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鼻祖金聖歎#】
【金聖歎,萬曆三十六年三月初三生人,字若采。
一說原姓張,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歎。
其篤信神佛,喜讀佛經和結交僧人 ,擅長扶乩降靈,自稱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的轉世化身,托名“泐庵”法師,士大夫尊稱為“泐公”或“泐師”。
二十歲起開始在吳縣扶乩,自稱收納三十多個已逝女子為冥間弟子,崇禎朝中期最為活躍。】
【一生參加了四次科舉,第一次的科舉題目:“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
出自《論語》,含義為讀書人不能隻會讀書,要入世多為國家做貢獻。
而金聖歎一個字都沒寫,提筆畫了個和尚與一把剃刀,表明了自己的入世態度。
不出意外,名落孫山。】
【第二次科舉題目:“公孫醜問孟子對大展拳腳的機會動心不?”
因為四十不惑,也就是四十不動心。
所以,金聖歎答曰:“空山窮穀之中,黃金萬兩;蒹葭白露而外,有一美人。試問夫子動心否?夫子答曰:動動動動動動......”
其一連寫了39個“動”字,據傳考官不解其意,便詢問金聖歎:此為何意?
金聖歎解釋道:“孟子不是說40歲才不動心嗎?那我看到財寶和美人,前39年確實動了心,你沒看到我寫了39個動字?到了40歲那年,我就不動心了,這不正是四十不惑?”
不出意外,直接被轟出考場。】
【第三次科舉題目:西子來矣。
題目本意是想考察一下考生對西施救國的意見和看法。
可金聖歎的畫風總是和別人不一樣,提筆寫下一個排比句:“出東門,西子不來;出南門,西子不來;出北門,西子還不來;出西門,西子到底來不來?西子來了。”】
【自此,金聖歎進入科舉的黑名單,但他又化名張人瑞,參加了第四次科舉。
金聖歎這次沒作妖,老老實實答題,得了鄉試第一。
按正常發展接下來應該一步步到達殿試,或許能博一個狀元公。
但金聖歎堅持一個理念:我亂答不是因為我不行!我認真答隻是為了證明我行!
從此之後,再沒踏入科舉一步。】
【不過以上這些並非正史記載,而是出自各代文人自纂典籍。
其在正史上出現還是因為“哭廟案”。
順治十八年,吳縣新任縣令任維初為追收欠稅,鞭打百姓,虧空常平倉的漕糧,激起蘇州士人憤怒。
金聖歎帶領士人到孔廟聚集,悼念順治帝駕崩,借機發泄積憤。
清朝有意威懾江南士族,逮捕金聖歎等七名士人,後以叛逆罪判處斬首,於七月十三日行刑。】
【其被斬首前,叫來獄卒,號稱有大事相告,誰料獄卒拿來筆墨紙硯,金聖歎指著說:“花生米與豆幹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傳矣,死而無憾也。”
家人送別之時,金聖歎勸家人莫哭,還對起對聯:“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
被斬首時,據傳其告訴劊子手,自己耳朵裏塞了兩張銀票,讓劊子手一定要撿起來。
結果手起刀落,從耳朵裏果然彈出兩張紙條,劊子手撿起一看,兩張字條各有一個大紙。
一張寫:“好。”
另一張寫:“疼。”】
【金聖歎好評書,曾點評過《水滸傳》、《西廂記》、《國語》、《國策》、《左傳》、唐詩、八股文等。
後人從其點評之中可以發現,其斥責“犯上作亂”,解釋“水滸”之名為“惡之至,迸之至,不與同中國”,反對“以忠義予之”,痛罵梁山好漢就是一群盜匪。
然而他又同情民生疾苦,痛恨魚肉良民的官吏和行同盜賊的官軍,說108人“不得已而盡入於水泊”是“亂自上作”,肯定了梁山英雄的反抗。】
【其宣揚“忠恕”“孝悌”之類儒家道德規範,然而又揭露禮教對人性的摧殘,讚美崔鶯鶯、張生的叛逆行為,譏諷冬烘秀才目《西廂》為淫書,而推《西廂》為“天地妙文”。】
