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vs司馬光、帝國的出路之爭#】
北宋,汴梁,延和殿。
司馬光道:“介甫,且看後人如何評說吧?”
王安石不置可否,宋亡的如此之慘烈,以至於成了後人口中的‘弱宋’,想必自己之法不太完善,人亡政息罷了。
我這套不行!難道你那套就成!
“後人自有公論。”
“重病之人若須醫治,非下猛藥不可!”
司馬光冷哼一聲:“焉知猛藥是治人還是殺人?”
司馬光歪過頭去望著王安石:“不是人人都是扁鵲!”
王安石回道:“不吃藥,隻有死路一條。”
“吃藥還有半分活路。”
司馬光:“當初王莽也是這樣想的!”
王安石:“曹操若信華佗,行開顱之法,說不定能活些時日。”
王安石側過身來對著司馬光微微一笑,頓了頓接著說道:“安有後來司馬篡魏之事?”
你罵我是王莽,我說你是司馬懿,咱們扯平了!
自三國之後,若是有人被誇有諸葛孔明之才,皇帝不一定當真。
但若是被誇有司馬仲達之相,那隻要你身體好、還有權,沒死在皇帝前麵,九族都得陪你。
司馬光胡須眉毛齊抖動,咬牙切齒從牙縫裏吐露出一句話來。
“官家,臣參王安石誣告之罪!”
宋律:誣告反坐。
你王安石說我是司馬懿,處心積慮要謀反,可我沒謀反的心,我無罪,你就有罪了,這罪還不輕,雖刑不上大夫,但謀逆除外。
誅三族都輕了,誅九族都不為過!
你會參,我就不會參了嗎?
王安石也是拱手行禮,開口道:“官家,臣參司馬光誣告之罪!”
“他說臣是王莽,但臣的王和王莽的王半分關係都沒有,臣有族譜為證!”
“況且,王莽可是外戚。”王安石目光一轉,惡狠狠的看向司馬光:“我是外戚嗎?”
隨後王安石又是微微一笑,司馬光猛的一怔,你閉嘴!
可惜王安石沒給他反駁時間,接著說道:“倒是司馬學士,與晉宣帝同出河內司馬氏。”
“臣還聽說,司馬學士自稱晉安平王之後。”
殺人就要誅心,司馬炎篡位建晉之後追封司馬懿為高祖宣皇帝。
而安平王則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
司馬懿一家是鐵杆篡魏派,司馬孚一家則是鐵杆保魏派。
不過這都是假象,世家典型的兩頭通吃,司馬孚不過是司馬一族派出來充當門麵的而已。
司馬懿勝,司馬孚不會有任何危險。
司馬懿敗,就憑司馬孚朝堂保魏,曹魏皇室也不可能全滅司馬氏一族,起碼司馬孚這一支能保存下來。
不過,這套別說沒騙到後世人,連魏晉時期的人都沒騙到,高平陵之變前或許還有人相信司馬孚是真的與司馬懿理念不合,是真的忠心魏室。
但高平陵之變,他先是幫司馬懿控製都城,後又協助司馬懿誅殺曹爽一族。
或許是演到自己都相信了,或許是要演到生命最後一刻,不管別人是否已經看穿,司馬炎登基之後,他仍然以魏臣自居,直到死亡。
你司馬光不是說我像王莽嗎?可我既和王莽一族無關,也非外戚。
倒是你司馬光和司馬懿一族的關係說不清道不明。
一身紮眼圓領紅袍,端坐在上首的趙官家心中恍惚不已。
還沒開始辯論,就互告謀反,若是真開始辯論,又當如何?
趙官家遐想連篇,卻沒更多時間給他思考。
“咳咳。”
“咳咳。”
堂中一陣冷風吹過,互告雙方不約而同咳嗽一聲。
官家,您給個決斷唄,起碼給我們一個台階下吧。
二人是君子之交,即使政見不同,也遠沒到弄死對麵的地步,隻是氣氛到位,話趕話說到這。
趙官家腦海裏一瞬間冒出個畫麵,二人雨中決鬥,卻又不近身,都在等自己喊一句:‘住手,別打了,你們別打了’。
宋神宗,一個性格頗為中庸之人,有誌氣卻無恒心,有改天換地之心卻無破釜沉舟之勇氣。
“兩位愛卿,剛才在討論什麽有趣的話題嗎?”
