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人好奇:「這個桶是幹什麽的?——那個爐子呢?」
林玉嬋和幾個博雅員工分工合作,化身講解員,給大家答疑解惑。
第216章
如今博雅公司通過安慶茶棧, 在內地包了茶山,從產茶區直接收毛茶——萎凋、揉撚、發酵的步驟都在當地進行,而後續的十幾道外銷精製工序, 以前需要專門的技術人員手工完成, 如今大部分都可以交給機器, 產量驚人。
當然,這些加工工序的具體細節以及各種參數, 都是嚴格保密的。但林玉嬋不介意讓群眾看一看蒸汽機工作的過程。
西洋人在上海造廠, 萬裏迢迢運來先進機器,通常喜歡藏著掖著, 唯恐中國人偷學, 或者趁機偷點零部件之類。這樣雖然安全,但也導致群眾愈發不理解廠房裏的奧妙, 進而生出各種可怕的臆測, 有時還會釀成衝突。
而林玉嬋覺得, 區區蒸汽機,實在沒什麽可藏私的。以後還會有內燃機, 還有電機。蒸汽機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輝煌成果, 還能風光多久?
西洋機器早晚越來越普及。她也許是第一個摘桃子的, 但她不會是唯一的一個。
遠處鍾聲敲響十一點。毛順娘到了午休時間。她伸手招呼另一個師傅頂替, 自己解開頭巾,洗了手, 麵嘻嘻地出來。
看到一堆人圍觀, 她又嚇得進回去。還是不習慣在公眾麵前露臉。
眾人又是一陣驚嘆:「嘩,輪班倒, 不用停工!像洋人紗廠一樣!」
機器不吃飯,相當於一個無限勞力。頻繁開關還費燃料呢。
有人試探著問:「餵, 老闆娘,你們這製茶葉的機器,是從洋人手裏買的?洋人也肯賣?」
博雅公司在圈外名氣有限,陌生人看到個年輕女子在主持廠務,第一反應是「老闆娘」。
還沒等她答話,卻有人替她解釋了:「這位太太就是博雅的老闆,上過報紙,跟洋人打過官司的!我跟你講……」
郜德文的官司,林玉嬋為了爭取盡快開庭,不遺餘力地輿論造勢,吊足了群眾的胃口。如今官司塵埃落定,餘波尚存,偶爾還有人議論兩句。
按照英領館的規定,《北華捷報》刊登了詳細的庭審記錄,當然也如實記載了那位表現出眾的大清籍女代理人。林玉嬋這事做得劍走偏鋒,她思考再三,不敢太高調,並沒有留自己名字,隻是留了姓,以及某外貿公司董事長兼經理的身份。
無心之人一看即忘,而有心人要想查訪,也很容易。
找遍全上海,女子掛名的西式公司屈指可數。
沒過幾天,林玉嬋這個「打外國官司」的「壯舉」,也潤物無聲地在商界傳開了。
女人進中國衙門,於習俗上算是很丟臉;可換成是「重女輕男」的洋人法庭,那也不能用中國禮教來參照。更何況她是勝訴的一方——能告贏洋人,一定是很厲害的了。
所以這件事並未太影響她的聲譽,反而把一小部分開明之士帶出舒適圈,讓他們開始思考:女人做生意,也可以做得像模像樣嘛——瞧,洋人都認可了!