【所以金聖歎在近代特殊時期的評價各有不一。
因其批評八股文,且用白話文寫作,被尊為白話文先驅。
因其被清廷斬首,又被清末革命黨尊為抗清先烈。
但因為其評梁山好漢的行為,曾一度在某個時刻被學者批評為反動和“封建舊社會統治階級代言人”。】
評論區:
〖抽象弟子拜見抽象老祖,老祖千秋萬代、一統江湖。〗
〖我記著金聖歎不是說花生和豆幹同食有火腿味嗎?怎麽成核桃了?〗
〖因為都是迭事典故,說法都很多。〗
〖因為花生米與豆腐幹同嚼,有火腿滋味,是汪曾祺先生說的。〗
〖比如聖歎名字的由來,有一種說法就是其自稱孔聖人也為他歎息,自號聖歎。〗
〖他還給他舅父,著名漢奸——水太涼錢謙益寫過對聯賀壽:“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
〖金聖歎:一想到等會我被砍頭耳朵裏麵會蹦出兩個好痛紙團,就憋不住笑。〗
〖金聖歎最抽象的還是第一個上去砍頭,砍完了,赦免的旨意就來了。〗
〖而且是他自己要求的第一個。〗
〖就他被砍了,後麵那些人赦免了。〗
〖我記得我看的水滸傳上“金聖歎批”,我當時一直理解的是叫金聖的人歎著氣評論。〗
〖但這人也是真的有才,四大名著有幾本他的批注版,相當出名。〗
〖壞消息:人死了。
好消息:整活了。〗
大明,崇禎年間。
崇禎盤算一番,驚訝道:“萬曆三十三年生人,那這人豈不是在朕治下?”
雖聽天幕言隻強於文字一道,但也是個人才啊。
且錢謙益是他舅父,這就好尋多了。
至於錢謙益漢奸之名,許是降了建奴。
“皇爺,何不借天幕之言……”王承恩手往下一比劃。
崇禎搖搖頭,對王承恩提點道:“他可是東林魁首,他們難道會讓朕憑著後世一句評價就殺了他?”
“他們大可以說滿清汙蔑,後人誤解,可有法解?”
王承恩焦急道:“皇爺,難道就任由他賣國嗎?”
“哈哈,大伴勿急。”崇禎笑著說道:“東林黨勢大,全因文臣團結一心鬥閹黨。”
“可魏忠賢已死,你猜他們會怎麽做?”
“狗咬狗。”若是之前,王承恩將文官比作狗,崇禎少不得一陣怒罵,畢竟隔牆有耳。
但現在崇禎隻是微微點頭,嚴肅的向王承恩提了個要求:“大伴,朕要你學一個人?”
“學……”王承恩心裏已有猜測,問道:“魏忠賢?”
“是極,趁著浙黨、楚黨、宣黨、昆黨借天幕之言對付東林黨的時機,你借著朕的名義去與他們……”
王承恩明了,當初先帝時,魏忠賢如何做的,自己便如何做。
崇禎討厭閹黨,但兩權相害取其輕。
閹黨固然不是什麽好玩意兒,但東林黨呢?
閹黨殘民、害民,無非寥寥幾人。
而東林黨要的是天下!害的是天下萬民!
政權交替,閹黨可沒有好下場可以選,要麽隨舊朝皇帝同去,要麽被新朝當做工具,殺之以讓天下後快。
可文人們的選擇就多了,識時務者為俊傑,良禽擇木而棲!
崇禎知曉明亡,心裏恨不得把大臣們都抄家,籌措軍費以抗清。
但……或許命令下達不到一刻鍾,後宮便開始鬧鬼、皇子開始撞邪。
說不得自己還會易溶於水,突發惡疾早夭。
崇禎難就難在手下無可用之兵,軍隊乃至錦衣衛都被文官滲透,如同篩子一般。
抄家的命令,能不能出皇宮,還是兩說呢?
吳縣。
“我,抽象之祖?”
金聖歎笑了,沒想到自己如東方朔一般。
他是滑稽之祖,自己則是抽象之祖。
“未來的事已經被天幕明言,再去做也沒什麽意思。”金聖歎嘴裏叼著筆,思索良久自問道:“要不正經一下,考個狀元?”
大漢,長安。
劉徹望向東方朔說道:“曼倩,此人倒頗有些像你。”
東方朔一個眉毛上揚,一個眉毛往下,做出一副滑稽臉:“他可沒臣的本事。”
這搞怪的模樣,劉徹見過很多遍,但每次都被逗的捧腹大笑。
博覽群書、有文采、儀表堂堂、會滑稽搞怪、會測字、武力值還不低。
劉徹捂著肚子笑道:“金聖歎確實不如曼倩。”
所謂水滸傳、西廂記都好理解,應當是小說。
國語、左傳是儒家經典,唐詩是唐朝的詩詞。
劉徹對東方朔起了考究的心思,止住笑意問道:“這八股文是何意?”