“朕剛才在看天幕,一時失了神。”
官家說沒聽見,其他大臣也是該抬頭看天就抬頭看屋頂,該低頭看地就低頭找螞蟻。
有些生硬的台階,但總比沒有好。
趙官家也是沒法子,一個說對方是王莽,另一個說對方是司馬懿,是該判誣告還是判誹謗?
各打五十大板也不行,話題是司馬光挑起的。
司馬光判重一些?也不行!辯論還未開始,判誰重一點輕一點,其他官員又會想官家是不是不滿意他?
嘉佑四友中的另外兩位,呂公著和韓維就著由頭打起圓場,每人講了個不合時宜的笑話,謊稱是二人剛才之言。
“哈……哈哈。”殿內趙官家笑了兩聲,官員也附和笑了起來。
此事就此揭過,延和殿內一時間充滿了歡快的氣息。
【財政危機引發的帝國危機是任何帝國都掙不脫的枷鎖,對秦漢以來的曆代帝國來說,外戚、宦官、藩鎮、黨爭其實隻是手足之患,貧富懸殊與土地兼並才是心腹之憂。
因為前者是技術性問題,吸取曆史教訓就能規避後者是結構性問題,是無論如何吸取曆史教訓也必然會到來的。
貧富懸殊危機穩定,讓支出增加土地間並危及稅收,讓收入減少,這就是財政危機引發的帝國危機。】
大明,應天府。
“先漢亡於外戚,後漢亡於宦官。”
“唐亡於宦官和藩鎮,宋亡於黨爭。”
老朱念叨完,又想想自己的政策,沒毛病啊,都給這些打上了補丁,大明怎麽還亡了?
後人說大明亡於沒錢……怎麽就沒錢了呢?
總不能真是因為藩王生子太多,國庫都用來供養宗室了吧?
永樂年間。
朱棣也在自我懷疑中,該不能是因為我把宗室當豬養導致的吧?
如果萬曆帝知道二位老祖宗所想,絕對要說一句:老祖宗且放寬心,沒養那麽多,和我不太親的宗室,他們的俸祿我都拖欠著,一分不給。
【公元1068年8月,在大宋首都汴京的延和殿上,麵對入不敷出的局麵,朝廷的核心重臣王安石與司馬光為解決這一問題,發生了被稱為決定帝國曆史的最後一場辯論——延和殿廷辯。
這場辯論的第一個主題是如何解決財政危機所引發的帝國危機。】
【《續資治通鑒.宋紀》: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財者故也。
王安石主張開源,他認為財政危機並非當務之急,之所以有財政危機,是因為沒有找到善於理財之人的緣故,如果生財有道、發展經濟、收入足夠多,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就能一舉兩得的民不加賦而國用足。】
【《續資治通鑒.宋紀》: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財貨百物,不在民,則在官。
司馬光諷刺道: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天地所創造的財富不在百姓手裏,就在官府手裏,因此他提倡節流。
麵對缺乏彈性的農業經濟的現實,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壓縮財政支出。
他說所謂善於理財之人不過是按人頭征稅,用各種陰謀投機取巧的手段奪取民利、盤剝百姓,其危害比明著加賦稅更為嚴重。】
【辯論的第二個主題:財富在國家與民眾之間應該如何配置,才能富國富民走出王朝興衰的魔咒?
