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毛掌櫃剛剛對她退讓,她也不好再咄咄逼人,想了想,說:「婚期何時,讓我提前見她一下。」
毛掌櫃忙說還早呢,怎麽也得等明後年。
「又不是養不起一個閨女,小人也把她當掌上明珠。隻是那個……閨女年紀大了,畢竟、那個、哈哈、不方便……」
林玉嬋點頭,表示知道了,懶得聽這些套話。
還掌上明珠,切。
她又視察了一下炒茶作坊的工作,這才告辭離開。
她不知道,自己和徐匯茶號還能合作多久。
容閎再一次深入內地,已經能感覺到局勢在慢慢變化。雖然他的人身安全依舊能保障,但沿途百姓就沒那麽好運了。許多熟識的茶農舉家消失,不知去向。
要收到高質量的茶葉,也越來越艱難。
等到這條茶葉輸送線路徹底熄火,庫存的生茶全部加工賣掉,她必須重新思考自己的去路。
好在她已經攢下不少本錢。博雅虹口開張半年,已經收回了全部投資,還有盈利——
不過一文錢都不在她手上。都給蘇敏官買輪船了。
一想到這,她又是氣出一肚子煙。
狗男人!跟我好果然就是為了我的錢!
早戀果然不靠譜!
--------------------------
--------------------------
元宵節後,衙門商鋪陸續開始復工,林玉嬋過得無比繁忙。供應海關的第一批茶葉已經送出去了。茶葉包裝上一律打了博雅的商標,起到不小的宣傳作用。年後又接到不少訂單,壓力驟增。
無怪毛掌櫃有底氣跟她提價。
最近江浙戰局也瞬息萬變。茶價回落,博雅精製茶的競爭力略有下降,她不得不重新定價——然而又不能讓已繳定金的老顧客覺得吃虧,於是給了額外的熟客折扣券,雇專門的跑街閑工,分發到各客戶的信箱。
不過,隨著太平軍不再進攻上海,不少滯留租界的難民返回鄉下,導致租界內人力費用上漲,短工力夫叫價也高。林玉嬋的鋪子裏沒有男夥計,每次都雇短工,也是一筆越來越龐大的支出。
她想,要是自己有一群專屬的全職夥計就好了,哪怕隻三兩個。免得處處用徐匯茶號的人,被他們掣肘。
但她依舊麵臨和過去一樣的問題:靠譜的男工根本不會應聘。寥寥幾個來求職的女子,要麽能力不足,要麽是瞞著父兄丈夫來的,沒兩日就被家裏發現,勸了回去。
《北華捷報》在一個角落裏提到,近來廣東地區商貿繼續萎縮,有不少兩廣移民來了上海,在縣城外十六鋪碼頭外形成一個新興的短工市場,呼籲當局對此盡快進行規範管理。
林玉嬋決定,得閑去那裏看看。
報紙依舊是管容閎借的,下午就要還。她一邊快速瀏覽,一邊將重要內容做筆記。
忽然看到——
「上海廣方言館近日正式開課,校址設在江海關內部,由華人和西人教員共同撰寫課本,教授英文。上海僑界對此抱有讚賞態度,均言此舉表明大清國對外開放之誠意。」
這條新聞比較長,下麵附了大段對赫德的採訪。冠冕堂皇,什麽響應皇上太後的號召,幫助大清迅速實現國際化,登上世界舞台,什麽促進中英友好關係,當然最後還有呼籲各界支持,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
她一目十行看完。
林玉嬋嘴角忍不住翹起。
總之,同文館分校是辦起來了,用的是容閎和各界大佬參與編寫的教材。她覺得自己沒白忙活。
又打小算盤,心想這學校裏那麽多人,講課講得口渴,是不是也需要喝點茶?
有機會到海關,探探口風去。
這期報紙內容真多。林玉嬋瀏覽一遍,正要收起,忽然在角落裏又發現一條簡短的訊息。
「中國行商擁抱現代科技:近日有華人船行購入第一艘蒸汽輪船,處女航在即,恐改寫滬上運輸業競爭格局……」
林玉嬋定定看著那整齊的印刷字體。一粒粒黑色的字母如同蝴蝶,散著墨香,在她眼前旋轉起飛。
是他嗎?
這麽大事不和她說一聲!
報紙是上周的。看看那新船的「剪彩日期」,正是今日。
林玉嬋匆匆換裝,帶上小洋布包,讓周姨去還報紙,自己直奔新聞中提到的虹口商業碼頭。
-------------------------
-------------------------
春江水暖鴨先知。洋務運動剛剛邁出第一步,碼頭裏的貨船已經開始悄然增加,上下裝卸的貨物也已不僅限於農產品和紡織品,而是多了不少礦產、工業品和軍械。
在忙碌來去的中外貨輪當中,靜靜泊著一艘中型蒸汽輪船。它並不算嶄新,也不算很大,但外型輕盈,像一隻乘風破浪的魚鷹。
甲板上兩層船艙,兩道桅杆,前後各有輔帆,船舷兩側安裝著巨大的輪機。高高的瞭望台直指天空。
空氣中瀰漫著輕微嗆人的味道。一束剪過的彩花堆在地上,幾串燃過的鞭炮鋪在碼頭邊緣。
一群中外商人寒暄談笑,朝著那船指指點點。一個穿便服的官老爺笑容滿麵地勉勵了幾句,坐回轎子,被人抬了回去。《北華捷報》的記者架著三腳架,正對著那船曝光拍攝。
看來就是報紙上提到的那艘——上海華人船主購得的第一艘商用蒸汽輪,開華人運輸業之先河。
毛掌櫃忙說還早呢,怎麽也得等明後年。
「又不是養不起一個閨女,小人也把她當掌上明珠。隻是那個……閨女年紀大了,畢竟、那個、哈哈、不方便……」
林玉嬋點頭,表示知道了,懶得聽這些套話。
還掌上明珠,切。
她又視察了一下炒茶作坊的工作,這才告辭離開。
她不知道,自己和徐匯茶號還能合作多久。
容閎再一次深入內地,已經能感覺到局勢在慢慢變化。雖然他的人身安全依舊能保障,但沿途百姓就沒那麽好運了。許多熟識的茶農舉家消失,不知去向。
要收到高質量的茶葉,也越來越艱難。
等到這條茶葉輸送線路徹底熄火,庫存的生茶全部加工賣掉,她必須重新思考自己的去路。
好在她已經攢下不少本錢。博雅虹口開張半年,已經收回了全部投資,還有盈利——
不過一文錢都不在她手上。都給蘇敏官買輪船了。
一想到這,她又是氣出一肚子煙。
狗男人!跟我好果然就是為了我的錢!