林玉嬋禮貌含笑,聽旁人介紹自己兩句,馬上接話:「……沒有沒有,那些都是瞎傳,我隻是民女一介,隻是運氣好點而已……對了這機器也是中國人設計的……」
來看熱鬧的不僅有百姓街坊,更有數位茶商,聽聞有人引進蒸汽機生產線,再忙也要放下手頭的生意,前來打探一下。
這些人林玉嬋多少也臉熟。她看到元亨茶棧的大掌櫃正在和大安茶行的少東家並排私語,朝著廠房裏指指點點,皺眉議論。
「這麽簡陋……能炒得出好茶嗎……」
傳統的製茶工坊什麽樣,師傅們精心動手,像嗬護寶貝一樣嗬護那些柔嫩鮮脆的茶葉,每一片葉子都得到量身定做般的烘焙。由於常以雙手攪拌炒鍋、試探觸感,不少炒茶師傅的手常年燙傷發黑,是他們專業奉獻的見證。
而徐建寅設計的蒸汽機傻大黑粗,雖然實用,但賣相實在是審美堪憂。不少零件連接處裸露在外,很多部件因為鋼鐵質量原因,而不得不做得格外笨重。跟那些精巧流暢的西方原裝進口機器相比,的確有些土氣。
而且,跟人工炒茶的細膩流程相比,機器部件大包大攬,無腦輸出,猛一看確實非常簡單粗暴,誠意缺缺。
雖然最後的成品可能差不多,但從觀感上來看,「機器製作」隻圖個量大,質量上似乎遠遠比不上手工。
林玉嬋剛要上去解釋一句,毛掌櫃已經搶著接話了。
「幾位顧慮得也有道理。這機器嘛,它畢竟不能代替人工。我們也隻是嚐試,嚐試,哈哈……」
林玉嬋:「……」
禿頭掌櫃不信機器,他自己拆自己的台!
她召集在場各股東友商,朗聲道:「辛苦大家今日趕來,大熱天的站了半晌,想必也渴了。我讓人備了茶水座位,大家喝點茶再走。」
她招呼夥計拿來幾個馬口罐。
「還有,我想請大家玩個遊戲。」她當場給罐子開封,麵盈盈地說,「這裏有四罐茶,分別標了甲乙丙丁。其中兩罐是機器精製,兩罐是用我們的新秘方手工炒製。罐裏有小紙條,寫明這罐茶葉的來歷。」
人們一下子嗡嗡議論起來。有腦子靈活的,已經猜到了林玉嬋的意圖。
「太太,你不會是要讓我們猜吧?」
林玉嬋和幾個博雅員工分工合作,化身講解員,給大家答疑解惑。
第216章
如今博雅公司通過安慶茶棧, 在內地包了茶山,從產茶區直接收毛茶——萎凋、揉撚、發酵的步驟都在當地進行,而後續的十幾道外銷精製工序, 以前需要專門的技術人員手工完成, 如今大部分都可以交給機器, 產量驚人。
當然,這些加工工序的具體細節以及各種參數, 都是嚴格保密的。但林玉嬋不介意讓群眾看一看蒸汽機工作的過程。
西洋人在上海造廠, 萬裏迢迢運來先進機器,通常喜歡藏著掖著, 唯恐中國人偷學, 或者趁機偷點零部件之類。這樣雖然安全,但也導致群眾愈發不理解廠房裏的奧妙, 進而生出各種可怕的臆測, 有時還會釀成衝突。
而林玉嬋覺得, 區區蒸汽機,實在沒什麽可藏私的。以後還會有內燃機, 還有電機。蒸汽機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輝煌成果, 還能風光多久?