“股,髀也,人有其所以而能行。”
“應當為科舉答題的一種規範,如今日行文作賦亦有不成文之格律。”
“後世以科舉取材,自然肯定有相應的答題規範!”
“然也,隻是不知這八股文是好是壞?”劉徹換位思考一番,自問自答道:“被文人所批評,應當是好的吧。”
東方朔行禮跪坐下來,這可不一定,金聖歎的想法,正常人可猜不透。
誰會把四十不惑,理解為三十九歲之前動心,四十歲開始不動心?
不過這就沒有必要與陛下言明,還是繼續思考火藥之事,早日功成,方為正道。
“混賬!混蛋!”
大明,朝堂上回蕩著朱元璋的怒罵之聲!
金聖歎居然拿科舉當兒戲!
鄉試能考第一,前三次居然如小兒玩鬧一般!
“這是人幹的事?”
洪武朝初期用了一次科舉,而後就要等到洪武中、晚年再重開。
無它,北方是真考不過南方。
拋開朋黨姻親、拋開徇私舞弊,也考不過。
沒有解決辦法,老朱隻能先暫停,派人去北方建校、強迫大儒去教授經典。
“還抽象鼻祖,若是在咱治下,咱讓你連鼻子都沒有!”
……
老朱哪是罵金聖歎,分明是罵朝堂上吃著俸祿不幹人事的臣子們。
馬皇後也不勸,隻是從宮人手中接過一杯茶水遞過去,笑道:“罵累了吧?喝口茶潤潤喉,看會兒天幕再接著罵。”
“……”,老朱覺得馬皇後變了。
以前還會寬慰我,現在一杯茶水就打發了?
【#弱智吧的頂級哲思#】
【百草枯到底有沒有解藥?
或許,他本身就是一種解藥。】
【大雨裏百鬼夜行,有人混入其中,比鬼還高興。】
【為什麽要感到難過,難道你的人生還不夠可笑嗎?】
【我是不是小時候的自己,留在這個世上的遺物?】
【有目的的人生才會迷路,我隻是來這世界散步。】
【回憶是不是迷宮的近義詞,要不然我怎麽走不出去?】
【夜裏很安靜,我打開錄音機錄了下來,等吵鬧的時候播放。】
【為了不留下遺憾,我帶著遺憾離開了那個地方。】
【抽時間,是對時間的施暴。】
【被人取笑的同時,我的笑容也被取走。】
【我租下了整個世界,直到我將死去的那天。】
【苦難是生命的防沉迷係統。】
【你是在拜神佛?還是在拜自己的欲望?】
【小時候偷嚐了大人的一口香煙,皺著眉頭遠遠地遞給了現在的自己。】
【向禁欲的寺廟求姻緣,向不出門的方丈問人間。】
【這台手術很成功,我失敗的人生結束了。】
【生魚片是死魚片,咖啡因來自咖啡果。】
【人隻有醒來之後,才知道自己睡了一覺。】
【皺紋,是時間吹過身體泛起的漣漪。】
【如果我覺得自己是自由的,那是否自由也束縛了我?】
【想不開的人,到底是想不開還是想開了?】
評論區:
〖我不敢把房間打掃的太幹淨,因為我怕房裏就剩我一個垃圾。〗
〖我喜歡把水燒開,因為這樣屋裏就不止我一個沸物了。〗
〖這些都屬於哲學了,我還是喜歡那個單純的弱智吧,“為什麽隕石每次都很精準的落在的隕石坑裏?”〗
〖屋裏一股臭味,找了好久沒有找到原因,直到某一刻發現,原來是枕頭裏藏了發黴的夢,和我腐爛的理想,尋摸著床底下發現了一具屍體,原來是年少的自己。〗
〖等紅燈是在等綠燈,救火是在滅火,生前是死前。〗
〖是發消息的人不禮貌,還是不回消息的人不禮貌?〗
〖有時候看不見未來,其實是看見了未來。〗
〖我們是匆忙的活著,還是在緩慢的死去?〗
〖都說吃什麽補什麽,所以吃苦不能成為人上人,吃……〗
“吃人!”