王安石認為富國優於富民,小家的富裕依賴於整個國家的富裕,國家要富裕則需從天下取財。
首要的問題是保證國家的生存,因此要擴張權力的汲取能力,國家不但要解決國防問題,更要有足夠的資源來解決發展問題。
如果可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即便短期損傷到了民眾的利益,長期看也是值得的。】
【司馬光認為富民優於富國,如果四民都富足有餘,國富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權力要自我限製,如果一味殺雞取卵,竭澤而漁,最後隻會越搞越窮,應該將財政負擔落在真正有能力的人身上,根據經濟水平與能力的不同,承擔不同的財政責任。
因此司馬光在辯論中強烈貶斥曆史上“富國論”的代表人物桑弘羊,他批評王安石說:“你說的這些都是曾經桑弘羊欺騙漢武帝的話,害得武帝晚年盜賊並起,國家差點滅亡。】
【辯論至此戛然而止,盡管沒有再繼續下去,但其後的帝國曆史裏再也沒有一場辯論能談到這樣的深度。
在整場辯論中,盡管神宗沒有表態,但最打動神宗的一句話正是王安石被司馬光斥為謊言的那句話:“民不加賦而國用足。”
此後神宗多次單獨留下王安石長談,直到幾個月後令王安石總攬朝政,
繞過整個官僚機構設立新的最高決策機構——製置三司條例司由此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拉開序幕。
熙寧變法不可謂氣魄不大,與前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改革不同,王安石一連推出10餘種法令,均輸法、市易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等等。
在涉及朝廷機構、產業、財政、物價及流通等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麵麵全麵擴張。
在這場辯論後,司馬光黯然下台,但對於正轟轟烈烈展開的變法,他做出了一個預言。
《與王介甫書》:“作法於涼,其敝猶貪。作法於貪,敝將若之何?”
他說:“朝廷的立法哪怕是從體恤弱者的立場出發,最終的結果都難免導致貪婪,更何況立法的目的就是為了貪婪去的,與自然和天道相違背的事情,即使成功一時長遠看也是必然失敗的,不會有第二種結果,天才知道失敗時會造成什麽樣的災難。”
從結果看,這場變法確實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達成了財政增收的短期目標,但卻迎來了曆史性的失敗,遠未實現富國富民製服兩番的最終目標。
王安石打擊了既得利益者,但也幾乎同等的增加了底層百姓的負擔,富民的目標成為泡影。
國庫加增的財富也都在養兵與用兵中全部消耗了,最終新法越來越偏離本心,在內外交困之下汴京淪陷,二帝被俘,大宋風華刹那間化為磚石瓦礫。
站在今天看這場辯論之所以被稱為決定帝國曆史的最後一場辯論,是因為在同樣影響曆史的之前兩次辯論中,鹹陽宮殿上爭論的是帝國的體製問題,是集權與分權之爭,是關於一個帝國實行什麽樣的體製才能有效治理。
長安的宮殿上桑弘羊與儒生爭論的是帝國的存亡問題,是富國與富民之爭,是關於在現有的體製下如何維持一個帝國。
而在汴京的延和殿上,王安石與司馬光爭論的是帝國的出路問題,是一個帝國無法維持時究竟應該如何做才可以走出曆史的死循環。
是在承認問題存在的前提下,為了解決貧富懸殊與土地兼並帶來的經濟不平等問題,如何尋求製度突破的路線之爭。
熙寧變法如此慘烈的結局證明了一個道理:經濟不平等的根源在於政治不平等,實力以外獲取的東西隨時可以被剝奪。
在帝國的體製下,無論是王莽的全麵複古,還是王安石的全麵革新,在大規模的改製變法下,不但無法解決問題,甚至會加劇問題的爆發。
這也讓所有的後來王朝放棄了突破帝國體製的奢望,變法的人完不成製度突破,再好的善政不出一代人就退化為惡政,反對變法的人又提不出建設性的方案。
帝國變得越來越精致,保守改革越來越謹小慎微,最終走進了閉關鎖國的死胡同。
陳寅恪說:華夏造極於趙宋之世。
但反過來說從頂峰墜落不正是因為無路可走,進退不得嗎?