西洋機器早晚越來越普及。她也許是第一個摘桃子的, 但她不會是唯一的一個。
遠處鍾聲敲響十一點。毛順娘到了午休時間。她伸手招呼另一個師傅頂替, 自己解開頭巾,洗了手, 麵嘻嘻地出來。
看到一堆人圍觀, 她又嚇得進回去。還是不習慣在公眾麵前露臉。
眾人又是一陣驚嘆:「嘩,輪班倒, 不用停工!像洋人紗廠一樣!」
機器不吃飯,相當於一個無限勞力。頻繁開關還費燃料呢。
有人試探著問:「餵, 老闆娘,你們這製茶葉的機器,是從洋人手裏買的?洋人也肯賣?」
博雅公司在圈外名氣有限,陌生人看到個年輕女子在主持廠務,第一反應是「老闆娘」。
還沒等她答話,卻有人替她解釋了:「這位太太就是博雅的老闆,上過報紙,跟洋人打過官司的!我跟你講……」
郜德文的官司,林玉嬋為了爭取盡快開庭,不遺餘力地輿論造勢,吊足了群眾的胃口。如今官司塵埃落定,餘波尚存,偶爾還有人議論兩句。
按照英領館的規定,《北華捷報》刊登了詳細的庭審記錄,當然也如實記載了那位表現出眾的大清籍女代理人。林玉嬋這事做得劍走偏鋒,她思考再三,不敢太高調,並沒有留自己名字,隻是留了姓,以及某外貿公司董事長兼經理的身份。
無心之人一看即忘,而有心人要想查訪,也很容易。
找遍全上海,女子掛名的西式公司屈指可數。
沒過幾天,林玉嬋這個「打外國官司」的「壯舉」,也潤物無聲地在商界傳開了。
女人進中國衙門,於習俗上算是很丟臉;可換成是「重女輕男」的洋人法庭,那也不能用中國禮教來參照。更何況她是勝訴的一方——能告贏洋人,一定是很厲害的了。
所以這件事並未太影響她的聲譽,反而把一小部分開明之士帶出舒適圈,讓他們開始思考:女人做生意,也可以做得像模像樣嘛——瞧,洋人都認可了!
林玉嬋禮貌含笑,聽旁人介紹自己兩句,馬上接話:「……沒有沒有,那些都是瞎傳,我隻是民女一介,隻是運氣好點而已……對了這機器也是中國人設計的……」
來看熱鬧的不僅有百姓街坊,更有數位茶商,聽聞有人引進蒸汽機生產線,再忙也要放下手頭的生意,前來打探一下。
這些人林玉嬋多少也臉熟。她看到元亨茶棧的大掌櫃正在和大安茶行的少東家並排私語,朝著廠房裏指指點點,皺眉議論。
「這麽簡陋……能炒得出好茶嗎……」
傳統的製茶工坊什麽樣,師傅們精心動手,像嗬護寶貝一樣嗬護那些柔嫩鮮脆的茶葉,每一片葉子都得到量身定做般的烘焙。由於常以雙手攪拌炒鍋、試探觸感,不少炒茶師傅的手常年燙傷發黑,是他們專業奉獻的見證。
而徐建寅設計的蒸汽機傻大黑粗,雖然實用,但賣相實在是審美堪憂。不少零件連接處裸露在外,很多部件因為鋼鐵質量原因,而不得不做得格外笨重。跟那些精巧流暢的西方原裝進口機器相比,的確有些土氣。
而且,跟人工炒茶的細膩流程相比,機器部件大包大攬,無腦輸出,猛一看確實非常簡單粗暴,誠意缺缺。
雖然最後的成品可能差不多,但從觀感上來看,「機器製作」隻圖個量大,質量上似乎遠遠比不上手工。
林玉嬋剛要上去解釋一句,毛掌櫃已經搶著接話了。
「幾位顧慮得也有道理。這機器嘛,它畢竟不能代替人工。我們也隻是嚐試,嚐試,哈哈……」
林玉嬋:「……」
禿頭掌櫃不信機器,他自己拆自己的台!
她召集在場各股東友商,朗聲道:「辛苦大家今日趕來,大熱天的站了半晌,想必也渴了。我讓人備了茶水座位,大家喝點茶再走。」
她招呼夥計拿來幾個馬口罐。
「還有,我想請大家玩個遊戲。」她當場給罐子開封,麵盈盈地說,「這裏有四罐茶,分別標了甲乙丙丁。其中兩罐是機器精製,兩罐是用我們的新秘方手工炒製。罐裏有小紙條,寫明這罐茶葉的來歷。」
人們一下子嗡嗡議論起來。有腦子靈活的,已經猜到了林玉嬋的意圖。
「太太,你不會是要讓我們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