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視頻評論均取自網絡,以後盡量在作者有話說標明出處。
【翻開明末的曆史,到處都是暴虐的折磨和殘暴的殺人,官兵殺人、李自成殺人、張獻忠殺人、清朝殺人,殺的整個華夏一片猩紅,而這一切的源頭都隻是國家財政的崩潰。】
……
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便為朱明天下定下了萬事不移的法度,幾經修改後成《皇明祖訓》。
在老朱的設想裏,匠戶的後代永遠是工匠、軍戶的後代永遠是軍人、商人是最低等的,以免官商勾結霍亂朝政、後宮不得幹政、太監不許識字。
稅法更是嚴格考慮到若是遇到天災人禍的嚴苛情況,即便遇上百年不遇之災禍,大明也能挺的過來,所以對於天幕所說財政崩。
老朱大吼道:“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自己是絕對不可能錯的,那時候誰錯了?
“朱老四,咱入你娘!”
“你不僅造反,還改了咱的祖訓,是不是!!!”
洪武朱四隻覺無妄之災,我懂什麽?我現在隻是燕王啊,大哥和大侄兒都活的好好的,關我屁事?
小朱四屁股一撅,打唄,我皺一下眉頭我是豬。
永樂年間,朱棣猜到了原因,皇權沒鬥過文官,怕是到了王朝末年財政人事大權通通被文官把持。
“唉。”忍一時越想越氣,打一頓心情愉快。
還在研究天幕說的養蛐蛐之法的朱瞻基一腳被踹翻在地。
“不是,爺爺,咋又打我?”
不問還好,一問朱棣更氣,你連為什麽被打都不知道?
“打死你個龜孫。”
下西洋是好聽的說法,難聽一點叫做皇家走私,不從其他地方開源,文官每年能把國庫的賬做的入不敷出,皇帝沒錢還能叫皇帝?
誰有兵誰就掌握權力,而怎麽才能有兵!
當然得有錢才能有兵,沒錢吃啥、用啥?
戶部尚書雖然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但心裏給明鏡一般,什麽都知道。
朱棣知道他知道,他也知道朱棣知道他知道,但知道是一回事,說出來就是另一回事。
“玉不琢不成器,孩子不打不爭氣。”
“爺爺打孫子需要理由嗎?”
【大明朝建於1368年,明朝開國第一件大事就是穩定財政鞏固財源,開始向全國收稅,主要收的是農業稅。
列舉一下萬曆六年的財政數據:
當年國家財政總收入是2652.7萬兩,農稅占2080.2萬兩。工商稅223.8 萬2,雜色收入348.7萬2,農稅對國家最為重要,占到全國總收入的78.4%。
現在稍微受過一點教育的人都明白,搞農業日子過得苦巴巴的風險高又不賺錢,要收稅就要搞活工商業,找他們收稅才是根本。】
……
大明,洪武年間。
“士農工商,這是傳了幾千年的道理。”
“商人見小利而忘大義。”
“重用商人,國將不國!”
不怪朱元璋如此急躁,老朱本人對商人沒有好感,認為隻是一群低買高賣的投機取巧之人。
更何況前宋的教訓就在眼前,蒲壽庚精通阿拉伯語、越南語等多種語言,熟悉南洋各種貿易,因此成為大宋泉州市舶司提舉,有了官商合一的身份後,蒲壽庚家族慢慢壟斷了福建泉州的香料貿易,長達30年。
到了南宋末年,南宋忙於和蒙古人激戰了40多年,已經無力兼顧海上的安全,亂世多賊寇,海上的海盜也很多。
南宋朝廷沒有精力去剿滅海盜,就委派蒲壽庚等巨商自行負責,任命他為福建安撫使兼沿海都置製使。
南宋末年,元朝席卷天下,蒲壽庚家族將泉州城內3000多名南宋宗室及家屬一並處死,向元廷納了投名狀,並且崖山海戰元軍所用海船器械多由其家族貢獻。
被宋代優待百年,最終卻背叛了宋朝,老朱能對商人有好感才怪。
老朱登基之後就找蒲壽庚算賬,死了也得把屍骨挖出來,當眾鞭屍300下。
就這還不解恨,朱元璋又命人尋找蒲氏的後人算賬,蒲壽庚的直係子孫更是被五馬分屍,處死後還得把首級掛到城門上示眾。
蒲壽庚的族人也沒好到哪裏去,朱元璋下旨,蒲氏族人全部納入了賤籍為奴為娼,永世不得翻身。
而且商人也稱行商,顧名思義商人是需要在天下行走的,老朱連百姓出鄉都有嚴格規定,需要保人需要路引,若是放開商人管製……
“嗬嗬,串聯、造反!”
