著手,準備喝彩。
戲台對麵的茶館裏本來有人說相聲。結果觀眾全跑光,全都去聽戲。那說相聲的聲音完全被唱戲的蓋過,隻能站在那尬笑。
天津人民可真是眼刁耳尖,愛憎分明。
萬幸,在千鈞一髮之際,大難不死、流落外地的蕭三郎及時趕到,救出譚聰兒,自己卻被徐衙內送進大牢。譚聰兒攔轎告禦狀,皇上太後深明禮義,聽過前因後果,判她歸還財禮,歸於原夫,徐衙內受眾人恥笑。次年蕭三郎高中狀元,從此滿天愁雲盡消散,夫妻和滿賽神仙。
「好!」
碼頭上的聽眾,大半都是虎背熊腰的腳夫挑工。此時心滿意足,一個個拍著蒲扇大掌,喝彩聲音吼上天,茶葉沫子濺一身。
林玉嬋等多數人散,踅入茶館。
那茶館,桌子椅子東倒西歪,桌上的茶壺破嘴缺把。那個說相聲的正閑坐其中。他肩寬體長,鬍子拉碴,猛一看賽外麵的腳夫力夫。他穿個破灰布褂子,正搖頭晃腦,入戲地哼唱:「定不教那狗賊子玷汙清白……」
敢情也被曲子洗腦了。聲音倒不錯,甕聲甕氣,力貫丹田。
林玉嬋張眼看看門口的小招兒,上頭寫著「八角茶館」。
她敲敲門:「洪門八字開,無錢莫進來。」
說相聲的戛然停唱,屁股裝彈簧,蹭的站起來,如臨大敵地朝她「噓」一聲。
「這兒是水火會地盤,咱低調點兒——姐姐,嘛事?」
--------------------
第220章
洪門弟兄生計難, 在天津混日子的尤其難。這茶館主人姓馮,善講單口相聲,人送外號馮一侃。
原本是洪門組織上安插在北方的前哨, 預備配合日後的滅清大戰。誰知清沒滅成, 南方的兄弟們倒是一堂一堂的沒了消息。馮一侃「南望王師又一年」, 王師隻剩義興幾條船。
「咱天津衛魚龍混雜,做事講究個硬碰硬。有絕活的, 吃葷, 大街上站著;沒能耐的,吃素, 靠邊兒呆著。」馮一侃迎來今天茶館裏第一個客人, 寒暄幾句話,就開始大吐苦水, 「自從這戲班子來闖碼頭, 我和幾個徒弟就沒飯吃。姐姐, 你要上京是不?需要保鏢嗎?掮行李也成,我要價不高, 一天八角, 閑來還能給你說兩段兒。」
林玉嬋差點噴了茶, 想起蘇敏官當初囑咐的話:
「……你去了, 別想茶水免單,最多讓你免費聽場相聲……」
馮一侃真是人窮誌不短。那她也給麵子, 認真還價。
「都是同門, 給個內部價。」
馮一侃指著門口「八角茶樓」的小旗,粗聲粗氣道:「規矩不能改。」
林玉嬋:「……」
奧爾黛西小姐下船後就派女僕去找當地教會。沒一個鍾頭,就有個大鬍子教士帶著幾個中國信眾前來迎接,請進英租界利順德大飯店休整。
對林玉嬋也十分客氣:「是奧爾黛西小姐的同伴吧?來,讓僕人幫你拿行李。」
林玉嬋笑著婉拒:「我不用休息,想在城裏逛逛。」
大鬍子教士笑道:「好!遇事就報望海樓天主堂。沒人敢刁難你!」
林玉嬋心情複雜地謝了,一邊突發奇想:洋人教會四海一家,教士所到之處連綿成網,隻要是「自己人」,就出人出力,傾情相待,必要時還能組織起來和朝廷抗衡——其實跟天地會性質差不多。
難怪每次籤條約的時候,列強都死乞白賴地爭取「傳教自由」。
頭一次到北方,她也要去找自己的組織。
-------------------------------
天津衛九河下梢,本是水陸碼頭,五方雜處的居民。這津門碼頭上,來來往往的行商腳伕們都是燕趙大漢,臉上透著野氣。林玉嬋一個小小廣東妹,在南方都嫌矮,此時簡直成了個小兔子。有人昂首挺胸,大踏步走到她跟前,才發現有個「絆腳石」,連忙告聲罪,繞過去。
木樁子上釘著官府告示,稱近來華北地區撚匪橫行,令百姓不得與匪軍接觸,否則法辦雲雲。