齊國,稷下學宮,眾人順著思考,齊齊出聲回答。
“這是弱智能思考出來的?”
弱智,即智商很弱,類比一下應該是傻子。
諸子百家之名家,在先秦時並無此稱呼,統稱“辯者”,隻要精通辯論者,皆是此家。
所以惠施、公孫龍,乃至墨子、楊朱皆是辯者。
惠施是合同異派,認為事物的差別隻是相對於一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而言,主張一切現實差異都隻有相對的意義,提出人們在認識中應該否定差異的界限,直至承認一切對立都為無條件的同一,“畢異”的本是“畢同”的。
公孫龍是離堅白派,提出了著名的白馬非馬。
墨子和楊朱則是堅白同異派,墨子不必多提。
楊朱倡導貴己:“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而這個視頻,無異於給熱火朝天的稷下學宮又添一把火。
有儒者感慨道:“後世所言暗合儒家思想。”
一言引來眾人譏諷:“對對對,什麽都合儒家。”
自有稷下學宮以來,辯論沒有上萬場也有上千場,儒家的思想到底是什麽,眾人都了然於心。
“也不知道你們怎麽好意思說出口的?”
“我看,這倒符合我們法家之想!”
“呸,這是思想,是後世所言之哲學,和你們法家律法沾邊嗎?”
“不和法家沾邊,難道和你們道家沾邊?”
“對,你不覺得每一句話都合乎天地之道嗎?”
墨家繼續縮在角落,沒有參與辯論,巨子鼓舞著眾人。
“強大,必須先強大起來!”
“你弱小,即便說的是天地大道,別人也聽不進去。”
“隻有強大了,你說屎是香的,都有人會去嚐嚐!”
“紙張、火藥!”
“有了它們,全天下都會好好聽我們講道理的!”
墨家與其他各家相比,有一個優點。
墨者內部紀律嚴明,算是一個非官方建製的小型軍隊。
關鍵這個軍隊,還有自己的指導思想。
辯論台上,儒家先幫法家罵道家,又幫道家罵法家,還時不時把其他各家拉入戰火。
巨子望向儒家,冷笑一聲:“吵吧,接著吵吧。”
“等墨家出山,儒家就洗幹淨脖子等死吧。”
【金聖歎,萬曆三十六年三月初三生人,字若采。
一說原姓張,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歎。
其篤信神佛,喜讀佛經和結交僧人 ,擅長扶乩降靈,自稱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的轉世化身,托名“泐庵”法師,士大夫尊稱為“泐公”或“泐師”。
二十歲起開始在吳縣扶乩,自稱收納三十多個已逝女子為冥間弟子,崇禎朝中期最為活躍。】
【一生參加了四次科舉,第一次的科舉題目:“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
出自《論語》,含義為讀書人不能隻會讀書,要入世多為國家做貢獻。
而金聖歎一個字都沒寫,提筆畫了個和尚與一把剃刀,表明了自己的入世態度。
不出意外,名落孫山。】
【第二次科舉題目:“公孫醜問孟子對大展拳腳的機會動心不?”
因為四十不惑,也就是四十不動心。
所以,金聖歎答曰:“空山窮穀之中,黃金萬兩;蒹葭白露而外,有一美人。試問夫子動心否?夫子答曰:動動動動動動......”
其一連寫了39個“動”字,據傳考官不解其意,便詢問金聖歎:此為何意?
金聖歎解釋道:“孟子不是說40歲才不動心嗎?那我看到財寶和美人,前39年確實動了心,你沒看到我寫了39個動字?到了40歲那年,我就不動心了,這不正是四十不惑?”
不出意外,直接被轟出考場。】
【第三次科舉題目:西子來矣。
題目本意是想考察一下考生對西施救國的意見和看法。
可金聖歎的畫風總是和別人不一樣,提筆寫下一個排比句:“出東門,西子不來;出南門,西子不來;出北門,西子還不來;出西門,西子到底來不來?西子來了。”】
【自此,金聖歎進入科舉的黑名單,但他又化名張人瑞,參加了第四次科舉。
金聖歎這次沒作妖,老老實實答題,得了鄉試第一。
按正常發展接下來應該一步步到達殿試,或許能博一個狀元公。
但金聖歎堅持一個理念:我亂答不是因為我不行!我認真答隻是為了證明我行!