……
大秦。
“國中之毒。”
始皇不由想起商君之書,商君啊,大秦按照您的規劃已經一統天下,可一統天下之後呢?
“管殺不管埋啊。”
商鞅表示:我也沒算到大秦這麽快一統天下啊,我隻負責征服,治理你們自己想辦法唄。
“李斯,法家可有修管子之人?”
李斯很想戴罪立功,雖然還不知道是什麽罪,但總要展現出自己不可或缺的一麵,否則隻有去地下和趙高作伴了。
“臣……”
可惜叔孫通沒給他機會,痛打落水狗儒家很擅長。
叔孫通:“陛下,臣略知一二。”
不待嬴政提問,叔孫通連忙說出自己的總結,誓要狠狠壓李斯一頭。
“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無儒不知禮義廉恥。”
麵對嬴政有些疑惑的眼神,叔孫通尷尬一笑。
“陛下,最後一句是臣自己加的,與管子思想無關。”
“臣隻是覺得法家隻能管住人性的最下限,卻無法提高上限,若是人人知禮,何須用法?”
李斯連忙指著叔孫通反駁道:“你們儒家不是講禮不下庶人嗎?”
“嗬,天底下隻有一個貴族,那就是偉大的始皇帝陛下。”
“除了陛下,我們人人都是庶人,若天下人人知禮,以陛下為君父,何來六國作亂?”
“何來諸侯割據?”
李斯抖動著雙手,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李斯:儒家怎麽就出了這麽一個阿諛奉承,不講廉恥的家夥。
【萬曆6年工商稅隻占全國稅入的10.7%,崇禎初年農業稅比例上漲到81%,工商稅還是隻占12%,那明朝為什麽工商稅說的這麽低呢?
問題起源出在朱元璋身上,朱元璋重農抑商,凡離鄉農民不務耕種跑去經商,就要當做遊手好閑的流民,官府必須把他們抓回來,繼續種地,同時還嚴禁出海貿易,把貿易改成了朝貢製。】
洪武年間。
小朱四不知天高地厚的說道:“爹。天幕說你錯了。”
老朱氣的大吼:“龜兒子!”
華夏幾千年,父親是不會犯錯的,即便犯錯也不能由孩子指出來,因為不孝。
“打死你,打死你!”
……
【為了抑製更多人經商,朱元璋還規定社會等級序列是“士農工商”。
商人是正常社會最底層,後代不許參加科舉考試,1381年下令農民家庭可以穿綢紗、絹布,商賈之家隻能穿絹布,但如果農民家庭有一人經商,則全家不許穿綢紗。
朱元璋也不是盲目的打壓商人,他另外也做了有利商業經營的舉措,整體上重農抑商是因為開國戰爭死人太多,國家太多土地需要開墾,也沒精力處理沿海倭亂。
在當時的情況下恢複生產多於一切,重農抑商沒什麽問題,部分曆史資料說,因為壓製商人壓製的太厲害,為了給予他們補償朱元璋就不收商人的稅。
這句話不對,朱元璋是收商稅的,但他收得很輕,收得輕也不是為了給商人以補償,而是怕收稅重導致商品價格高,怕增加民間負擔。
1369年時大明就規定了商品交易必須交稅,1364年還設宣課司,府州縣設通課司專門負責征商稅。
1362年商稅為十五稅一,兩年後,朱元璋認為稅太高影響物價民眾承受不起,改為三十稅一,一些百姓日用商品幹脆免稅。
朱元璋的所有舉措都符合當時生產力的情況,是為了“做大農民群體,壓製商人群體”,避免流動性過強的商人占據社會主導地位。
朱元璋的政策在當時沒有,錯就錯在當事物發生變化後,大明的後世臣民們依舊遵守祖製,不願意發生變化。】
洪武年間。
老朱邊打朱棣邊對著朱標教育起來:“看到沒有,你當了皇帝,該改就改。”
小朱四冷不丁說道:“爹,那我改?”
朱元璋:“好你個不孝子孫,還敢改造的祖訓。”
永樂年間。
“李尚書……”朱棣欲言又止,戶部尚書知道皇帝想說什麽,於是說道:“陛下不在乎天下的看法,想改皇明祖訓,臣沒意見。”
吃了個軟釘子的朱棣有苦難言,自己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又修《奉天靖難記》為的是啥?