太平軍滅了,還有撚軍。終清一代,農民起義從沒斷過檔。
但撚軍流竄各地,組織上明顯不如太平天國。百姓們對撚匪的懼惡也有限,這告示孤零零地飄在風中,沒人看。
租界和老城廂之間的空地上,一個戲班子正火熱登場。
「觀此人容貌像似曾相見,好一似我兒夫死後生還……」
問了當地人,唱的是近來大熱的《三郎還家》。咣咣喳喳花紅柳綠,底下民眾叫好連天。
林玉嬋饒有興致地聽了幾分鍾。
此時京戲劇種剛剛成型。這戲裏糅合了各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俗梗:讀書人蕭三郎,進京趕考途中不幸亡故,留下漂亮寡婦譚聰兒,艱難度日,甚是可憐。城裏有個徐衙內,仗勢欺人,強送財禮婚書,將譚聰兒納為側室。譚聰兒無計可施,隻能懷揣利刃,計劃和徐衙內同歸於盡。
「見狂徒我不由怒滿胸懷,臨行時將鋼刀身邊攜帶,用笑臉把我怒容掩蓋,定不教那狗賊子玷汙清白……」
旦角的唱腔悽厲入雲,下麵鴉雀無聲,喝茶的放下碗,張著手,準備喝彩。
戲台對麵的茶館裏本來有人說相聲。結果觀眾全跑光,全都去聽戲。那說相聲的聲音完全被唱戲的蓋過,隻能站在那尬笑。
天津人民可真是眼刁耳尖,愛憎分明。
萬幸,在千鈞一髮之際,大難不死、流落外地的蕭三郎及時趕到,救出譚聰兒,自己卻被徐衙內送進大牢。譚聰兒攔轎告禦狀,皇上太後深明禮義,聽過前因後果,判她歸還財禮,歸於原夫,徐衙內受眾人恥笑。次年蕭三郎高中狀元,從此滿天愁雲盡消散,夫妻和滿賽神仙。
「好!」
碼頭上的聽眾,大半都是虎背熊腰的腳夫挑工。此時心滿意足,一個個拍著蒲扇大掌,喝彩聲音吼上天,茶葉沫子濺一身。
林玉嬋等多數人散,踅入茶館。
那茶館,桌子椅子東倒西歪,桌上的茶壺破嘴缺把。那個說相聲的正閑坐其中。他肩寬體長,鬍子拉碴,猛一看賽外麵的腳夫力夫。他穿個破灰布褂子,正搖頭晃腦,入戲地哼唱:「定不教那狗賊子玷汙清白……」
敢情也被曲子洗腦了。聲音倒不錯,甕聲甕氣,力貫丹田。
林玉嬋張眼看看門口的小招兒,上頭寫著「八角茶館」。
她敲敲門:「洪門八字開,無錢莫進來。」
說相聲的戛然停唱,屁股裝彈簧,蹭的站起來,如臨大敵地朝她「噓」一聲。
「這兒是水火會地盤,咱低調點兒——姐姐,嘛事?」
--------------------
第220章
洪門弟兄生計難, 在天津混日子的尤其難。這茶館主人姓馮,善講單口相聲,人送外號馮一侃。
原本是洪門組織上安插在北方的前哨, 預備配合日後的滅清大戰。誰知清沒滅成, 南方的兄弟們倒是一堂一堂的沒了消息。馮一侃「南望王師又一年」, 王師隻剩義興幾條船。
「咱天津衛魚龍混雜,做事講究個硬碰硬。有絕活的, 吃葷, 大街上站著;沒能耐的,吃素, 靠邊兒呆著。」馮一侃迎來今天茶館裏第一個客人, 寒暄幾句話,就開始大吐苦水, 「自從這戲班子來闖碼頭, 我和幾個徒弟就沒飯吃。姐姐, 你要上京是不?需要保鏢嗎?掮行李也成,我要價不高, 一天八角, 閑來還能給你說兩段兒。」
林玉嬋差點噴了茶, 想起蘇敏官當初囑咐的話:
「……你去了, 別想茶水免單,最多讓你免費聽場相聲……」
馮一侃真是人窮誌不短。那她也給麵子, 認真還價。
「都是同門, 給個內部價。」
馮一侃指著門口「八角茶樓」的小旗,粗聲粗氣道:「規矩不能改。」
林玉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