隻是彼時延和殿上的君臣身處洪流之中潮頭之上,他們都相信自己相信的是正確的,能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
但事實上通往未來的路遠不如過去的曆史那樣清晰,此後的1000年間激昂和困惑交織在每個人的心頭,直到1840年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呼嘯而來。】
評論區:
〖沒有桑弘羊恐怕漢帝國在就亡於匈奴了。〗
〖如果沒有王安石變法,北宋會亡的更快。〗
〖司馬光上台後,基本都廢了變法,恢複舊法,北宋亡,怪不到王的變法上。〗
〖王安石沒問題,但王安石手下的人有問題。〗
〖司馬光:我不知道怎麽解決問題,我就知道你不對!〗
〖王安石理論上是對的,司馬光實操上是對的。〗
〖王安石變法能力挽狂瀾,隻是後麵可能異化,司馬光擔心的秦隋的閃崩也不無道理。〗
〖可真實的曆史事件是宋哲宗沿用變法,打了不少勝仗。宋徽宗廢除變法,沒幾年北宋就完了。〗
〖王安石的變法連激進派都覺得太激進。〗
〖農業時代科技不成長,產出就這麽多,這邊多了一塊,那邊就少了一塊。〗
〖其中最無辜的是蘇軾,王安石當政時,他看出新法的問題,上書然後被貶。
司馬光上台,全麵廢除新法,他又上書說新法其中有利國利民的可以保留,然後再次被貶。〗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因為他沒有用新法搞出一個既得利益集團,並且他手下沒有能執行新法的人手。〗
〖打擊舊的利益集團,但新的利益集團並沒有創造出來,執行變法的人質量又參差不齊……失敗也是意料之中。〗
〖有本小說的想法我覺得不錯:大宋重商且稅製完整,為何不從稅開刀?〗
〖好男不當兵,但好男可以收稅啊,成立稅務局,吸收良家子當稅警,配備最精銳的武器,開門!收稅啦!〗
〖有道理,宋朝不抑土地兼並,這玩意兒除非推倒重來,否則沒法改,動土地得罪了朝臣大族,他們又變相盤剝百姓,到最後全算到王安石頭上。〗
〖所以幹脆土地就不動它,大力發展商業,然後收稅,通過商業反哺農業。〗
〖你還真別說,多少還有點可能性,起碼比王安石那套的強。〗
北宋,汴梁,延和殿。
司馬光道:“介甫,且看後人如何評說吧?”
王安石不置可否,宋亡的如此之慘烈,以至於成了後人口中的‘弱宋’,想必自己之法不太完善,人亡政息罷了。
我這套不行!難道你那套就成!
“後人自有公論。”
“重病之人若須醫治,非下猛藥不可!”
司馬光冷哼一聲:“焉知猛藥是治人還是殺人?”
司馬光歪過頭去望著王安石:“不是人人都是扁鵲!”
王安石回道:“不吃藥,隻有死路一條。”
“吃藥還有半分活路。”
司馬光:“當初王莽也是這樣想的!”
王安石:“曹操若信華佗,行開顱之法,說不定能活些時日。”
王安石側過身來對著司馬光微微一笑,頓了頓接著說道:“安有後來司馬篡魏之事?”
你罵我是王莽,我說你是司馬懿,咱們扯平了!
自三國之後,若是有人被誇有諸葛孔明之才,皇帝不一定當真。
但若是被誇有司馬仲達之相,那隻要你身體好、還有權,沒死在皇帝前麵,九族都得陪你。
司馬光胡須眉毛齊抖動,咬牙切齒從牙縫裏吐露出一句話來。
“官家,臣參王安石誣告之罪!”
宋律:誣告反坐。
你王安石說我是司馬懿,處心積慮要謀反,可我沒謀反的心,我無罪,你就有罪了,這罪還不輕,雖刑不上大夫,但謀逆除外。
誅三族都輕了,誅九族都不為過!
你會參,我就不會參了嗎?
王安石也是拱手行禮,開口道:“官家,臣參司馬光誣告之罪!”
“他說臣是王莽,但臣的王和王莽的王半分關係都沒有,臣有族譜為證!”
“況且,王莽可是外戚。”王安石目光一轉,惡狠狠的看向司馬光:“我是外戚嗎?”
隨後王安石又是微微一笑,司馬光猛的一怔,你閉嘴!