還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是順位繼承,自己若是要臉,那皇明祖訓就一個字都不能動。
“臉麵重要還是錢重要?”這是個問題,朱棣眉頭緊皺的思索起來。
【翻開明末的曆史,到處都是暴虐的折磨和殘暴的殺人,官兵殺人、李自成殺人、張獻忠殺人、清朝殺人,殺的整個華夏一片猩紅,而這一切的源頭都隻是國家財政的崩潰。】
……
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便為朱明天下定下了萬事不移的法度,幾經修改後成《皇明祖訓》。
在老朱的設想裏,匠戶的後代永遠是工匠、軍戶的後代永遠是軍人、商人是最低等的,以免官商勾結霍亂朝政、後宮不得幹政、太監不許識字。
稅法更是嚴格考慮到若是遇到天災人禍的嚴苛情況,即便遇上百年不遇之災禍,大明也能挺的過來,所以對於天幕所說財政崩。
老朱大吼道:“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自己是絕對不可能錯的,那時候誰錯了?
“朱老四,咱入你娘!”
“你不僅造反,還改了咱的祖訓,是不是!!!”
洪武朱四隻覺無妄之災,我懂什麽?我現在隻是燕王啊,大哥和大侄兒都活的好好的,關我屁事?
小朱四屁股一撅,打唄,我皺一下眉頭我是豬。
永樂年間,朱棣猜到了原因,皇權沒鬥過文官,怕是到了王朝末年財政人事大權通通被文官把持。
“唉。”忍一時越想越氣,打一頓心情愉快。
還在研究天幕說的養蛐蛐之法的朱瞻基一腳被踹翻在地。
“不是,爺爺,咋又打我?”
不問還好,一問朱棣更氣,你連為什麽被打都不知道?
“打死你個龜孫。”
下西洋是好聽的說法,難聽一點叫做皇家走私,不從其他地方開源,文官每年能把國庫的賬做的入不敷出,皇帝沒錢還能叫皇帝?
誰有兵誰就掌握權力,而怎麽才能有兵!
當然得有錢才能有兵,沒錢吃啥、用啥?
戶部尚書雖然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但心裏給明鏡一般,什麽都知道。
朱棣知道他知道,他也知道朱棣知道他知道,但知道是一回事,說出來就是另一回事。
“玉不琢不成器,孩子不打不爭氣。”
“爺爺打孫子需要理由嗎?”
【大明朝建於1368年,明朝開國第一件大事就是穩定財政鞏固財源,開始向全國收稅,主要收的是農業稅。
列舉一下萬曆六年的財政數據:
當年國家財政總收入是2652.7萬兩,農稅占2080.2萬兩。工商稅223.8 萬2,雜色收入348.7萬2,農稅對國家最為重要,占到全國總收入的78.4%。
現在稍微受過一點教育的人都明白,搞農業日子過得苦巴巴的風險高又不賺錢,要收稅就要搞活工商業,找他們收稅才是根本。】
……
大明,洪武年間。
“士農工商,這是傳了幾千年的道理。”
“商人見小利而忘大義。”
“重用商人,國將不國!”
不怪朱元璋如此急躁,老朱本人對商人沒有好感,認為隻是一群低買高賣的投機取巧之人。
更何況前宋的教訓就在眼前,蒲壽庚精通阿拉伯語、越南語等多種語言,熟悉南洋各種貿易,因此成為大宋泉州市舶司提舉,有了官商合一的身份後,蒲壽庚家族慢慢壟斷了福建泉州的香料貿易,長達30年。
到了南宋末年,南宋忙於和蒙古人激戰了40多年,已經無力兼顧海上的安全,亂世多賊寇,海上的海盜也很多。
南宋朝廷沒有精力去剿滅海盜,就委派蒲壽庚等巨商自行負責,任命他為福建安撫使兼沿海都置製使。
南宋末年,元朝席卷天下,蒲壽庚家族將泉州城內3000多名南宋宗室及家屬一並處死,向元廷納了投名狀,並且崖山海戰元軍所用海船器械多由其家族貢獻。
被宋代優待百年,最終卻背叛了宋朝,老朱能對商人有好感才怪。
老朱登基之後就找蒲壽庚算賬,死了也得把屍骨挖出來,當眾鞭屍300下。
就這還不解恨,朱元璋又命人尋找蒲氏的後人算賬,蒲壽庚的直係子孫更是被五馬分屍,處死後還得把首級掛到城門上示眾。
蒲壽庚的族人也沒好到哪裏去,朱元璋下旨,蒲氏族人全部納入了賤籍為奴為娼,永世不得翻身。
而且商人也稱行商,顧名思義商人是需要在天下行走的,老朱連百姓出鄉都有嚴格規定,需要保人需要路引,若是放開商人管製……
“嗬嗬,串聯、造反!”