從此之後,再沒踏入科舉一步。】
【不過以上這些並非正史記載,而是出自各代文人自纂典籍。
其在正史上出現還是因為“哭廟案”。
順治十八年,吳縣新任縣令任維初為追收欠稅,鞭打百姓,虧空常平倉的漕糧,激起蘇州士人憤怒。
金聖歎帶領士人到孔廟聚集,悼念順治帝駕崩,借機發泄積憤。
清朝有意威懾江南士族,逮捕金聖歎等七名士人,後以叛逆罪判處斬首,於七月十三日行刑。】
【其被斬首前,叫來獄卒,號稱有大事相告,誰料獄卒拿來筆墨紙硯,金聖歎指著說:“花生米與豆幹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傳矣,死而無憾也。”
家人送別之時,金聖歎勸家人莫哭,還對起對聯:“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
被斬首時,據傳其告訴劊子手,自己耳朵裏塞了兩張銀票,讓劊子手一定要撿起來。
結果手起刀落,從耳朵裏果然彈出兩張紙條,劊子手撿起一看,兩張字條各有一個大紙。
一張寫:“好。”
另一張寫:“疼。”】
【金聖歎好評書,曾點評過《水滸傳》、《西廂記》、《國語》、《國策》、《左傳》、唐詩、八股文等。
後人從其點評之中可以發現,其斥責“犯上作亂”,解釋“水滸”之名為“惡之至,迸之至,不與同中國”,反對“以忠義予之”,痛罵梁山好漢就是一群盜匪。
然而他又同情民生疾苦,痛恨魚肉良民的官吏和行同盜賊的官軍,說108人“不得已而盡入於水泊”是“亂自上作”,肯定了梁山英雄的反抗。】
【其宣揚“忠恕”“孝悌”之類儒家道德規範,然而又揭露禮教對人性的摧殘,讚美崔鶯鶯、張生的叛逆行為,譏諷冬烘秀才目《西廂》為淫書,而推《西廂》為“天地妙文”。】
【所以金聖歎在近代特殊時期的評價各有不一。
因其批評八股文,且用白話文寫作,被尊為白話文先驅。
因其被清廷斬首,又被清末革命黨尊為抗清先烈。
但因為其評梁山好漢的行為,曾一度在某個時刻被學者批評為反動和“封建舊社會統治階級代言人”。】
評論區:
〖抽象弟子拜見抽象老祖,老祖千秋萬代、一統江湖。〗
〖我記著金聖歎不是說花生和豆幹同食有火腿味嗎?怎麽成核桃了?〗
〖因為都是迭事典故,說法都很多。〗
〖因為花生米與豆腐幹同嚼,有火腿滋味,是汪曾祺先生說的。〗
〖比如聖歎名字的由來,有一種說法就是其自稱孔聖人也為他歎息,自號聖歎。〗
〖他還給他舅父,著名漢奸——水太涼錢謙益寫過對聯賀壽:“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
〖金聖歎:一想到等會我被砍頭耳朵裏麵會蹦出兩個好痛紙團,就憋不住笑。〗
〖金聖歎最抽象的還是第一個上去砍頭,砍完了,赦免的旨意就來了。〗
〖而且是他自己要求的第一個。〗
〖就他被砍了,後麵那些人赦免了。〗
〖我記得我看的水滸傳上“金聖歎批”,我當時一直理解的是叫金聖的人歎著氣評論。〗
〖但這人也是真的有才,四大名著有幾本他的批注版,相當出名。〗
〖壞消息:人死了。
好消息:整活了。〗
大明,崇禎年間。
崇禎盤算一番,驚訝道:“萬曆三十三年生人,那這人豈不是在朕治下?”
雖聽天幕言隻強於文字一道,但也是個人才啊。
且錢謙益是他舅父,這就好尋多了。
至於錢謙益漢奸之名,許是降了建奴。
“皇爺,何不借天幕之言……”王承恩手往下一比劃。
崇禎搖搖頭,對王承恩提點道:“他可是東林魁首,他們難道會讓朕憑著後世一句評價就殺了他?”
“他們大可以說滿清汙蔑,後人誤解,可有法解?”
王承恩焦急道:“皇爺,難道就任由他賣國嗎?”
“哈哈,大伴勿急。”崇禎笑著說道:“東林黨勢大,全因文臣團結一心鬥閹黨。”
“可魏忠賢已死,你猜他們會怎麽做?”