可惜王安石沒給他反駁時間,接著說道:“倒是司馬學士,與晉宣帝同出河內司馬氏。”
“臣還聽說,司馬學士自稱晉安平王之後。”
殺人就要誅心,司馬炎篡位建晉之後追封司馬懿為高祖宣皇帝。
而安平王則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
司馬懿一家是鐵杆篡魏派,司馬孚一家則是鐵杆保魏派。
不過這都是假象,世家典型的兩頭通吃,司馬孚不過是司馬一族派出來充當門麵的而已。
司馬懿勝,司馬孚不會有任何危險。
司馬懿敗,就憑司馬孚朝堂保魏,曹魏皇室也不可能全滅司馬氏一族,起碼司馬孚這一支能保存下來。
不過,這套別說沒騙到後世人,連魏晉時期的人都沒騙到,高平陵之變前或許還有人相信司馬孚是真的與司馬懿理念不合,是真的忠心魏室。
但高平陵之變,他先是幫司馬懿控製都城,後又協助司馬懿誅殺曹爽一族。
或許是演到自己都相信了,或許是要演到生命最後一刻,不管別人是否已經看穿,司馬炎登基之後,他仍然以魏臣自居,直到死亡。
你司馬光不是說我像王莽嗎?可我既和王莽一族無關,也非外戚。
倒是你司馬光和司馬懿一族的關係說不清道不明。
一身紮眼圓領紅袍,端坐在上首的趙官家心中恍惚不已。
還沒開始辯論,就互告謀反,若是真開始辯論,又當如何?
趙官家遐想連篇,卻沒更多時間給他思考。
“咳咳。”
“咳咳。”
堂中一陣冷風吹過,互告雙方不約而同咳嗽一聲。
官家,您給個決斷唄,起碼給我們一個台階下吧。
二人是君子之交,即使政見不同,也遠沒到弄死對麵的地步,隻是氣氛到位,話趕話說到這。
趙官家腦海裏一瞬間冒出個畫麵,二人雨中決鬥,卻又不近身,都在等自己喊一句:‘住手,別打了,你們別打了’。
宋神宗,一個性格頗為中庸之人,有誌氣卻無恒心,有改天換地之心卻無破釜沉舟之勇氣。
“兩位愛卿,剛才在討論什麽有趣的話題嗎?”
“朕剛才在看天幕,一時失了神。”
官家說沒聽見,其他大臣也是該抬頭看天就抬頭看屋頂,該低頭看地就低頭找螞蟻。
有些生硬的台階,但總比沒有好。
趙官家也是沒法子,一個說對方是王莽,另一個說對方是司馬懿,是該判誣告還是判誹謗?
各打五十大板也不行,話題是司馬光挑起的。
司馬光判重一些?也不行!辯論還未開始,判誰重一點輕一點,其他官員又會想官家是不是不滿意他?
嘉佑四友中的另外兩位,呂公著和韓維就著由頭打起圓場,每人講了個不合時宜的笑話,謊稱是二人剛才之言。
“哈……哈哈。”殿內趙官家笑了兩聲,官員也附和笑了起來。
此事就此揭過,延和殿內一時間充滿了歡快的氣息。
【財政危機引發的帝國危機是任何帝國都掙不脫的枷鎖,對秦漢以來的曆代帝國來說,外戚、宦官、藩鎮、黨爭其實隻是手足之患,貧富懸殊與土地兼並才是心腹之憂。
因為前者是技術性問題,吸取曆史教訓就能規避後者是結構性問題,是無論如何吸取曆史教訓也必然會到來的。
貧富懸殊危機穩定,讓支出增加土地間並危及稅收,讓收入減少,這就是財政危機引發的帝國危機。】
大明,應天府。
“先漢亡於外戚,後漢亡於宦官。”
“唐亡於宦官和藩鎮,宋亡於黨爭。”
老朱念叨完,又想想自己的政策,沒毛病啊,都給這些打上了補丁,大明怎麽還亡了?
後人說大明亡於沒錢……怎麽就沒錢了呢?