……
大秦。
“國中之毒。”
始皇不由想起商君之書,商君啊,大秦按照您的規劃已經一統天下,可一統天下之後呢?
“管殺不管埋啊。”
商鞅表示:我也沒算到大秦這麽快一統天下啊,我隻負責征服,治理你們自己想辦法唄。
“李斯,法家可有修管子之人?”
李斯很想戴罪立功,雖然還不知道是什麽罪,但總要展現出自己不可或缺的一麵,否則隻有去地下和趙高作伴了。
“臣……”
可惜叔孫通沒給他機會,痛打落水狗儒家很擅長。
叔孫通:“陛下,臣略知一二。”
不待嬴政提問,叔孫通連忙說出自己的總結,誓要狠狠壓李斯一頭。
“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無儒不知禮義廉恥。”
麵對嬴政有些疑惑的眼神,叔孫通尷尬一笑。
“陛下,最後一句是臣自己加的,與管子思想無關。”
“臣隻是覺得法家隻能管住人性的最下限,卻無法提高上限,若是人人知禮,何須用法?”
李斯連忙指著叔孫通反駁道:“你們儒家不是講禮不下庶人嗎?”
“嗬,天底下隻有一個貴族,那就是偉大的始皇帝陛下。”
“除了陛下,我們人人都是庶人,若天下人人知禮,以陛下為君父,何來六國作亂?”
“何來諸侯割據?”
李斯抖動著雙手,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李斯:儒家怎麽就出了這麽一個阿諛奉承,不講廉恥的家夥。
【萬曆6年工商稅隻占全國稅入的10.7%,崇禎初年農業稅比例上漲到81%,工商稅還是隻占12%,那明朝為什麽工商稅說的這麽低呢?
問題起源出在朱元璋身上,朱元璋重農抑商,凡離鄉農民不務耕種跑去經商,就要當做遊手好閑的流民,官府必須把他們抓回來,繼續種地,同時還嚴禁出海貿易,把貿易改成了朝貢製。】
洪武年間。
小朱四不知天高地厚的說道:“爹。天幕說你錯了。”
老朱氣的大吼:“龜兒子!”
華夏幾千年,父親是不會犯錯的,即便犯錯也不能由孩子指出來,因為不孝。
“打死你,打死你!”
……
【為了抑製更多人經商,朱元璋還規定社會等級序列是“士農工商”。
商人是正常社會最底層,後代不許參加科舉考試,1381年下令農民家庭可以穿綢紗、絹布,商賈之家隻能穿絹布,但如果農民家庭有一人經商,則全家不許穿綢紗。
朱元璋也不是盲目的打壓商人,他另外也做了有利商業經營的舉措,整體上重農抑商是因為開國戰爭死人太多,國家太多土地需要開墾,也沒精力處理沿海倭亂。
在當時的情況下恢複生產多於一切,重農抑商沒什麽問題,部分曆史資料說,因為壓製商人壓製的太厲害,為了給予他們補償朱元璋就不收商人的稅。
這句話不對,朱元璋是收商稅的,但他收得很輕,收得輕也不是為了給商人以補償,而是怕收稅重導致商品價格高,怕增加民間負擔。
1369年時大明就規定了商品交易必須交稅,1364年還設宣課司,府州縣設通課司專門負責征商稅。
1362年商稅為十五稅一,兩年後,朱元璋認為稅太高影響物價民眾承受不起,改為三十稅一,一些百姓日用商品幹脆免稅。
朱元璋的所有舉措都符合當時生產力的情況,是為了“做大農民群體,壓製商人群體”,避免流動性過強的商人占據社會主導地位。
朱元璋的政策在當時沒有,錯就錯在當事物發生變化後,大明的後世臣民們依舊遵守祖製,不願意發生變化。】
洪武年間。
老朱邊打朱棣邊對著朱標教育起來:“看到沒有,你當了皇帝,該改就改。”
小朱四冷不丁說道:“爹,那我改?”
朱元璋:“好你個不孝子孫,還敢改造的祖訓。”
永樂年間。
“李尚書……”朱棣欲言又止,戶部尚書知道皇帝想說什麽,於是說道:“陛下不在乎天下的看法,想改皇明祖訓,臣沒意見。”
吃了個軟釘子的朱棣有苦難言,自己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又修《奉天靖難記》為的是啥?
還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是順位繼承,自己若是要臉,那皇明祖訓就一個字都不能動。
“臉麵重要還是錢重要?”這是個問題,朱棣眉頭緊皺的思索起來。