“狗咬狗。”若是之前,王承恩將文官比作狗,崇禎少不得一陣怒罵,畢竟隔牆有耳。
但現在崇禎隻是微微點頭,嚴肅的向王承恩提了個要求:“大伴,朕要你學一個人?”
“學……”王承恩心裏已有猜測,問道:“魏忠賢?”
“是極,趁著浙黨、楚黨、宣黨、昆黨借天幕之言對付東林黨的時機,你借著朕的名義去與他們……”
王承恩明了,當初先帝時,魏忠賢如何做的,自己便如何做。
崇禎討厭閹黨,但兩權相害取其輕。
閹黨固然不是什麽好玩意兒,但東林黨呢?
閹黨殘民、害民,無非寥寥幾人。
而東林黨要的是天下!害的是天下萬民!
政權交替,閹黨可沒有好下場可以選,要麽隨舊朝皇帝同去,要麽被新朝當做工具,殺之以讓天下後快。
可文人們的選擇就多了,識時務者為俊傑,良禽擇木而棲!
崇禎知曉明亡,心裏恨不得把大臣們都抄家,籌措軍費以抗清。
但……或許命令下達不到一刻鍾,後宮便開始鬧鬼、皇子開始撞邪。
說不得自己還會易溶於水,突發惡疾早夭。
崇禎難就難在手下無可用之兵,軍隊乃至錦衣衛都被文官滲透,如同篩子一般。
抄家的命令,能不能出皇宮,還是兩說呢?
吳縣。
“我,抽象之祖?”
金聖歎笑了,沒想到自己如東方朔一般。
他是滑稽之祖,自己則是抽象之祖。
“未來的事已經被天幕明言,再去做也沒什麽意思。”金聖歎嘴裏叼著筆,思索良久自問道:“要不正經一下,考個狀元?”
大漢,長安。
劉徹望向東方朔說道:“曼倩,此人倒頗有些像你。”
東方朔一個眉毛上揚,一個眉毛往下,做出一副滑稽臉:“他可沒臣的本事。”
這搞怪的模樣,劉徹見過很多遍,但每次都被逗的捧腹大笑。
博覽群書、有文采、儀表堂堂、會滑稽搞怪、會測字、武力值還不低。
劉徹捂著肚子笑道:“金聖歎確實不如曼倩。”
所謂水滸傳、西廂記都好理解,應當是小說。
國語、左傳是儒家經典,唐詩是唐朝的詩詞。
劉徹對東方朔起了考究的心思,止住笑意問道:“這八股文是何意?”
“股,髀也,人有其所以而能行。”
“應當為科舉答題的一種規範,如今日行文作賦亦有不成文之格律。”
“後世以科舉取材,自然肯定有相應的答題規範!”
“然也,隻是不知這八股文是好是壞?”劉徹換位思考一番,自問自答道:“被文人所批評,應當是好的吧。”
東方朔行禮跪坐下來,這可不一定,金聖歎的想法,正常人可猜不透。
誰會把四十不惑,理解為三十九歲之前動心,四十歲開始不動心?
不過這就沒有必要與陛下言明,還是繼續思考火藥之事,早日功成,方為正道。
“混賬!混蛋!”
大明,朝堂上回蕩著朱元璋的怒罵之聲!
金聖歎居然拿科舉當兒戲!
鄉試能考第一,前三次居然如小兒玩鬧一般!
“這是人幹的事?”
洪武朝初期用了一次科舉,而後就要等到洪武中、晚年再重開。
無它,北方是真考不過南方。
拋開朋黨姻親、拋開徇私舞弊,也考不過。
沒有解決辦法,老朱隻能先暫停,派人去北方建校、強迫大儒去教授經典。
“還抽象鼻祖,若是在咱治下,咱讓你連鼻子都沒有!”
……
老朱哪是罵金聖歎,分明是罵朝堂上吃著俸祿不幹人事的臣子們。
馬皇後也不勸,隻是從宮人手中接過一杯茶水遞過去,笑道:“罵累了吧?喝口茶潤潤喉,看會兒天幕再接著罵。”
“……”,老朱覺得馬皇後變了。
以前還會寬慰我,現在一杯茶水就打發了?
【#弱智吧的頂級哲思#】
【百草枯到底有沒有解藥?