總不能真是因為藩王生子太多,國庫都用來供養宗室了吧?
永樂年間。
朱棣也在自我懷疑中,該不能是因為我把宗室當豬養導致的吧?
如果萬曆帝知道二位老祖宗所想,絕對要說一句:老祖宗且放寬心,沒養那麽多,和我不太親的宗室,他們的俸祿我都拖欠著,一分不給。
【公元1068年8月,在大宋首都汴京的延和殿上,麵對入不敷出的局麵,朝廷的核心重臣王安石與司馬光為解決這一問題,發生了被稱為決定帝國曆史的最後一場辯論——延和殿廷辯。
這場辯論的第一個主題是如何解決財政危機所引發的帝國危機。】
【《續資治通鑒.宋紀》: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財者故也。
王安石主張開源,他認為財政危機並非當務之急,之所以有財政危機,是因為沒有找到善於理財之人的緣故,如果生財有道、發展經濟、收入足夠多,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就能一舉兩得的民不加賦而國用足。】
【《續資治通鑒.宋紀》: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財貨百物,不在民,則在官。
司馬光諷刺道: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天地所創造的財富不在百姓手裏,就在官府手裏,因此他提倡節流。
麵對缺乏彈性的農業經濟的現實,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壓縮財政支出。
他說所謂善於理財之人不過是按人頭征稅,用各種陰謀投機取巧的手段奪取民利、盤剝百姓,其危害比明著加賦稅更為嚴重。】
【辯論的第二個主題:財富在國家與民眾之間應該如何配置,才能富國富民走出王朝興衰的魔咒?
王安石認為富國優於富民,小家的富裕依賴於整個國家的富裕,國家要富裕則需從天下取財。
首要的問題是保證國家的生存,因此要擴張權力的汲取能力,國家不但要解決國防問題,更要有足夠的資源來解決發展問題。
如果可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即便短期損傷到了民眾的利益,長期看也是值得的。】
【司馬光認為富民優於富國,如果四民都富足有餘,國富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權力要自我限製,如果一味殺雞取卵,竭澤而漁,最後隻會越搞越窮,應該將財政負擔落在真正有能力的人身上,根據經濟水平與能力的不同,承擔不同的財政責任。
因此司馬光在辯論中強烈貶斥曆史上“富國論”的代表人物桑弘羊,他批評王安石說:“你說的這些都是曾經桑弘羊欺騙漢武帝的話,害得武帝晚年盜賊並起,國家差點滅亡。】
【辯論至此戛然而止,盡管沒有再繼續下去,但其後的帝國曆史裏再也沒有一場辯論能談到這樣的深度。
在整場辯論中,盡管神宗沒有表態,但最打動神宗的一句話正是王安石被司馬光斥為謊言的那句話:“民不加賦而國用足。”
此後神宗多次單獨留下王安石長談,直到幾個月後令王安石總攬朝政,
繞過整個官僚機構設立新的最高決策機構——製置三司條例司由此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拉開序幕。
熙寧變法不可謂氣魄不大,與前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改革不同,王安石一連推出10餘種法令,均輸法、市易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等等。
在涉及朝廷機構、產業、財政、物價及流通等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麵麵全麵擴張。
在這場辯論後,司馬光黯然下台,但對於正轟轟烈烈展開的變法,他做出了一個預言。
《與王介甫書》:“作法於涼,其敝猶貪。作法於貪,敝將若之何?”