早戀果然不靠譜!
--------------------------
--------------------------
元宵節後,衙門商鋪陸續開始復工,林玉嬋過得無比繁忙。供應海關的第一批茶葉已經送出去了。茶葉包裝上一律打了博雅的商標,起到不小的宣傳作用。年後又接到不少訂單,壓力驟增。
無怪毛掌櫃有底氣跟她提價。
最近江浙戰局也瞬息萬變。茶價回落,博雅精製茶的競爭力略有下降,她不得不重新定價——然而又不能讓已繳定金的老顧客覺得吃虧,於是給了額外的熟客折扣券,雇專門的跑街閑工,分發到各客戶的信箱。
不過,隨著太平軍不再進攻上海,不少滯留租界的難民返回鄉下,導致租界內人力費用上漲,短工力夫叫價也高。林玉嬋的鋪子裏沒有男夥計,每次都雇短工,也是一筆越來越龐大的支出。
她想,要是自己有一群專屬的全職夥計就好了,哪怕隻三兩個。免得處處用徐匯茶號的人,被他們掣肘。
但她依舊麵臨和過去一樣的問題:靠譜的男工根本不會應聘。寥寥幾個來求職的女子,要麽能力不足,要麽是瞞著父兄丈夫來的,沒兩日就被家裏發現,勸了回去。
《北華捷報》在一個角落裏提到,近來廣東地區商貿繼續萎縮,有不少兩廣移民來了上海,在縣城外十六鋪碼頭外形成一個新興的短工市場,呼籲當局對此盡快進行規範管理。
林玉嬋決定,得閑去那裏看看。
報紙依舊是管容閎借的,下午就要還。她一邊快速瀏覽,一邊將重要內容做筆記。
忽然看到——
「上海廣方言館近日正式開課,校址設在江海關內部,由華人和西人教員共同撰寫課本,教授英文。上海僑界對此抱有讚賞態度,均言此舉表明大清國對外開放之誠意。」
這條新聞比較長,下麵附了大段對赫德的採訪。冠冕堂皇,什麽響應皇上太後的號召,幫助大清迅速實現國際化,登上世界舞台,什麽促進中英友好關係,當然最後還有呼籲各界支持,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
她一目十行看完。
林玉嬋嘴角忍不住翹起。
總之,同文館分校是辦起來了,用的是容閎和各界大佬參與編寫的教材。她覺得自己沒白忙活。
又打小算盤,心想這學校裏那麽多人,講課講得口渴,是不是也需要喝點茶?
有機會到海關,探探口風去。
這期報紙內容真多。林玉嬋瀏覽一遍,正要收起,忽然在角落裏又發現一條簡短的訊息。
「中國行商擁抱現代科技:近日有華人船行購入第一艘蒸汽輪船,處女航在即,恐改寫滬上運輸業競爭格局……」
林玉嬋定定看著那整齊的印刷字體。一粒粒黑色的字母如同蝴蝶,散著墨香,在她眼前旋轉起飛。
是他嗎?
這麽大事不和她說一聲!
報紙是上周的。看看那新船的「剪彩日期」,正是今日。
林玉嬋匆匆換裝,帶上小洋布包,讓周姨去還報紙,自己直奔新聞中提到的虹口商業碼頭。
-------------------------
-------------------------
春江水暖鴨先知。洋務運動剛剛邁出第一步,碼頭裏的貨船已經開始悄然增加,上下裝卸的貨物也已不僅限於農產品和紡織品,而是多了不少礦產、工業品和軍械。
在忙碌來去的中外貨輪當中,靜靜泊著一艘中型蒸汽輪船。它並不算嶄新,也不算很大,但外型輕盈,像一隻乘風破浪的魚鷹。
甲板上兩層船艙,兩道桅杆,前後各有輔帆,船舷兩側安裝著巨大的輪機。高高的瞭望台直指天空。
空氣中瀰漫著輕微嗆人的味道。一束剪過的彩花堆在地上,幾串燃過的鞭炮鋪在碼頭邊緣。
一群中外商人寒暄談笑,朝著那船指指點點。一個穿便服的官老爺笑容滿麵地勉勵了幾句,坐回轎子,被人抬了回去。《北華捷報》的記者架著三腳架,正對著那船曝光拍攝。
看來就是報紙上提到的那艘——上海華人船主購得的第一艘商用蒸汽輪,開華人運輸業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