或許,他本身就是一種解藥。】
【大雨裏百鬼夜行,有人混入其中,比鬼還高興。】
【為什麽要感到難過,難道你的人生還不夠可笑嗎?】
【我是不是小時候的自己,留在這個世上的遺物?】
【有目的的人生才會迷路,我隻是來這世界散步。】
【回憶是不是迷宮的近義詞,要不然我怎麽走不出去?】
【夜裏很安靜,我打開錄音機錄了下來,等吵鬧的時候播放。】
【為了不留下遺憾,我帶著遺憾離開了那個地方。】
【抽時間,是對時間的施暴。】
【被人取笑的同時,我的笑容也被取走。】
【我租下了整個世界,直到我將死去的那天。】
【苦難是生命的防沉迷係統。】
【你是在拜神佛?還是在拜自己的欲望?】
【小時候偷嚐了大人的一口香煙,皺著眉頭遠遠地遞給了現在的自己。】
【向禁欲的寺廟求姻緣,向不出門的方丈問人間。】
【這台手術很成功,我失敗的人生結束了。】
【生魚片是死魚片,咖啡因來自咖啡果。】
【人隻有醒來之後,才知道自己睡了一覺。】
【皺紋,是時間吹過身體泛起的漣漪。】
【如果我覺得自己是自由的,那是否自由也束縛了我?】
【想不開的人,到底是想不開還是想開了?】
評論區:
〖我不敢把房間打掃的太幹淨,因為我怕房裏就剩我一個垃圾。〗
〖我喜歡把水燒開,因為這樣屋裏就不止我一個沸物了。〗
〖這些都屬於哲學了,我還是喜歡那個單純的弱智吧,“為什麽隕石每次都很精準的落在的隕石坑裏?”〗
〖屋裏一股臭味,找了好久沒有找到原因,直到某一刻發現,原來是枕頭裏藏了發黴的夢,和我腐爛的理想,尋摸著床底下發現了一具屍體,原來是年少的自己。〗
〖等紅燈是在等綠燈,救火是在滅火,生前是死前。〗
〖是發消息的人不禮貌,還是不回消息的人不禮貌?〗
〖有時候看不見未來,其實是看見了未來。〗
〖我們是匆忙的活著,還是在緩慢的死去?〗
〖都說吃什麽補什麽,所以吃苦不能成為人上人,吃……〗
“吃人!”
齊國,稷下學宮,眾人順著思考,齊齊出聲回答。
“這是弱智能思考出來的?”
弱智,即智商很弱,類比一下應該是傻子。
諸子百家之名家,在先秦時並無此稱呼,統稱“辯者”,隻要精通辯論者,皆是此家。
所以惠施、公孫龍,乃至墨子、楊朱皆是辯者。
惠施是合同異派,認為事物的差別隻是相對於一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而言,主張一切現實差異都隻有相對的意義,提出人們在認識中應該否定差異的界限,直至承認一切對立都為無條件的同一,“畢異”的本是“畢同”的。
公孫龍是離堅白派,提出了著名的白馬非馬。
墨子和楊朱則是堅白同異派,墨子不必多提。
楊朱倡導貴己:“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而這個視頻,無異於給熱火朝天的稷下學宮又添一把火。
有儒者感慨道:“後世所言暗合儒家思想。”
一言引來眾人譏諷:“對對對,什麽都合儒家。”
自有稷下學宮以來,辯論沒有上萬場也有上千場,儒家的思想到底是什麽,眾人都了然於心。
“也不知道你們怎麽好意思說出口的?”
“我看,這倒符合我們法家之想!”
“呸,這是思想,是後世所言之哲學,和你們法家律法沾邊嗎?”
“不和法家沾邊,難道和你們道家沾邊?”
“對,你不覺得每一句話都合乎天地之道嗎?”
墨家繼續縮在角落,沒有參與辯論,巨子鼓舞著眾人。
“強大,必須先強大起來!”
“你弱小,即便說的是天地大道,別人也聽不進去。”
“隻有強大了,你說屎是香的,都有人會去嚐嚐!”
“紙張、火藥!”
“有了它們,全天下都會好好聽我們講道理的!”
墨家與其他各家相比,有一個優點。
墨者內部紀律嚴明,算是一個非官方建製的小型軍隊。
關鍵這個軍隊,還有自己的指導思想。
辯論台上,儒家先幫法家罵道家,又幫道家罵法家,還時不時把其他各家拉入戰火。
巨子望向儒家,冷笑一聲:“吵吧,接著吵吧。”
“等墨家出山,儒家就洗幹淨脖子等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