他說:“朝廷的立法哪怕是從體恤弱者的立場出發,最終的結果都難免導致貪婪,更何況立法的目的就是為了貪婪去的,與自然和天道相違背的事情,即使成功一時長遠看也是必然失敗的,不會有第二種結果,天才知道失敗時會造成什麽樣的災難。”
從結果看,這場變法確實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達成了財政增收的短期目標,但卻迎來了曆史性的失敗,遠未實現富國富民製服兩番的最終目標。
王安石打擊了既得利益者,但也幾乎同等的增加了底層百姓的負擔,富民的目標成為泡影。
國庫加增的財富也都在養兵與用兵中全部消耗了,最終新法越來越偏離本心,在內外交困之下汴京淪陷,二帝被俘,大宋風華刹那間化為磚石瓦礫。
站在今天看這場辯論之所以被稱為決定帝國曆史的最後一場辯論,是因為在同樣影響曆史的之前兩次辯論中,鹹陽宮殿上爭論的是帝國的體製問題,是集權與分權之爭,是關於一個帝國實行什麽樣的體製才能有效治理。
長安的宮殿上桑弘羊與儒生爭論的是帝國的存亡問題,是富國與富民之爭,是關於在現有的體製下如何維持一個帝國。
而在汴京的延和殿上,王安石與司馬光爭論的是帝國的出路問題,是一個帝國無法維持時究竟應該如何做才可以走出曆史的死循環。
是在承認問題存在的前提下,為了解決貧富懸殊與土地兼並帶來的經濟不平等問題,如何尋求製度突破的路線之爭。
熙寧變法如此慘烈的結局證明了一個道理:經濟不平等的根源在於政治不平等,實力以外獲取的東西隨時可以被剝奪。
在帝國的體製下,無論是王莽的全麵複古,還是王安石的全麵革新,在大規模的改製變法下,不但無法解決問題,甚至會加劇問題的爆發。
這也讓所有的後來王朝放棄了突破帝國體製的奢望,變法的人完不成製度突破,再好的善政不出一代人就退化為惡政,反對變法的人又提不出建設性的方案。
帝國變得越來越精致,保守改革越來越謹小慎微,最終走進了閉關鎖國的死胡同。
陳寅恪說:華夏造極於趙宋之世。
但反過來說從頂峰墜落不正是因為無路可走,進退不得嗎?
隻是彼時延和殿上的君臣身處洪流之中潮頭之上,他們都相信自己相信的是正確的,能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
但事實上通往未來的路遠不如過去的曆史那樣清晰,此後的1000年間激昂和困惑交織在每個人的心頭,直到1840年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呼嘯而來。】
評論區:
〖沒有桑弘羊恐怕漢帝國在就亡於匈奴了。〗
〖如果沒有王安石變法,北宋會亡的更快。〗
〖司馬光上台後,基本都廢了變法,恢複舊法,北宋亡,怪不到王的變法上。〗
〖王安石沒問題,但王安石手下的人有問題。〗
〖司馬光:我不知道怎麽解決問題,我就知道你不對!〗
〖王安石理論上是對的,司馬光實操上是對的。〗
〖王安石變法能力挽狂瀾,隻是後麵可能異化,司馬光擔心的秦隋的閃崩也不無道理。〗
〖可真實的曆史事件是宋哲宗沿用變法,打了不少勝仗。宋徽宗廢除變法,沒幾年北宋就完了。〗
〖王安石的變法連激進派都覺得太激進。〗
〖農業時代科技不成長,產出就這麽多,這邊多了一塊,那邊就少了一塊。〗
〖其中最無辜的是蘇軾,王安石當政時,他看出新法的問題,上書然後被貶。
司馬光上台,全麵廢除新法,他又上書說新法其中有利國利民的可以保留,然後再次被貶。〗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因為他沒有用新法搞出一個既得利益集團,並且他手下沒有能執行新法的人手。〗
〖打擊舊的利益集團,但新的利益集團並沒有創造出來,執行變法的人質量又參差不齊……失敗也是意料之中。〗
〖有本小說的想法我覺得不錯:大宋重商且稅製完整,為何不從稅開刀?〗
〖好男不當兵,但好男可以收稅啊,成立稅務局,吸收良家子當稅警,配備最精銳的武器,開門!收稅啦!〗
〖有道理,宋朝不抑土地兼並,這玩意兒除非推倒重來,否則沒法改,動土地得罪了朝臣大族,他們又變相盤剝百姓,到最後全算到王安石頭上。〗
〖所以幹脆土地就不動它,大力發展商業,然後收稅,通過商業反哺農業。〗
〖你還真別說,多少還有點可能性,起碼比王安石那套的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